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8古代汉语课程基础教案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要求:1.掌握各部工具书的作者、写作时间、体例及查阅方法。学会使用各类不同的工具书。2.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主要指字典、词典、语言文字方面的专著以及有关的类书。3.熟练使用工具书,可帮助我们解决阅读古书遇到的疑难。吴晗《怎样学古文》:“有些人千里迢迢来找我求问,其实查《康熙字典》就有。学历史,不懂得查《辞源》、《辞海》、《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理辞典》、《历史年图》、《历史图表》、《历史地名》,在历史的路途上,就会寸步难行。”王力在苏州语言学会上也谈到:《汉语史稿》写了北方叫“河”,南方叫“江”。有人写信质疑他,大渡河在南方。他一查工具书,大渡河古代叫“大渡水”。(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工具书的种类工具书(性质):字书、韵书、辞书。(1)字書字書是以字爲收錄的條目,專釋字的形、音、義的工具書。學習古代漢語常常要用到的字書有《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2)韻書韻書是按韻編排,以便查找該字在古音中的聲、韻、調而編寫的工具書。隋·陸法言等人編寫的《切韻》是漢語史上的第一部韻書,可惜沒有足本保存下來。保存至今並完好無缺的是宋代陳彭年等奉詔撰定的《廣韻》,通過它我們能夠瞭解每一個漢字在中古音系中的地位——聲、韻、調。《廣韻》也有釋義,但主要功能是能憑藉它瞭解漢字在古代的實際讀音。(3)辭書辭書是以詞爲收錄的條目,說明每一個詞所指稱的東西,並逐一分析該詞在文獻中的使用義或語法功能的工具書。辭書有綜合性辭書與專門性詞書之分。最早的辭書當數秦漢之際成書的《爾雅》,它是按事類編排的一部辭書。三國時魏˙張揖編纂的《廣雅》亦屬同類性質的辭書。今天比較通行的辭書有《辭源》和《辭海》。還有爲專書編寫的辭書,比如,向熹《詩經詞典》,就是專釋《詩經》中的辭彙的。除此之外还有类书。類書是分類輯錄古書上的材料、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編排的工具書。其特點是分類纂集、資料翔實、內容廣泛。上至天文,下及地理,中涉人事。我國最早的類書:三國魏文帝曹丕主持編寫的《皇覽》。今存最早的類書是唐代的三大類書: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宋代有兩大部類書: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王欽若等撰寫《冊府元龜》。明代解縉等奉明成祖之命編撰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宏偉的一部類書。全書有22937卷,裝訂成11095冊,今中華書局730卷的影印本,僅占全書的百分之三。清代四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陳夢雷、蔣廷錫等)、《佩文韻府》(張玉書)、《駢字類編》(未祥)、《淵鑒類函》(張英等)。類書可利用它來考察各種事物的源流嬗變,比照今行古書的版本異同,校正錯訛衍脫,搜輯古籍佚文。工具書的檢字法是指按照工具書的編排體例、字詞條目的排列方法來檢索條目的方法。2.常用的檢字法有:分類法、字順法、音序法。(1)分類檢索的方法是依照某些辭書是按事類編排而進行的一種檢索詞條的方法。最早的辭書《爾雅》就是按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鳥、釋獸、釋蟲、釋魚、釋畜等十九個事類編纂的。三國時魏國的張揖的《廣雅》仿《爾雅》編纂,所分類別亦相同。劉熙的《釋名》將所收的1524個詞條分成二十七個類別。按類索檢是一種比較麻煩的檢字辦法,此法被字順法代替。(2)字順檢字法是依照字書辭書有按字形筆順順序編排而進行的一種檢索字頭詞條的方法。又稱“形序法”。字形筆順包括部首和整字的字形筆順。主要是依據部首或整字的筆畫多少來編排的。檢字時,只要準確計算出部首和整字的筆畫,就能查到所要查尋的字頭和詞條。按字形筆順編排的工具書有以下三種形式:①部首检字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法,立540部。作者在自敍中說“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他將9353個小篆歸併爲540部,始一終亥,據形系聯,按照形體相近的程度來把540個部首串聯在一起。明梅膺祚《字汇》归并为214部。后《康熙字典》、《辞海》、《词源》沿袭214部。部首和所屬字按筆畫多少編排《說文解字》雖列540部,但部首的排列不是嚴格按筆畫多少來編排的,例如把“示”部放到“三”部之前,就能說明這一點。今天的字書和辭書,只要是按字順編排的,都是嚴格按筆畫多少來編排的,例如:《漢語大字典》,部首和部屬字的排列都是按筆畫多少來編排,筆畫少的在前,多的在後。在檢字時,先查部首的筆畫,找到該部首之後,把整字的筆畫減去部首的筆畫數,就知道該字在這一部首的多少畫裏。例如:“鉍”字,先到部首裏找到金部,再到金部裏查五畫。對於不好確定部首的字,《漢語大字典》在最後附了一個筆畫檢字表,可根據該字的總筆畫數直接查到這個字在該書中的頁碼位置。②按四角號碼編排。這是根據漢字呈方塊形狀的特徵創造的一種編排方式,每一個方塊漢字都有四角,例如:左上角右上角濟左下角右下角按四角的形狀歸爲0—9十個類,每一類用相應的番號代替,組成四位數的編號,再按四位數的大小排列。如“濟”的四角號碼3012。哈佛燕京學社編的各種引得就是按四角號碼編排的。《辭源》修訂本是按部首筆畫順序編排的,但在第四冊後面也附有“四角號碼檢字表”。四角号码口诀:
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课堂训练:查下列两字的四角号码:朝、端。答案:朝—4742,在修订本《词源》第二册P1488第一栏。端—0212,在附四角号码检字表的《新华字典》P101。四角号码检字法的优点是掌握了笔形和号码的转换规则后查找便捷,缺点是笔形和号码的转换规则只能凭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3)音序检字法:按照字音来排列汉字的顺序。①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法:a.单纯的字母音序法:1958年2月,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大陆工具书音序法多采用此。b.音节、汉字、字母序列法:先按多音词的第一个字的音序排列,同音字汇集在一起,第一字同,再按第二字音序排列,依此类推。如《现代汉语词典》。c.注音字母序列法:1918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由读音统一委员会据章太炎等人制定的注音字母方案,计字母40个,采用笔画式的注音方案。例:ㄅ(b)古“包”字,象包裹。ㄆ(p)攴古“扑”字,手持棍扑打。ㄇ(m)古“幂(mì)”字,象手巾掩盖。ㄈ(f)古“柜”字,象放物之柜。d.声韵序列法:以《广韵》为代表的古代韵书,采用声韵序列法编排。先以中古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字类,再按各字的不同韵部分为206韵,同韵部的字再依声母的不同排列先后。例:《广韵》上平声:一东、二冬、三钟、四江……。入声:三十三业、三十四乏。按106韵排列的如《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平水韵》)。音序检字法的优点是查字迅速方便,缺点是不明字音或读不准字音的字无法查找。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六书的定义、能够熟练运用六书的原则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进而探求其本义。(2)识记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并能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完善的文字体系。任何事物,从它的形成到它的完善,总有一个过程,汉字从它的萌芽,形成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汉字形成的大致的线索。已发现的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刻划、描画符号。例如: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距今4500-5000年)陶器符号:(一)古文字1.甲骨文(商朝,距今3300年左右,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又称“卜辞”。人女子首耳目口自止鸟2.金文(周朝,距今3000年左右)又称“钟鼎文”。3.六国古文(春秋战国时期)。4.大篆(战国时期秦国)又称“籀文”5.小篆(秦朝)(二)今文字1.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个发展阶段。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由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分水岭。2.草书。3.楷书4.行书汉字由古文字的最后一个阶段小篆体演变为今文字的第一个阶段隶书,就叫隶变。隶变如下特点:(1)彻底地线条化、符号化;(2)偏旁分化、混同,冲击了原来的结构系统;(3)结构简化;(4)篆书园转不断的线条大多被改为方折的断笔,从而使书写速度大大加快。隶书横画常常写成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撇”、“捺”也要上挑出锋,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二、汉字的结构—“六书”。分析汉字的结构,传统方法是“六书”。六书:“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说源于战国,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说掌管教育的保氏教学生以“六艺”:礼、乐、射、驭(“御”异体)、六书、九数。清代小学家戴震将“六书”归为“四体二用”。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即认为前四者是造字法,后二者是用字法。被后世学者广泛接受。《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教国子“以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班固周礼·保氏注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保氏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名班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象形:用描绘事物的轮廓或特征部分来造字的一种造字法。“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对“象形字”的理解有二:①所谓“描绘”,是指以富有真实感的图象来表达词义。这是就方法而言。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汉字实际上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②所谓“事物”,这是就对象而言,事物可照着画其轮廓或特征,可见它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具体名词。文字分析要点:(1)指出造字法(六书);(2)指出形体构造;(3)指出本义。2.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的是用纯粹符号成字,或者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成字。如:上、下、本、末、朱。本:指事字。《说文》:“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徐锴曰:“-记其处也,本、末、朱同义。”亦:指事字,从大(人),两点指示两腋,同“腋”。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并把它们的意义会合成一个新义的造字法。“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说文》“步,从也。”象双脚一前一后行走。本义为步行。象形,指事,会意三类造字法构成的字,都是不带任何表音成分的字,我们称之为纯粹的表意字。由于纯表意字不能记录词的物质外壳——语音,故不能适应词汇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一种带有表音成分的造字法便应运而生了4.形声:用表示意思的字和表示读音的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的造字法。“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如《说文解字》:劈,破也,从刀,辟声。饿,饥也,从食,我声。裏,衣内也,从衣,里声。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刅(chuāng)声。寶,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1)形符和声符的组合方式①左形右声(占形声字的大多数)江河溢骑桐洗秧理纹灯桃论姓(杨)馥②左声右形鸠锦期刊飘鸭雅(鸡)彩欣期(斤,其声)③上形下声(艹、宀者多)草室篇窝空雾楚(从林,疋声)崔(从山,隹声)④上声下形。(从心者多)想烈婆袈唇背肓禁(从示,林声)⑤外形内声固闺團(团)圍(围)衛(卫)术衝(冲)裹阔衷⑥外声内形闻闷问闽哀(从口,衣声)衔(从金,行声)辩(从言,辩声)篡(从厶,算声)。⑦形占一角勝(从力,朕声)腾滕栽(从木,哉声)荆(从艹,刑声)聖(从耳,呈声)修(从彡,攸yōu声)颖(从禾,顷声)雑(从衣,集声)贼(从戈,则声)⑧声占一角徒(从辵,土声)旗(从方人,其声)寶(从宀,从玉,从贝,缶声)碧(石之青美者。从玉.从石、白声)病(从疒,丙声)栽(从木,哉声)荆(从艹,刑声)聖(从耳,呈声)颖(从禾,顷声)雑(从衣,集声)修(从彡,攸yōu声)寶(从宀,从玉,从贝,缶声)碧(石之青美者。从玉、从石、白声)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法。一切抽象的概念,语言中所产的一切语词,都能用形符和声符相结合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据统计,甲骨文时代,形声字占20%,汉朝时,形声字达80%(说文占82%),今天形声字达90%以上。现代,化学元素的字基本上用形声法造字。如氢、氧、铜、铀、钚、钾、钙、镁、钠……(氕、氘、氚,质量分别为1、2、3,这三个字有人称为“字妖”)宋·郑樵《六书通》:“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也。”这话很有道理。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转注”的内涵众说纷纭,如:江声:转注是指同一部首下的字义相同相近。戴震:转注就是互训。朱骏声:转注就是引申。段玉裁:转注就是互训。如《说文》中: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舟者,船也。船者,舟也。身者,躬也。躬者,身也。迎者,逆也。逆者,迎也。6.假借:借用原有的字形来表达另一个意义的方法。“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本无其字的假借:我、莫、焉、来。(2)本有其字的假借:蚤(早)、寤(牾)、无(毋)。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目的在于通过字形弄清本义。利用形符的作用,可有效地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献语义。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取)《说文·又部》:“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载獻與聝。’”《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先轸)免胄入敌师,死焉。敌人归其元,面如生。(元)现代简化汉字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六书”原则的字:如尘、尖、孬、泵(pump音译)冇(mǎo,会意)。有的字超出六书原则,如:旮旯、氕氘氚凹凸乒乓甭尜掱叵(可)。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是古字和今字的合称。多义字的某些义项被后产生的字分担便形成古今字。原来的字称为古字,后产生的字称为今字。如:“辟”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法度。②君主。③躲。④得宠的人。⑤打开。⑥比方,比喻。其中⑥又作“譬”,③又作“避”,④又作“嬖”,⑤又作“闢”。(二)通假字。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张良出,要项伯。其中“早”、“邀”是内容,实质;而“蚤”、“要”是形式、现象。“早”是“蚤”的通假义,而“蚤”是“早”的通假字。通假字也常牵涉到两个字的关系。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中谈到:X、通X,就是通假字。谈到X,同X,一般情况下是古今字,有时也是异体字。通假字使汉字形义结合遭到破坏,它跟古今字不同,古今字的“今字”产生后,使字的形义结合更加稳定。但我们在读古文时,不好弄清的并不是“今字”而是“古字”,“古字”也对我们形、义结合不利。这样,古今字和通假字都对我们的学习古文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困难,我们在读古书时,一定要拔开这一层迷雾,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通假字和古今字的界限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古今字两个字的关系是一先一后,古字在先,今字在后,而通假字两个字的关系是同一时代都存在,固而可以通用。有的同学说,凡字形有联系的,如“孰、熟”,就是古今字,字形上无联系的就是通假字,如“早、蚤”。这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十分准确。通假字同“六书”假借字的关系:“本无其字,依声说事”,是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而通假实则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假借字是就一个字谈的,如“我、其”,通假字一定要牵涉到两个字。通假字一定是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如信-伸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距-拒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无-毋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列侍)矢-屎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方苞《狱中杂记》(三)异体字:只是形体不同,而读音与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任意替换的一组字,称为异体字。造成一字异体的原因主要有:1.造字法不同:泪—淚岳—嶽岩—巖2.意符不同:咏—詠唇—脣嘆—歎3.声符不同:綫—線烟—煙蚓—螾4.声符意符均不同:剩—賸(从貝,朕声)5.偏旁的位置不同:峰—峯和—咊群—羣非异体字的三种情况:1.词义范围或义项多少不同,或读音曾经不同者,不是异体字。如置、寘;并、並(无“兼并”义;實、寔。2.本义不同者,不是异体字。如雕、彫、凋。3.通假字不是异体字。如、无;游、遊;沽、酤。(四)繁简字: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简化字的来源:1.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异体字。如:亂—乱傑—杰巖—岩2.恢复古今字的古字。如:舍—捨—舍辟—闢—辟网—網—网3.采用古代的通假字。如:薦—荐4.用同音或音近字代替。如:丑—醜后—後征—徵斗—鬬适—適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1.一对一。如:爱:愛;罢:罷;达:達;籴:糴。2.一对多:干:幹、乾、榦;当—當、噹;台—臺、檯、颱简体字与繁体字意义之间的关系:A、意义相关,范围不同:征——征、徵。(1:2)未简化前,“征”、“徵”原是两字,只在“徵税”一义上可通。而“征”之“远行、征伐、赋税”等义,“徵”之“徵召、追究、验证、追求、争取”等义,互不通用。简化后,简体“征”包括了上述所有诸义,但:“宫、商、角、徵、羽”之“徵”(zhǐ)仍不能写为“征”。简化字总表在“征[徵]”字下说明:“‘宫、商、角、徵、羽’的‘徵’读zhǐ(止),不简化。B、意义无关,同音归并:干——干、乾、榦、幹。干(ɡān):盾、触犯、干涉、天干。乾(ɡān):干燥、枯竭、八卦之一乾(qián)卦。榦(ɡàn):树榦,筑土墙时,两旁竖立的木版。幹(ɡàn):身躯、脅(xié胁异体,腋下到胁骨尽处部分)骨、才干、干部。简化后,只用“干”字兼表诸义,但在表“榦”、“幹”二字之义时变读ɡàn。乾坤、乾隆,不简化。《简化字总表》说明:“乾坤、乾隆”的“乾”读qián,不简化。斗-鬥:鬥争,斗(容量单位、星名)面-麫:麫(麫粉),面(脸)谷-榖:榖(五榖、稻榖),谷(山谷)才-纔:才能,刚纔只-祇-隻:只(语气词),祇有,隻(量词)发-發-髮:發(發扬,發展),髮(头髮)后-後:后(帝后,君后),後(後来)余-馀:余(代词),馀(剩余)里-里:(里程、乡里),裏(裏外、口袋裏)丑-醜:美醜,丑(地支名)征-徵:征(远行、征伐),徵(徵召、徵兆、验证)几-幾:几(茶几),幾(幾何、所剩无幾、幾乎)曆-歷:曆(曆史),歷(经歷)作业:分析下列汉字形义(指出造字法、形体构造和本义):刃、从、叔、聿、疆、自、益、末、馬、擧(举)参考书:1.许慎《说文解字》2.古敬恒、刘利《新编说文解字》3.文业芬、李崇明《常用字形浅析》4.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5.《古代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决定着古今词义之间有差别;语言的发展又是有继续性的,这又决定着古今词义之间有联系。那么,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就要善于抓住古今词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从词汇意义及感情色彩两个方面来看。一、词汇意义不同。从词义范围看,有以下三种情况全同:古今词义基本未变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也可看成词义的转移微殊: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一)全同(古今词义基本未变)这是汉语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语言中最本质的东西,具有核心作用,具有稳固性和全民性。天、地、父、母、大、小、马、牛、羊、山、水(二)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也可看成词义的转移。绸,古义:缠绕;今义:丝织品。《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韬:缠裹,套住。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豆,古义:祭器、量器。今义:一种食用植物。《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赏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谅,诚实(先秦)《离骚》:“唯此党人之不谅兮”。不谅:不诚实。《论语》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友谅: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不是专挑能原谅自己的人交朋友,那样朋友会永远吃亏的。现代“谅”指“原谅”,这个意义,宋代已经有了,欧阳修《与刁景纯学士书》:“未必谅此心也。”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楚辞《招魂》(宋玉):“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今有成语“言简意赅”。抢:《庄子·逍遥游》:“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抢,突过。)《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抢,碰撞)今常用义是抢劫。另外,还有“封建”、“经济”、“交通”、“书记”等词,古今意义迥别,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阅读古书时,要勤查工具书,否则误解文意会闹出笑话。牺牲: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行李:外交使节或外国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三)微殊(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王力先生指出: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在异而不在同;难在微殊而不在迥别。比如:《荀子·劝学》的“劝”不是劝告、奉劝之义,而是勉励、鼓励。《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荀子·荣辱》:“乳彘触虎,乳狗不远游。”古今词义的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1.词义扩大。举例:江:(古义)长江;(今义)所有水道。河:(古义)黄河;(今义)所有水道。诗:(古义)诗经;(今义)所有可以歌咏朗诵的韵文。菜《说文》:“草之可食者。”《鹤林玉露》:仇泰然曰:“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皮:古代指“兽皮”是带着毛的。去掉毛的称“革”。人的表皮,称“肤”。《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皮肤白而滑润,像凝结了的脂油一般。)现在“皮”的词义范围扩大了,兽皮了毛的也称“皮”,“皮”与“革”无别,如“牛皮鞋”、“西装革履”。人的皮肤也称“皮”,如“皮包骨”、皮诊、皮试、皮炎、皮下出血。脸:本指人面部中的一部分,颧骨部分,后泛指整个面部。古人“脸、面”有别、面是整体,脸是部分。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如果不知道“脸、面”有别,就弄不清楚一个人怎么会有“双脸”,难道是“两面”人,这是词所指的实际范围扩大。匠:《说文》:“木工也。从匚fānɡ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匠石,一个姓石的木匠。匠,本义为木匠。古代工匠各有专称,陶匠称陶、铁匠称冶,玉匠称工。后来,匠的使用范围扩大,一切手工业工人均可称“匠”。醒:本义“酒醒”,喝醉了酒然后醒过来。“从酉、星声。”《楚辞·渔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来词义扩大,除指酒醒外,主要用从睡眠中醒来,还指从昏迷状态中苏醒过来。引:本义为拉弓、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后扩大为一切拉的动作,可指延长、伸长、带领、后退等,都是拉弓的扩大引申。《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引兵渡河”(带领),“引颈而望”(伸长)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延长)《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后退)。“引退”一词即此。现代汉语“引导”仍用“带领”义。这是使用范围的扩大。睡: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战国策·秦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狂:本义是狗发疯。《晋书·五行志》:“早岁,犬多狂死。”引申为人发疯、人疯癫。《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也指人失却常态,放荡不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再扩大指其它事物失却常态,不正常。韩愈《进学解》“回狂澜(喻社会潮流)于既倒。”成语“狂风暴雨”。狂的词义,由狗→人→一切事物,应用范围扩大了。2.词义缩小。宫:上古泛指房屋。《墨子·号令》“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kū)穴而处焉。”后来专指皇帝的住所、皇宫、宫殿、故宫、阿房宫。也指寺庙,如雍和宫。金:先秦泛指一切金属。《说文》:“银,白金也”,“铜,赤金”,“铁,黑金”。可见金不单指黄金,铜、铁、银都是“金”。《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钟。”这里的“金”指铜。今天我们称甲骨文、“金文”,金文就是铸刻在各种铜器上的文字。《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后来专指黄金,与铜、铁、锡、银并列。今语的“五金商店”、“金属”、“金工”等复合词中作为词素,“金”还保留着古义。臭:从犬、从自。自,鼻也,象形。本义为嗅,引申为嗅到的气味。上古当“气味”讲。可指香味,也可指臭味。《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香味)《国语·晋语》:“惠公即位,出共(ɡōnɡ)世子而改葬之,臭达于外。”(臭味)《左传·僖公四年》“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熏、香草。莸、臭草。臭、气味。)后词义缩小,专指臭味,读音则因区别名词、动词而破读,作动词时读作xiù,后加“口”为形符,作“嗅”。作形容词时读chòu。作名词讲时读xiù。(郭本P121)亲戚:古代意义极宽,包括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以及直系亲属和舅姨等。《大载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没,虽欲孝,孝谁?”(父母亡故了,即使还想尽孝,向谁尽孝呢?)《国策·秦策一》:“富贵则亲戚畏惧。”这里指苏秦封赵相后荣归故里,他的妻子侧目而视,他的嫂嫂跪在地上向他请罪(因嫂过去怠慢过他)。这里的“亲戚”指妻子和嫂子。今义范围缩小,今天讹诈要是再把父母、妻子叫亲戚,那就让人笑话了。当然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中,有父母从乡下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对同学称他们是亲戚。兄弟:古代可兼指姐妹,《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古代书信用“砚兄”“砚兄”称同窗,也可指女同窗。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丈人、老子:在古代,丈人、老子都泛指老年人。如《论语·微子》:“子路从而过,遇丈人,以杖荷蓧。”马中锡《中山狼传》“遥望老子杖藜而来。”现在词义范围缩小,专指妻子的父亲了。检讨:古代指检查、整理、清理。白居易《与元九书》:“仆数月来,检讨囊祑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现在专指检查、清理缺点、错误。台湾与大陆,“检讨”一词含义就不一样。台湾用义比大陆的宽,与古义同。床:古代既是卧具又指坐具,现在的床,只是卧具。[或许“沙发床”是在复古。]3.词义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所指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词义由表示甲转移到表示乙。词义的扩大、缩小是概念外延的大小变化,词义的转移则是概念内涵的变化。走:《说文》:“走,趋也。”《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走:跑也。《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战国策·楚策》:“兽见之皆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成语“走马观花”。汤:本义是热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来指菜汤、米汤。唐·王建《新嫁娘》:“昨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作为“热水”义在普通话中没有了,只有成语“赴汤蹈火”、“金城汤池”中作为语素还保留古义。云南安宁温泉题“天下第一汤”。坟:大的土堆或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无望兮。”(高土堆)《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坟:汝水的大堤)远古之人死后挖坑而埋,并不堆土。《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史记·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后来在墓上堆土,形成大土堆,这样“坟”就专指坟墓了。穷:古代多指不通达、不得志、困厄,与“尽”为同义词,与“通”、“达”成反义关系。《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现在“穷”指贫困,缺乏衣食钱财,此义在古代用“贫”表示。今还有贫农、扶贫、贫困等词语。“贫”的反义词是“富”,“穷”的反义词不是“富”而是“通、达”。今语有“富农”、“贫家”之说都没有“穷农”。成语“无穷无尽”、“日暮途穷”、“理屈辞穷”中作为词素,“穷”还保留着古义。《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连举四对反义词,很有说服力。涕:眼泪。《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转移指“鼻涕”。古代“鼻涕”义用“泗”。今成语“破涕为笑”、“痛哭流涕”中的“涕”保留了古义闻:从耳门声。古代是听见、听说之义,今义转移为嗅。《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四面楚歌)。《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公闻其期。”今成语“充耳不闻”中保留古义。寺:原指官署。《风俗通》:“寺、司也,诸官府所止皆曰寺。”如太常寺、大理寺。《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东汉,西域僧人来华住在鸿胪寺,后来以“寺”专指佛教寺庙。青春:古代指春天、春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今语“青春”转移指青年时期。二、感情色彩不同(一)褒贬不同古代是褒义词,现在变为贬义词了。如:复辟:石亨、徐有贞等奉献英宗复辟。(明史·王骥传)爪牙: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将军者,国之爪牙。(汉书·李广传)谤:今义贬,如诽谤罪,毁谤。“谤”不但是贬义,而且宪法规定有意诋毁,诽谤别人是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可是在古代,不含贬义。在上古它是批评、给别人提意见,议论。如: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策)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贾山·至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代是贬义词,现在变为褒义词。锻炼:古代是贬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则锻炼而周纳之。(汉书·路温舒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现汉中,锻炼为褒义,“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后来居上:原义为资格浅的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为贬义,《史记·汲黯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今义指后起之秀,胜过前人,褒义,这也是社会进步所致。(二)古今意义轻重不同诛:古义“责备”。如《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成语:口诛笔伐。今义为杀戮,意义加重。卑鄙:古代指低下的地位,浅陋的见识,多用于谦词,不指人品格的低下。诸蔼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指人的品行不道德,恶劣的人口。词义明显加重。感激:古义“愤激”,可至死。如《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而至于死,至于“泣下”,古义重,今义只有“感谢”义较轻。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三、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问题(一)重在微殊而不在迥异。因为微殊容易发生误解。不要被先入之见所蔽。粪:①“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荀子·强国)②“多粪肥田”。(荀子·富国)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论语·公冶长)粪,今义常指“粪便”。古汉语中,粪的常用义却是“扫除、打扫”(本义)《说文》:“弃除也,从双,推粪采也。”例①用本义。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给禾苗除草,培土和加肥料”例②用此义。这两种意义是动词。它还可作名词,指被扫除的东西(秽土、脏土、垃圾)。例③用此义。后来“粪”指粪便,显然是由“秽土(垃圾)”义引申来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义今义之别也。”售:今义是“卖”,售货员。古义则是“把东西卖出去。”今义只指行为,古义指行为的结果。如: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而不售”。《广韵》:“售,卖物出手。”现代汉语“销售量”中作为词素还存古义。购:今义“购、买”连用,说明“购、买”无大差别,古义却差异较大。“购”是“悬赏征求”义,购的对象即可是敌人、罪犯,也可是对自己有用的人。如: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史记·项羽本纪)敌人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罪犯”高祖购求布千金。(汉书·季布传)有用之人才访:今义“探望,拜访”。古义“咨询”即征求意见。古义“访”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事。如: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周武王向箕子征询关于“天道”的意见。穆公访诸蹇叔。(左·僖32)——秦穆公向蹇叔咨询关于袭郑的意见。第四章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由于词的不断发展,大多数词都不止一个意义,一个词往往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互相之间有一定联系,其联系的枢纽或基础是词的本义。多义词总有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一、什么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字的本义。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或是某一义项在个别事物上的具体化。例如“本”,本义是“树根”。《晋语》:“伐木不自其本”,“树根”义是“本”这个词的一个义项。“齐”,以三枝齐头的麦穗表示整齐,本义是“禾麦吐穗上平也”。古代文献里没有直接使用这个意义,它只是“整齐”、“平齐”这个义项在“禾麦”这一事物上的具体化。造字本义指的是字形所显示的本义。用字本义指古文献中实际使用的最早意义。造字本义等于用字本义,而造字本义不等于用字本义。如:“牢”,造字本义为牛圈,用字本义为畜圈。《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矣。”这两个“牢”字,一为猪圈,一为羊圈。用的都是本义,这就是用字本义。“造字本义”实际上是用字本义在个别事物上的具体化。如果造字本义在文献语言中作为一个词义使用过,那么这个“造字本义”就是这个词的一个义项;如果没有在具体的文献语言中作为一个词义使用过,它就不是一个义项。在本义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新的意义,叫引申义。(引,拉长。申,伸展。)“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它从词的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延伸出新义或派生出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叫作引申。引申的结果,是产生了多义词和派生词。使语言更加丰富。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抓住本义,以它为纲,就能有条理地推知引申义的引申线索,掌握一个词的多种意义。下面我们谈谈如何寻求本义和引申义的引申方式。我们这里所讲的本义是和引申义相对而言的,在文字学上,还有一种“本义”,它是相对“假借义”而言的,如“蚤”字,“跳蚤”义是它的本义,它又借作“早”字,“早晚”义是它的假借义。与假借义相对的本义,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二、怎样分析和掌握字(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字的本义,因为上古汉语单音词占压倒优势,基本上是一字一词。所以我们称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基本上是一致的。若要区分时,我们会申明。探求字的本义的最根本方法是“以形索义”加“文献佐证”。举例:集:本义:鸟群停在树上。《说文解字》:“集,群鸟在木上也。从雥(zá)木。”《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下)—路过君过矣。(触龙说赵太后)—错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犯错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宣2·晋灵公不君)—过失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隐元)—超过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过去今书来,言者皆大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过分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分分析这些文献材料中的“过”,有如下意义:过分;经过、路过;错、犯错误,过失;超过;过去。《说文》:“过,度也。”从辵。辵,从彳从止。彳,路也;止,趾,脚也。同“路”和“脚”有关,由此分析,“经过、路过”是其本义。其他意义都是引申义。因此,其引申过程可以归纳为:路过→过去→超过→过分→错误(过失)现代简化汉字和繁体楷书字绝大多数都分析不出形义联系了,一般说《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为分析字形的依据,而且《说文》本身就是一部专门分析汉字结构,分析汉字本义的工具书。清代江永说:“许书之要,在明字之本义而已。”王筠也说:“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因此,《说文解字》是我们以形索义的主要依据。当然,小篆不是最早的汉字,有的字义从小篆分析不出,或者小篆字形体现的意义与词义无关,这时我们得依据时代更早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同时参以文献佐证,以确定本义。例如:年,小篆从禾,千声,《说文》:“谷熟也,从禾,千声。”甲骨文、金文像人背着收获的庄稼,从字形显示,“年”的意义是谷物、收成,即《说文》的“谷熟”。参以文献佐证:《左传·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古书中习见“有年”、“大有年”,即有收成,大有收成。北京天坛有“祈年殿”。“祈年”就是向神祈祷丰收的意思。谷物一年成熟一次,引申指一年的时间;人的生命,也是用时间计算的,引申指年龄。顾:瞻前而顾后兮。(离骚)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修权)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群臣相顾,泣下沾襟。(新五代史·秦王从荣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一首示子侄)分析字形:顾,从頁,雇声。形符是頁,见小篆、甲骨文,头也,所以本义应为:“回头看。”即“瞻前顾后”之“顾”。我们学了“文字”的有关知识,要利用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字形,以形索义。训诂学上称以形索义为“形训”。餘,从食,余声。本义当为谷物丰足而有馀。《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馀食。”后来引申为剩余、多余;再引申为末;再引申为整数后的余数。饒:本为食物丰富、富足。引申为“富(富饶)”→多(饶舌)→给人以惠,给人以利“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史记·陈丞相世家),再引申为“让、恕”(饶命)。首:本义为“头”。“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首领。《战国策·齐策六》“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天下首”→开始→要领。下面我们先分析几个部首,再看部首与字的本义之间的关系。欠:张嘴打吹欠之形;疲倦时张口呵气。引申为欠缺、缺少、不足等。以“欠”为形符的字,不是与“嘴、气”有关,就是与“缺、少”有关,如:欣:高兴、喜悦。“欣欣然”,高兴则难免又唱又跳。歌:歎、欧、欢、钦、欺(讲话进行欺骗)欲、歉、次。宀:miǎn甲文像房屋之形。《说文》“门,交覆深屋也。象形。”以“宀”为义符的字,多与房屋有关。“家、室、宅、宫、宇(屋檐)”等如此,守:本义为掌管,引申为防守、守卫;引申为官名(太守)。又可引申为保持、遵守、奉行、节操(操守)等义。宁:zhù古代宫室屏门之间,帝王视朝时站立的地方。宗:祖庙寧:安定。安:“静也”,本义为安定,引申为逸乐、安置、习惯等。官:官舍、官署。宣:古代帝王的大室。完:修筑好的房屋。引申为修筑→完成、保全、坚固。三、引申义寻求本义,主要是依据字形。找准本义后,就可以依据本义的特点,按照词汇发展的规律去探寻词的引申义了。引申同人们的思维、民族习惯、社会发展有关,其中民族心理是主要的。从词的本义系统可窥见上古中国社会的特征(宗法制农业社会);从诸多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如类比求同)。引义引申的方式,可归纳为两种:直接引申、间接引申。(一)直接引申。月:本义是“月亮”,具体的实物。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圆缺周期,把从朔到晦称为一月,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城:本义是城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引申为城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二)间接引申。间接引申有多种形式:递进式、并列式。1.递进式引申。以本义为出发点,引申出引申义①,又在引申义①的基础上引申出引申义②,这样成单一发展线索的引申,叫递进式引申,又称链条式。如朝,本义早晨。《说文》:“朝,旦也。”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语“朝阳”。引申为:①朝见、朝拜。相见在早晨称朝见。后专以臣见君为朝见、朝拜。“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②朝廷。朝见的地方称朝廷。“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国君。③朝代。国君一代代相传,表示一个统治时期。“两朝侍从当时贵。”(张籍《赠道士宜师》)引申轨迹如下:早晨→朝见→朝廷→朝代2.并列式引申。如首,本义是人头。“首身离兮心不惩”(九歌·国殇)。引申为:①动物的头.“羊坟首”(诗·小雅·苕之华)②器物顶端.“进剑者左首”(礼记·曲礼)③事物的开端.“以正月为岁首”(史记·孝武本纪)④首先,第一.“陈涉首难”(史记·项羽本纪)⑤首领.“还为戎首”(钟会《檄蜀文》)⑥要领.“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尚书·秦誓)⑦向着.“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以上每个引申义都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引申出来。又如:衷,《说文》“里亵衣。”即贴身内衣。引申为:①穿在里面。“楚人衷甲。”②围在里面。“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左传·隐公九年》)③内心。“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李贽《焚书·童心说》)④正中不偏。“楚辟我衷,若何效辟?”(《左传·昭公六年》)“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四、与引申义有关的问题(一)词义引申有两种结果。一是产生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如“衷、首”等。二是产生派生词,词义引申后,引申义距离本义太远,发生了读音变化,这就说明产生了新词,即派生词,有时还孳乳出新的字形。例如:“朝”本zhāo,表示早晨,引申为“朝见、朝廷。”这时,发生了音变,念cháo,这个“朝”字应该说明一个字记录了两个词,{cháo}是{zhāo}的派生词,只不过,这个派生词并没有孳乳出新的字形。(二)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一个字如果有多个意义,其中与本义有联系的是引申义,与本义毫不相干的是假借义。例如“县”,本义是悬挂(縣),字形象以丝系倒首(见小篆)。《诗·魏风·代檀》:“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当它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郡县、州县讲时,是假腊义。“州县”义和“悬挂”义在古汉语中均是常见义,为了区别开来,后来为本义另造新字“悬”。这又是属于文字问题了。“须”,有两个常见义:一是“胡须”,二是“必须”。“胡须”是本义,字形从“页”。“必须”是假借义。它们同音、同形,不同义。两个意义之间毫无任何联系,没有任何引申线索,它们不是一词多义,也不是派生词。而纯粹是两个同音词。小结:古代汉语词汇问题比较复杂,传统语言文字学中的文字、语音、词汇(即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相比较,词汇学的历史可以说比语音学、文学学的历史还悠久,《说文解素》诞生以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训诂著作,包括随文释义和专书释义。可是到目前为止,词汇学的成就远远不如文字学、音韵学,主要原因就是词汇学太复杂了,研究词汇的困难要比其余二者大得多。《经籍纂诂》是清代以阮元为首的五十多人集体编撰的大型的古代词义大汇编。共106卷。它收了训诂专书的词语解释,如《尔雅》《广雅》等书的词语解释,还收了汉代的传注,按原书的训诂用语一一辑入。更可贵的是,它还收了古书原文中的注释性说明,收了汉、唐、宋等朝代的有关著作的注解。该书突出特点是“广”,引用古书不限于十三经,包括了诸子、史书、文选,甚至农、医、算等方面的书。王引之在《经籍纂诂·序》中说:“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所谓握六书之铃键,廓九流之潭奥者矣。”这一评价并不过誉,阅读古书时,发现原注意义有怀疑,不顺的地方,可以参考本书,比较从训长短,择优而从,疑难可解。对训诂学是极有用的。第五章词类的活用主要内容: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区别,重点介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活用,并介绍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教学要求: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结合精读文选的实际句例,加以解释,并做到准确今译。内容安排: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使动、意动、为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意动)。动词的活用:一般动词用如名词;动词作状语;修饰动词使动用法。数词的用法:一般用法、分数表示法确数和虚指;活用为动词作谓语;用如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名词,食物。后“食”动词,吃。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又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表示方位,处所,时间;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比喻“像…一样”。(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教材283—284页作了举例性的说明。名词在以下七种语言环境中用如动词:1.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左·宣二年)距关毋內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代词“之、我”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公子怒,欲鞭之。(左·僖23)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翻译时一般可将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译为一个状中结构:“肘之”——用胳膊肘撞击他。“鞭之”——用鞭子抽打他。“履我”——替我穿上鞋子。3.当名词不是作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时,它的前面和後面带上介词结构,这个名词用如动词。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战国策·魏策)请句践女女于王。(国语·越语)但是,名词如果充当了句中的主语或动词的宾语,尽管它带上了介词结构,也不用如动词。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遂置姜氏於城颍。(左传·隐公元年)4.连用的两个名词,其中一个有可能用如动词。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记·大学)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汉书·贾谊传)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5.能愿动词後的名词用如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6.连词“而”前後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活用为动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书·更法)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注意:当“而”连结的两项中,如果名词作了句中主语和动词宾语的,这个名词不用如动词,例如: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7.特指代词“者”前,“所”後的名词用如动词。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上)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31年)赵王之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只不过现代汉语的使动只存在于一些形容词兼属动词的情况。如“端正党风”,“纯洁组织”、“丰富生活”等。古代汉语的使动更为普遍。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如使动。名词活用作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应理解为“使之成为……”公式是:n(v)+o→使o成为n(v)。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公22)(晋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天下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现代汉语在成语、方言、俗语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如:粉身碎、左右局势、汗牛充栋、铁了心。(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以之为……”,公式是:n+o→以o为n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睹其-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可灵活译为“尊敬”和“爱护”,但这并不是“老”和“幼”的实际词汇意义,而是从语法关系上辗转而来。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成语、方言中遗留的:草菅人命、党豺为虐(以豺为党而共同作恶)、鱼肉百姓、大人马小孩(马、牛,任人宰割,引申为任人欺负)。(四)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实际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之扩展,这个动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罢了。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父曰:“履我!”良为之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五)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少见,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一种常见现象(郭本认为非活用P278)。有四种情况:1.表示方位,处所,时间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刘邦以亭长身份为阳城县送被罚做劳役的罪人去俪山,这些罪犯多在半路逃跑了。)(汉书·高帝纪)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表示工具或依据、方式。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失期,法皆斩。表依据。《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民。(汉书•鲍宣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4.表示比喻“像……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狼)有狼当道,人立而泣。(马中锡•中山狼传)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项羽本纪)现代汉语遗留:面授、函授、刊授、首肯、斧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油印、铅印、刀耕火种、车载斗量。——以上表示方式、工具、依据。风起云涌、星罗棋布、狼吞虎咽、土崩瓦解、龙飞凤舞、狐疑、蜂涌而至、席卷全球、蚕食鲸吞、囊括。——以上表示比喻。南下、北上、东进、西行。——以上表方向。二、形容词的活用(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不可谓知类——这不可以叫做推理。这类语言情况,另有三说:(1)修辞上的代称,以事物的特征代称该事物,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有不同的代称。如同是“马”,就可以有多种代称: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巫峡)(2)以偏代正(以偏概全,以偏代偏正结构)小人闲居为不善(礼记•大学•诚意)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22)乱罚无罪,杀无辜。(尚书•无道)(3)“中心语的省略”。其例有:将军身披坚[甲]执锐[兵],伐无道[之君]。千里遨游,冠盖相望,乘坚[车]策肥[马],履丝[鞋]曳缟[衣]。(晁错·论贵粟疏)同样的语言材料、语言事实,我们对之解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结论自然不一样。我们学习、研究语言,不要去死记结论,而重要的是要掌握材料,让事实说话。这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英语thepoor、therich亦如此。现代汉语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杀富济贫、访贫问苦、奖勤罚懒、纠偏、支左、护短、党同伐异、贻笑大方(之家)、驾轻(车)就熟(路)、为人作嫁(之衣)、防微(之事)杜渐(之行)。这种现象还进一步影响到现代汉语的构词,如:先生(之人)、后生、中坚、黔首、尚书(尚,执掌)、司令、将军(率领大军的人)、司马、参谋、知县、宰相(宰,主管;相,辅佐、栏草(板)、裁判。(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如使动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贾谊《过秦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孙子·谋攻)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君子正其衣冠。(论语)以上例句都是带宾语的,好判断。比较难于判断的是省略了宾语的形容词使动用法。这种情况,在翻译中还要把宾语补出来。如:彊本而节用,而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现代汉语中类似用法:繁荣经济,健全制度,巩固攻权,端正态度,丰衣足食。使动用法的痕迹:肥田草,肥儿粉,干杯!足光粉(足光鞋油,为足下增光)。(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即“以之为…”。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庄子·天运·东施效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现代汉语中类似的例子:重男轻女、幸灾乐祸、贵耳贱目、不耻下问、“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三、动词的活用。(一)一般动词用如名词一般动词用作名词,这种情况中,大多数可看作兼类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前人之述备矣。于是余有叹焉。成语中的遗留:追亡逐北、招降纳叛。也可以看成是以偏概全。(二)动词作状语动词修饰动词,相当于副词的作用,作状语。寻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三)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带上了宾语,要考虑到可能是使动用法。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仓公扁鹊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22)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法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省略宾语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现代汉语中的例子:惊人(之举)、发家(致富)、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方言中的例子:起房子(四川、福建)、立房子(贵州、四川)、兴房起屋(古汉语痕迹)。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应该带宾语,这里的使动用法也带宾语。二者在形式上无区别,只能,依据前后文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意义上找出使动用法来。有时还得有一些古代历史、典章制度方面的知识才能体会出。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子路)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礼记·明堂位)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前一个“尝”是一般用法,后一个“尝”是使动用法。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论语·子路)(四)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动作为宾语而发出。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故。(韩非子·五蠹)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小雅·伐木)——坎坎,鼓声。蹲蹲,跳舞的节奏声。鼓我,为我鼓,舞我,为我舞。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韩非子·饰令)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为民之乐而乐者,民也就为他的乐而乐。(孟子·梁惠王下)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欲郑,夫人将启之。(左·郑伯克段于鄢)现汉汉语中类似的例子:服务社会、服务城市、服务工厂。四、数词的用法:(一)一般用法、分数表示法1.基数表示法。注意两点:(1)个位数前往往用“有”或“又”字。(即在整位数和零位之间加上“有”“又”。)(2)缺位处不用“零”。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胶东国,户七万二千二。2.物量表示法。数词可以不带量词,有时可放在名词之后,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3.动量表示法。(1)古汉语行为数量表示法有两特点:①一般不用动量词;②数词放动词之前。其格式是:数词+动词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公输)(2)数词单独作谓语(仍为数词,而非用如动词)于是平原君欲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4.分数表示法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二)确数而虚指数词表示虚指,一是表多,二是表少。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王风·采葛)是以肠一日而九廻。(司马迁·报任安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上表多。古汉语中常用,三、九、十、千、万、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等数字表虚指多。同时,常用“一、三”表虚指“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老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韩非子·功名)今语中“一日夫妻百日恩”即此。(三)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花仲淹·岳阳楼记)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锣鼓和旗帜,是用来统一人们耳目的工具。(四)活用作状语。数词用作状语(数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动词,不需要动量词)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小结使动和意动,单从形式上,从结构上,几乎无法区分,只有从意义上去区别.有人认为西方语言重形式,动词、形容词、名词区分井然,各有不同的词尾变化形式。而汉语不重形式,重意合,注重从意思上去体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轻形式而重意合。这就难免模糊、不精确,西方语言就大概不会有这种情况。使动和意动正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如:匠人斫而小之。——木头小了。(客观上)使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鲁实际上没有小(主观上)意动使动描述客观事物的变化,主语使一件事物发生了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而意动用法只是主观上认为如此,事实上确不尽然。“匠人斫而小之。”木头事实上变化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鲁国在事实上并没有变小,只是孔子在主观认识上,认为鲁国变小了。六、课堂训练:标点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标识出用如使动的句子。民不失务(务,所从事的工作)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予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为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於己此爱民之道也。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序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概念、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定的语法条件。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判别,以及前置类型的辨别。语序:语言里语言单位的组合次序。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但古今语序也有差异,最明显的是宾语前置和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教材P290)(一)常用的疑问代词“谁、何、安、曷、奚”等作动词的宾语时,前置。君何患焉?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1.王者孰谓?谓文王也。2.吾谁欺?欺天乎?3.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判断句中宾语不前置。例1宾语“文王”非疑问代词。吾谁欺?欺天乎?这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又用同一个动词“欺”。为什么一个宾语提前,另一个仍置动词后呢?因为“谁”是疑问代词,“天”是名词。疑问句中的名词宾语不前置。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一个宾语前置一个未前置。这是何故?因为“我”是人称代词,“谁”是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1、疑问句,必须是疑问句。2、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非疑问代词不前置。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少一个条件,都不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个题目,已经包括了上边的两个条件。同时,还要注意一点: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必须提到能愿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三)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前置。例:子归,何以报我?(左传)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恶乎=于何处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先生您用什么来教诲我呢?)(战国策)討論:这几句何为不前置?子张曰:子夏云何?(论语)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乐府)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乐府)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史记)《乐府》与《史记》是汉代作品。《论语》正好反映其过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微斯人,吾谁与归?(宋·范仲淹)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团队工资及激励方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7)-人教版
- 2024年专用举升机械租赁合同
- 钢铁工程分包合同协议书
- 5、4、3、2加几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老年公寓市场推广方案
- 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一张笑脸》
- 酒店食堂外包食材配送方案
- 2024年定制四合院购房贷款咨询服务合同
- 小学一二年级无纸笔测试的实施挑战总结
- 改革开放简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方工业大学
- 2023年2022年装修装潢行业投融资情况汇总 去年11月份发生投资数最多报告模板
- 后勤物业集中采购方案
- 小学英语绘本-中国节日
- 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2课江南民居课件浙美版
-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六篇】
- 中国文化概论-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
- 租房合同电子版下载(标准版)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标准解读
- 6.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条文理解与实施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3)
- 农田无偿代耕代种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