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65403课程名称:传播学原理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Principl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二、课程简介《传播学原理》是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较全面地介绍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传播学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揭示信息传播的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下面的学科分支,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学生必须用必要的传播学知识武装起来,具备相关的观念、意识。学习传播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巧,培养敏锐的传播触觉,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掌握有效传播技能的一个重要前提。Communicationtheoryisafoundationcourseintheadvertisingdepartment.Itintroducesnewstudentstothebroadoutlinesofcommunicationtheory:itsbasicprinciples,itsbasicconceptsanditselementaryknowledge.Thiscourseisveryimportantbecauseitlaysafoundationforthenewstudents.Communicationisoneofthekeywordsofourtime;it’sanewanddevelopingsubject,focusedonthelawsandprinciplesofcommunicationofinformation.Itdealswithawiderangeofdisciplinesandtechnologies,includingjournalism,sociology,psychology,andpoliticalscience,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传播学概论》是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之一。本课程是一门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性较强的必修课程。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为未来的信息传播产业培养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传播理论和传播技巧,这是他们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通过充分结合国内外传播实践的理论学习和讨论,学生要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最终要达到能够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巧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论目的与要求1.了解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理解学习传播学的重要意义3.了解传播学的概念、学科特点、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重要课题4.了解如何学好传播学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传播理论1.理论的重要作用。2.传播学理论的重要作用。第二节传播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传播的分类。第三节传播学1.传播学概说: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如何学好传播学: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5.简要说说传播学学科的特点。6.试结合传播的特点,探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7.结合你自身的传播经验,说说你对“理论指导实践”这句话的深刻认识。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联系与区别2.理解人类传播发展过程五个阶段的基本特点3.理解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掌握信息社会的定义、理解其特征5.了解各国应对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常见的信号。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3.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2.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3.各国应对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三)思考与实践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3.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4.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意义何在?5.如何评价中国印刷术发明对世界传播发展的贡献?6.列举人类传播史上的几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7.简述信息社会的概念和信息社会的特点。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10.世界主要国家为了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课堂练习5.多媒体教学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符号的定义和分类理解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了解语言符号的分类、理解语言符号的特性了解非语言符号的分类、理解非语言符号的特性掌握符号的基本功能掌握意义的概念,理解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理解象征行为的定义和特性了解并理解关于象征性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分类:按使用的主体不同分——自然界传播的符号体系,人类传播的符号体系;按表现的方式不同分——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3.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信号的特点,象征符的特点,象征符的分类。4.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的特性。5.非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的类型,非语言符号的特点。6.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什么是意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符号意义的若干类型,语言符号的暧昧性。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4.符号和意义的关系: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符号意义之外还有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的定义,象征符的双层意义,象征行为的特性。2.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定义,象征性社会互动的特点,象征性互动理论,象性性社会互动的意义。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现代文化的象征性。(三)思考与实践1.简述符号的定义。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2.象征符具有那些特征?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5.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6.如何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存在,但符号之外还有意义?7.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8.试述象征性互动理论。9.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10.结合广告传播现实,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了解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传播过程循环和互动模式的具体模式,理解它们各自特点和局限性3.理解传播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特点4.了解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的主要模式5.了解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其他。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4.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过程研究的特点和局限,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特点。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田中义九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三)思考与实践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2.什么是模式?它与理论的关系怎样?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5.田中义九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有什么特点?6.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内传播的定义2.了解人内传播的特点和过程3.掌握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4.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5.学习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的特点,人内传播的过程。2.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从生理学的角度掌握人内传播的要素、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思维产生的三个历史决定性环节;对人内传播的几方面理解。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从心理学角度把握人内传播的作用——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理解人内传播是否具有互动性),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相关的理论。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多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3.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4.什么是人际传播?其特点如何?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5.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6.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7.结合实际,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课堂练习5.多媒体教学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群体的特征,理解其社会功能2.了解群体传播内部机制的特点3.了解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4.掌握组织的概念5.了解组织内传播的过程、机制以及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态(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群体的概念,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2.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3.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产生的几个基本条件,三种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和组织传播。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和机制。3.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三)思考与实践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2.群体意识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有什么功能?4.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5.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6.组织内传播对于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7.如何促进和改善组织传播?8.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七章大众传播(一)目的与要求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2.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3.了解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的关系特别是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的关系4.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及其主要观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从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来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注意对经济功能概括的社会意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特别注意负面功能“麻醉功能”的提出意义)。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和大众传播。2.电子媒介和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结合电子技术的革命,介绍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的最新动态。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怀疑的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现代信息环境与大众传播,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特别注意大众传播对人的异化作用以及对策。(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它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3.简述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对社会的影响。4.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6.分析电视的媒介特性。7.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8.什么是信息环境?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利弊。9.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课堂练习5.多媒体教学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媒介控制的主要种类和主要手段2.了解关于传播制度的集中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内容掌握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掌握自由责任论的主要原理原则了解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6.掌握我国目前传播制度的基本规范(二)教学内容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注意理解传媒的立场和国家利益、安全的关系,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控制的特点,世界传媒业出现的垄断现象及其对传媒的影响。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手段之四种。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集中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媒介制度。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及其媒介规范理论,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在探索中发展。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4.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5.简析“社会责任”理论。6.简析“民主参与”理论。7.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8.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理解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社会影响3.了解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4.了解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性质和作用(二)教学内容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人类传播时代的划分,“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社会影响:“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1.传播者和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的概念、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三)思考与实践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什么是媒介依存症?请举例说明。3.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4.未来媒介发展的趋势有哪些特点?5.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地位与其他传播者相比有何不同?6.什么是“把关人”?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7.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8.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9.如何理解“新闻价值”?10.如何防止大众传播的异化现象?(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课堂练习5.多媒体教学大众传播的受众(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大众”的概念和主要特点2.了解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变化的过程和主要理论的内容理解几种主要受众观的要点掌握“使用与满足”的主要观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的概念:大众的概念,大众与公众的区别,大众的主要特点。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力量,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3.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的群体背景和社会背景,IPP指数。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级市场”的观点评析。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3.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三)思考与实践1.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2.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3.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演化。4.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观点?5.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它的意义如何?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多媒体教学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2.了解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3.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类型、理解其实践意义了解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掌握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划分,考察过程传播效果的几方面课题。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两面提示”和“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和“”和“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恐惧诉求)。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的个性和传播效果。(三)思考与实践1.如何理解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3.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4.试析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5.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谈谈哪些传播技巧对传播效果有明显的影响。6.在实践中运用适当的传播技巧增强传播效果。7.谈谈受众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8.试述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中的作用?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课堂练习4.多媒体教学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一)目的与要求了解“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理解“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及特点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了解“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了解“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概要及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三)思考与实践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2.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3.联系实际,谈谈受众的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4.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5.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6.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7.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着什么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优势?8.什么是“象征性现实”?9.什么是“知沟”?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10.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予以分析。(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多媒体教学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一)目的与要求理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了解全球信息化影响和冲击的基本情况3.了解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失衡的状况4.了解“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主要内容5.了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国际传播,全球传播。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新世界信息秩序”的概念,论战的三个阶段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新闻价值的概念,新闻的客观报道手法。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主权的概念,信息主权的概念,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冷战结束后超级大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3.结合实际,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4.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特点?6.课外阅读《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大众传媒宣言》、《麦克布莱德报告》和《塔罗瓦尔宣言》。(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4.课堂练习5.多媒体教学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2.了解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的主要贡献3.了解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拉斯维尔的宣传与研究,卢因的“把关人”理论,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维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美国的经验学派,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批判学派的由来及其立场,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三)思考与实践1.传播学形成于什么时期?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的诞生?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香农的信息论和威纳的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什么?4.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学派有哪两大派?他们的主要分歧在哪?5.谈谈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6.“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课堂练习4.多媒体教学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了解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和基本过程2.了解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东京大学铃木裕久的十四种不同的分类方式。2.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准备阶段,实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第二节抽样调查法1.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2.问卷设计:问卷设计的构成,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问题的回答方式。第三节内容分析法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2.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3.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分析对象的选定,内容的解析操作,量化表示的方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1.控制实验法的用途。2.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3.定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三)思考与实践1.调查研就在传播学研究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2.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3.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什么是内容分析?它有哪些特点或原则?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内容分析量化表示方法主要有哪几种?5.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哪些条件?6.选择你感兴趣的课题,设计一份“前后测试控制实验”的方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2.谈话法3.多媒体教学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他教学环节小计绪论22第一章1.50.52第二章1.50.52第三章1.50.52第四章1.50.52第五章1.50.52第六章1.50.52第七章1.50.52第八章1.50.52第九章1.50.52第十章1.50.52第十一章1.50.52第十二章1.50.52第十三章1.50.52第十四章1.50.52第十五章22合计25732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推荐教材:郭庆光编.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经典书目:1.[美]E·M·罗杰斯著.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2.[美]特里·K·坎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有效传播.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5.张国良主编.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参考书:1.[美]保罗M·赖斯特著.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霍文利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2.[美]唐·E·舒尔茨等著.整合行销传播.吴怡国等译.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3.[美]菲利浦跨文化管理·R·哈里斯、罗伯特·T·莫兰著.关世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4.[美]罗杰·菲特勒著.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5.[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里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髓.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戴元光著.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张巨岩著.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胡翼青著.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顾潜著.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上海:复旦出版社,2003年。13.王怡红著.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4.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传播统计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5.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年。16.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7.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8.绍培仁著.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9.常昌富、李依倩编.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0.李幼蒸著.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1.莫腾森编.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2.陈卫星著.传播的表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23.陈崇山、孙五三著.媒介•人•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4.张国良著.现代大众传播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5.胡泳、范海燕著.网络为王.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26.绍培仁.传播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李彬著.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28.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杂志、期刊国内核心期刊:1.《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国际新闻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3.《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季刊)4.《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双月刊)5.《南方电视学刊》(广东电视台主办)6.《新闻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系刊)海外期刊:1.《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ColumbiaJournalism)2.《广播和电子媒介杂志》(JournalofBroadcastingandElectronicMedia)3.《传播杂志》(JournalofCommunication)网络刊物和学习网站:中国大陆研究网站:

1.中华传媒网

2.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3.传播研究网/

4.《新闻记者》/

5.西祠胡同/main.asp

6.新华传媒/newmedia/

7.人民传媒/

8.《新闻战线》/gb/xw/xw.htm

9.媒中媒/

10.慧聪网•报刊资讯行业/

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xw/index.asp

12.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gb/index.htm

13.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14.媒体安都/

15.M报纸观察Link传媒研究链接/chuanmeiyanjiulianjie/

16.紫金网/

17.传播学论坛(阮志孝)/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