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脾阴虚理论研究的特色_第1页
中医中医脾阴虚理论研究的特色_第2页
中医中医脾阴虚理论研究的特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中医脾阴虚理论研究的特色

著名学者、乐沙市中医汤士新教授主持的“中医脾虚证论”一文研究,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该研究成果,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等国内外中医界许多著名学者的支持和重视。并分别获得了乐山市和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三等奖”。正如董建华院士生前所指出的:“推广应用该成果,不仅对于临床治疗,而且对加强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对推动传统医药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关于脾阴的问题脾胃理论是中医针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中医脾胃理论几乎一直都着重于脾阳、脾气和胃阳、胃气及胃阴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鲜有人注意到脾阴的存在。虽然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脾阴的类似描述,但对于脾的一个重要证型脾阴虚是否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中医经典著作中还是在历代医学家理论家的论述中,都找不到肯定的答案。按照中医理论,五脏皆有阴阳之分,而为什么独有脾脏只有脾阳而没有脾阴呢?为什么临床实践中为数不少的脾胃病按传统的中医脾胃理论辨证施治疗效不明显甚至无效呢?是中医理论上存在禁区还是临床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带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汤一新教授课题组历经20余载的不懈探索,终于揭开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对中医脾阴虚的客观存在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脾阴虚完整的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项空白。2脾阴阳虚行”2.1脾阴是脾阳、脾气的物质基础,笼统地说就是具有消化吸收(运化)功能的消化器官呈液态状的营养物质。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机体健壮。2.2脾阴虚证是临床客观存在的一个与脾气虚和胃阴虚有显著区别的独立证型,涉及到了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病理变化。脾阴虚的特点是阴虚而运化失司。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体无膏泽,腹胀,大便稀溏或便秘,口渴不欲饮等。2.3“脾湿”有病理生理之分,“脾喜燥恶湿”是针对病理之“湿”而言。如水邪(水饮、湿浊等)就为不可留的病理之“湿”。而阴津则是不可阙如的营养物质,是生理之“湿”。2.4脾阴虚有相对独立的诊断标准,即:把脾阴虚的症候归纳为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六项主症和倦怠烦满等四项次症,凡是具有四项主症或三项主症加两项次症,并有舌红少津苔薄的舌象改变者,即可诊断为脾阴虚证。2.5脾阴虚的治疗大法是“甘淡平补”。滋脾涩精、滋脾平补、滋脾渗湿、滋脾益气等为临床上常用脾阴虚的基本治法。脾阴丸是治疗脾阴虚的基本方药。2.6现代实验研究首次发现,脾阴虚证存在消化腺分泌低下、前列腺素调控失常、植物神经机能失调、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以及自由基损伤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3脾阴病理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贝叔英教授所带的课题组部分成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现代实验研究手段,对脾阴虚的客观病理学改变和滋补脾阴方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为脾阴虚的客观存在找到了物质基础,为脾阴虚与胃阴虚、脾气虚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本课题采取了院校合作攻关和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体现了现代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多赢共生的大协作趋势。4研究成果的发现和应用4.1成功地揭示了脾阴虚的证治规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合乎中医科学规范的脾阴虚理、法、方、药的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空白,为中医脾胃研究和临床实践找到了又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实践已经证明,运用该理论指导临床,能提高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70多种慢性疑难性疾病的疗效。4.2该成果研究者,首次在国内创制了脾阴虚的动物模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初步发现脾阴虚证存在消化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低下,物质代谢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现象。为利用现代实验手段最终揭开脾阴虚本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方向。4.3研制了大量疗效显著的专方专药。该成果研制了大量针对性强、疗效较高、质量稳定的专方专药。如课题组运用所研制的中成药脾阴1号丸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炎,治疗组204例,对照组(丽珠得乐+阿莫西林)135例,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显示,脾阴1号在减轻临床症状和杀灭HP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运用脾阴3号治疗顽固性慢性结肠炎,治疗组260例,对照组(用柳氮磺胺等)230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2%,显著高于对照组67.1%。4.5据恒信会计师事务所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全国151家医疗单位推广使用该成果所研制的处方,临床显效率高达84.6%。已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亿元,值得深入系统的推广应用。5关于和推广的建议脾阴虚理论自创立以来,已在国内外许多重要会议上交流,并被国内外刊物广泛引用引证,其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推广。作为主研人员,我们认为,脾阴虚理论所蕴藏的巨大理论成果和社会经济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应用和发掘,将该成果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建议:5.1由政府部门或学会组织力量,将脾阴虚成果作为子课题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力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收益。5.2规范脾阴虚理论的术语和表达方式,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组织力量编撰中、英文版的脾阴虚理论专著,作为推广应用该成果的核心著作。使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标准统一,经得起重复检验。5.3将脾阴虚理论更完整地收入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以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间中医大中专教材对脾阴虚只字不提的历史。5.4尽快对以脾阴丸为代表的处方申请专利保护。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方式,组织力量开展对脾阴丸处方的药理实验和临床验证。同时对脾阴丸的剂型进行技术攻关,争取生产出口服液、针剂等临床实用产品。5.5将脾阴虚成果纳入政府科技推广目标进行推广应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科技R&D(研究与发展)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承担起政府的特殊义务。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