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普适性与可持续性_第1页
民主的普适性与可持续性_第2页
民主的普适性与可持续性_第3页
民主的普适性与可持续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的普适性与可持续性

这本书语言流畅。阅读结束后,它深深地打动了很大的启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收获。总体而言,也就是顺应作者的逻辑思维,从对民主进程分析的角度讲,这本书洋洋洒洒从第三波的起因讲到发展趋势,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任何深入其中的人都会被作者精辟的分析所折服。在这里课本上的东西不再一一赘述,只从自身的观点出发,讲一下自己的几个感受。首先,经济发展与民主的相关性。对于作者对两者关系的论述,很认同,也很钦佩。例如,他在“经济与文化”部分的论述,就使读者从更为宽广的角度把握了经济对民主的影响,让读者更清晰的看到经济发展带来的中产阶级的壮大、财富以及资源的急速增加和复杂经济体系的建构对民主进程启到的积极性影响。对此,不在赘述,只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讲一下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上文提到经济和民主有很大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上面讲的经济对民主的促进作用一定会产生民主的效果吗?笔者认为-未必!相关并不是一种必然,相关只能说明联系的存在,而不能致使结果的出现。对于民主和经济的关系在第五章也有涉及,结合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民主与经济和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关系:经济仅是影响民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主的效果也不一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在民主化的浪潮中,人们参与政治的动机具有多样性,有人怀有政治的偏好,追求民主体制的进展和确立;而更多的人则是基于执政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把对经济的、社会的不满寄托在民主的实现上。但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主要是维护政治的公平、公开和有序性,却不是实现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达到民主的效果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不是必然的结果,甚至比以前更遭。此时,民主运动的支持者和民主运动的领导者的分裂会成为一种趋势,新的民主政权的巩固会遭受挫折,合法性的危机必将得以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断言:民主是解决专制和威权的捷径,而政绩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其次,谈判的策略和斗争的损失。对于这个观点文中没有明确的涉及和阐述,更不用提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但作者在文中却隐含了这样的智慧,而且是逻辑性的贯彻全篇。在对第三波整个过程的探讨中,充满了这样的一种倾向:承认军方等暴力作用的前提下,反对流血的暴力斗争的方式,主张良性的内部改革,或者敌对双方间的妥协与和解。作者在宣扬这样的一种斗争方式,即渐进性的前进和逐步的追求民主,甚至可以说妥协是获取民主,进行民主化浪潮的最好途径,而且在第四章民主化的特征中也涉及到了这一点。作者的这种主张是基于谈判的利益和斗争损失的权衡做出的,可以从下面的角度进行阐述。讲的具体一点,就是从现存政府的视角进行进行解析。通常情况下,政府与反对派的暴力斗争会使政府蒙受控制的资源和政权损失的几率扩大。因为,在斗争的情况下,反对派的改变现状或摧毁政府的统一诉求掩盖了反对派派系之间的分歧,促使了统一的行动,这样就会凝聚统一而强大的力量,使得政府的能力相对削弱。而对政府而言,谈判的策略会成为维护现状的一种防护。因为谈判会迫使反对派派系之间实行利益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削弱自身的力量。当然这种假设是建立在政府诉求相对统一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要恰当的运用政治技巧,对反对派的控制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从反对派的视角分析,也会得出对反对派有益的结论。然而,走向谈判的两者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对民主有广泛的认同和相当规模的民众非暴力的运动作为支撑,而且这种认同在对立的两派内部应该有着良好的基础。具备了这些条件,谈判就会产生良性的趋势,因为在谈判中,政府领导人和反对党的领袖会因预想的谈判结果带来的效果而产生共同的利益。再次,第三波浪潮中的选举。通过作者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第三波的民主浪潮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选举成为瓦解威权体制,建立新型民主体制的有效途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1)威权体制内部的民主改革倾向或者说威权体制领导人对自身力量的盲目自信。(2)社会力量对威权体制合法性的广泛质疑和对民主价值的“认同”,迫使政府采取缓和的手段。当然,很多情况下不能称之为“认同”,确切的说应该是民主的倾向或者说对民主的希冀。(3)反对派的领导人领导方式的非暴力化。(4)再就是作者一直强调的军队非政治化的职业伦理的保持。但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实行选举总有这样的前提:群众性的运动超越了现有威权政府的控制能力,或者说对群众性运动结果的成本与收益的评估迫使现有威权体制倾向于妥协。否则,民主和选举的进程只能一步步的进行,民主的力量必须抓住每次可能的机会去蚕食现有威权体制的合法性,进而壮大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民主理想。这就再次充分认证了书中的总结性的观点:想继续执掌政权的威权体制不该举行选举;而那些需要民主的反对派团体不能或者不应该拒绝执掌政权的威权领袖发起的选举。最后,对昔日合法性的诉诸与民主的前景。在文中作者提出了改革派倾向民主的五个阶段“改革派的出现、权力的获得、自由化失败、昔日的合法性、与反对派合作”,显然,这五个阶段存在明显的递进的逻辑关系,对相互关系的探讨不再进行,只讲一下对诉诸昔日合法性的理解。面对政府主导的自由化的失败,为什么要向昔日的合法性求助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与作者的观点相同,即昔日的合法性可以使新秩序合法化,因为它是旧秩序的产物,是顺沿逻辑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同时也承认了旧秩序的合理性。其次,强大的反对改革的阻力迫使改革派借助昔日的合法性以减轻改革的阻力,也可以说是与传统势力妥协的产物。最后,重构价值认同的难度促使改革派避难就轻。对政治认同的重构和有效稳固是长期的过程,而这与期望稳定的时间值是矛盾和冲突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讲到了第三波的走向,即民主的前景问题。通观全篇,可以毫不犹豫的断定作者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民主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虽然民主会无可避免的出现回潮,但民主的进程不会因此受到阻碍,会必然性的出现第四波、第五波等等。所有这些不外乎这样几个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民主认同倾向的社会力量的规模;军队的目标倾向;外部势力的影响。当这几种力量的博弈趋向于良性的时候,民主会顺理成章的进行;相反的,处于消极状态时,民主就会走向低落或出现回潮。对于以上因素不再一一分析,只对军队的目标指向做一下引申。军队在国家中的独立状态对民主进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的非政治化是民主人士的期望。而对其目标指向的有效引导则是使得军队走向理想状况的有效途径。在这项举措中,国家对外部威胁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外部威胁的存在是军队保持镇定和使命感的有效条件,确定的目标促使统一的行动。否则,军队目标发生转向的话,会必然的干预国家政治,造成不良后果。基于以上考虑,国家必须对是否解决外部问题作出有益性的衡量和评估。联系中国而言,政府对于南沙岛屿的态度可以说是明智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讲,台湾也不是一个适合较早解决的问题,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主体制的完善,军队和政府关系的理顺。顺应作者的逻辑读完全书确实有一种很不错的感觉,很充实,想要说的东西实在太多,自己也为以上几点不全面的解析感到惭愧。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质疑的,批判的眼光和视角显得尤为重要。民主固然好,但不能因此作茧自缚。从宏观层次而言,亨廷顿有意扩大了民主的外延和内涵,几乎将所有“先进的”良性的“理念纳入了民主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讲,作者混淆了民主作为单一概念的独立性,这种动机其实是作者企图将民主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期望所作用的结果。从实质上分析,这种对民主的推广是一种“文化侵略”,一种强国逻辑的体现。作为美国国民的作者以民主主义者的身份对民主的价值进行推销。认为世界被统一的民主理念支配的时候,世界就会和平,没有动乱和战争的存在。顺应这种逻辑我们很容易被俘获,被引向认同的视角。事实上,这种逻辑的起点就是错误的,因为民主认同的多元化和一元化不是体制走向劣根性的原因,而是民主的具体表现形态。以作者为典型代表的美国人实际是在以世界主人的角色自居,认为世界应该是美国的世界,价值应该是美国的价值。以此为背景,宣扬强国的价值观就成为了他们的责任;相对应的,现实世界、现实的价值应该是强国价值理念的普及就是他们的强者逻辑。这样,他们的动机就更为明显:维护和巩固美国的既得利益,以其他国家改革的代价来实现自身对利益的期望。上面宏观的概述也许有些抽象,为了贴切具体,更容易理解,以对作者提出的第三个民主准则的质疑和国家保持文化独立性为切入点,进行一些浅层的分析。(一)作者阐释了民主的五个准则,但却难以接受他对第三个准则阐述。在文中他写到政府内部的改革派会构建自己的敌对力量,并以此推进民主化的进程。而且宣扬这可以作为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参照原则。读到这真的很气愤,当然也不排除笔者理解错误的可能。改革派固然有着民主化的倾向,但这种错误的引导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动乱、不稳定的一系列因素就会突现出来,而且稍微具有政治常识的人就可以预测到;但作者为什么又要阐述这样的观点呢?可以这样认为吗?即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自己的假设置于理想和乌托邦的状态。有民主化倾向或者说对民主忠诚的改革派会因为推进民主进程而完全放弃既得利益,而去建立自己的反对力量。这样理解是明显错误的、想当然的,它排除了作为人所具有的理性思维和利益诉求的作用,而仅仅从完全的道德层面解析政治人物。这种假设显然是不行的。那么作者真实的动机又在哪里呢?想的深一点就得到了答案。也就是宏观部分中的分析提及的--用其他国家改革的代价获取自身发展的空间。(二)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这是任何人不会产生怀疑的,任何否认这种客观性的努力都是荒谬的。虽然书中没有明显的反文化色彩,但却有掩饰不同文化间相对独立性的嫌疑。这种嫌疑的产生是通过对民主的阐释或者说概念的重新操作实现的,因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的排斥或者说否定了其他文化对民主的阐释和透析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有时候讲价值与技术的分离,认为有些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是在实现的技术上存在差别罢了,但不能忽视这样的情形--不同的文化会铸造不同的价值内涵,即文化具有独立性。也许民主最基本的东西是广泛认同的,但当民主进人另一种文化的时候,这种文化必然会对原有的价值内容进行取舍,同时又注入新的价值血液,以适应新的文化及环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民主的理念适应所有的社会。这就对作者将所有的先进性纳入美国民主价值体系的企图构成了否定。因为作者试图构建一种完美的民主理念,并希冀在这种一统的状态下实现大同的世界。而作者为什么对读者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