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学家的条件_第1页
论图书馆学家的条件_第2页
论图书馆学家的条件_第3页
论图书馆学家的条件_第4页
论图书馆学家的条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图书馆学家的条件

自我和王丽发表关于“学术家”条件的文章以来,同事们经常给他们发电子邮件,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于是,就有了这篇“八大品格”的小文。在我看来,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图书馆学家”,就应该具备以下“八大条件”。1知行合一,能为理论而作的工作大凡能够称得上“家”的,就要同时具备有其丰富的感性认识(专业实践技能)和相当深刻的理性认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使二者达到尽可能的完美统一。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而且能够“手脑并用”。只会动手而不会动脑的,就只能是个工匠,充其量是个“工程师”,而不可能是个理论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系列技术职称的冠以“研究”字样,只适合具有这种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少数人,而大多数人不合适)。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而没有实践的理论则只能是“空洞的理论”。唯有将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算是完全的技能,才能称为有用的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鸟的两只翅膀,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现在,在我国图书馆学界里,兼备“知行结合”的人,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很强的人并不多见,而“二者只具其一者”却大有人在,尤其是只会动口不能动手、只能教书不能实干、只善坐而论道不能知行结合的人为数不算少。我们需要的是“知行相兼、能说会干”的人,因为那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图书馆学家”。古今中外,被历史赋予“图书馆学家”的人,有几个没有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中“摸、爬、滚、打”过呢?阮冈纳赞是他到了图书馆担任馆长工作,进修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结合实际工作以后,才写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这部被全世界图书馆人所接受、所推崇的名著,从而有幸被誉为“印度图书馆学之父”的。2循环认识能力是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是鲜活知识的创造者,而非陈旧教条的守护人图书馆学家必须有知识。但是,它所具有的知识只能是“鲜活的”知识,而不能是“僵死的”知识。什么是“鲜活的”知识?鲜者,新也;活者,命也。鲜活的知识,就是活生生的崭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它是以前不曾有过的、因而是最具生命力的知识。这种鲜活的知识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人脑里本来就有的,它只能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只能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坏往复的活动中得来。能够创造出这种鲜活的图书馆学知识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图书馆学家”,相反,那些只能紧紧抱着早已过时、陈旧了的旧讲义的人是与“图书馆学家”相去甚远的,充其量只能是一个陈旧教条的“守护人”。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有能力进行知识创新,至少能够更新、修订、订正陈旧图书馆学知识的人,唯有这种人方有希望成为“图书馆学家”。3读“新内容”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的话,那么,智慧远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智慧是一种能力(它专指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而知识只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活动结果。我们看到,有为数不少的人堪称“书架”、“词典”、“活百科”。但是,在他们的文章中看不出一丁点新内容,全都是“炒冷饭”,读起来虽不能说“味同嚼蜡”。但是,它的确是“白开水一碗”,淡而无味。我们特别需要在专业书刊中读到新理论、新体系、新结构、新观点、新提法、新材料、新数据、新例证、新方法。总而言之,是新东西,哪怕它很幼稚、很稚嫩、有缺点、有不足、有问题甚至有错误也没有关系,因为任何理论本身都包含了自我否定的因素,而恰恰是这种科学悖论的存在和不断解决,才推动了逐步从幼年走向少年,又从少年走向青年,再走向成年,一点一点地成熟、完善起来。而那些静止的知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遵照着“知识老化规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拥有静止知识的人是一个“知识贫穷者”,而有能力不断创新知识的人才是“知识富翁”。我们再次强调,只会静止地掌握他人的学术思想而没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图书馆学家”。4发现自己即发现的问题现实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于是又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积累起来、一点一点完善起来的。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发现问题。我们看到,许多朋友急于撰写文章却找不到论题,但是问题已经碰到他的眼皮上,他都“视而不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呼声震耳欲聋,他都“听而不闻”。有些同行,谈起过去往事如数家珍,但要他研究点实际问题,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如果说,这样的人出自远离图书馆工作实践的教学人员还算“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天天都在第一线干实际工作的人为什么也找不到“课题”呢?没有解决的问题不就是“课题”吗?而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又有多少问题没有解决,至少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呢?众所周知,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有问题而没有被发现,问题就永远存在下去而解决不了;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谈得上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得力的措施,把问题解决。图书馆学家正是能够发现图书馆(学)实践和理论上的问题、并能够妥善加以解决的人。那些发现不了问题、仅仅会对现实问题进行“说明”的人,只满足于字字有来历,句句有考证,对历史知识进行学究式整理的人,只能是沿袭旧制者、循规蹈矩者、盲目服从者和随波逐流者,是无缘“图书馆学家”称号的,他们充其量是“历史古董”的解说员。5关键是学术思想图书馆学家应该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如果这种理论不能让大多数人接受,至少也能够“自圆其说”;虽不能统一学科领域的各派思想,但至少要成为“一家之言”。当然,如果能做到上面几条最好,做不到也无妨,只要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可以。我国图书馆学界,专著不少,观点多多,既无学派,也无“共识”,八方诸侯,各抒己见。你教你的教材,我讲我的专著,你写你的观点,我谈我的意见,这算是好的。但是,真正的图书馆学家就必须具有卓而不群、独成一家的图书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并能“自圆其说”。还有人虽说在搞研究,但是却“述而不作”;号称搞教学,实际上“照本宣科”。更有甚者,办专业没有自编讲义,搞教学没有本校教材,只好购买他校用书。由于自己写不出独具特色、别具匠心的图书馆学专著,就只好充当一个留声机、宣讲人的角色。这样的人,充其量能够当一名“图书馆学教授”,但是,他绝对不能算作“图书馆学家”。6成为“研究的引物”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里同样存在着“禁区”和“盲区”,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闯入“禁区”,对“禁区”进行挑战,就是要开进荒无人烟的“盲区”,开垦一片片崭新的“处女地”。而且,科学发展史一再证明,在禁区和盲区里,科学研究最有希望、最有可能获得成功、最有条件打开一片新天地。因此,图书馆学家就必须充当本学科“禁区”和“盲区”的拓荒者,而决不要当“老区”、“边区”的看山人。可惜的是,在我们中国图书馆学研究队伍中,可以称得上“拓荒者”的有几人?在数以万计的“学术论文”中,可以够得上“开山作”的又有几篇?我们看到的“歌德派”文章充斥专业刊物,而像黄俊贵先生那种敢于直面缺点、针砭时弊、秉笔直书的《丑陋的图书馆学》一类的好文章却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图书馆工作、事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怎么能有较大的起色?如何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而我们图书馆界的改革却为什么不见改观?要么是畏首畏尾、故步自封、按兵不动、缓慢蜗行,要么是追赶时尚、好高骛远、唯洋是求、脱离实际。我们需要的是改革,是创新,是民族特色、学科特色。笔者在此重申,“图书馆学家不是现有专业知识的拥有者、保管者和宣传者,而应该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重组从而提出新知识、新理论的创造者、开拓者和先驱者”。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唯一出路。7“声乐”发表是对基本前提的贡献,与一般学中国图书馆学拥有自己的优良传统,也存在独特的陈规陋习,要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图书馆学家就必须做一名陈规陋习的反叛者,而决不要当一个传统观念的卫道士。为此,要鼓励人们去扫清图书馆学中的“垃圾”,要奖励那些卓有成效的“理论清洁工”。这种“推翻旧世界”的贡献并不亚于“建设新领域”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存在不同意见,需要听到不同声音,即便出现一些错误也无妨碍,真理会在证明中越辨越明。因此,要演奏“交响乐”(这里指动员全体图书馆人但决不是搞“大轰大嗡”),不要“小放牛”(此处指“个体单干,各自为战”)。对于有些一时“拿不准”的观点不要轻易地“行使否决权”,可以采取“出售版面”的方式给予发表的机会,而不至于犯下“扼杀新生事物”性质的错误。可惜的是,我们界内的许多刊物每年都出版一期“增刊”,但它不是用来发表“未定稿”之类的作品,而是为了收取一些费用。或弥补办刊经费之不足,或用来搞点小“创收”。因为只需交付一定数量的费用就可以发表,所以它收录的文章大多是一些没有达到发表水准的。起初,这类东西在评定职称时还起作用,后来被识破就不能“滥竽充数”了。这种做法对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创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利耶,弊耶?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能够培养出图书馆学家?难!8关于“社会学家”的重要性笔者不厌其烦地多次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不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学术研究。但是,笔者并不轻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相反多次指出,没有理论的指导,在盲目的实践当中,人们是无法找到真理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之所以被誉为“天之骄子”,就在于人有思维,能够进行理论思维,而任何理论的建构,无不是“理性思辨”的直接产物,虽然它的基础在实践,但是,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本质性飞跃,就永远不会有学科诞生,更不会形成科学及其体系。所以,要成为货真价实的图书馆学家,就必须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尤其要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没有哲学知识,不会进行理性思辨,就不可能有什么图书馆学家。在我们的研究队伍里,具有较深哲学修养的人有多少?或者说,能够对问题进行哲学分析、说明、判断的人有几个?即便有,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也是极不相称的。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能折射出一些哲学光芒,退一步说,具有哲学闪光点的文章到底有几篇?的确有人写出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水平不低的论文。但是,数量同已发文章相比,真可谓“凤毛麟角”。而大多数人的文章都缺乏深度,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么就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图书馆学家与其它领域里的“家”一样,决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称他一次就是了。只要达到了“家”的客观条件,人们自然会给一个“说法”,社会一定会给一个“名份”;即便有人嫉妒他、反对他也无济于事,因为历史是最公正的。赵鑫珊先生说:“学术没有审判官”。科学界流行一种“同行评议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仍然存在着“马太效应”(Mattew,它的对立面是“韦泰姆效应”,Wettam)、“波顿克效应”(Podunk,它的对立面是“努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