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2讲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2讲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2讲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2讲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2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2考情分析3时空定位4考点梳理5考题预测1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2考情分析时间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3年新课标五省卷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新课标五省卷中华文明的起源浙江1月卷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全国乙卷战国农业新课标五省卷孟子、荀子思想全国甲卷孔子的主张、活动时间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2年3时空定位官员选拔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留学毕业生与学堂选官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先秦汉魏晋唐宋

元明清民国晚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秦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都院察台谏合一中国西方文官制1870年1883年二战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一4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先秦时期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世官制荐举功劳制2、秦朝至清朝中期秦朝汉朝魏晋时期选官“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常科和特科)九品中正制监察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中央—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刺史制度考核上计制学术情境——征辟制与察举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思考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地方推举。选官监察考核隋唐科举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两宋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考满和考察。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京察和大计。学术前沿——宋代的文官制度

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

杨宁一认为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宋代的文官政治,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也使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时空观念——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核心结论】

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来源,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随着近代化的发展,科举制废除成为历史的必然。史学新论——古代监察制度的形成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及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这三大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从中央监察制度的整体发展线索看,御史制度是三大体系的核心。因此,以东汉中央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出现,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确立的标志较为合适。——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解读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优点是监察机构、法规比较健全完善,从而发挥了监察对行政权力的制衡,以及监察在惩恶扬善上的积极作用。二、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①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留学生选官: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2、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①考试选官: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②甄别选官: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①措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②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建立考试院和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3、新中国干部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是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的,因国家统治和治理的变化,选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①荐举功劳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削弱了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士阶层的支持。③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2)考核制度:①从战国到明清,官吏考核重点由“任贤使能”逐步转向加强对官吏的控制,这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一致的。②战国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已经初具规模,秦汉以后各代则不断加以完善,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1、特点①内容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②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③考核机构专业化。④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2、影响①积极影响:考核制度成为官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考核官吏、任人授官、晋升职级、奖励惩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影响:考核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挫伤了实干型官吏的积极性;官吏的升迁、奖惩遵循论资排辈的做法,使考核制度逐步演变为循规蹈矩、因循守旧、抑制人才的消极腐朽的制度,成为阻碍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续发展的桎梏。2、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影响(1)基本特征①监察官是皇帝的御用工具。②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③监察活动法律化,监察方式多样化。④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⑤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百官。⑥允许风闻言事。⑦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2)影响①积极影响:敦促官员只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这种监察机制正是历代王朝清官产生的政治基础;长期的监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国家考课官吏的合理形式,这对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暴虐失德行为。②局限性:受制于皇权;政、监混乱,闻风弹人等。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4、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详解】据材料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和府域最多的两个地区,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A西方的文官制度考点二4考点梳理(1)中古时期的恩赐制不能满足处理繁多的国家事务的需要。(2)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官员选拔存在许多问题。(3)政党分肥制造成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4)启蒙思想的影响(5)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①官员与议员的脱离: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②官员与政党的脱离: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③考试选拔的制度: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18C初19C初18551870185419C末-20C初时间发展情况除大臣外官员不得当选下院议员设常务次官建议报告奠基文官委员会颁布法令初步形成完善考试录用制度最终确立文官退休等级制度英国(2)其他欧美国家——以英国文官制度为基础,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文官制度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工作隐名、职务常任,论功晋升(2)影响①积极a.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②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范围不同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标准不同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则坚持“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务对象服务政府服务人民1.(2022·辽宁卷)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品位分类法是公务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分类简单便于管理,但容易形成官本们思想。20世纪初英国实行品位分类制度,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强调“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D项正确;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没有体现贵族传统的延续,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问题等,没有涉及官员地位的降低,排除B项;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因此没有体现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D1.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证实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朱元璋此举旨在(

)A.扩大统治基础 B.拉动北方经济发展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5考题预测【答案】A【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榜”案中,朱元璋严惩“科考舞弊”来笼络北方士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这一做法本质上是通过政治公平来扩大明朝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的治国策略,A项正确;朱元璋此举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而不是拉动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材料现象正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规定“南北取士”并不能起到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清朝中央政府准备乡试的政策,地方督抚大员明争暗斗,表现不一,说明的是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