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_第1页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_第2页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_第3页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

在国际护士协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局最新出版的《预防和控制有害药物》一书中,“使用有害药物的皮肤穿刺设备或注射器”被记录为一种慢性疾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CDC)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说明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至于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防范措施,作者于2001~2002年先后对1075名临床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1数据和方法1.1目标选择2001年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及北京7家医院的临床护士共1300名,调查在过去的1年里她们发生针刺伤的情况。1.2回收率及加收率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5份,回收率82.7%。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发生频率、地点、原因、刺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有无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在输液和注射等操作中是否戴手套、回套针头帽等相关问题。1.3统计处理对每1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再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2.1针刺伤发生率被调查1075名护士中866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共发生针刺伤3780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5次;866人中有645人被污染针头刺伤,刺伤率为74.5%。2.2在调查中,1773次被诊断为针灸伤口的原因表12.33针刺伤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在操作前发生针刺伤的1361例次,占总例次的36.0%;在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980例次,占25.9%;操作后发生针刺伤的1439例次,占38.1%。2.41第75人的针灸帽是用来手术后重新戴的表22.5单体使用回套的情况被调查者中,使用双手回套针帽的542人,占总人数的50.4%;使用单手回套的295人,占总人数的27.5%;未予回答的238人,占22.1%。2.62.7登记制下“没有”:“有”与“有”1075名被调查护士在回答“你院有无发生刺伤后的登记上报制度”时,729人回答“没有”,占67.8%;110人回答“有”,并在刺伤后做了汇报,占10.2%;236人未回答,占22%。3讨论3.1针刺伤的发生率和危害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临床第一线的护士,每天完成大量注射、取血、输液等病人的治疗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因此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也高。国外文献报道,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本调查结果也显示,被调查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高达80.6%,远高于1983美国HomoryHB的针刺伤年发生率61.1%的研究结果。本调查中866人在1年中发生针刺伤3780次,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占60%,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邢颜超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猛增趋势。可见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3.2护理操作的对于用户使用针帽的影响从表1所示结果看,操作中刺伤由操作者自己造成的占76.1%。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有关。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另外,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这也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针帽回套,容易发生针刺伤。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护士在操作后每次都回套针帽的占40.3%,经常回套的占16.7%,其中以双手回套为主占50.4%。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另有研究报道的针帽回套率甚至更高,达50%。因此,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3.3减少裸鼠针刺伤的方法,尽量使用注意事项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生在操作后,尤其是在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的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的针头尚未放入针器收集盒时,是发生污染针头刺伤的危险环节,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性也很大。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医院管理者应提供针器收集容器,应能将其携带到病人床旁或使用针器的地方,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将针头处理,减少污染针头裸露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国外研究报道:建议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塑胶收集容器,此方法被认为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发生率。因此,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针器收集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3.4职业防护教育1987年美国疾病管理及预防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颁布了《全面性防护措施(UniversalPrecautions)》,这是指一系列在对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进行医疗护理和急救时,防止HIV、HBV等经血液传染疾病在医患之间传播的预防措施。在这个概念下,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视为HIV、HBV等血源性传染疾病的传染源,因此要采取防护措施。其中强调,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然而,表3显示,高达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从不戴手套,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表4显示,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的占52.1%,反应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漠;这也会给大力提倡“戴手套进行护理操作”带来阻力。因此,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研究结果表明,定期的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会明显降低。另外,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37.6%,说明管理人员也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而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对潜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就已做了明确规定。时至今日,我国有些管理者还保留着操作者戴手套就是怕脏的陈旧观念,有的还认为戴手套增加了医院的医疗成本费用。3.5医生针刺伤上报制度的现状Janince研究发现,使用没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医疗锐器所造成损伤的几率比医务人员不小心造成损伤的几率大得多,据CDC统计显示,安全装置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故开发出产品十分必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属(Occupation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OSHA)早在1991年就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而且采用了维吉尼亚大学教授JanineJagger等建立的“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xposurePreventionInformationNetwork,EPINet)。并制定了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目前,EPINet除在美国本土应用此刺伤通报系统外,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修改后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及英国、日本等国采用。然而迄今在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尚未制定相关制度,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