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l分,共48分。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打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根底【答案】:D【分值】:〔1分〕【解析】:概念型选择题主要根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才能。题目中的陈述“封邦建国〞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结合“打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调的是分封制有打破血缘观念的作用,同时把不同的人群纳入统治集团。只能是说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度类似于西方的分权制衡。所以把有④的都排除。【考察方向】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史实的理解。【易错点】不能准确分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解题思路】:结合“封邦建国〞、“打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调的是分封制有打破血缘观念,吸收不同人群组织国家政权的作用,A、B与题意无关,C材料没有表达,故应排除,只有D符合题意。2.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为表属型选择题,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历史根底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才能。题目中的陈述映的是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表述“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与史实不符,。所以把三项都排除。【考察方向】推恩令相关史实的理解。【易错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和推恩令相关根底知识掌握不准确。【解题思路】: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A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B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D错误。3.?管子·乘马第五?在描绘农业消费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确实立B.是在变革消费组织方式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B【分值】:〔1分〕【解析】:试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察学生运用根底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题目中的陈述“?管子·乘马第五?〞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可知反映的是土地租佃关系形成,分户经营可以让农民精心消费,勤奋劳动。同时并不能直接表达政府的重农政策把。【考察方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和重农抑商思想。【易错点】不能准确分清重农抑商的含义,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解题思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此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原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消费,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表达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消费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消费,因此改变了消费组织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达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4.?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理论中不干预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理论脱离的理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现念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答案】:B【分值】:〔1分〕【解析】:分析题意结合关键信息,由题目中的“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理论脱离的理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结合“政府在司法理论中不干预同姓为婚〞可知强调的是可知宗法观念影响下的法律并未严格执行,得出结论:司法理论并非严格受宗法观念影响,亦受其他因素影响,B符合题意,A、C、D均排除。【考察方向】宗法制相关史实的理解。【易错点】宗法制史实理解不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才能,结合题干“司法理论中不干预同姓为婚〞、“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理论脱离的理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分析作答。5.历史地理学研究说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那么建立于气候温暖期根底上。由此可以认为〔〕A.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开展B.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C.气候变迁对文明开展起决定性作用D.交又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答案】:D【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得知寒冷气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在客观上影响到农耕文明的开展,但不能由此得出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开展的结论,故A项错误;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题中提到的现象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结果,故B项错误;气候变迁对文明开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历史地理学的出现使人研究历史的视角已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拓展到地理学领域,故D项正确。【考察方向】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不能从整体把握题干含义。【解题思路】: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得知寒冷气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比照分析个选项表述即可。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可以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顶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展制约。〞以下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互相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视地方长官【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互相牵制来防患于未然,可以表达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详细表达。【考察方向】宋朝的政治制度特征。【易错点】,把核心精神与详细表现混淆,误选C,D。【解题思路】: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知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宋朝政治制度强化了权利的分化。7.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利开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由此可知元朝〔〕A.元朝保存较多的原始社会剩余B.宗法制色彩浓重C.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膨胀D.君主专制有所削弱【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以“由父家长权利开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为切入点,说明大蒙古国的传统是把国家看作家庭的财产,孤儿由父权开展来的蒙古国大汗的权利至高无上,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元朝,说明元朝皇帝把国家看作自己家庭财产的因素仍然明显,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膨胀。【考察方向】元朝的专制统治。【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强调父权,误选B项。【解题思路】:以“由父家长权利开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为切入点,大蒙古国的传统是把国家看作家庭的财产,孤儿由父权开展来的蒙古国大汗的权利至高无上,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元朝,说明元朝皇帝把国家看作自己家庭财产的因素仍然明显,自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膨胀,应选择C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原始社会,排除A项;B项不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与题意信息矛盾。8.以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开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部分〕。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绘正确的选项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开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开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乱、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隐定、经济停滞、思想活泼【答案】:A【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稍有难度。审题要抓关键。分析题意,根据所学,①指的是唐朝时期,A正确,故此题选A。②指的是北宋,科技兴旺,故B错误。③指的是南宋时期,科技兴旺、理学兴起,故C错误。而④中指的是清朝,此时工商业兴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缓慢开展,D错误。【考察方向】古代商业的开展。【易错点】,不能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解题思路】:根据图表,从整体分析各朝代社会开展史实根据图示可以判断①为唐朝,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思想上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繁荣场面,唐朝的兴盛使少数民族交融加强,疆域广阔,故A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得到了迅猛开展,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等,因此科技落后的说法不正确,故B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思想上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科技继续开展,故C项错误;④是清朝时期,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进一步开展,经济停滞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即可得出答案。9.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商品经济开展、商人政治地位进步C.铸币权开场收归国有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答案】:D【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运用根底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分析题意,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由“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可知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的重视,D符合题意。古代中国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A说法错误;在中国古代,商人虽然富有但地位较低,B说法错误;铸币权早在汉代就已掌握在国家手中,C说法错误。
从命题角度来看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进步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考察方向】古代商业的开展。【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误选B项。【解题思路】: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此题考察的知识点〔“开元通宝〞的流通〕非常精准,并且材料采取了一些文言文的文字,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察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结合通宝的含义分析即可。10.“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B【分值】:〔1分〕【解析】:考察学生运用根底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分析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丞相〕,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进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也未反映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利,故D项错误。【考察方向】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唐代、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易错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不清,史实掌握不准确而误选D项。【解题思路】:明确题意强调六部官员品级在唐代和明代的变化,是中央官制调整适应皇权变化需要,与中央集权无关,进而排除错误选项即可。11.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展了深化的反思。在此根底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根本原那么。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那么〞是指
(
)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仁孝领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答案】:D【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才能。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顾炎武,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等,此题实际上考察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属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A、B、C。进一步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此题正确答案选D。【考察方向】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易错点】明清批判思潮中极为思想家思想主张史实掌握不准确,进而误选其它选项。【解题思路】:题干中顾炎武所提出的道德底线是针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其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时代精神,可以启发国民民族性和思想觉悟,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忠君爱国〞、B项中“克己复礼〞、C项中“任孝领先〞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12.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复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大了历史的内涵【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考察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根据“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小说是市民眼中的历史,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可以影响百姓的行为,C项正确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考察方向】明清小说相关史实的理解。【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不能从整体把握题干含义。【解题思路】:分析题意,佛教的传播反映出消费力程度低下时期人们思想落后的现实,故A错误;文学作品有虚构之处,它所反映的历史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故B错误;由“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可以影响百姓的行为,故C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故D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正确。13.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表达了(
)
A.清代商品经济兴旺,市镇兴盛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清朝政府对商业开展高度重视
D.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进步城市化程度【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得知寒冷气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在客观上影响到农耕文明的开展,但不能由此得出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开展的结论,故A项错误;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题中提到的现象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结果,故B项错误;气候变迁对文明开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历史地理学的出现使人研究历史的视角已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拓展到地理学领域,故D项正确。【考察方向】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不能从整体把握题干含义。【解题思路】:14.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设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同宗同源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分析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主要是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排除A;晚清立宪派主张的政治制度是借鉴西方民主制度,而非构建新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明清进步思想潮流主要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故排除D;根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知国人承受西方民主思想观念有历史原因,故C正确。【考察方向】代思想解放潮流。【易错点】,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概念不清,误选A。【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可知考核的是明清民本思想的开展。分析题意,明清思想借鉴了西方思想获得开展。故正确答案为C。15.关于鸦片战争,高中历史教材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A.应对鸦片战争进展辩证分析
B.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对待历史事件
D.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且是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时间,故C正确。【考察方向】鸦片战争的地位、影响和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观点片面而误选B。【解题思路】:此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结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要求从整体分析材料,答案为C。A、D两项材料没有表达,应排除;B说法不符合事实,应排除。16.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亲密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权力开展到北京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络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答案】:D【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才能。分析题意,根据材料“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更要亲密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发生。故答案为D,故C正确。【考察方向】洋务运动。【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观点片面而误选B。【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亲密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故答案为D。17.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说明〔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效劳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一样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的【答案】:A【分值】:〔1分〕【解析】: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效劳,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开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农民阶级反封建是要求改朝换代,实现平均、平等,而资产阶级反封建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开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革命目的是改朝换代,而不是实现民族独立,辛亥革命的目的才是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考察方向】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易错点】,学生假如对根底知识不熟悉,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可以准确比照分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而误选C。【解题思路】: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找出其一样点;通过比照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展分析、归纳、概括、比拟。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道两个文件中的“胡〞均指的是清政府,二者均已反清为重要内容,但是目的,要求不同,进而确定正确答案为A。18.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风格查表.据此可推知〔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立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答案】:C【分值】:〔1分〕【解析】:表格提供的是身体素质,不能等同于战斗素养,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是关于军人体质的数据,但是无法说明能否决定战争结局,而且从一般角度说,战争结局是由人心向背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故B项错误;就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全面落后于日军士兵,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军队建立的滞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斗精神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察方向】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易错点】,比照图表,就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全面落后于日军士兵,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军队建立的滞后,不可以透过材料表述分析本质问题,而误选A。【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结合图表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就图表中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全面落后,本质上反映出的问题是清政府军队建立的滞后,故C项正确。19.“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拟、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才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许开台湾互市〞、“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最早发生于〞等,可知,其核心意思是,外国在中国开商阜,派领事,划租界等,进而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题干材料意思和史实,而且可以表达题干“最早发生于〞,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及相关史实;C、D两项的表述是在咸丰帝以后〔光绪帝在位期间〕,不可以表达题干“最早发生于〞。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忽略时间信息,结合“咸丰九年〞可知为额、第二次鸦片战争,如只看到“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容易误选A。【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咸丰九年〞、“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最早发生于〞等可知为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20.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19世纪80年代后,经由上海港输出的原棉,成为日本关西地区新兴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日商大阪纺织会遂提出在上海建立扎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材料说明
〔
〕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构造的调整
B.列强经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C.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互相推动
D.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日商大阪纺织会遂提出在上海建立扎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可知,材料认为上海棉花种植的增加带动了外国投资,继而刺激上海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创办。故答案为C【考察方向】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只注意到“日商大阪纺织会遂提出在上海建立扎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而误选B。【解题思路】:读懂题干的全部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即可。21.据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预内政进犯主权之处,实
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承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A.袁世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日本妄图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C.民国初年外交处境非常困难D.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日趋强硬【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根据材料“‘条内多有干预内政进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承受,〞可知,材料认为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出卖国家权益,由此可排除A、D两项;B项日本妄图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不能完好反映题意,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考察方向】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新文化运动背景【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观点片面而误选B。【解题思路】:结合材料“‘条内多有干预内政进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承受,〞联络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解答即可。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如下评述:“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方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以下表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宗教形式是其失败的原因
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反封建的文件
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产生先进思想的经济根底
D.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先进指导阶级【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A与材料“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不符;B与史实不符,?天朝田亩制度?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封建文件;C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当时的中国更没有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底;D项题意没有表达。故C正确。【考察方向】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易错点】学生假如对根底知识不熟悉,分析问题只注意外表而误选A。【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方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可知其意在指出太平天国反封建没有先进思想,并要求进一步分析其根源,故C正确。23.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形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场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化到内地【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和再认再现史实的才能。分析题意,近代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A项中“农村〞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表达的是小农经济根本特征俱在,故B项错误;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开展有限,故C项正确;19世纪末?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和重庆,说明西方侵略深化内地,故D项错误。故C正确。【考察方向】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易错点】学生假如对根底知识不熟悉,自然经济概念理解不准确,进而误选A。【解题思路】:结合材料“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可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然广泛存在,其近代化进程很慢,故正确答案为C。24.?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那么固未尝有两也〞。这表达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答案】:B【分值】:〔1分〕【解析】:1915年袁世凯称帝意味着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民国二年〞为1913年,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开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表达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官国二年〞“民国二年〞只涉及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并未涉及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考察方向】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观点片面而误选D。【解题思路】:结合题意中的关键信息“民国二年〞可知为1913年,袁世凯称帝,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1915年,故排除A项;“信思想根〞、与“官民冲突〞题意没有表达,故应排除C、D;故正确答案为 B。25.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
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可知,强调的是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C、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史实掌握不准确,容易误选C。【解题思路】:此题考察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注意把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可知答案为B。26.“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材抖中的“它〞指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扶清灭洋〞口号 D.民生主义【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才能。从“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道路,可知D项不符合要求,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从“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可知这条道路是摆脱落后思想,走向近代化的道路,AC两项不符合要求,他们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答案选B【考察方向】?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对根底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D。学生只注意了“摆脱〞、“前进〞,忽略了“真正〞。【解题思路】:从“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可知这条道路是摆脱落后思想,走向近代化的道路,A、C两项不符合要求,他们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排除A、C;?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题意,故B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2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场,“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途径去开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上述现象发端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答案】:C【分值】:〔1分〕【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运动,由于其局限性失败后,也未引发更多对农村的关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依靠新军而发动的,群众根底薄弱,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群众根底广泛的反帝爱国运动,加之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播,人们开场更多地关注民间、乡村,故C项正确;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说明之前,已经开场了挖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故D项错误。【考察方向】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史实【易错点】史实掌握不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忽略“由此开场〞而误选D。【解题思路】:由题干“由此开场,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结合选项,联络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即可。28.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可以指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十钊认为:“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A.主张君主立宪B.主张贤人政治C.强调开启民智D.反对民主政治【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才能。分析题意,根据材料“要有一个可以指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和“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可知其意在强调建立由当时的先进力量为核心的指导制度,故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考察方向】辛亥革命的影响。【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准确提炼比照分析材料的含义,误选A项。【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要有一个可以指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和“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采取排除法,可知A、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B正确。29.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答案】:D【分值】:〔1分〕【解析】:此题考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才能,抓住题干中“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再结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不符,故排除。【考察方向】五四运动相关史实的理解。【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史实掌握不清,片面强调五四运动的爱国性质而误选B。【解题思路】:结合关键信息:“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即指的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即可得出答案为D。30.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民族工业迅速开展B.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C.民族工业开展落后D.贸易逆差得到改变【答案】:B【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分析题意,表格中的数字比照显示中国进出口均大幅增加,进出口货的构造反映出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这不是民族工业的迅速开展,故排除A,D项正确;贸易逆差情况更加严重,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反映民族工业开展的内容,故C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化【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C。【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图表中的数字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31.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参谋。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参谋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平安战略【答案】:D【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分析题意,根据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信息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之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积极承受苏联援助,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察方向】抗日战争【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史实掌握不准确,误选A。1942年1月1日,中美英等26个国家签署?结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时间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分析材料可知国名政府承受苏联援助,意在强调反侵略大形势下放下意思形态差异,故答案为D。32.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B.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C.全民族抗战的开场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B【分值】:〔1分〕【解析】: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1931年,全民族抗战开场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从时间上与扩大会命名背景不符,故ACD项排除;1937年1月命名“扩大〞,是因为日本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开场完毕了对峙状态,开场走向结合抗日,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故正确答案为B。【易错点】不熟悉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容易选错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题意中的时间信息为19331937年1月之间,利用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解答即可。33.重庆会谈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会谈的总体原那么,即通过会谈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那么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说明蒋介石()A.企图消灭中共指导的人民武装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结合政府的愿望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答案】:A【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分析题意,重庆会谈前,蒋介石的会谈原那么“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那么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可以看出蒋介石会谈中知识以政治让步换取时间或欺骗中共放弃武装,并无会谈的诚意,故A为正确答案。B与史实不符,应排除;C项政治民主化只是欺骗中共的口号,故与史实不符,应排除;D题意中没有表达,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考察方向】解放战争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C。【解题思路】:此题难度较低,结合材料,联络重庆会谈史实,采取排除法即可。34.1943年秋季,为悼念某位抗日将领朱德、彭德怀的挽联是:“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参加本次抗日的军队隶属于〔〕A.八路军 B.新四军C.国民革命军 D.东北抗日联军【答案】:C【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联络所学知识的才能。分析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时间为1943年秋季,可知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集中力量坚持敌后抗战,新四军是中共正面战场上重要力量,均与诗中“英魂羁缅境〞缅甸境内不符,故应排除。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前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故C项正确;东北抗日联军主战场在中国东北,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考察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史实【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准确找到材料信息中的关键因素并得出正确答案,误选A、B。【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图表中的数字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35.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场施行主力突围的方案,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展战略反攻【答案】:B【分值】:〔1分〕【解析】: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鄂中〞即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展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战争相关史实【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学生假如对根底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误选C。【解题思路】此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才能,理解和记忆解放战争的防御、反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的重要事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地区,联络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36.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国家财政总支出国防费支出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1951122.4952.6442.971953220.1275.3834.241955269.2965.0024.141957304.2155.1118.12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立进展缓慢
B.国家平安与经济开展战略适时调整C.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以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考察一五方案.考察一五方案时期国家平安与经济开展战略适时调整.考察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对一五方案相关知识的掌握。由题干时间“1951-1957年〞可知,处于一五方案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方案我国工业建立获得了宏大成就,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的内容可知,反映出国家平安与经济开展战略适时调整,故B项正确一五方案时期尚社会主义建立初期,所以根本好转不准确,故C项错误;在该时段国际局势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D项错误;应选B.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化【易错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内容的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需要掌握一五方案相关的史实,误选C。【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图表中的数字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37.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发动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开展消费,恢复与开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答案】:A【分值】:〔1分〕【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内容的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需要掌握一五方案相关的史实。分析题意,由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11月〞可知为建国初期,人大制度初步形成于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故C项错误;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结合材料“在给华中局等单位〞、“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发动群众…的工具〞可知是强调政府部门,由此判断意在情调发挥政协的作用;而没有反响民意如何,故排除B项,正确答案为A。【考察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建立【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通过材料信息联络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误选C。【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题干中的时间联络所学可知1949年主要是政协制度发挥作用,采取排除法解题即可。3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忆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奉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表达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A.和平共处五項原那么B.不结盟政策进步了中国的声威C.万降亚非会议成功D.中国恢复在结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A【分值】:〔1分〕【解析】:此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以新中国外交成就内容为载体,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分析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建立在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展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根本原那么,得到中国、印度河缅甸政府共同倡导,代表了亚洲国家经历了长期国际不平等待遇之后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期待,故A正确;不结盟政策开场于南斯拉夫,与题干中的“亚洲国家〞不符,故排除B;万隆会议是亚非开展中国家召开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中国恢复在结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不符合,故D项错误。【考察方向】以新中国外交成就【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并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C。【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39.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A.打破了“两大阵营〞界限B.否认了“一边倒〞的战略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那么【答案】:A【分值】:〔1分〕【解析】:此题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首先要明确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由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它是在同邻近周边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中逐渐形成的,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严重裂痕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应排除B;“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邻近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的广阔开展中国家,故应排除A、C两项.和平共处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说它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转变.故正确答案为A。【考察方向】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易错点】根底知识不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其它选项。【解题思路】:结合题干关键信息“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可以看出A正确;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故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根本原那么是于1953年提出,故C错误;我国建国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那么,故D项错误。40.在施行“—五"方案的同时.中国进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A. 受到了斯大林形式的影响B. 顺应了社会主义建立的需要C. 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开展D.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根底【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主要考察对“一五〞方案的理解和提取题干有效信息的才能,分析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受斯大林形式的影响,故排除A;三大改造是消费关系的改造,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顺应了社会主义建立的需要,故正确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根本确立起消费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因此不是推动多种经济形式的开展,故排除C;一五方案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化根底,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立【易错点】根底知识不扎实,不能正确区分“一五〞方案和三大改造,误选D。【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关键信息“一五〞方案,比照三大改造的内容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41.如图是“一五〞方案期间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B.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C.私人资本抵抗工业化
D.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B【分值】:〔1分〕【解析】:分析题意,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方案优先开展重工业,并把东北作为重点建立地区,所以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在下降,故B项正确;近代上海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工矿企业比拟兴旺,故A项错误;“一五〞方案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同时进展,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支持,故C项错误;图示没有上海与其他地区的比拟,无法得出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考察方向】中国经济建立的开展和曲折【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C。【解题思路】: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时间地点,联络所学知识,A、C、D表述错误,故采取排除法进展解读。42.“中国利用苏联技术消费武器,由同盟者逐渐演变为反对者的危险性变为现实。因此,发生在1960年的意识形态剧烈争论,成为苏联指导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独立与自主行为的回应,由此造成所有民族主义结论的出现。〞该学者认为中苏关系恶化是因为〔〕A.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B.中国不正当的行为威胁苏联利益C.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D.苏联要求中国追随他的世界战略【答案】:D【分值】:〔1分〕【解析】:苏联实行大国霸权主义是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的一些军事和外交行为,但是并没有表达其‚不正当‛的意思,故B项错误;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上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由同盟者逐渐演变为反对者的危险性变为现实〞,说明中国行为损害了苏联的利益;‚……争论,成为苏联指导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独立与自主行为的回应‛从侧面说明了苏联想方设法对中国的控制,故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考察方向】20世纪60年代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C。【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43.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道路来进展建立,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方,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展水利工程建立、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据【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考察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好转是在1952年底,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根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且材料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展水利工程建立、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可知当时我国推行农业集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出要对农村经济体制进展改革,故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考察方向】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易错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相关根底知识掌握不准确,误选其他选项。。【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44.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费正清〔JohnFairbank〕说:“〔中国〕一场伟大的革命,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在于它将人类最广阔的一群带入到一种新秩序之中……〞。费正清所言“新秩序〞指的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C.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答案】:B【分值】:〔1分〕【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才能。分析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是解题的一个关键信息,在此时间前后,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从而进入到“一种新秩序〞中的历史事件应该是三大改造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实立。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化【易错点】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分析准确结合所学知识,或最根底知识掌握不准确,误选其他选项。【解题思路】:结合题中时间1959年和“将人类最广阔的一群带入到一种新秩序之中……〞可知其意在强调三大改造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实立。故得出答案为B。45.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置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效劳军事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答案】:C【分值】:〔1分〕【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才能。材料中为购置一辆自行车在同一城市还要负责人批准,可知行政效率不高,故A项错误;军队购置自行车不能表达民政效劳于军事,故B项错误;材料中现象是高度集中管理的方案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政策,解决物资缺乏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达取消商品流通,故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考察方向】50年代至70年代探究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理论【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史实掌握不清,误选D。【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时间和信件内容“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分析即可,当时为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阶级斗争没有反映,采取排除法解答问题。46.“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成功。他们在公报中只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那么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那么。〞此次中美“会谈〞()A.加快了中国重返结合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获得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成果【答案】:B【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才能。分析题意,联络所学知识,题干中描绘的“会谈“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会谈,据此分析:A时间顺序错误,故排除;B符合题意,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出现第三次建交热潮;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说法与史实不符,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元旦,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新中国外交成就【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不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其它选项。【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那么。〞,可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联络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47.1955年底,我国根本建立投资额只完成“一五〞方案的51%。1956年1月,全国方案会议将方案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A.“左〞倾错误开场指导经济建立
B.社会主义方案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建国初期根底设施建立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方案施行盲目求快【答案】:B【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分析题意,“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知在讨论经济方案时是比拟慎重的,故A、D项错误;通过〞一五“方案获得的成就,进展下一经济方案的制定,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实行方案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C项题意没有表达,故应排除;表格中的数字比照显示中国进出口均大幅增加,进出口货的构造反映出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这不是民族工业的迅速开展,故排除A,D项正确;贸易逆差情况更加严重,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反映民族工业开展的内容,故C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考察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的道路和一五方案【易错点】不能通过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结合部分材料,主观做出判断而误选其它选项。【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排除A、D,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C与题意无关,进展判断即可。48.下表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各类院校的构成情况。该构成情况突出地反映了当时高等教育合计综合大学工业院校师范学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财校院校政法院校语文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其他院校解放前最高年207551822182310—41553719512064736301527191818141952201224333283112381524195318114383329296481541195722917445831375581761A.全面推行了苏联的教育形式
B.积极配合了一五方案的施行C.贯彻并落实了全民教育方针
D.效劳于国家开展的战略需要【答案】:D【分值】:〔1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读表以及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分析题意,可知材料图表中提示的时间信息是“1951—1957,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逐步恢复并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立,表格中的教育内容是各个学科门类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D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B说法与题意时间不是完全准确,故应排除,C与题意时间背景不符,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察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易错点】不能通过图表材料信息的比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误选B。【解题思路】:审题要抓关键的有效信息,结合图表中的时间和内容的比照分析即可,采取排除法。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在清王朝与沙俄政府交涉日繁的过程中,两国都感受到语言隔膜所带来的种种弊瑞,尤其是进展尼布楚会谈之时,因中俄均缺乏通晓对方语言的专业翻译,只能以熟谙拉丁语而又掌握汉语的在华耶稣会士作为沟通媒介。但鉴于耶稣会士的独立“第三方〞身份,其难以成为沟通中俄关系的长久倚重力量。由此,中国与沙俄都开场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政府充分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驻京布道团和留学生.以此培养通晓中国语言的外交、翻译及汉学人才,并配合沙俄对华外交玫策开展搜集情报、研读资料等活动,对中国进展全面研究。相对于俄国的积极态度,其时尚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期那么囿于传统的“天朝上国〞政治文化与朝贡体制,不肯“纡尊降贵〞派遣留学生赴俄实地学习,仅于1708年在北京创设了俄罗斯文馆,以及于1792年在伊犁建立了“伊犁俄罗斯学〞培养俄语人才。——摘编自刘振宇?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劝的历史考察?材料二下面是部分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后的情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清王朝与沙俄政府向对方派遣留学生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3分〕【答案】:态度:清,消极;俄,积极。〔3分〕原因:清:受“天朝上国〞政治文化与朝贡体制的影响;当时国力强盛;受官本位思想影响,轻视科技、翻译等近代人才。俄:认识到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重要性;配合对华外交,对中国进展全面研究,为进一步侵华做准备。〔10分〕【分值】:〔13分〕【解析】:此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材料的分析概括才能,第一小问态度,可以结合材料关信息“相对于俄国的积极态度,其时尚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期那么囿于传统的“天朝上国〞政治文化与朝贡体制,不肯“纡尊降贵〞派遣留学生赴俄实地学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联络材料中的“俄国政府充分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并配合沙俄对华外交玫策开展搜集情报、研读资料等活动,对中国进展全面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考察方向】:近代中国外交,鸦片战争背景。【易错点】:此题非常简单,唯一可能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高考阅卷被称为“恶意抄袭〞。【解题思路】: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中国政府派遣大量学生留学苏联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答案】:〔2〕原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中苏建立了同盟关系;中国经济建立急需大量人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包围、封锁新中国,留学美欧已经很困难。〔6分〕影响:培养了国家指导人及各类建立人才;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立的开展;这些留学生成为日后中苏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分值】:〔12分〕【解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才能,稍有难度。审题要抓关键,如时间,和学习的内容,并及和所学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环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分析图表中留学生的曾任职务,分析作答,可知对中国的政治科技产生重要影响。【考察方向】:新中国外交成就。【易错点】:此题稍有难度考察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性材料的才能主要问题是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解题思路】:读懂材料,充分分析图表蕴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01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8O年前的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最终赢得成功。有的学者把中国抗战成功的原因归纳成以下公式:中国抗战成功=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展讨论。〔说明:可以对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众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认或提出新公式;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项钻孔灌注桩施工合作协议2024版A版
- 2024年04月福建华夏银行厦门分行支行行长等岗位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综合采购战略合作协议示范文本版
- 2025年度医疗设备试用及临床研究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不自愿离婚协议范本:房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争议解决方案3篇
- 2025年度创新创业基地入驻项目合作协议3篇
- 2024试用期劳动合同(含绩效考核标准)3篇
- 2025年度电子产品维修配件销售代理协议(含售后保障服务)4篇
- 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厂房租赁合同协议2篇
- 2025年度茶叶深加工研发合作合同范本4篇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安培力洛伦兹力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等)
- 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套
- 集中供热管网系统一次网的调节方法
- GB/T 41095-2021机械振动选择适当的机器振动标准的方法
- MRP、MPS计划文档教材
- 甲状腺疾病护理查房课件
- 安全安全带检查记录表
- GB∕T 26520-2021 工业氯化钙-行业标准
- 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 Listen-to-this-3-英语高级听力-(整理版)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建设项目评价导则(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