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本体论地位
人们通常把信念、态度、意志和情感视为一个集体的“意识内容”。如,“学术委员认为……,同意……,决定……”、“此举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法律实践中,集体也会被当作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的单体,如微软公司被起诉。除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如公司企业,足球比赛之外,还有更为平常的集体行动,如两人一起散步。这些现象有着不同于个体意识和个体行为的特征。这个特征就在于其中包括了集体意识,或说意向性。可是这种集体意向性究竟存在于何处?意识的首要条件是能自觉其为意识,但是这个“集体意识”能否自觉,由谁或者什么来觉知呢?集体意识是否需要一个前意向的精神能力作为承担者,就像个体意识那样?除了个体心灵,需不需要相应的“集体心灵呢”?或者说,这个所谓的意识不需要具体的承担者,它是一个与个人自我意识性质不同的现象,这就要给出一个存在论的论证。可能,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意识并不矛盾,可以一并承认。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实体,我们所能切实地知道的,不过是个体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集体意识还有合法性,代表资格等规范性问题:只有通过公平的批判,才能达到真正的好的认识;只有得到共同的接受,才具有合法性。本文赞同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立场,从欧阳康教授对“社会自我意识”的关注出发,评述了塞尔(JohnSearle),托米拉-米勒(Tuomela-Miller),以及布莱特曼(Bratman)对集体意向性的个体论说明。并试图指出,诉诸个体信念状态的认知分析必须加上规范分析,才能说明集体意向性的本质。虽然有为整体主义的“集体心灵”辩护的尝试,如吉尔伯特,此外还有,PhilipPettie和Toffsen等人,但是这涉及到对“意识”概念的修改和扩展。更早的如涂而干提到过“社会自思”,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正如吉尔伯特所承认的,对集体意向性的整体论描述是一种充分非必要条件。虽然这在解释集体行动时有很大的便利,但是这种便利并不能从根本上为整体主义的“集体心灵”辩护。只不过,多个个体心灵的合作,显示出一种“集体心灵”的特征。一、集体意识:积极寻求外在表现我国学者欧阳康教授在他的社会认识论的研究中曾有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他一方面肯定“社会自我意识”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他也不主张超人类的整体论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在他那里社会自我意识是一种类比于个人自我意识的用法。欧阳康教授在他的《社会认识论》中曾以“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来描述人对社会的认识,在一种比喻或说假想的意义上说到一种社会的“社会总体的自我意识”,欧阳康教授指出,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意识和(个体)自我意识,人类社会才成为一种自我监测、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定向、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自组织系统”,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除了其中存在的个体人的感知-思维器官系统(以及相关的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外,并没有其他超人类的认识器官,因此,社会作为有机整体要认识自身,也不能采取任何超人类的方式和手段,只能借助于自身的那无数个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个人来实现”。欧阳康教授对社会自我认识的关注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有趣的是,西方哲学界对“社会认识论”的讨论也大约同时,对集体意识(又称集体意向性)的讨论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也并不奇怪,因为集体意识(包括集体意图,集体信念,集体认识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想“集体意识”的概念对于许多社会科学来说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对集体意识(或说集体意向性)的探讨因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地位而逐渐升温。首先我们跟随塞尔,来侦定一下集体意向性究竟存在于哪里。并非所有的集体地活动都有集体意向性,有些看似集体地进行的活动就每个人来说,我们可以假定个体的意图完全独立于其他人的意图。若是这样,我们不把这样的行为当作有意向的集体行为。我们可以考察塞尔的两个例子:公园里的一群人在某一地点上集中;她、他们是户外芭蕾舞团的成员,编舞要求全体团员在某一地点集中。即便在两种情形中,两组人员的外部身体运动是一样的,但在第一种情形中,不存在“集体意图”,即便每个人都知道有其他人去那个地方的意图——因为那是公园里唯一可以避雨的地方,而现在正在下雨。第二种情形的关键特征在于个体意向是从集体意向中派生出来的。在第一种情形中,个人意图不需要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说明,并且每个人的个体意图,即使加上其他的个体意图,都得不出一个集体意图。而在第二种情形中,个体意图是依赖于集体意图的。可见,集体意向也不是个体意向的加和。即使一个集体的所有成员都私下里持有某个信念,但是作为集体,该集体并未以集体的名义主张这个信念,那么这个信念也不成其为集体意向。集体意向不同于个体意向的加和的另一个重点是:一个派生的个体意向与其所由派生的集体意向的内容常常不同。如足球赛,球员们除了有“我们在踢足球赛”之外,还有个人自己的意图,如前锋会有“我正在突破防守”的意向。由此可见,“集体意向性”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的概念,它的成立标识出了有意识的集体行动,而它的结构又可说明集体行动中个体的权利和义务(后祥)。芬兰哲学家托米拉(RamioTuomela)在他1984年的著作《ATheoryofSocialAction》(ATheoryofSocialAction.D.ReidelPublishingCompany,Dordrecht,Boston,andLancaster,1984,)给出了五条引入个体论的“We-intentions”的理由(详见丛杭青,戚陈炯)。提出“集体意向性”的一个挑战,来自于这样一个观念:所有的意向性,不管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似乎都应该有一个前意向的精神能力为基础。我们虽然不能想象这样一个精神能力,但是,如塞尔所指出的,我们却有这样一个直觉,集体意向性行为是一种简单的现象,与个体意向性行为是根本不同的。例如“我们意图做此事”或“我们正在做此事”这样的“集体意向”是不同于这样的个体意向的,如“我意图做此事”或“我正在做此事”。存在着“集体意向”这个直觉似乎是不可能错误的,只要想象一下任何集体活动,如足球,交响乐。除了诉诸直觉,塞尔还着重考察了集体意向性在建构社会事实方面的作用。他的主要观点是,“我是美国公民”、“这是一张20美元的钞票”等诸如此类的事实要成立,或说成为客观事实,必须通过人们的同意。这类事实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塞尔认为建制性实在的存在可以通过三个概念得以说明:第一,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intentionality);第二,功能归属;第三,建制法则,其形式是:“在情景C中,X被当作Y”。塞尔认为,这里集体意向性是一个基本概念,不能被还原为个体意向性。这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还是一致的。一般来说,我们能够切实地知道的,只是个体的意向,如果存在着“集体意向性”,我们也不倾向于贸然假定存在着这样一个作为“集体意向性”的载体的精神实体。在塞尔看来,对于个体而言,集体意向性与个体意向性是同等层次的生物学现象,集体意向性是完全存在于个体主体的头脑中的。那么这种“完全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集体意向性是怎样存在的呢?其存在条件是什么呢?二从个体行动的角度去做个体主义来解释本部分论述约翰·塞尔(JhonSearle)、托米拉(RamioTuomela)、布莱特曼(Bratman)、吉尔伯特(MargaretGilbert)等人对集体意向性的讨论成果。这场讨论的成果有“Tuomela-Miller条件”,GilberMargaret(1990)对于集体意向的最小条件分析,以及集体意向性与社会实在,社会制度之间的建构关系,以及布莱特曼对于集体意向性的事件状态描述。除了Gilbert,其他论者都是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的框架下得出集体意向性的成立条件的,而Gilber自己也承认,她的整体主义的集体意向并不是必要条件。Gilbert的整体主义描述不在本文的范围。个体论的集体意向性分析主要诉诸于集体成员的相关认知(确切地说,是信念)状况。其共同点是所有的意向性都在个体的头脑之中。先看“Tuomela-Miller条件”。T-M条件是:集体G的一个成员A具有“我们-意向”的条件大体是(1一个共同的意向目标,(1)主体A意向地执行自己的份额,(2)主体之间的相互意向。对于这组条件的解释是,对于条件(1),除非每个人都意向了这个目标,我们不能说他们完全有意识地作为集体而行动着——即使每个个体都在有意识地执行他自己的份额。比如说一个个体Ak,他有意识地执行着他自己的份额,但他却没有意向那个共同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并没有有意识地与其他人联合行动。因此,这些主体(包括Ak)并没有有意识地作为一个集体而行动。(3)的必要性在于,考察这样的例子,A和B分别有意识地毒死了C,且都执行了足以达成这个目标的行动。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却不存在集体意向性,其核心原因在于,每个成员缺乏这样的信念:对方会有意识地完成这个行动中他的份额。而且这样的信念必须是相互的,即,“每个人都会做X,存在于每个人这样的信念中:‘每个人将做X,并且每个人都相信,每个人相信每个人都会做X,如此反复,以致无穷’(尽管在实际的实践中,可能只需要两到三层)”。但是,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他虽然也同意去从事一项集体活动,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他却不相信这项活动会成功。基于这个考虑,“T-M条件”被发展成了“有条件的我们意向We-Intentions”,即,引入了一个条件C,使得联合行动成功的条件得到满足:集体G的一个成员Ai“我们-意向”去做X,当且仅当:(1)存在着这样的条件Ci,以致于Ai意愿做X中他的份额,给定Ci被满足;(2)Ai有这样的信念,联合行动X的机缘(opportunities)将得到满足,特别地,至少足够数量的有充分资格的,以及具备充足知识的G成员,如执行X所要求的,将(或至少可能将)完成X中他的份额;(3)Ai相信,在G的各参加者中,有(或将有)一个相互的信念,大意是联合行动X将有可能实现。当Ai拥有这样一个有条件的意向时,Ci是他的意向内容的一部分:Ci不是他的意向的条件,而是他的行动的条件。塞尔虽然也赞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但是他并不认为通过描述个体意向以及个体意向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说明集体意向性。如前述人们公园集合的例子。而Tuomela-Miller条件正有这样的嫌疑。塞尔认为单个的个体意向不能形成集体意向,在集体意向的例子中,集体意向必须有在先的地位,而与之相关的个体意向要从该集体意向中派生。塞尔对T-M条件给出了一个反例:A为商学院毕业年级的学生,1、A意图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不用参照其他人,并因而,意图在有助于人道上作出自己的那一份。2、A相信成功的前提条件成立。具体地,A相信他班上其他即将毕业的同学也将追求他自己的私人利益,并因而促进人道。3、因为A知道他的其他同学也是在同样的意识形态中受教育的,所以他相信在他们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每个人都将追求个人利益并从而有利于人类。这样,A满足了Tuomela--Miller条件,但他没有集体意向性。塞尔认为这里A的意识形态甚至有禁止集体意向性的效果。考虑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况:这个班级的所有毕业生在毕业日那天聚集在一起,并达成了一个协定:他们将一起出发并通过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帮助人类。——这是一个集体意向性的情形,而前一个则不是。协作的集体目标可以通过个体的方式来追求。同样的例子有:一个垒球队队员丢了钱包。队员们推想,找到钱包的最好办法是他们每个人独立地寻找,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于是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出发,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完全没有协作或合作。但塞尔认为,这个情形是真正的集体意向性的例子。塞尔强调的依然是,集体意向是基础的、先在的,与集体意向有关的个体意向是从前者中派生出来的。这里塞尔的要点是集体意向并不是从一组个体意向及其相互关系中显现出来的,而是在先的。因此塞尔的说明顺序与Tuomela-Miller的说明顺序是不同的。对于说明顺序的详细描述,见柳海涛、万小龙,“关于集体意向性问题”。集体意向性作为事件状态。Bratman提出,集体意向是一组事件状态。他主张,要理解共享意向,我们不应该诉诸于某些超主体(superagent)头脑中的态度,或假定各项意向总是基于先在的承诺,他提出,我们可以把共享意向理解为事件状态,该事件状态主要由每个个体的适当态度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构成。布莱特曼(Bratman)首先考察了集体意向是用来干什么的?即它的必要性何在?他提出,我们在三个方面需要集体意向性:第一,协调我们有意向的行动;第二,协调我们的计划;第三,组织相关的商谈。他给出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三种必要性。比如说,我和你一起粉刷房子,首先“我们一起粉刷房子”的共享意向有助于我把我的行动和你的行动协调起来,也把你的行动与我的协调起来,以寻找完成这个工作的合作方式。其次,将我粉刷房子的次计划与你的次计划协调起来,也将你的次计划与我的协调起来。比如,如果我打算去拿染料而不是刷子,我将想要查明你是不是打算去拿刷子。再次,我们的共享意向将有助于提供意向背景,让我们组织相关的商谈。因为很有可能,我们虽然想要一起粉刷房子,可是你打算将它漆成粉红色,而我打算将它漆成蓝色。布莱特曼认为集体意向是这样一个事件状态:1、(a)我意图我们做某事J,并且(b)你意图我们做某事J2、我意图我们做某事J是与1a,1b相一致并因为1a,1b,以及相配合的次计划,你意图我们做某事J是与1a,1b相一致并因为1a,1b,以及相配合的次计划3、1和2是我们之间共享的知识布莱特曼认为上述条件的一个缺点在于,对于竞争性游戏缺乏解释力。如我俩一起下棋,我们只共享这样的意向“我们一起下棋”,但是我们都不会意向我们的次计划相互配合,毕竟我们都在破坏对方将死自己的计划。但是,至少我们都在按照这个游戏的规则行动,而且我们都意向了这一点。游戏已经有它的规则了,这个规则也是我们共同的知识。当然,布莱特曼的事件状态论也是个体主义的,他在“SharedIntention”这篇文章末尾再次强调,共享意向不是任何心灵的某个态度,也不是某种融合主体的态度,因为不存在这样的主体;并且它也不是参加者任何一方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他是不同于Tuomela和塞尔的,他们都认为集体意向是完全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的,这样就难以避免某个个体持有虚假的集体意向,即他的所谓集体意向虽然符合塞尔和T-M条件,而事实上只有他一个人如此意向了,而且错误地相信其他人也如此。这是一种唯我论的困境。)而是一种事件状态,主要存在于参与者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的相互关系中。塞尔认为个体意向和集体意向是同等层次的生物学现象,集体意向对个体意向是不可还原的,即,意向性并不一定要是一人称单数的,虽然意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但是在Bratman那里,集体意向虽然不能通过个体意向的加和来分析,但是它却可以分析为个体意向以及个体意向之间的某种联系方式。Bratman的这种方法论上的还原并不妨碍他对集体意向性的基础地位的承认,这毋宁说是一种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的说明策略。他在“SharedCoorperativeActivity”一文的开头就表明了与塞尔相同的态度:合作的共识是必要的。三、集体意向性的规范性—规范性问题和合法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Bratman的事件状态分析中,1和2之间有一个循环定义,或说自反定义,曾有这样的疑问:“我”如何能够意向“我们如何”呢?似乎,“我”只能意向我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并且在“我意向我们如何”中,预设了我们已经成立了。但是“我们”存在于哪里?但是加入此条可以保证我们的“我们意向”是自觉自愿的。比如说我绑架你去纽约这件事情中,我和你都有“我们一起去纽约”的意向,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sharedintention”。1和2的相互定义确保了我将你的意向的效验包括在我的意向中,你也一样,这样就确保了我和你的意向都是自愿的。循环性或者自指性(这里一个意向会意向它自己的效验)似乎是意向行动的特征,尤其是在共享意向的情境中,给定每个成员意向另外那个成员的相关意向是有效验的,并且给定他与对方都意向联合行动的发生,那么他有义务去意向他自己的将是有效验的。此外,布莱特曼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问题:上述条件所提供的潜在的商谈框架还存在着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问题。比如说你、我一起去纽约,条件1-3都成立。但是对你来说这次旅行非常重要,而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休假。假设我想利用这个差别跟你讨价还价,使得整个计划适合我自己的喜好,如让你多付点钱之类的。——这在共享意向中引入了权力和信息,当然还有信用问题,———不能老是商谈,在前的已接受的计划要相对稳定,不然合作没法顺利进行,当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向商谈开放的。笔者认为,这里正是触及了集体行为,集体意向中的规范性问题。这也正是托米拉批评塞尔的地方。上述问题将我们的目光从集体意向性的认知状况分析转向了规范分析。塞尔的唯我论的集体意向性在认知上的不可靠是显然的:一个缸中之脑也可以具有集体意向性。而布莱特曼的事件状态分析同样在认知上是靠不住的:为了断定一个给定的意向或信念是明确公有的,所有的对话者每次都要让自己进行一系列的推理,由此可见仅仅从认知状况上分析集体意向性是不充分的。即使仅从认知的角度,“相互信念”的实现也预示着规范性。就集体意向性的功能而言,不管是建构社会事实也好,维持集体行动的集体主体也好,规范性都是集体意向的必要品质。而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很多情况下,集体信念一旦成立,就会具备规范性,集体认识有的时候直接成为集体意志。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集体意识的资格问题。对于集体认识,我们对它会有真理性要求,对于集体意志,我们对它会有合法性要求。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已经看到,塞尔,托米拉,和布莱特曼的个体主义的“集体意向性”的条件规定已经涉及到了“共享知识”和“商谈框架”。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集体意向性”存在的一般形式条件,而集体意向性的实质内容,如它所体现的权力,利益关系,它获得资格的方式,起作用的方式等,都理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作为社会科学哲学家的托米拉就曾指出过这一点。托米拉准确地指出塞尔没有区分不同的集体接受类型,因而,没有区分不同的建制性事实。简言之,塞尔没有讨论建制法则和建制性语句的规范性问题,更不论合法性问题。托米拉区分了几种不同的集体接受类型,并区分了不同分社会制度类型,如治理性制度(rule-institutions)和特定制度(Special-institutions)。前者的例子是财产权和其他法律制度等,后者的例子是互赠礼物的制度。的确,我们只能将塞尔等的模型作为一个瞬时的分析框架。不可否认,一个处在合理地位上的集体意向性是有建制能力的,但是,为什么建制法则和这个意向性有如此魔力,则是需要说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份第二季度跨境航天食品无菌包装场地租赁卫生协议
- (新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析+大单元教学设计+详细教案
- 25年2月份深空探测模拟舱密闭空间计时心理评估
- 2025年份首季度卫星发射塔架拆除技术安全协议
- 网络安全与文明
- 2025金融机构贷款合同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版委托房屋出售合同书
- 二零二五民间借款协议合同范例
- 急冷塔设计停留时间
- 土地委托转让居间合同范例
- 热爱祖国的英语演讲稿英语演讲稿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梳理
-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 泵站-防汛预案
- Q∕SY 08124.23-2017 石油企业现场安全检查规范 第23部分:汽车装卸车栈台
- 有机化学 第十三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信息窗3)》参考课件(共12张PPT)
- 主要单元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工程关键部位的概念及验收签证
- 中华护理学会科研课题申请书
- 学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共25页)
- 现金流量表培训课件(共90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