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202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等方面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规划保留的单个行政村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依据。农村社区建设与评价可参照本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5768.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897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2931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GB/T38353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GB/T38354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服务与管理规范GB/T38699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38836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38837农村三格式户厕运行维护规范GB/T38838农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41409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规范GB/T41375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GB/T50824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38549农村(村庄)河道管理与维护规范SL310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建标109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75幼儿园建设标准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划布局科学、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均等,产业兴旺、就业充分、村民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XX和谐,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总则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突出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以人为本。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充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充分体现民主权力,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由表及里、塑性铸魂、体现特色。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建管并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XX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统筹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管理,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生活宜居基本要求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村水电路气讯和物流等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备,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逐步提升。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资源及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县乡村统筹配置、合理布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村庄风貌突出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规划布局5.2.1应有序进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或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空间,功能布局合理、安全、宜居、和谐、美观,并严格执行。村庄规划编制应深入实地调查,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依法落实公开公示。5.2.2村庄规划编制应体现全域全要素和地域文化特色,统筹考虑村庄历史文化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安排等。5.3基础设施5.3.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应达到88%及以上,生活饮用水安全率应达到98%以上,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要求。供水设施布置合理、便于维护,供水工程和管护应符合SL310要求。排水管网(沟渠)布局合理,排水通畅。5.3.2农网供电可靠率应达到99.8%、供电人口覆盖率应在98%以上;各类杆线应规范架设、牢XX全、整齐有序、标志清楚,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5.3.3村内主干道应进出通畅,路面硬化率达到100%;通组、入户路应进行硬化,实现户户通。村主干道应按照GB5768.1和GB5768.2的要求设置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名标志。桥梁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格,宜使用本地天然材料。合理布局配置公共照明设施。5.3.4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宜建设燃气供气设施。5.3.5农村地区光纤宽带、4G(5G)网络、电话、邮政应全面覆盖;广播电视入户率应在90%以上。5.3.6应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快递站(点)、益农信息社等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应按照GB/T38354提供服务。5.3.7应建有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具备村两委办公、便民服务、综治维稳、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体育健身、物流网点等公共服务功能,按照GB/T38699、GB/T41409提供代办、咨询、村级事务审批等多种服务。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服务符合GB/T41375要求。民族村寨在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为村民提供本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书刊、电子录像制品。5.3.8行政村应有客运站点或招呼站,站点布设合理,站点设有遮阳避雨设施、站名、站牌。应利用道路周边、空闲地等,适当设置公共停车场(泊位)。5.3.10应建有相应的防灾减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并建立防灾避灾应急预案。5.3.11应建立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经费保障、管护到位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运行、养护机制。5.4农房建设5.4.1应因地制宜布局农村居民点,新建、改建、扩建农房应顺应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农房节能设计应符合GB/T50824规定。5.4.2村内无D级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级危房,新建农房应符合当地最低抗震设防要求。5.4.3农房建设应管理规范有序,新建农房有审批,无新增违法用地、违法建筑。5.4.4应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情的建筑图样。宜在农村住房醒目处安装门牌。5.5公共服务5.5.1医疗卫生5村卫生室应依法依规设置,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60m2,村卫生室执业人员应取得XX省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5.应建立统一、规范的村民健康档案,提供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5.5.2基础教育5有需求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教育部门布点规划要求建设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学校(教学点)。农村幼儿园、小学学校建设应分别符合GB/T29315、建标109、建标175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与安全标准。5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巩固率≥95%。无义务教育辍学失学学生。5.5.3社会保障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应稳定在99%及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被征地农民按相关规定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5应建有居家养老或老年活动场所并正常运行,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5.5.3.3家庭经济困难、高龄失能人员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50%。优抚对象、困难家庭、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失独家庭等群体获得救助和帮扶。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95%。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目标对象覆盖率达到100%,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50%。5.5.4劳动就业5.5.4.1应根据需要设立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5.5.4.2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维权等权益保护活动应有序开展。5应动态管理村内劳动力基础信息,及时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6发展宜业6.1基本要求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得到有效开发,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近、稳定的就业岗位,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就业技能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营商环境改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强化,各类人才留乡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6.2产业发展6.2.1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民族)手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生活生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6.2.2应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中农业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管控规则;永久基本农田应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应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永久基本农田应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应配置合理。6.2.3应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庭院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产业。6.2.4应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就业帮扶载体吸纳就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6.3乡村经营6.3.1应规范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人才、土地、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有效利用农村资产、资源。6.3.2宜采用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村庄经营。6.3.3鼓励实行品牌化经营,参与区域性公共品牌打造。6.4经济收入6.4.1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无应纳未纳的监测户。6.4.2村级财务收支合理,财务可持续。7治理有效7.1基本要求农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精准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稳定XX。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移风易俗取得扎实进展,农民精神风貌全面提振,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7.2组织建设7.2.1党建引领作用明显,乡村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干部廉洁履职、队伍作风建设好。7.2.2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等村级组织体系健全并规范运行。7.2.3宜建设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农村志愿服务队伍,为村民提供服务。7.3“三治”结合7.3.1村级重要事项决策应实行“四议两公开”;村级小微权力应明晰,村级事务应运行规范;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7.3.2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应及时有效,并得到有效监督。及时公开的村务应当在公开事项发生之日起10日内公布;定期公开的村务,应当在每季、每月结束后10日内公布。在村务公开栏公布的内容应当保留10日以上,少于10日的,应当重新公布。7.3.3应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及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各项制度应落实到位。7.3.4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7.4平安建设7.4.1健全治安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村庄应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和重要地段安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深入推进乡村“雪亮工程”建设。7.4.2应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规范化建立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具有1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7.4.3宜建立群防群治队伍,有条件的村庄应建立义务消防等队伍。7.4.4不应发生群体性事件、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不应有黑恶势力、非法宗教活动和邪教活动。7.5乡风文明7.5.1应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卫生健康、生态文明、质量安全、文明礼仪等知识,倡导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文明风尚。7.5.2推进移风易俗,倡导酒席减负、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反对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孝道式微等陋习。7.5.3乡村古树名木、古民居、石刻、古桥、古井等文物古迹以及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无人为破坏。7.6农民参与7.6.1应积极组织动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使农民充分了解行政村建设政策和发展定位,了解参与路径和方式,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支持行政村建设。7.6.2应健全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渠道,公开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置有关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投诉、建议。7.6.3应引导村民代表、返乡创业人员、XX贤、乡村建设工匠等参与乡村建设。7.6.4鼓励开展村民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建立线上线下反馈机制。8环境优美8.1基本要求农村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村庄公共环境得以改善,乡村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8.2自然环境8.2.1大气、水、声、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3095、GB3838、GB3096、GB15618和GB36600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8.2.2应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有效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无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行为;无违规采砂、挖山填湖、破坏水系、烧山行为;无非法占用林地、盗伐与滥砍滥伐林木、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无撂荒地。8.2.3村庄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村庄周边、公共场所及房前屋后空地可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8.2.4不应有黑臭水体,应开展坑塘水系治理,村域内河流、池塘等水体应清洁,水面无垃圾、无异味、无障碍物。村庄水系的管理与维护应符合GB/T38549要求。8.3人居环境8.3.1不应存在露天粪坑(池)和简易棚厕。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0%以上,建设、管护应符合GB19379、GB/T38836、GB/T38837和GB/T38838的规定。8.3.2应科学布局和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可根据需要按服务人口或服务半径设置,建设、管护应符合GB/T38353的要求。旅游型村庄应配建旅游厕所,质量等级要求应符合GB/T18973的规定。8.3.3宜采用“厕污共治”技术,因地制宜进行厕所粪污分散处理、联户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宜采用就地就近消纳、综合利用方式进行厕所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7959的规定。8.3.4应采用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优先选择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治理技术,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