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杨式好《岭南文物考古文集》
2011年6月,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杨世达的《岭南文化遗产考古理论与延续》(肖启龙主编的《广东省博物馆退休专家著作系列》之一),其中21篇文章,近50万字,图像清晰,服装精美。该幅画选自杨士达在几十年的学术活动中收集的70多份彩色图像。前有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研究馆员写的“丛书”总序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磊研究员和肖洽龙分别为该书写的序和作者自序;扉页还有“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题写的书名。杨先生福建泉州鲤城区人,1958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分配来广东工作,在广东从事考古文博工作凡50年。2008年著者编结此集时说:“离校入粤五十载,文物考古系心怀,博物殿堂千秋业,前人奠基后人来”。“前人奠基后人来”,我理解有两层意思:杨先生的工作,是在前人奠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而杨先生的成就,也为后来人奠定了基础。此书称为《续集》,是因为1998年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了杨先生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简称《首集》,收录文章29篇、56万字,归结到一点,就是揭示广东先秦南蛮不“蛮”、荒服不“荒”的历史真面目),《续集》是《首集》的继续和拓展。肖馆长以“五十载考古春秋,半世纪心血结晶”来总结杨先生的著作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续集》首篇的《广东考古五十年》,对广东五十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做了分期和评述,总结经验是为了继续前进,这也可以说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回顾。《续集》的内容大致分三部分:一是史前和先秦考古;二是秦汉考古和水下考古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三是编纂“文物志”的经验体会。我说《续集》是首集的深化、继续和拓展,是以书的内容为根据的。杨先生的研究重点是岭南史前和先秦考古,《首集》收入若干篇这方面的论著。《续集》收入的《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探讨》、《广东史前玉石器初探》、《从考古材料看澳门历史文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佛山河宕史前遗址的重要发现》、《略论我国古代的拔牙风俗》、《概说粤港古陶符及其相关问题》、《试析石峡第一期文化的白陶及其源流问题》、《略论广东青铜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等文,都是对《首集》史前和先秦考古论文的继续和发展。《广东农业考古概述》、《从考古发现略说海南省历史的两个问题》、《试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加强水下考古是重现“海上丝路”昔日辉煌的必由之路》、《从考古发现试论梧州与封开的历史关系》、《略论合浦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特点》、《略论南越王墓是岭南考古名副其实的重大发现》、《从考古发现试论梧州与封开的历史关系——兼说汉代苍梧郡治广信县治》等文,则是探讨秦汉以后的广东考古与历史,是《首集》内容的拓展。《续集》收入的专题研究论文,凸显杨先生的治学风格和深厚功力。考古学理论与田野实践的结合,是杨先生治学的特色之一。杨先生的考古学论著,是在考古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事考古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去认识。《首集》的《自序》是一篇理解杨先生考古学成就的导读范文。《首集》的《试论西樵山文化》和《“大湾文化”初议——珠江三角洲考古学文化命名探讨》两文,都是具体探讨广东考古学文化的长文。杨先生在广东从事考古实践50多年,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主持或参与了许多广东的重大考古发掘。研究考古学文化和文化类型,是史前和先秦考古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广东能列入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只有“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近年来又增加了“河宕文化”(或称“河宕类型文化”)。这几种文化的命名及对其地层、类型、内涵、特征、年代、分期、发展序列加以研究和阐释,都有杨先生不可磨灭的功劳,《首集》的文章,多为学界所征引,就是明证。《续集》收入的《佛山河宕史前遗址的重要发现》一文,介绍了由杨式挺主编的《佛山河宕遗址-1977年冬至1978年夏发掘报告》(200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河宕遗址的发现,在珠江三角洲诸贝丘、沙丘遗址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而把它称为“河宕类型文化”,而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教授认为,可以把河宕遗址命名为“河宕文化”。《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探讨》,第一次把广东新石器文化遗存,分为十一个类型,对此学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杨先生有总结之功,并附有“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期表,为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列出了谱系,极具参考价值。《从考古材料看澳门历史文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一文,分几个部分:(一)澳门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二)澳门路环的考古调查与发现;(三)黑沙遗址的地层及其主要遗迹遗物;(四)对澳门黑沙遗址的几点认识;(五)文化特征、性质、年代及其与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关系。最后作者结论说:足以证明,澳门黑沙遗址的发现和再发掘,不仅将澳门海岛上出现人类劳动生息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之前,填补了文献记载的阙如,而且从黑沙湾等遗址发现的区域性特征鲜明的文物,以及上述澳门周边今珠海市沿海岛屿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今澳门海岛和史前文化,乃是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组成部分。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关系。《略谈编审文物志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文,是作者1982年参加在武昌东湖举办的“中南、西南九省地方志研究班”学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到1983——1986年全省文物大普查、1986——2007年杨先生编审50多个市县、600多万字《文物志》稿(其中还为曲江、乐昌、南雄、开平、封开、肇庆、顺德、阳春、江门等十多个市县文物志撰写序言),1987年杨先生在省文化厅于汕头金砂召开的《广东省文物志编写工作交流会》的作主题讲话,讲话中说明:一、什么是文物志;二、文物志与其它专志的关系:1、文物志“概述篇”应包括哪些内容;2、与人物志的关系;3、与风景名胜志、旅游志的关系;4、与民族民俗志的关系;5、与文献图书、著述志的关系等;三、怎么编写文物志。作者在讲话中和后来参加广州召开的“新方志理论探索学术研讨会”后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编写文物志应当把握和贯彻“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照顾全面、符合体例”的十六字口诀,对于当时除潮汕地区的文物志之外的全省文物志的编写,都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1985—1988年,杨先生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主编、广东省文化厅编制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工作,该部新著1989年在全国率先出版,并获得省文化厅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由此可见,杨先生不仅是一位知名的考古专家,也是一位长期从事文物调查、考古发掘、身体力行贯彻执行“国家文物法”和做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实践者。运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紧密结合研究,是杨先生治学的又一特色。杨先生是把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理解的。因此,他认为,考古学不单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或是考古资料的搜集、保存、审定、考证、编排、整理;而是要对考古资料进行理论性的研究与解释,用以阐明各种资料的因果关系,论证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例如《略论我国古代的拔牙风俗》一文,以粤港两地发现的5处史前拔牙遗存为基础,联系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台湾等地的拔牙遗存,结合《山海经》、《淮南子》以及汉晋至明清有关百越后裔僚族(黎、仡佬、高山族等)流行拔牙的文献记载,探索我国古代拔牙风俗的源流。分析拔牙的起源、分布地域以及拔牙的原因动机等。此文是作者从1961年参加增城金兰寺遗址发掘,从贝丘遗址墓葬中发现有男性青年生前拔牙遗迹开始,到此文2005年发表,经过40多年的搜集资料与研究。这是一篇运用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探索我国古代拔牙风俗的资料相当丰富、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把此问题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又如《概说粤港古陶符及其相关问题》一文,是参加庆祝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长达5万多字(已发表在饶宗颐主编的《华学》第九、十辑(一)上)。本文搜集粤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的陶器、原始瓷器上的刻划符号900多个,约400-500种,分析其形体结构,列举专家学者对陶符陶文含义的不同说法,作者提出全新的观点,认为“粤港陶符应与江南古越族及其先民分布区发现的陶符作对比,而不与仰韶文化等其他文化的陶符作泛泛的对比,这或许更能看出岭南古陶符的意义、定位和彼此关系”。学术界探讨粤港古陶符的文章寥若星辰,而此文整理出了一份比较全面系统的数据,是学界的第一次。我们知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陶符虽还不是文字,但图形符号、象形符号与汉字的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此文对探讨岭南青铜文化和文字的起源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又如《略论合浦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特点》一文,论证了合浦优越的地理区位,汉墓群分布范围广阔,地面保存封土坟丘,形制结构及其随葬物有鲜明特色。文章在列举比较了中国历代封土墓葬的沿革、尤其是中原陕西、河南等地的秦汉帝王诸侯陵墓封土坟丘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什么岭南一隅的合浦,会有上千座有封土坟丘的汉墓,因为这在徐闻、广州、番禺、长沙、南昌、崇安等地已不见或罕见,而合浦封土坟丘汉墓墓主的身份、地位、权势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这是一篇运用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论述合浦汉墓的不可多得的论文。视野开阔,把岭南地区历史的研究,放在全国范围乃至全人类范围内加以考察,这是杨先生治学的第三个特色。《略论广东青铜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附有大量的青铜器物照片),是作者应邀参加德国慕尼黑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早期广东的历史与考古”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作者因故没有参加该会)。该文全面论述了广东有没有先秦的青铜时代,是否存在过奴隶制问题。作者把广东青铜文化遗存的发现、分布、内涵、特征、年代、分期及其考古学文化类型,作了概括的表述,并说明广东存在过青铜器时代文化的客观事实;广东先秦青铜文化是在本地区的新石器晚期和末期的原始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东青铜文化的创造者,主要应是本地区古越族及其先民。至于广东青铜时代有没有出现过奴隶制的问题,作者曾在他撰稿的《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第二章中提出广东存在过“不发达的奴隶制”的观点,此文则进一步说“可能已出现家内奴隶制,但并未发展到以奴隶制作为全社会生活基础的阶段。也即这里的奴隶制是刚从军事民主制脱胎出来的、初期的、极不发达的奴隶制,或者正处于所谓‘酋邦’(chiefdom)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要解决广东古代社会有没有奴隶制以及何时进入古代文明社会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苦下功夫。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文字、青铜器、宗教祭祀建筑、城市等作为文明的标志或要素探讨文明的起源。但是把它作为世界各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统一标志,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明起源存在着多样性和地区性。因此,在广东,必须结合“石峡文化”、“浮滨文化”、“夔纹陶类型文化”和“米字格纹陶类型文化”(在即将出版的杨式挺等编著的《广东先秦考古》一书中称为“马头岗文化”和“西瓜岭文化”)、陶器刻划符号、青铜器的性质和职能,来探讨岭南文明的起源。还要努力寻找大型聚落建筑遗址、大型墓地以及墓主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宗教祭祀遗址,等等,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上来探讨岭南的历史,既看到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又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是科学的治史方法。又如《试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加强水下考古是重现“海上丝路”昔日辉煌的必由之路》两文,是从国际视野下探讨“海上丝路”和“水下考古”。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既是老课题,又是新课题。说它是老课题,因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近百年来有学者专门探讨中西交通史和中国南洋交通史,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论著。说它是新课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走向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和新资料来探讨这一问题。杨先生的前一文,运用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论述了南海“丝绸之路”的研究简况、与南海“丝绸之路”有关的考古发现,并提出南海“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一是要掌握国内发现的外国的遗迹和遗物,并确定它们出土或出水的准确地点和时代;二是要研究它们的出土地点与当时的海交路线、航线的关系;三是要了解和研究我国海交遗物遗迹在国外的发现,也即中国古代文明向世界传播的情况。把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杨先生后一文则提出加强水下考古是重现“海上丝路”昔人辉煌的必由之路,这是具有国际性、前瞻性的深刻见解。因为当时在国内曾出现“丝绸之路”热的氛围下,强调这一主题,有呼吁应该狠抓根本的用意。老骥伏枥,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杨先生今年已届八十,出版《续集》,距离1998年出版《首集》已14年。《续集》收入的论文,绝大多数是这14年时间完成的。七、八十岁的退休老人,对文物考古事业如此钟爱,执着追求,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钢筋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合同3篇
- 全国赛课一等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分数》课件
- 八年级数学家长会课件
- 体育赛事承办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版汽车零部件采购与销售合同2篇
- 资金监管的合同范本2024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渣土绿色运输合同3篇
- 基于2024年度的广告投放合同具体描述3篇
- 河北省劳动合同
- 实习合同范本
- 钛白粉基础知识及的应用课件
- 第二思维找主体词
-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管理规定课件
- 动物模型课件
- 二十四节气课件:《立冬》
- is620p系列伺服用户手册-v0.2综合版
- 幼儿园《小壁虎借尾巴》课件
- 杂化轨道理论(4稿)-完整版课件
- 血透腹透优缺点课件
- 内分泌性高血压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轮候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