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共和》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912年1949年2021年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1912年—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1927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1937)中共抗日根据地(1937—1945)中共解放区(1946—1949)“共和梦”的探索什么是共和制?金观涛在《观念史研究》中说“共和”有两大基本特征: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共和主义: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RepublicResPublic事业、财产公共的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史记》——民国前期的政治制度一、曙光初现:理想共和,有名无实(1)创建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2)创立宪政: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临时参议院②内容:

③原则:

④意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1、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防止袁世凯独裁材料: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依据材料,分析临时约法的局限性。(3)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议会斗争1913年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材料一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材料二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阅读上述材料,回答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竞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民国前期的政治制度一、曙光初现:理想共和,有名无实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动护国运动军阀混战材料: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③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⑥封建势力强大,北洋军阀操控政权。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熔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二、艰难曲折:探索共和,一波三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孙中山提出革命阶段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真正实现“主权在民”,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二、艰难曲折:探索共和,一波三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1928年,国民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3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国民大会国民政府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领导指导、监督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总揽五项治权闭会期间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孙中山的理想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国民党的现实VS思考: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和国民党《训政纲领》有何不同?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实质:一党专政二、艰难曲折:探索共和,一波三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1928年,国民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3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1948年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宪法》宪政实质:为国民党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各级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加强抗日民族政权建设为新中国政权建设

奠定坚实基础三、凤凰涅槃:实现共和,砥砺奋进

--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共和的光辉历程(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前的制度探索(1927—1949)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人民共和从这里出发---江西瑞金(红色首都)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政权模式,有何意义?无产阶级专政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措施: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原因: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贫农、无产阶级占1/3小资产阶级占1/3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占1/3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1)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3.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为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奠基(1)设置行政区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以后)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1957年以后至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1982年宪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结合教材18页,梳理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特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结合教材19页,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结合教材20页,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间发展历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设立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1954年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特点: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真

练1、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D2、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