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2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4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观

困(2)解释加点的字①期日中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折枝:使树枝弯曲。(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B.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C.尊君在不/不谋而合D.入门不顾/顾影自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请用三条“/”给短文《王戎识李》划线的句子断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都形象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情景,从文中可以看出,谢太傅更喜欢第二个。B.《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少年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让我们对古人产生亲近之感。C.别的小孩争先恐后地去摘道旁的李子,唯有王戎一动不动。因为王戎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不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D.《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该篇记载了各种语言环境中,不同人物善于言谈应对的故事。【答案】(1)C(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4)D【解析】【分析】(1)A.急,紧。B.约定。C.通“否”,助词,表疑问语气/没有。D.回头看。故选C。(2)句意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关键词:过中:过了正午。去,古今异义,离开。舍:舍弃,抛弃。乃,才。(3)句意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故断句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4)《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选项D表述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⑴C⑵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⑶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⑷D【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í),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近称之。

称:称赞B.强行绥之以德。

德:德行C.久而益敬。

益:好处。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效法,仿效(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答案】(1)C(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解析】【分析】(1)C.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益:更加。故选C。(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故答案为:⑴C⑵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参考译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一起;看,视;大腿;背(2)C(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目似瞑,意暇甚。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D(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清;蒲松龄⑵①大腿;②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像狗一样;④打洞⑶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⑷D⑸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6.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②。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聊斋志异》)【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伏焉:躲藏在那里。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去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1)解释划线词。①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②股直不能屈________(2)翻译句子。非屠,乌能作此谋也!(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答案】(1)满;大腿(2)(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3)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解析】【分析】(1)“盈”,一词多义,有“多余”“增加”“骄傲,自满”“满”“充满”等意,这里的意思是“满”;“股”,古今异义,今义为量词,古义为“大腿”。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非,不是;乌,怎么;谋,办法。(3)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等句子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启示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故答案为:⑴满;大腿;⑵(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⑶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7.文言文阅读(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虛,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乙)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B.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C.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2)下面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屈伸呼吸

②求问若此,不若无问也B.①终日在地上行止

②身以半入,止露尻尾C.①因往晓之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D.①退而习之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杞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安身,所以寝食难安。B.经过“忧人者”劝解后,杞人忧虑全消,很开心;那个“忧人者”也很开心。C.列子学射箭,已经能射中(靶心)了,于是去请关尹子出来。他一共去了两次。D.关尹子两次都问列子:“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链接材料)《列子》一书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意就是寓言中寄寓的道理。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有些寓言往往在故事末尾通过作者或借助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议论来点明寓意。①阅读下面片段,补全对话。老师: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甲文)写的是“忧天者”和“忧人者”的对话。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小王:我从“忧天者”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因对事物认识不足、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小李:我有自己的看法。这个故事中的“忧天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________。小赵:我从“忧人者”的角度理解,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最后两人都“舍然”大喜,从现在的眼光去看,也是盲目的。小孙:我认为,从“忧人者”对人的态度看,还是值得肯定的,________。②请为(乙文)选择一个合适的结尾。(

)A.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B.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答案】(1)B(2)D(3)C(4)①虽然“忧天者”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但是他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的忧患意识会激励他去探求未知的世界;虽然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主动帮人解决疑难的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②B【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故停顿划分为:B.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2)A.你/像。B.停止/只。C.因而/凭借。D.都是“温习”。故选D。(3)C.“于是去请关尹子出来”错误,应是: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故选C。(4)①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文中的劝导者,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②第一句的意思是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是列子《好沤鸟者》一文的结尾。第二句的意思是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是《列子学射》的结尾。故选B。故答案为:⑴B;⑵D;⑶C;⑷①虽然“忧天者”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但是他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的忧患意识会激励他去探求未知的世界2、虽然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主动帮人解决疑难的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②B【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判断正误。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内容,理解句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参考译文】

甲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8.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②再就枕将寐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学而不思则罔D.将啮其喉/其一犬坐于前(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________的共同特征,最后的下场都是被人类杀掉。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上述两只狼一样的敌人,我们应该________。(6)(甲)(乙)两文都以反问结尾,但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答案】(1)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2)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3)C(4)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5)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6)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可知应划分为: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2)本题注意“洞”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洞。(3)A.用/来;B.补齐音节,不译/代词,它;C.表转折,但是;D.代词,他的/其中。故选C。(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驯”,驯服;“竟”,竟然。(5)结合两篇文章的语句来回答。第一空:甲文的“狼亦黠矣”和乙文的“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都表现出狼的阴险、狡猾、奸诈。第二空:根据屠夫的作法,明确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手软,待他们再好,本性难移。(6)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说明狼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阴险。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来体会。故答案为:⑴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⑵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⑶C⑷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⑸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⑹甲文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常见的虚词的运用,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虚词语进行积累。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形象默写的语句进行分析。⑹本题开心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评述性的语言进行回答。【参考译文】

(甲)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饮水B.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B(2)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解析】【分析】(1)A吃;食物。B将要。C前面;向前。D留意;回头看。(2)这句话的大意是:蝉将要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认真阅读这个短文,可以看出从开头“园中有榆”一直到“后有掘株也”都是叙述,只有最后一句“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属于议论,表达作者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蝉只顾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想要吃自己;螳螂只想着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想吃掉它;黄雀只想着吃吃螳螂却不知道后面有弹弓瞄准了它;童子只想着打黄雀却不注意前面有深坑,后有挖了树根的坑,他们都是只顾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这其实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故答案为:⑴

B⑵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⑶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及作品给人启示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题则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林道人诣谢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发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林公讲论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流涕抱儿以归C.左将军王凝之妻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2)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即《林道人诣谢公》中的“东阳”。B.《咏雪》文末的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是对谢道韫的赞赏。C.《林道人诣谢公》文末谢公所说的话,是对王夫人的赞颂。D.从选文可见,《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人物言谈轶事,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传神。(5)鲁迅先生称《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请结合(甲)(乙)两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2)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3)(王夫人)两次派传信的人去让(他)回来,但是太傅谢安却把他留住。(4)C(5)①《世说新语》内记录的大多是士人的言谈举止,而且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区分人物的品行的优劣高下。②谢太傅一家,寒雪日家庭聚会的内容也是“讲论文义”,谢朗大病初愈,也要待客并与客辩论,体现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成才的重要性。③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这样溺爱的方式,又为培养名士提供了一个反例。【解析】【分析】(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谈论/谈论;B.趁、乘/于是,就;C.“王凝之”是人名/代词;D.天/每天。故选A。(2)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可以根据句意停顿。(3)“再”“遣”“留”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C项有误,不是“赞叹”,而是“遗憾”。(5)甲文写了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氛围;乙文中谢公多次阻止王夫人接儿是为了让谢朗与客交谈,王夫人接儿以归并非表现其母爱,谢公也并非赞颂,而是无奈、气恼。故答案为:⑴

A;⑵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⑶(王夫人)两次派传信的人去让(他)回来,但是太傅谢安却把他留住;⑷C;⑸①《世说新语》内记录的大多是士人的言谈举止,而且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区分人物的品行的优劣高下。②谢太傅一家,寒雪日家庭聚会的内容也是“讲论文义”,谢朗大病初愈,也要待客并与客辩论,体现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成才的重要性。③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这样溺爱的方式,又为培养名士提供了一个反例。【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像;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僧人支遁去拜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讲谈,说得很累。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就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划线字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下车引之(________)③故人曰

(________)④明日早

(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B.下车引/之C.起不/食待之D.令人/求故人(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并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答案】(1)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3)D(4)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明日:第二天。(2)①重点词有: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②重点词有:服:使……信服。信:守信用。(3)A.君与家君/期日中。B.下车/引之。C.起不食/待之。D.正确。故选D。(4)在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甲】段或者【乙】段发表对“守信”的看法。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示例:守信是最大的礼貌,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并不在意,可是那确实实实在在我们应该学会守信,否则我们在朋友那里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故答案为:⑴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⑵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⑶

D;⑷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⑷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期日中

期: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不:________③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________

④下车引之

引:________⑤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4)从本文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答案】(1)约定;同“否”;离开;拉,牵拉;回头看(2)①元方那时候七岁,在门外玩耍。②到了中午没有来,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儿子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3)聪明、识礼、有节。在友人责怪他父京“非人”时,他用“无信、无礼”来回驳对方,这说明他聪明;元方是在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之后才回驳对方且“人门不顾”的,做到了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4)做人要讲诚信,待人要有礼貌。(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①期日中:期,古今异义,这里表示约定的意思;②尊君在不:“不”通假字,读作:fǒu,同“否”;③待君久不至,已去: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去:离开;④下车引之:下车前来拉元方,引:牵,拉;⑤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顾:回头看。(2)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时、门、戏”是重点词语,意思分别是:当时;在门外、玩耍;本句翻译为: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日中、至、无信”意思分别是:正午时分;到;不讲信用;本句翻译为:中午时分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的面骂人家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3)根据文中的叙述,“元方时年七岁”文中的元方当时年幼,面对父亲的友人骂自己的父亲,没有丝毫的畏惧,用“无信,无礼”据理有据地辩驳,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勇敢。当“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他不卑不亢,有节。(4)文中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元方回击友人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告诫人们做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故答案为:⑴约定;同“否”;离开;离开;拉,牵拉;回头看⑵①元方那时候七岁,在门外玩耍。②到了中午没有来,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儿子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⑶聪明、识礼、有节。在友人责怪他父京“非人”时,他用“无信、无礼”来回驳对方,这说明他聪明;元方是在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之后才回驳对方且“人门不顾”的,做到了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⑷做人要讲诚信,待人要有礼貌。(意思对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进行概括。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③值胡贼攻郡________④不忍委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同“否”;回头看;恰好,正遇上;舍弃,丢下(2)①陈太丘丢下朋友先走(离开)了,他走(离开)后,友人才到。②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通假字词,如“不”同“否”。古今异义词,委:舍弃。顾:回头看。(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舍:舍弃,抛弃。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3)第一问,《世说新语》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第二问,荀巨伯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故答案为:⑴①同“否”;②回头看;③恰好,正遇上;④舍弃,丢下⑵①陈太丘丢下朋友先走(离开)了,他走(离开)后,友人才到。②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⑶【乙】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及人物的评价。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

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答案】(1)D(2)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