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南阳六校高二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南阳六校高二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南阳六校高二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南阳六校高二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南阳六校高二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政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像与象:人的对象化从严格意义上说,“意象”中“象”的含义应该更接近“像”,因为后者不仅更加具备主客统一的内涵,也可更好地对审美呈现进行囊括。“象”字属于象形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含义是“大象”。“像”为后起字,按照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法,其含义为“似也”,在战国以后的小篆中被普遍使用,并形成与本字分庭抗礼的状态。由此可见,《系衅》将“象”释为“像”并非偶然,一方面它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则预示着人们观照外物时具备了更多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魏晋以后愈演愈飘,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象”观念的逐渐产生和成熟。钟嵘《诗品序》开篇即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从气化生物、析及性情的角度看待艺术的起源。在行文过程中叉将“物”具体化为“春风春乌,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由此可见,真实性情与物象逐渐开始获得了统一,象与意合一的主观之“像”的内涵开始具备雏形。与钟嵘相似,刘翘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窥意象而运斤“的表述,历来被视作“意象”概念施用于文学领域的标志,但是此处的“意象”更多是指创作者“想象中的形象”,或者说是外在物象在心中的授影,其中缺少了对呈现在作品中的形象(“像”)进行涵盖的维度。唐代文人通过时各种艺术实践的理论言说,推动了意象理论的完善。皎然在《诗议》中称“境象不一”,承认形象本身的复杂样态,缩而又说“义贯众象,而无定质”。按照他的说法,儿是熔铸了主观情思的想象都可纳入意象的范围,因此他已经注意到了意象在时代艺术中的普遍存在。在《唐朝名画录》中,来景玄认为绘画可在点墨之间实现“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的境界。到了晚唐张彦远则明确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里谈到了“形似”,又谈到了“立意”,而且前者要服务于后者,这一过程中“像”的含义变得丰满,魏晋“意象”理论中缺失的作品中形象(即客观之“像”)的维度被补充起来:但客观而言,对这一理论的概括和深掘还是在文学领域,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文学的特殊属性,还取决于文人自身杰出的文化修养。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象外之象”的命题,这是对文学意象高级形态的概括,亦可看成对作品中呈现的形象的肯定。至此,客观物象、主观意象、审美意象获得了统一,意象也成了蜕摄世界维度、主观维度、呈现雄度的综合性概念。理与象;意象的现代化实际上,宋代文论并不重视意象范畴,这方面甚至逊色于之前的唐代和之后的明清。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理学大背景的整体影响,在文与道的美系上,宋人往往更加强调后者,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意象的看法。文学作品往往成了表达暂理的工具,其中蕴含的形象自然变样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经历了唐代的汪洋恣肆,宋型文化变得更加老成,在文学审美倾向上推崇以淡为美。这种趋势由欧阳修、梅尧臣开端,自然、古淡是他们的创作宗旨,到了苏轼更是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艺术批评原则。到了明代,文学意象论实现了真正的自觉。意象范畴被广泛运用于诗文批评和诗文创作之中。比如李东阳评韩愈“穿细时双遴,乘危忽半摧”两句时,称“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耳”,评温庭药“鸡声茅店月,人迹极桥霜”两句时,称“意象具足,始为难得”。可见,他已经将“意象”作为专门的理论概念进行使用了,其含义与今天的用法已十分接近。同样,在其诗文创作中“意象”也被广泛使用,比如“气喷为云血成汗,意象矫矫腾高空”(《画马歌》)、“若有人今街门之下,兰渚之滨,体貌质野,意象清真“(《见南轩赋》)。由此可看出,意象不仅被视作文学领城中的特殊形象,甚至也有将其泛化为超拔人物气象的趋势。这说明“意象”概念已被普遍认可,且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话语体系之中。“意象”范畴在明代既已建构完成,清代学者在论述深度和广度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推进。意象阿题在清代原地踏步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这一理论本身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明人的建构,留下来的开掘空间已少之又少;其次,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莲勃发展,诗词的地位开始动摇,清代的情况更为明显,这种背景下文人对意象问题的热情被对人物形象问题的讨论所澄没。因此,清人往往从广义形象的大维度来重新审视“象”的问题,章学诚的总结最具代表性:“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六艺”中除了《诗》与《易》以外,《书》《礼》《春秋》《乐》大都带有叙事特征。章学诚的这种认知一方面有还原“象”之本来含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意象也绝非仅仅局限于抒情文体(尤其是诗歌)之中,其对叙事作品同样适用。这为除诗词以外的其他文学样式中形象的合法性找到了根据。可以说,这种认知既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也为现代文论中意象范畴的再度扩容提供了基础。(摘编自韩伟《“意象”范畴三段说》)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象”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像”为后起字,在战国以后被普遍使用,二者含义不同,并呈分庭抗礼之势。B.晚唐张度远观点中,既谈到了“形似”,又谈到了“立意”,也谈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像”的含义更加丰满。C.宋代文论忽视意象范畴,不重视形象,是因为受理学大背景的整体影响,在文与道中,宋人往往更加重视“道”。D.虽然清代学者在论述意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推进,但却为现代文论中意象范畴的再度扩容提供了基础。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后“审美意象”观念逐渐产生并成熟,唐代意象理论不断完善,明代实现真正自觉。B.朱景玄在谈论绘画时也谈到了意象和相关理论,可见艺术在某些层面是相通的。C.宋型文化在文学审美倾向上推崇以淡为美,这种艺术倾向会影响艺术创作的变化。D.清人往往从广义形象的大维度来重新审视“象”,说明之前人们都从小维度审视“象”。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依次论证意象的诞生、发展过程,使文章呈现出递进式结构。B.文章引用大量文学论著的内容论证意象范畴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运用。C.文章在论述宋代文论不重视意象范畴时,注意从不同角度探究原因。D.文章在谈论意象的发展史时,不局限于一种文体,也不只限于文学范畴,视野全面。4.请结合“像与象:人的对象化”中的有关“意象”的解说,对下面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文字的意象进行评价。(4分)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港港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酸皎空中孤月轮。5.人们对意象的认知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彭德怀印象[美]埃德加·斯诺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报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故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提,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鲜拿他和其他红军领导人。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孩子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一天我同彭德怀和他一部分参谋人员到前线去参观一所小兵工厂。在屋子里的一道墙上有工人画的一幅大漫画,上面是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测、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漫画中的日本人鼻子很大。“那是谁?”彭德怀问一个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个孩子回答。“你怎么知道的?”彭德怀问。“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彭德怀听了大笑,他指着我说:“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吗?”“他是个洋鬼子,那漫问题,”那个少先队员说,“但不是日本帝国主叉者,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后来就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我向彭德怀指出,当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时,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不用担心!”司令贯说,“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鼻子。”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刷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我把棉袄裹紧,彭德怀却脱了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我原来问过彭德怀,是否可以归纳一下“红色游击战术的原则”?他给我讲了许多军事理论。最后,他说:“但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他说,“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我记得一九二八年的冬天,我的部队在湖南只剩下两千多人,还受到包围。国民党军队把方圆三百里内的所有房子都烧掉了,抢去了所有粮食,然后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没有布,没有住的地方,没有灯,没有盐,病的病,饿的饿。农民们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刺下的也不多,我们不愿碰他们的一点点东西。“但是农民鼓励我们。他们从地下挖出他们藏起来不让国民党军队知道的粮食给我们吃,他们自己吃芋头和野菜。他们痛恨国民党军队烧了他们的房子,抢了他们的粮食。许多人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几乎所有的人都用某种方式帮助我们。”他向我转过身来:“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经艰险,攻坚克难,作为红军主力干将之一,彭德怀为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B.彭德怀虽然身为军团司令员,但办公室的物件布置十分简陋,是因为条件的艰苦。C.彭德怀直接指着斯诺说他是“洋鬼子”,言语较为随意,说明他们之间相处融洽。D.人民群众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仍竭力帮助红军,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不得人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运用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彭德怀喜欢以身示范、永争第一的形象。B.面对悬赏缉章,彭德怀只用一个哨兵站岗、上街也不带警卫,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英勇无畏。C.文章详略得当,通过详写发生在小兵工厂的事件,既表现出彭德怀性格的粗犷豪爽,也展露出他自信的一面。D.彭德怀在回答斯诺“红色游击战术的原则”的问题时,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同时强调红军是“人民的军队”。8.长征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4分)9.斯诺是美国的著名记者,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纪实性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候灭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美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二: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域下,无惑也!吾于其战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域下之晓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成阳,制天下。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曲新安间至西谷则沛公入成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①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动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故寡弱之师,入之易耳。”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黑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黑②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蒿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鸣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节选自苏洵《项籍》)【注】①章邯:秦朝将领。后文的王离、涉问亦是。②黑:熊的一种。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既全A巨鹿B而犹徘徊C河南新安间D至函谷E则沛公入F成阳G数月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尺寸,少的依仗,小的实力。因“尺”“寸”都是较小的单位,所以“尺寸”多指距离短、数量少、力量小等。B.夫,语气词,与《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夫”用法不同。C.明,明确,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明”意义相同。D.拒,据守,把守,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认为前期的项羽在极短的时间里便灭掉了强秦,称霸一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有值得肯定的一面。B.苏洵认为,项羽虽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对此战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乘胜前进,最终导致失败。C.苏洵认为,项羽为救助赵国而放弃抢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这表现出他为人仗义的一面。D.材料二结尾,苏洵含蓄地将项羽比作一个小气的人,他的做法就像为一点小家产而闭门不出,非常短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2)虎方捕鹿,黑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14.司马迁和苏洵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陆游其二铁马波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其四群胡束手仗天亡①,弃甲纵横满战场。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注】①仗天亡:金国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连老天也要消灭它。仗,凭借、依靠的意思。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二前两句写在刺骨寒风中,全副武装的骑兵横渡黄河,借助云梯攻破了敌人的堡垒。B.其二第三句,将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敌人比作四散的鸟兽,形象生动地说明敌人已不足为惧。C.其四前两句实写了金军丢盔弃甲的溃败场景,笔力雄健,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战斗情怀。D.其四后两句中,大获全胜的将士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夜半时分又攻入了敌人的辽阳城。16.“雪”在这两首诗中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两次论及榜样的力量,认为榜样可以修正自己,我们应该向榜样看齐,这两句分别是“,”。(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符合的两句是:“,。”(3)“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或借酒怡情,或解忧忘愁,或送友践行,或慨叹人生等等,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中国小说阅读一般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入手。但由于中外小说在诸如表现方法、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如果再用鉴赏中国小说的基本理论去鉴赏外国小说,往往①,左支右绌。外国传统作家主要创作写实主义作品,强调的是直面外部②的社会生活。理解这类小说,要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和与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而外国现代小说往往是“向内转”——作家们把人类心理世界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内心的深刻发掘来揭示人物命运,造视外部世界。外国现代小说不拘泥于传统的人物真实和情节合理,而致力于以扭曲的、变形的乃至反讽的方式表现社会。这类小说往往从一个小说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遭际中,或者从一个类型化的情境、寓言化的故事中,造射人类的基本境遇,表现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表达人生的美好和无杂等。用以命题的外国现代小说一般③,多通过生活的一醉间、一插曲、一场景、一情绪,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段行动,勾勒人物精神面貌,反映独特社会生活。这类小说,在技法使用上变化多端——跳跃、突转、抑扬、巧合、误会、悬念、对比、省略、夸张、变形、荒诞、蒙太奇等等。理解这类小说,需要在情节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补足小说空白,逐步明晰小说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内容。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结合文中内容,概括两个外国现代小说的整体特点。每个不超过1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在某些情况下,语言运用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看似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讲: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遇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排侧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由此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了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仍然却假如B.却因此虽然C.仍然因此假如D.却虽然如果21.第二段中有四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明确指出,并进行修改。(4分)22.仿照上文中的分析,鉴赏下面诗句中的“无理而妙”。(6分)(1)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2)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两句话深含哲理。学校将举行“革命文化”主题征文。请展开思考和联想,完成这篇征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1.D2.D3.A4.①以月贯穿,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思。②体现出客观物象、主观意象、审美意象的融合。如“月”自春水尽头与夜潮一同升起,月华化作水中滟波与波涛一路绵延而去,人间的春江盛满了此时的月明,蕴蓄着独特的美学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受人的关照外物的主体意识影响。②受对各种艺术实践的理论言说影响。③受时代思潮及背景影响。④受文人自身文化修养以及审视视角、审美倾向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B7.A8.①红军战士信仰坚定,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战士们突破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六千英里的漫漫长征,一步步走到了胜利。②将领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彭德怀心怀士兵,他的吃穿用度和普通士兵几无不同。③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从彭德怀的深情讲述可以看出人民的支持是红军战无不胜的源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答“乐观自信”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内容客观真实。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彭德怀司令部的住处情况,如“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等,真实地写出了彭德怀住处的简陋。②记录具体翔实。彭德怀坦率、热情的性格,他对敌人悬赏缉拿的态度等等,都是斯诺亲眼见证并记录的事实。③较大篇幅地引述彭德怀的话,真实性强,体现了纪实性作品的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BDE(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C12.C13.(1)等到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时处境已经艰难了。(关键词“背”“怨”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老虎刚刚捕捉到鹿,熊就占据了它的洞穴,并捕捉了老虎的孩子,老虎怎能不丢下鹿而回去?(关键词“安得”“置”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①对项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从决策错误、自以为是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②而苏只在项羽缺少远见这一点上重点进行了论述。(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秦朝政令失误,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没有一点权势,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三年后,就率领(原战国时的)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候,政令由项羽发出,号称“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等到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时处境已经艰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天下,(结果)五年后他就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材料二:我曾经评论项籍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但是没夺取天下的谋略;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谋略,但没有夺取天下的气量;刘备有夺取天下的气量,却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因此这三个人,终生没有成功。所以,有的土地可以不占领,有的城可以不进攻,有的胜利可以不享有,有的失败可以不回避。得到了不喜悦,失去了也不愤怒;让大局自然发展,然后在后面控制局势,才能有所成就。唉!项籍有百战百胜的才能却死在垓下,没有什么可困惑的。我观察他(在)巨鹿一战(的表现),看到他谋略不长远,气量也不大,何尝不怪他死于垓下还太晚啦。当项籍率兵渡黄河时,刘邦才开始整顿军队向函谷关进军,项籍这时若赶快率领军队攻向秦地,利用军队之锐气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占领咸阳,钳制天下。保金巨鹿之后,他还徘徊在河南和新安之间,到函谷关时,刘邦已进入咸阳几个月了。这时秦朝民众已归附刘邦而仇恨项籍,这种大局势使项羽不能再强使民众臣服。有人说:“即便这样,项籍一定能进入秦地吗?”答:“项梁一死,章邯就认为楚军不必忧虑了,所以转移军队讨伐赵国,有轻视楚军的心理,把秦军的良将精兵都集合在巨鹿。项籍如果能够用敢死的勇士,攻击对方轻敌又少而弱的军队,入据咸阳就容易了。”有人说:“秦国可以攻进去,又怎么救赵呢?”答:“老虎刚刚捕捉到鹿,熊就占据了它的洞穴,并捕捉了老虎的孩子,老虎怎能不丢下鹿而回去?但是等到回去,就会被熊撕碎,这是很明显的。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进攻敌方必然去援救的要害’。假使项籍攻入函谷关,王离、涉间必然放弃攻赵而回救关中;项籍再据守函谷关迎头痛击,赵国连同其他诸侯援救的十多营军队从后面悄悄(围堵)而上,歼灭秦军是必然的。”因此,古代夺取天下的人,常常先策划所守的地方。诸葛亮放弃荆州而迁往西蜀,我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