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目与为腹的多重解读_第1页
《老子》为目与为腹的多重解读_第2页
《老子》为目与为腹的多重解读_第3页
《老子》为目与为腹的多重解读_第4页
《老子》为目与为腹的多重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为目与为腹的多重解读

一、“得之货”,则即行妨碍《老子》第12章说:“面色是盲的,五音是耳去世的。品味尝起来很方便。越轨者害怕这项工作。罕见的东西。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一句是该章的叙述部分,解释基本一致,差异不大。第二句是该章的结论部分,是重点所在,也是引发不同解读的原因所在,即:“为腹”与“不为目”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老子对待艺术、对待审美的态度。审美“腹”承担生理功能“目”、“耳”、“口”、“腹”等虽都是身体感官,但是“目”、“耳”、“口”等既具有生理功能,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主要的审美感官,而“腹”则主要承担生理功能。如果将以“目”为代表的审美感官和“腹”一样,仅仅理解为生理性的眼睛、耳朵与嘴巴,那么“为腹不为目”自然而然就可以理解为:为了吃饱而不能为了好看(为了好听,为了美味等),从而将“五色”、“五音”等作为否定对象,产生否定艺术、否定审美的解读。“为腹”是表征“内在自我”的要求林语堂在《老子》的英译注中说:“‘腹’指内在自我(theinnerself),‘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显然,这种解释是从“目”与“腹”关联对象的象征性角度切入的,“目”是人获得外部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象征着“外在自我”;“腹”则主要指内在的需求,因而象征着“内在自我”。林语堂的这种理解得到了陈鼓应的认同,他在注释时指出:“‘腹’,内;‘目’,外。‘腹’谓身,‘目’谓物。‘为腹’,即‘实其腹’、‘强其骨’;‘不为目’,即‘虚其心’、‘弱其志’”,进而在注译时将第二句译为“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这里已经对“五色”、“五音”等进行了区分,不再笼统地等同于艺术、审美活动,而是指“声色之娱”、“物欲的诱惑”的对象。但需要强调的是,陈鼓应依然对“为腹”,即否定艺术与审美、重视实用持肯定态度。“为腹不为目”的解读将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语境,来考察“为腹”、“为目”的意思可以发现,老子所谓的“不为目”的对象主要是指导致“目盲”、“耳聋”、“口爽”等结果的“五色”、“五音”、“五味”等,并不是指所有的“五色”、“五音”等。李泽厚、刘纲纪便认为,“所谓‘为腹不为目’,其实际的含意是说人不应当追求各种感官欲望的享乐而损害自己的生命”,“老子对审美和艺术的活动决没有从根本上完全否定,他只是要求审美和艺术不应产生‘令人目盲’、‘令人耳聋’这样的有害的后果,而应该同人的生命的自由相一致。”事实上,对“为腹不为目”的解读,除去与文字含义的理解、文本语境结构的把握相关,还与对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老子生活时代的文化艺术审美状况等宏观背景的整体性准确把握密切相关。仅从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解读的归纳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任继愈、叶朗等为代表的艺术、审美否定论解读,从“目”与“腹”的字面本义进行解释;二是以高亨、蒋锡昌、陈鼓应等为代表的轻审美、重实用的人生态度论解读,从“目”与“腹”相关联的欲望的取舍出发;三是以徐复观、李泽厚与刘纲纪等为代表的感官审美批判论解读,从“目”相关涉的艺术审美的结果与审美理想出发。三类解读虽然差距很大,却为进一步把握老子在第十二章中的本义提供了参照,下面就对三类解读进行简要的分析。二、关于“新问题”的解读陆元炽在《老子浅释》第十二章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对这一章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统治集团贪欲奢侈,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是劝诫,也是警告”,尤其以“文化否定论”的观点比较普遍。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和著名美学家叶朗。任继愈在《老子新释》中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翻译为,“‘圣人’只求肚子吃饱,不为看着好看,所以不要后者(目)而要前者(腹)”,并在对该章的点评中指出:“用消极逃避的办法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不在于解决矛盾,而是企图取消矛盾,这里表现了老子对文化生活的抵触情绪。”显然,在此对“目”与“腹”采取的是直译的方式,并没有对文字背后的引申性内涵进行考察。所谓“新问题”,便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技艺、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对于纹饰、器皿造型、音乐等的追求,过度追逐对于感官欲求的满足,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普通百姓还在为吃饱穿暖的生计挣扎的时候,奴隶主贵族的奢华追求便愈加脱离实际。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老子就是为了回避现实矛盾,而采取极端否定艺术、否定文化的态度。叶朗在美学层面的解读,也是以老子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最后得出老子否定美、否定艺术的结论。他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明确指出:“在老子的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奴隶主贵族享受的。他们穷奢极欲,而老百姓则吃不饱、穿不暖。老子对这种情况极为不满。因此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但叶朗在解读中忽略了语境对“五色”、“五音”的限定,而是将其笼统地等同于所有的艺术与美:“‘五色’、‘五音’是指艺术,指美。老子认为这些东西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心发狂,干出损人利己的事,而使得老百姓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美学通史,没有对老子在第十二章中的美学观念进行准确解读,实在是一种遗憾。另外,还有一种以老子消极的政治主张为理论依据得出他否定艺术、否定审美结论的解读。这种解读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圣人”理解为“治国者”、“统治者”,而不是“老子”本人,从而与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消极政治思想相关联起来。如秦淮聪在进行解释时认为:“李耳先生在节强调封国王们要以其人民的吃饭问题为重,和不要以自己的声色之娱为重,都是万分合理的,但这只是‘使民实其腹’,仍属其‘愚民政策’之一端。”艺术审美否定论的解读方式,既没有准确把握老子在第十二章中暗含的“不为目”的原因,更没有从老子哲学美学思想的整体性出发对否定艺术审美的结论进行反观,而是仅从“目”与“腹”的本义进行理解,将审美活动中过于追求世俗感官满足的行为、过于强调满足审美感官世俗性需求的艺术等同于全部艺术及审美活动,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并没有真正把握第十二章的深刻内涵所在。三、“目”、“为腹”与“为目”“为腹”还是“为目”,无论“圣人”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都表明了“圣人”所代表的选择主体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态度。因为作为主体性的人,很容易受到“目”、“耳”等身体感官所接触到的外部事物的诱惑,而被激发起无止境的世俗欲望。能否对这些世俗欲望进行抵制,而选择“为腹”,即选择对外在事物没有过多苛求的生活方式,直接体现出选择主体的人生态度。诚如魏源在《老子本义》中所分析指出的:“视久则眩,听繁则惑,尝多则厌,心不定,故发狂。不知足以取辱,故行妨。李氏约曰:‘目无厌,腹知足,故圣人去取异焉。目外视,故云彼,腹内实,故云此。’吕氏惠卿曰:‘腹无知,目有见者也。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犹易艮其背,阴符机在于目之意也’。”正是由于“腹”能够“知足”,没有过多的欲望苛求,而“目”等身体感官容易对能够带来快感、美感的“五色”、“五音”等陷入无休止的世俗追求,容易导致“行妨”等问题,所以得出了“为腹”的生活态度。如果说吕惠卿、魏源等的解读是从外在对象对主体欲望的激发和诱惑切入,高亨则是从外在对象诱惑的危害层面切入进行解读。他在解读时明确指出了“为腹”、“为目”与人生态度的关系,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春秋时代,奴隶主贵族沉迷于美色、美音、美味,游猎等的享乐纵欲,奢侈荒淫的生活中,弄得对于事物有目不看,或一看就错;有耳不听,或一听就错;有口不谈,或一谈就错,心神昏乱,品行恶劣,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乱政害民。老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作出论断,认为他们等于‘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行妨’,从而指出:圣人不当过那种生活,而应过俭朴平易的生活,这和老子无欲、贵俭的主张是统一的。”高亨的解读只是将老子的“无欲”论与否定艺术论相联系起来,但并没有注意老子“涤除玄览”的审美心胸理论对主体的要求,结果致使片面地否定了全部艺术。蒋锡昌也曾提出了类似的解读:“按‘腹’者,无知无欲,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可见。‘目’者,可见外物,易受外物之诱惑而伤自然。故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无知无欲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去彼取此’谓去目(多欲之生活)而取腹(无欲之生活)也。”这种解读方式与上文论及的陈鼓应的解读是一致的,都是从“目”与“腹”的象征义的层面进行的切入解读。虽然指出“五色”等可能导致“多欲之生活”,但并没有将致使“多欲之生活”的“五色”与其他的“五色”相区别开来。而事实上,老子并没有彻底否定“美”与艺术,如在第八十章中所言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便是肯定了艺术与美在理想生活中的作用。这类解读主要将正常审美需求与无止境的世俗感官的生活欲望混在了一起,是基于“目”、“耳”、“口”、“腹”等身体感官所关联的欲望进行解读,既没有准确把握老子所要求舍弃的是导致“目盲”的“五色”、导致“耳聋”的“五音”,更没有看到艺术审美对人的必要性,同样片面地否定了艺术与审美,忽视了精神的需求,而过于注重实用,注重物质欲求的满足。当然,也没有准确把握第十二章的要义所在。四、感官审美与现实教育与前两种解读方式完全不同,感官审美批判论依据文本语境对语词含义的影响和对老子哲学美学思想的系统把握,认为第十二章不是否定艺术、否定审美,而且是对艺术、对审美活动甚至对审美主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上文所论及的,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中便采取了与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认为:“老子那些看来是否定审美和艺术的言论,是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早期那种把审美和艺术活动同放肆疯狂的感官享乐追求混而为一的错误做法的批判。”这就明确地对审美与艺术活动进行了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看来似乎是否定美的老子,其实并不否定一切的美。关键在于老子所肯定和追求的美,不是那种外在的、表面的、易逝的,感官快乐的美,而是内在的、本质的、常住的、精神的美”。相较于李泽厚、刘纲纪的分析,徐复观的解读更为深入。他在较早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就指出:“老、庄因矫当时贵族文化的腐烂而来的虚伪、奢侈、巧饰之弊,因而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否定世俗纯感官性的乐,轻视世俗矜心著意之巧。”换言之,正是由于对身体感官愉快的过度追求,容易使人陷入失去理智,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甚至国家法制的事情,老子指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现象,认为应对审美的精神性愉悦和世俗的生理性快感进行区分,应反对那种迎合感官快感的艺术与活动。同时,徐复观进一步指出,老子提出的否定,实际是对艺术、对情感、对技巧提出了更高层面的审美追求:“是要从世俗浮薄之美追溯上去,以把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七百三十五页)的‘大美’。要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以把握人生的大乐。要从矜心着意的小巧,更进一步追求‘惊若鬼神’的、与造化同工的大巧。”显然,感官审美批判论的解读方式,是将第十二章置于老子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之中进行辨析的。老子注重追求的内在的精神之美,并非是那种讲究形式的外在之美,与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均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仅如此,老子还认为世俗之美是“恶”的,是易逝的,诚如徐复观所言:“老子之所以否定世俗之美,是因为这只是刺激感官快感之美,是容易破灭之美;这种美的后果是‘斯恶矣’的‘恶’,五色令人目盲,即是‘斯恶矣’的显证。由此可知老子是为了反对‘斯恶矣’之‘恶’而反对世俗之美。在反对世俗之美的后面,实要求有不会破灭的本质的、根源的、绝对的大美。老子所追求的由‘致虚极,守净笃’而来的还纯返朴的人生,如后所述,也未尝不可以解释为本质的、根源的美。”对于主张“见素抱朴”、“返璞归真”的老子而言,反对这种能够激发世俗欲望的艺术、物品和行为,杜绝外在事物对身体感官的诱惑,进而扰乱恬淡自由的心境,保持“婴儿”的理想状态,自然是在情理之中。老子在第十三章中所言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某种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如何抵制身体世俗欲望的担忧。老子所倡导的“涤除玄览”,主张审美主体能够涤荡心胸,创立道家美学的审美心胸理论,便是要求主体能够抵制外在世俗欲求对审美活动的负面影响。老子“为腹不为目”的理论主张,所反映出来的注重内在精神审美追求、批判一味满足感官世俗欲求的审美观点,稍后被庄子所接受并进一步丰富发展。如徐复观指出,老子在第十二章所体现出的观念,“当然为庄子所继承”;张法则是明确指出,这种观念“被《庄子》具体发展为‘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而老子的美的理想,与道的理想相一致,表现为绝现世的圣与智,得天道的平、淡、素、朴”。同时,老子的这种思想还影响到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及审美活动、审美追求,如中国古典美学中对“清水芙蓉”之美的推崇与对“错金镂彩”之美的反对,对白描的推崇与对渲染的反对,等等,均可以追溯到老子对容易致使“目盲”、“耳聋”的“五色”、“五音”等进行批判的源头。五、“为腹不为目”的内在精神审美主张春秋时期,奴隶制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审美领域中,手工艺制作、音乐、舞蹈艺术等方面均大大超过了前代。以青铜器制作为例,尤其是春秋晚期,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和器物种类等层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青铜器在纹饰上的变化,则趋向于繁密精细,种类繁多,变化无穷”;而在音乐舞蹈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代表宫廷规范的礼仪性雅乐失宠,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民间的表演性歌舞。因这种赏心悦目的歌舞为统治阶级所喜爱,故各地优秀歌舞艺人涌现并集中在诸侯后宫和贵族之家。诸侯及贵族阶级抛弃原有的伦理道德,进而追求感官享乐,耳目极欲声色之好”。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也正是基于社会文化生活的这种现实状况而得出的结论。虽然古今时代差异巨大,但老子超越感官世俗的审美需求、追求融诸大美、大乐、大巧的内在精神审美的主张,对当代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