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世黄氏入闽世地考述_第1页
黄氏家世黄氏入闽世地考述_第2页
黄氏家世黄氏入闽世地考述_第3页
黄氏家世黄氏入闽世地考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氏家世黄氏入闽世地考述

黄氏与紫气溶胶文化,中心居三—黄姓源流黄姓被称为“宣云世家”。据说,黄帝的24个太阳和孙子苗于周初封在黄国(今河南省泾川县),后代以国为姓。黄姓又称“江夏世家”,一说是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发祥于湖北江夏县;一说自春秋战国以来,黄氏族众或仕或隐,或散或聚,多在长江流域的江夏地区。黄氏入闽世系主要有二:即黄守恭世系、黄峭山世系。黄守恭世系即“紫云衍派”。惠安县张坂镇人、宋咸平元年(998年)榜眼黄宗旦编撰《惠安锦田黄氏世系》:福建黄氏“始祖道隆公,为东郡会稽市令,因东汉末建康之乱,弃官避地入闽,初居仙游县大尖山小尖山之阳,后改迁于桐城之西郊”。又云“后子孙又自桐城归固始,至晋五胡乱华,其孙元方与七姓衣冠入闽,仕晋为晋安(今福州)太守……永嘉末避地于乌石山号曰黄家巷,闽之有黄自此始”。说明晋时黄元方居乌石山黄家巷,为入闽黄姓始祖。乌石山黄家巷即今福州八一七路东口街黄巷,巷内有唐崇文馆校书郎名儒黄璞故居。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曾进住该故居并“葺宅右小楼”,即“黄小楼”,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入闽黄氏由此繁衍海内外。元方生滔,滔生冲,冲妻苏氏,子二:长曰岸,次曰崖。黄岸名枋,字宗极,号彦忠,举进士,官桂州刺史,封开国公、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唐贞观四年(630年)迁居莆田涵江黄巷村。子三:谣、典、乐。谣侯官县令,子五:英、、华、草、莫。子孙繁衍各地,有三黄、巩溪黄、文峰黄、金墩黄(详台湾黄氏金墩派)。黄崖迁居泉州,子二:守恭、守美。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生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卒于太极元年(712年)。辟桑园方七里,植桑养蚕,抽丝纺绸,时泉州丝绸出口居全国前列。黄守恭富甲一方,传说一日夜梦一位僧人向黄要地建寺,翌日果有僧人来要一块袈裟大小园地,袈裟才多大,黄欣然答应,岂料僧人脱下袈裟朝上一抛,冉冉上升,浮在半空,遮盖了整个桑园。黄为难了,只得说“三天内园里桑开白莲就献地”。第三天果然整园的桑树遍开白莲,瑞气呈祥,黄守恭慨然献地,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建成,桑莲献瑞,寺初名白莲寺,建寺时紫云盖顶,又称紫云寺,今山门仍有“紫云”匾额,照墙中嵌有“紫云屏”石刻隶书三大字,开元年间降旨改名开元寺,沿用至今,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黄守恭子孙遂取“紫云”作为堂号,灯号,即“紫云黄氏”或“紫云衍派”由来。寺僧感黄守恭大德,在寺东侧建檀樾祠奉祀,历代有修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守恭裔孙陕西参政黄文柄改建一新,是为“紫云黄氏”祖庭,古人诗曰:“五子五安各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派,源头始祖在泉州。”檀樾祠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进,三大天井,大门偏西,砖木结构,前天井两株古桧柏,枝曲虬蟠,郁郁苍苍。《泉州府志》云:“黄守恭,先光州固始人……世祀之子四,经、纪、纲、纶,分居南、惠、溪、同四邑,后皆蕃衍称为四安黄氏。”黄守恭实生五子,名字均为丝字旁,与其抽丝纺绸有密切关系。长经居南安,次纪居惠安,三纲居安溪,四纶居同安,五纬居韶安,五个县都有个安字,故又称五安黄氏。五安黄氏即紫云衍派共同昭穆六十字:“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开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资元利永贞,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传说黄守恭献地后,遂教儿子各奔前程,开拓新地,并作诗一首,为后世子孙背诵认亲凭证。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异境即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宜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多庇佑,俾我儿郎尽炽昌。”黄峭山世系自闽北发展至各地。黄峭山名峭,字实郎,峭山为其号,福建邵武人。生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宋乾德三年(965年)进士,历任江夏太守、奎章阁传制直学士兼刑部尚书。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归隐山林,创和平书院。卒于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年98岁。黄峭山有三房妻妾——官氏、吴氏、郑氏,各生七子共21子,其次第名录歌:“和梅荀盖楚龟洋,政瞿化福卢林塘,发井永延城潭层,二十一子共雁行。”黄峭山廿一子计生八十三个孙子,子孙由闽北而闽西南而星散各地。黄世汀前6年黄氏是台湾第三大姓,早年随郑成功复台并任文武官职就有20多人。文职如礼部都事黄昱、举人黄襄陛、兵部职分司中都事黄事中、黄田等人,武职如亲军勇卫左都督黄安、神威镇黄屿、前锋镇黄茂、后卫镇黄昭、护卫镇黄联、建咸中镇黄良骥、水师四镇黄国柱、中都督前镇黄球、中权镇黄兴。五安黄氏陆续散居台湾更多。南安黄经的17代(黄守恭18代)孙黄孙虑于清康熙年间携子黄黎、孙黄孙在台湾才华开基,称马林派。南安后裔迁居台北还有黄金柱、黄本德等。安溪黄纲后裔于康熙、嘉庆时就有100多人迁台。随后纲的30代孙黄世贤迁台北深坑开基,33代孙黄宝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为淡水黄氏开基祖。纲裔孙迁台北还有气来、清江、火炎、乡云、国治等。黄氏宗亲会多祀东岳大帝,源自《封神演义》,周武王良将黄飞虎战死后封为东岳大帝。台北“江夏种德堂”黄氏祖庙,位于台北广州街265巷三号,至今仍春秋二祭。宗亲会和祠堂成为血缘联系的纽带。黄氏后裔迁居台湾,由于祖籍地不同和年代先后,派衍繁多。台北锦田堂台湾有“国际锦田堂黄氏宗亲总会”和“台北锦田堂黄氏宗亲联谊会”。根在惠安县张坂镇黄氏家庙,即锦田黄氏祖祠,家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毁于明倭患,清康熙年间裔孙黄岳牧(晋江浦口人)独资重建。年久又圮,俗称旧祠。同治八年(1869年)廪生黄世瑜(晋江浦仔人)又独资重建,俗称新祠。坐北朝南,由门楼、两廊、祀厅组成,前有照墙、石埕,祠面阔进深各三间,中有天井。歇山屋顶,抬梁结构,建筑凡石、砖、木各有雕饰,技艺精湛,具有研究清代建筑艺术价值,为惠安文物保护单位。祖祠供的原是黄守恭次子黄纪,字角廉、号散湖,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妻韩氏。迁居惠安灵秀山麓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其八代孙毅裕任国子监学正,毅裕女黄厥为闽王审知妃子,生子王延钧,后称帝号龙启,追厥为太后,翌年(934年)驾幸黄田,见山川锦绣,遂改黄田为锦田(后改名后边村,今村委会已申请恢复原名锦田,以利三胞寻根认祖)。锦田黄氏后裔迁居海外和台港澳众多,如新加坡黄祖耀,香港黄长水、黄保欣、黄克立、黄光汉,台湾黄世惠等名人。台北锦田堂宗亲联谊会于1989年,由黄馨葆、黄毓麟、黄蚌辉、黄太源等39位宗亲捐资23.2万元,重修祖祠,1991年3月竣工庆典,台北宗亲组团以及海内外宗亲嘉宾800多人参加。随后台宗亲黄其伟又捐资24万元,石狮宗亲捐资6万元,修建绕村水泥大道。台湾黄氏金墩派和铺锦派该派源自晋江市潘湖村和石狮市龟湖铺锦村。晋江潘湖村黄氏开基祖黄三千,讳权观,字本经,系黄岸长子黄谣派下,由莆田黄石镇金墩迁来而名金墩衍派。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黄三千长子黄宣福14代孙黄进的二子光渊、光长兄弟到台北艋开创一个渡头,名曰潘湖渡头,此后亲帮亲,村里有许多宗亲前往台湾探亲、谋生,定居繁衍,沿用金墩衍派。其昭穆为:“希颜孟叔于,汝际国尔甫。宗孙世克绳,昭穆进朝廷。孝友光先业,文章式典型。卿相扬祖武,伯仲衍基生。念者贤嗣远,尚斯应敬承。”石狮龟湖铺锦村、紫云黄氏17代孙黄清美于乾隆年间,到台湾鹿港谋生并定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黄汝生任台湾知府,同治年间(1862~1874年)黄培宗等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黄植耕等人,先后也到鹿港定居,子孙繁衍很快很多,1947年仅鹿港就有一千多人,称为铺锦派,组织台北铺锦黄氏同乡会,当年四月,推派16人回石狮寻根认祖。其昭穆先是:“乾元浚哲维,殷长发其祥。”后又续编二首:“继世必公侯,文武衣冠克。振傅家以孝,德荣功尚存”。“钦淋根柄尧,锦渊懋耀在。鉴汉材刘坚,镇泽松老垂。”两岸六斗村一在福建南靖,一在台湾嘉义。南靖县六斗村在和溪乡博平岭下,开基祖黄英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永丰里山坪村迁到和溪上塘林,同年又携妻林氏到六斗村开基。今村里有黄氏大宗祠,供奉黄英神牌。正厅楹联曰:“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第五代起子孙陆续迁居福州、龙岩、海澄和广东、江西、四川、广西各地。谱记第10至15代,150多年间,相继迁居台湾有305人,16代后又有不少族人迁台,分布各地,主要聚居嘉义县,便以祖籍地之名命名六斗村,仍奉黄英为一世祖,沿用祖地昭穆:“英孟志延宗,乔奇可应承。国永昌盛德,长兴士业成。文章科甲第,财帛展才能。”嘉义六斗村已传到第、财字辈。台湾浦西派和粤香派该派尊奉黄宁为始祖,宁又名化,为黄峭山夫人吴氏所生第三子,登进士,官至广州刺史。宋时居福建宁化县龙上里,为宁化黄氏始祖,龙上里今名淮土乡,乡里有黄氏宗祠祀黄宁。黄宁六代孙黄天从居浦西开基,其昭穆为:“鸿钧志盛宣,广存纯舜持。性致温良恭,俭让聪明依。睿智宽裕发,刚强教藏居。心正文理密,察审笃思怡。”其13代孙黄国成、黄国仪、黄国勇移居台湾开基立业,为台湾黄氏浦西派之始。黄宁10代孙念八郎其祖父十六郎移居上杭粤香乡(今属永定县),其15代孙黄开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居台中市西屯区的牛浦、仔浦,子孙蕃衍各地,是为粤香派。台湾湖西派源自福建漳浦县湖西乡诒安城。黄天从子黄材,生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后登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内阁侍从、少保,祥兴二年(1279年)宋败亡,黄材等护闽冲郡王赵若和从崖山回福州,海上遇飓风,从浦东登陆,隐居银坑。其曾孙黄鸿熙开基湖西诒安城。传至11代孙黄性震(1638~1702年),字元起,号静庵,康熙十七年(1678年),向闽浙总督姚启圣陈述“平台十策”。官至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太常寺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捐资建诒安城,又名湖西堡,防拒海寇山贼。堡内有黄氏大宗祠,有楹联曰:“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堡内黄氏宗亲明末就大批渡台,清雍正时黄本渊开垦台湾本渊寮,渡台还有12代致堂,13代良明,14代良缵,15代恭勋、黄保,16代俭致、俭仪、俭龙,17代石得、让补、让连、让禄等,子孙繁衍台北、台中、基隆等地,是为湖西派。20世纪90年代,迁台黄氏回湖西寻根认祖很多,其中有著名实业家和政治家黄春堂、黄启川、黄正中、黄其光、黄侯彩凤等等,并捐资献物兴办公益事业。两岸炽昌堂一在福建韶安县秀篆乡,一在台湾宜兰土城庄。黄宁十代孙念八郎子小五,生六子,第五子均仲生九子,第九子黄九郎自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