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和心电图分析_第1页
20例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和心电图分析_第2页
20例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和心电图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例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和心电图分析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c)是一种主要影响右室心肌病的心肌病。病理特点是正常心肌逐渐被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取代,这是年轻人猝死的常见原因。家族性发病常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VC因属少见病,临床对其认识还不足,故误诊率比较高。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2010年间收治的20例ARV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1对象和方法1.1患者性别和年龄本研究收集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6-2010年期间共20例临床确诊为ARVC的患者,其中男14例,平均年龄(25±8)岁;女6例,平均年龄(33±13)岁。1.2间期及q间期查阅病史并分析体表常规心电图,测定每个导联的QRS间期、QT间期离散度等各个参数。计算右侧胸导联V1+V2+V3导QRS间期的平均值(QRS1)和左侧胸导联V4+V5+V6导QRS间期的平均值(QRS2)。2例患者心功能指征20例ARVC患者中,入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5例(25%),扩张性心肌病5例(25%),冠心病3例(15%),心脏瓣膜病3例(1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5%),疑诊为右室心肌病3例(15%)。均经MRI检查,出院诊断为ARVC。20例ARVC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1)心律失常型11例(55%)均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气促,其中出现反复晕厥者6例(30%),其中窦房结功能障碍者1例(5%),胸痛者1例(5%)。(2)右心衰竭型8例(40%)均出现胸闷、心悸、气促,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淤血性肝肿大,双下肢浮肿,其中浆膜腔积液3例(15%)。反复晕厥者3例(15%)。(3)无症状型1例,体检时发现右心增大者1例(5%)。心电图有9例(45%)在V1~3导出现Epsilon波,部分病例只见于Ⅱ、Ⅲ和aVF导联,其中有1例几乎在所有的12导联上均可见Epsilon波。Epsilon波在多数导联表现为不规则、向上的小棘波,但在部分导联可呈凹缺状、向下的棘波,一般在V1~2导联最清晰,振幅相对大且持续时间长。其中1例在V1~3导联中的振幅高达0.25mV,持续时间长达0.1~0.2s。右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为(0.12±0.03)s,左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2)为(0.10±0.02)s,QRS1/QRS2≥1.2者12例(60%)。T波改变和其他:6例(30%)右侧胸前导联(V1~3)出现T波倒置。1例在aVF导联出现显著的T波电交替。3例出现肢体导联低电压,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出现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和室内传导阻滞各1例。20例ARVC患者的主要辅助检查:血常规中血红蛋白下降者6例(30%),血生化中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下降者4例(20%),低蛋白血症4例(20%),LDL-C下降者11例(55%)。病毒全套:EVSRNA阳性者6例(30%),抗COXB-IgM阳性者2例(10%),抗CMV-IgM阳性者2例(10%)。抗心肌抗体:ANT阳性者2例(10%),M2阳性者2例(10%),MHC阳性者2例(10%)。胸部X线片:全心普大者8例(40%),右心增大者19例(95%),正常者1例(5%)。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增大,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律失常19例(95%),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2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20%),E/A>1有5例(25%),E/A>2有1例(5%)。心脏MRI示:均显示右心室明显增大,右心室游离壁变薄,心肌致密化不全,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运动减弱。20例ARVC患者的治疗:均接受营养心肌,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有心力衰竭患者8例(40%)以改善心脏功能,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心律失常患者11例(55%)以倍他乐克、胺碘酮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起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发生室速的病人行电复律者9例(45%),埋藏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6例(30%),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者1例(5%)。3分类及诊断价值ARVC特征为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主要累及右心室前壁漏斗部、心尖部及后下壁,三者构成了所谓的“发育不良三角”。本病病因未明,家族性发病颇为常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以青年男性多见。本病临床表现早期为隐匿,以右室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ARVC临床表现与右心室病变范围有关,如果病变范围广泛可出现心脏扩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若病变局限,可无心力衰竭和临床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是部分ARVC的主要临床症状,可表现持续性和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律失常,偶见原发性心室颤动。ARVC的室性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呈左束支阻滞图形,经电生理检查可证实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单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由心内电刺激诱发或终止,此类患者多有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易发生猝死。超声心动图、同位素心室造影、磁共振,可发现右室扩张和收缩功能异常,严重的右室整体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低下、无运动,甚至可发现右心室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的室壁瘤表现。实验室和特殊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心导管及心内膜活检以及免疫组化等。1977年Fontaine在ARVC患者心电图上发现QRS波群末尾或ST段起始处有一小波(右室晚激动波)并命名为Epsilon波(ε波)。产生机理是:由于ARVC患者右室部分心肌组织被脂肪浸润,形成脂肪组织包绕的岛样有活性心肌细胞,导致以上心肌细胞延迟除极所致。ε波的存在使V1导联QRS波呈rSR,易误诊为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但此其实是右室部分心肌内传导阻滞所致。ε波在V1~3导联最清楚且持续时间长,有时V1~4导联均可记录到,部分病例可只见于Ⅰ、Ⅱ和aVF导联,少数几乎在所有的12导联上均有ε波。ε波在多数导联表现为持续几十毫秒的不规则、向上的小棘波,偶呈凹缺状、向下的棘波,是ARVC的一个特异性较强的心电图指标,具有重要的病因学诊断价值。部分病例在V1~3见到ε波,同时在左侧胸导联表现为R波降支上明显的错折,并过渡为粗钝直至完全正常的QRS波群。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仅为30%~40%左右。采用Fontaine双极胸导联(将右上肢导联电极放在胸骨柄作为阴极,左上肢导联电极放在剑突处作为阳极,另将左下肢导联电极放在原胸导联V4位置亦作为阳极)记录心电图,检出ε波的敏感性可提高2~3倍。局限性QRS波增宽(右侧胸导联的平均QRS间期明显长于左侧胸导联的平均QRS间期)正常左、右心室肌细胞几乎同步迅速除极,QRS波时限60~100ms。ARVC时右室心肌组织部分被脂肪浸润,脂肪组织包绕的岛状心肌细胞延迟除极,导致QRS波增宽。临床上检出右侧胸导联的平均QRS间期延长的敏感性高于常规心电图的ε波检出率,因此常规体表心电图中ε波和右胸导联QRS间期延长,两者结合可提高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AR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