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_第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_第2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_第3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_第4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显著增加,毕业生人数逐年题赠,就业压力大、就业难,日益成为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820万,创历史新高。与大规模的毕业生人数息息相关的即是就业情况,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从2012届毕业生开始,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2011届至2014届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但自2015届开始,就业率有所下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高职高专。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2018届820万毕业生即将加入就业大军,他们是否掌握了就业技巧和就业技能,是否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就业能力,是否能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是我国大学生之间就业能力高低的较量,同时也是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1]。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复合性、发展性的概念,就业能力提升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就业能力。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大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初具模型,在对应的领域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在大学期间考取了各种职业(执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了一定的筹码。基本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也是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一大保障。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大学的学习中,大学生大多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一大优势,同时也是一大劣势。因为在埋头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然失去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使得自己在就业时缺乏相关的经验而被淘汰。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也是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急迫,而那些只注重理论学习或者只注重实践的单一型人才将会被淘汰。其次,企业需要的能力和大学生实际所拥有的能力不符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单位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实际能力、社会实际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高层次岗位数量和高学历就业人群、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人才需求都存在不匹配的状况。使得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大学生自己的优势也难以发挥。鉴于此,高校如何培养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优势,使之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切合,以解决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又该如何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如何转变就业态度和方向[3]。这些问题的解答,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理论就业能力的概念阐释追根溯源,“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一词,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力概念。就业力(Employability),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本文认为,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涵义分析厘清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是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起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相关领域的学者没有一致的概念界定。我国学者张旭在《浅谈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一文中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首先需要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多种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方、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语言表达能方,以及自我决策能力。吕红军在《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中指出:目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尽管社会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从一定意义上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但现实中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这种问题主要源于高校的课程以及专业设置不合理,对市场的需求不明确,大学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却尤显不足,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不明确,与业技能也相对缺乏,知识能力还比较薄弱,尚未掌握专业的方法,换言之,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到位[5]。综合相关文献来看,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心态要素。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除了应该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广泛涉猎,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形成“T”型知识结构,成为知识型员工;技能要素除了要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从本人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来看,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办文”、“办会”、“办事”的综合能力;态度要素主要包括就业时具有端正的就业态度,能够正确认识好评价自我,敢于应对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压力和挑战,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树立起良好的心态,敢于应对挑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4]。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以胜任所担任的工作,维持职业的发展和规划的能力,不仅是能够获得工作的能力,还是一种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是将自己所受的高等教育以及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转变为工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就业能力的强弱不仅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为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评判标准,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我国就业领域工作开展以及政策制定的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是大学生个人能够解决的,它需要高校、社会、企业以及大学生个人多方面配合,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得到提升。在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剧、“毕业即失业”的严峻挑战下,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自己的岗位充分施展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所缺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阶段,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这一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为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应深刻反思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尤其是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该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增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锻炼平台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有为,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自觉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增强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自身的价值[6]。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以我校管理类专业为例学校逐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造就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对高校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3年我校成为教育部主导的“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战略研究院校”,接着又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并获得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的称号。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5月,我校开始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造性地提出培养和造就“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理念,力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用人单位的新需求。树立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贴合岗位需求,服从于就业与学生发展,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积累,学校敏锐地认识到要立足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社会满意程度还远远不够,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学校、二级学院、行政部门、教师等全面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交通运输建设和管理一线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2013年6月,学校召开举行人才培养改革交流会,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随机抽取了法学、地理信息科学、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共6个专业负责人汇报了专业调研方案。2014年学校正式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选取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融学等4个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试点。2015年,学校印发《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大刀阔斧地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校50多个本科专业按照“专业实施、专题汇报、跟踪考核”的方式,依据改革步骤,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秉承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坚持“学校定位→专业定位→毕业要求→可考核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改革步骤,逐渐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整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7]。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理念顺应学校改革大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敏锐地认识到国家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大趋势,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于我校贴近行业、贴近交通的优势,顺应我校倡导的“培养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经管学院的办学特色,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性与强调应用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理清了办学思路,初步形成了以“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为主的办学特色和“突出培养学生‘4+X’核心能力”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人才;强化管理类人才的动手能力,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立足自身专业实际,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在办学过程中,经管学院结合本学院设置的专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交通管理、财务会计、金融学、审计学、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办学经验、专业优势,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9]。经管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各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辅导员、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学院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小组,每个专业也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小组,专业负责人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辅导员要积极联系专业,每位教师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人才培养改革的良好范围。为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积极参与,也邀请了全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其他学院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全面、全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立起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积极主动地编写课程质量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本人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顺应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在深入企业,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表现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秘书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及办文办会办事能力,能够在交通行业为主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室综合管理的有成长力的管理者。”同时,进一步理清了岗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端正了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具体表现为:(分析)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明晰)毕业目标——(制定)可考核指标点——(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有利于推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和长远发展[8]。图3-1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思路通过分析行政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深入探索每个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应素质与能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为适应相应的就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了更切实的保障[10]。岗位名称岗位名称企业行政秘书工程项目综合管理公共部门综合管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学科知识具备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具备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熟悉国家法律政策、具备行政执行能力熟悉公文处理流程,具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具备较强沟通协调能力素质与能力要求了解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具备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具备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图3-2行政管理专业岗位群的能力素质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人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逐步明确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和构成,主要包括:使学生具有“能想”、“能说”、“能写”、“能做”的基本能力,具有“办文”、“办会”、“办事”的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44个基本能力X--专业能力能想能写能做能说办文办会办事能力及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力图3-3基于“4+X”的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要求以上这些人才培养改革理念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以后学生到央企等企业就业奠定改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出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就业能力。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大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初具模型,在对应的领域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考取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了筹码。基本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也是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一大保障。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表示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干部,对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的提高更为明显。同时,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工作岗位也有一定帮助。大学生的就业信息途径来源也比较广泛,能实时了解社会所需的岗位,从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我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看,学院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去实习,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所以行政管理系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学校办公楼的各个行政部门,以及长清区的各个机关单位进行实训,让学生提前了解以后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在平常的学习实践上对症下药,抓住重点,综合培养。从行政管理专业来看,坚持培养学生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意、策划、设计方案的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每年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0%。学生的签约单位主要是滨州公路工程处、中交一航局、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钱潮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等央企或大型企业单位。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办公室管理岗位,专业对口率较高,符合本专业的培养学生“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成为一线有成长力的管理者的目标需要。高校育人及就业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尚需落地生根对于学院“4+X”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如图2.4.1所示,占比最高的“部分了解,认识不够清晰”,比例达到50.1%。“完全了解,并且有清晰认识”的仅占24%;另外还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但是不了解其内涵”,1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听说过”该教育理念。在能想、能说、能写、能做4个方面的调查结果为:“经常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数占比为45.1%,所占比例最高;“能清晰表达,热爱演讲类活动”的人数占比为33.3%,占比最高的是“在陌生人多的场合发表言论就会紧张,表达不清楚”,比例为47%;“精通各类文体,各种材料能灵活运用”的人数占比仅为9.8%,占比最高的为“能写一些基本的公文,但不是很熟练”高达73%;“能熟练协助老师工作,做好班级、学生会以及社团工作”的人数占比为41.2%,占比最高的是“能做好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基本事情”,比例为53%。图3-4学生对“4+X”培养理念的认识程度综上来看,学院所施行的“4+X”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有效性还有待提升,在贯彻执行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甚至有学生不知道学院所施行的教育理念,说明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同时,虽然施行了“4+X”的教育理念,但是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理想。理论课程设置亟待系统优化山东交通学院近年来一致坚持“立足山东、服务交通”的办学方针,强化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以“培养交通事业一线具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虽然有着鲜明地办学特色以及明确的办学目标,但是在部分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缺乏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契合度,这样就致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就业能力,形成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和知识理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的“就业鸿沟”。同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极不相适应,高校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方案没有与市场人才就业结构很好地契合,因而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我校管理类专业中的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本专业在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大三下)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以及线性代数等课程,笔者认为这几门课程的设置是有不合理之处的。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就业能力是否扎实,是一个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抱有大一大二玩,大三开始准备就业的心态在读大学,但是往往在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或者有挂科记录,或者是在大学期间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没有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没有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导致自己在竞争就业的时候缺乏优势。考虑将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一就开设,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从开始就不断强调就业的重要性,时刻提醒学生要加强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其次,众所周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课程是考公务员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线性代数是考研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据行政管理近年来的考公考研成果的数据来看,比例仅占本专业学生人数的2%左右,可以说是非常的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需要通过校内招聘来实现就业。但是这类课程的开设,对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帮助是不大的。学校就业指导存在弱化现象近年来,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缺乏实质性的指导,致使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必要的就业能力和技能,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同时,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变得异常焦虑,导致大学生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决心不够坚定,缺乏前进动力,掌握的东西不牢固,经不起考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对子女们的学业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来支撑家庭的生活。许多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来为子女选择职业方向,但是不一定合理,大学生会感到迷茫。这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主动“查缺补漏”。如图3-5所示,被调查者在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最希望获得的信息是“招聘信息”、“应聘技巧”、“专业对口就业方向”以及“企业信息”。图3-5学生希望获得的就业指导信息从反馈信息来看,对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工作,有的学生印象不深刻,表示在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受益很少,导致自己对企业信息了解不足,对应聘技巧以及相关信息的认识缺乏。对于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期望,被调查者希望能获得学校提供招聘信息以及一些应聘的技巧和企业信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混为一谈,以就业指导的方式替代了思政教育,忽视了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如何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使二者协调一致,发挥作用,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如图3-6所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与专业无关。该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觉悟性太低,就业后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导致企业的“二次投入”过高,社会整体资源得不到合理充分利用。图3-6大学生就业观念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何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好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优异的经验可以借鉴。最终导致大学生个人找不大努力的方向,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所拥有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吻合,大学生面对就业不知所措,就业数量和质量普遍偏低。实践教学环节整体实效不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大多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一大优势,同时也是一大劣势。因为在埋头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然失去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使得自己在就业时缺乏相关的经验而被淘汰。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也是需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得到足够重视的。我校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实践教学课时少,在无影山校区上课的学生甚至没有开设实践课的条件,通常以课堂教学和讲座的方式来代替原本属于学生实践的环节。其次,教师的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学方式方法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方法落后、单一,过于重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等的死记硬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越来越急迫,而那些只注重理论学习或者只注重实践的单一型人才将会被淘汰。其次,企业需要的能力和大学生实际所拥有的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单位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实际能力、社会实际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高层次岗位数量和高学历就业人群、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人才需求都存在不匹配的状况。使得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大学生自己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企业人才培养战略意识不高企业是大部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逢进必考的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存在一定难度。近年来,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核也是越来越严格。但存在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和技能达不到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却又很少与高校进行有效对接,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缺乏实践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岗位是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从哪方面去努力,完全处于一种毫无目的的活动状态。从而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企业在规划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主动培训所需要的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和高校密切联系,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提前为自己培养员工,怎样才能招到合适的员工,节约上岗后的培训费用,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发挥社会责任,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周全考虑的。目前在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性。在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方面做的努力不够,在自己企业内部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也不多。这样就造成了人才断层和“就业鸿沟”,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局面。综上来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处于不科学不合理状态,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单位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实际能力、社会实际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高层次岗位数量和高学历就业人群、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人才需求都存在不匹配的状况。使得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大学生自己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本身缺乏积极培养就业能力的意识,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大多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一大优势,同时也是一大劣势。因为在埋头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然失去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使得自己在就业时缺乏相关的经验而被淘汰。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也是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急迫,而那些只注重理论学习或者只注重实践的单一型人才将会被淘汰。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缺乏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向好发展和大学生数量的剧增,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随之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识。通过图3-7可以看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有想过未来的职业生涯,但还没清晰的规划,人数占比为56.7%;少部分表示有明确的规划并在为之奋斗,人数占比为31%;也有极少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想过,目前还没有规划。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数学生都有考虑过,只是缺乏一份明确的规划图。图3-7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由此看出,高校大学生在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方面缺乏相关的教育指导,对职业规划只体现于一个轮廓,并没有实质性的确定阶段目标,付诸实践行动,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除了教育指导的“缺位”外,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不够重视也是引起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的因素之一。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多数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由于学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据问卷的反馈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已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八个方面。其中有54.9%是学生干部。但是被调查者在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评价时,多数认为所具备的能力处于中等水平,难以发挥个人优势,这也是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图3-8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在班级,院系以及各个社团担任学生干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丰富人际圈,拓宽知识面等。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是一个重点考核要素。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学生对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并不热衷,从而错过生错过一些实践技能培养的机会及环境。其次,为了响应国家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大部分高校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但由于实习安排多数是企业负责,多数同学在实习期间钻空子,不认真学习岗位职责和技能。对自身整体能力认识不足大学生广泛存在自我评价过高的问题,不能综合的认识自己,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的理性分析,依然沉浸在大学生的光环中,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普遍化的现实。福利待遇和工作地点通常作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关心的点,就业期望值和当前大环境下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就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很重视学生的专业特色技能,大学生的主要优势也在于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上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够,期末考核不能通过,甚至不能顺利结业。其最终原因都是对自我整体能力的认识不足,对未来没有明晰的规划,使他们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如图3-9所示,能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大学生仅占53%。图3-9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情况实践表明,即使当下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对于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因此,与其说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如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找到合理的就业机会。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消极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占据了就业主流,2018高校届毕业生更是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是社会治理的一大隐患,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至少是17年的教育投入,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一个高校毕业生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巨大的。如果在毕业后,大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意味着人力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失业在家的大学生还会给社会增加负担,政府也需要再花费财力去解决就业问题。其次,大学生作为大多数家庭的希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且不错的工作,不管对子女自己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很欣慰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毕业即失业”,这无形中增加了一个家庭的负担,同时也会加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间接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整体就业率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高校的就业率和高校的教育质量在无形中被划上了等号,也就是说,学生就业能力强等于高校就业率高等于教育质量高,最终结果是高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好,招生工作顺利,生源质量好,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让高校的长久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一个学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领导层对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的优化等一系列硬性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但笔者认为,一个学校,不管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生永远是主角,学校所有的教学和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在开展,因此,高校的招生就业工作是否能得到有效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以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来看,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30年以来,一直在学校层面的大目标大前提下,探索属于自己学院的办学特色,努力契合时代潮流,契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学院的教师队伍一直在自己探索,也积极向其他成功的高校学习,并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2017年学院申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以前的行政管理两个方向(办公室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了现在单独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院的发展又更进了一步。从而,学院的招生就业工作也得到了外界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为学院的长久发展夯实了基础。影响家庭经济收入增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子女受的教育越多越高,家庭的期望也就越高,特别是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高校毕业生既是一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又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当父母上了年纪,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家庭的经济重担将会压在子女身上。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毕业后无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将会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找到稳定合适的工作,在家待业的话,会增加的经济负担,增大家庭支出,致使家庭经济收入负增长,无形中也是在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增长。同时,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社会共同财富,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家庭,个人的经济收入增长。影响学生全面长远发展高校毕业是一个节点,是大学生从小型社会进入真正的社会,是人生事业的开始,这个节点是非常关键的,它对以后的全面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坚实的基础,在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后,大学生的就业是非常困难的。大学毕业的往后五年,正是一个人事业最关键的五年,如果不能在高校进修期间努力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打造就业优势,学到一门属于自己特有的技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毕业后便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这样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后期事业的发展。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途径政府方面的策略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加强制度保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要想解决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扶持至关重要。首先,大学生刚刚毕业,在初期往往表现出工作不稳定,失业率逐年增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对企业的薪酬福利和工作的不满意。政府应该出台专项政策,联合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财税部门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福利的保障。其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政策,在公有制经济的引导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当地特色,发展旅游,科技,农副产品等领域的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富于劳动力的局面。在大学生创业起步期间,地方性税收以及一些地方行政性收费应该对大学生有所减免或者优惠。在资金支持方面,银行也应该以较低的利率给大学生发放贷款,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对一”或者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帮扶,利用好“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不断发展地方企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最后,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大学生基数,按照需求兴建基础设施工程和民生工程,以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服务渠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保障发挥大学生的光亮,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对大学生的就业,转业,失业等信息就行实时动态监控,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及时提供引导和必要的帮助。此外,政府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大学生人才信息,打造省、市(区)、县三级的就业服务体系,向当地的企业进行人才推介,实现大学生在多领域,多功能之间轮流培养,打造核心人才,确保大学生的稳定就业。以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例,该网站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联合省内多家高校,企业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动态管理,信息共享,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帮助和保障,是山东省政府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典型代表。高校方面的策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人才培养方案是对目标的解读和实施过程。山东交通学院一直以来都围绕产学合作办学,各个二级学院也应该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管理类专业在这方面更应该多下功夫,它不像其他专业,比如土木,汽车等专业,培养的不是一项执业技能,而是需要各方面综合发展,涉及经济,管理,旅游等多领域。比如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面相对较宽泛,学院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其次,学院在联系实际,优化第一课堂方案的同时,也要积极承办并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努力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办文办事办会”的技巧。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在探索中不断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第一,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掌握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要以促进就业为主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单一的教学方式。学校的高教研究室以及各个系的领导老师应该多与相关企业交流,促进产学合作的落实。比如我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大致分为办公室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系主任应该带领教师多了解学生就业后所需的技能,并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学以致用。第二,要适当的增设选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应该紧紧联系本专业知识但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应该作为自己主修专业的有力拓展。山东交通学院目前设置本科,专科共计78个专业,包含中外合作和校企合作模式,专业设置丰富,因此,开设的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进行设置,尽量以就业为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就业能力。比如土木学院的学生可以选修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课程,经济与管理学院也可以去选修土木学院的课程,这样交叉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应聘中交,中铁,中建等企业时突显优势。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实习实训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每学期都会安排为期1-2周的实习实训,在安排校内校外实习期间,带队老师应该严格考勤,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实习岗位上按质按量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目的。特别对于安排到长清区各个机关单位实习的学生,要落实学生与单位的对接情况,多和实习单位沟通,保证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确实得到锻炼提升。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是学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的合理性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人生方向和认识目标,进而加大其就业成功的可能性。开展就业指导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指导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包含了计划调整、职业定位以及自我认知等项目[11]。促使学生不断完善以及调整自身所制定的职业以及发展要求,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身的特点,明确职业的相关要求,通过全面的面成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科学合理的进行职业选择,提升学生对自身的全面认识,深入的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质,更好的满是职业要求。以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类专业行政管理为例,学生学的只是大多在理论层面,而非像土木等一系列专业,是学习技术类,在毕业时寻找工作就会相对较难一些,所以管理类专业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促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就业的意识,综合发展,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高校要及时地更新就业观念,对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更深的了解,通过有效地指导使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培养,这是学生步入职场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同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联系并不大,对自身的专业兴趣不高,极易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影响。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正确地认识专业基础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大学生也要积极拓展自身知识面,不断地拓宽自身的视野,更加踊跃地参与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实践,为将来的职业竞争做好充足的准备。接下来,高校要重视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大力地发展德育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使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最后,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具有较强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偏好,所以,大学生要善于把握各种实践机会。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高校与企业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更能使其了解到企业运行和相关机制以及自己专业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后期的学习上更有针对性。高校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完善大学生实习机制,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中进行社会实践和岗位实践。以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一公局)和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局)与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合作为例[12]。按照往年校园招聘的正常流程,每年的国庆假期以后,各大企业单位才开始进校进行应届大学生的招聘工作,随着企业对精英人才的渴望,近两年有提前的现象,在9月中旬即有企业单位进校进行招聘。但是在今年6月份,中交一公局和中交三航局即开始了在我校的应届大学生招聘工作。两家企业分别在我校开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定制班”和“工程投资联合培养班”,提前对应届大学生进行专项培养,开设与企业相关的课程,培养符合企业的人才[13]。同时,在学校课程之间,还穿插到企业的实习的阶段,同学们到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的老员工带领开展工作,让大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岗位,熟悉工作环境,回到学校后再做相应的准备,这样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模式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总的来说,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能锻炼自己能力的相关用人单位中去[14]。企业方面的策略对于就业单位来说,应积极探寻并搭建校企合作,共同提升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入手。一是通过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让高校充分了解到就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以至于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技能培养嵌入大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设置中,从而让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二是就业单位应该在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情况下,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和实习,他们不仅能将所学的只是应用于实践,更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培养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同时,就业单位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也能更好地制定招聘条件和要求,挑选到适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节省了招聘环节不必要的支出,也为企业在人才的稳定方面确定了保障。三是企业作为考核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参与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直接或间接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四是对于重点专业和新开设的专业,高校和企业双方可以共同商议发展规划,针对企业新兴产业确定高校新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在此过程中,双方应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共商共建,切实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组织好教学实施工作[15]。学生方面的策略提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除了在获得工作时所展现出来的岗位能力素质,就业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长久的过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各方面特点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观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调整计划,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为目的。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大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的就业方面广,而且大多数学生倾向考公务员,也有一部分选择考研,这就要求学生找准定位,提前规划。全面评价自我形成健康心理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就是对自我的能力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由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不但能认识到外界的客观事物,而且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也能有清楚的认识,并能把自己的意图、思想、感觉、体验传达给自己,从而调节自我,控制和完善自我。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优越的条件,而在于他如何认识自我能力,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低估了自己的个人能力,不能将个人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认识自我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探索和反思。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外,还要多实践,在实践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发掘自身潜能,有助于正确认识个人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发挥个人优势,最终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打牢专业理论知识框架基础学习始终是学生的天职,学生应该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开展课外活动。在我校每年的就业季中,总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达标而被企业淘汰,但是这部分学生在其他方面确实异常的出色,这就是一种常见的本末倒置现象。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度不够高,认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不如第二课堂的知识丰富多彩,能提起自己的兴趣,从而在课外活动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虽然在课外活动方面小有成就,自己的各方面就业能力也都具备,但是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首先还是注重学生的学历,作为学生,连原本的学生证书和毕业证书都不能获取,企业又如何相信你能在日后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骄人的成绩。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为提升就业能力发挥最大作用。不断塑造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本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来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参与学生事物的管理,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等,对就业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所帮助的。高校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除了校级四大组织以外,还有许多兴趣爱好的学习技能的学生组织。在社团做事的过程中,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参与学生事物管理的过程中,要面临与领导老师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组织问题,作为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多方关系,灵活处事,才能做好工作,这就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心。因此,参与学校社团工作以及学生事物管理工作,是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在学校安排的各种实习和实训当中,要脚踏实地,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岗位职责,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结论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某个群体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弱化主要是政府的政策不到位,高校的培养方式方法不恰当,企业人才战略薄弱,大学生个人对就业能力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正确所导致。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方面都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建立共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多接触如勤工俭学、企业实习、社团等以拓展自身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高校想要培养出质量更优的高层次人才,需要各方都来关心和配合。在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笔者主要从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希望提出的策略和举措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政府方面应实时关注大学生就业状态,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其顺利就业和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对于高校而言,要明确办学目标,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以及办学特色,不能只追求学术层面的研究而不注重对学术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光喊口号而没有实际的作为。就我校来看,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引进不仅仅看我校交通特色的优势,也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同度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管理类专业,更应该培养具有交通特色的经济型,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作为交通类院校的优势。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沟通,积极促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甚至参与高校的专业课程设计和学生的管理,帮助高校找准定位,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实践教学中,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这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对高校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措施也能在长久的发展中减轻企业的负担,并且给企业带来更加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人层面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和体系,明确发展目标。除了要提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还要努力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由于笔者知识层面的不完整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关于分析大学生特别是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提出的如何加强就业能力培养策略和举措,有很多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周全,内容还有待完善之处。希望以后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策略的不足之处,为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9.[3]唐秋红.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现状与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2):68-70.[4]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6,(07):98-105.[5]田婧.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7.[6]吕红军.培养大学就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N].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41-43.[7]张旭.浅谈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J].教育长廊(科教文汇),2018,06:64.[8]戴欢.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企业视角[D].中国计量学院,2017.[9]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N].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2):52-54.[10]马瑜.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11]冯慧敏,熊淦,刘彦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W大学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7,19:55-58.[12]蔡云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才智,2016.[13]李祎迪.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14]谢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价值观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15]刘喆.大学生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W市四所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例[D].武汉大学,2018

致谢本设计(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由于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不够全面,对硬件系统不够了解,对设计的把握难免有很多疏漏的地方。但是,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的设计(论文)才得以接近尾声。老师对我要求严格,让我学会很多有关研究设计的新理念,教会了我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如何选择最优方案等等。老师平易近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这正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需要学习的地方。临别之际,真诚地祝福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附录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的调查问卷亲爱的朋友:您好!为了解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而设计了此问卷。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协助完成以下这份调查问卷,您的意见对我们完成课题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请您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选项上划√,或在_____处留下您掌握或者了解的信息。本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请您认真回答每一道题,谢谢您的参与和支持!在此,我们对您给予这一调查工作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次调查仅用于相关研究,不会对您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谢谢您的参与!1. 您的性别?()A.男B.女2.您的年级?()A.2015级B.2014级C.2013级及以下3.您的学历是?()A.本科B.专科4.您觉得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A.就业压力极大B.就业压力一般C.就业压力很小5.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A.是B.否6.如果您是学生干部,您觉得通过担任班干部,提升了自己的哪些能力?(可多选)()A.组织能力B.沟通表达能力C.协调能力D.写作能力E.创新能力F知识拓展能力7.如果您不是学生干部,你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可多选)()A计算机操作能力B.基本外语能力C.协调能力D.写作能力E.创新能力F.组织能力G..学习能力H知识拓展能力8.您认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具有哪些优势?(可多选)()A.学习欲望强B.适应能力强C.服从意识强D.责任心强E.吃苦耐劳F.成长空间大9.您认为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