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历史纲要导引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960年北宋建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偏安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变革产生的历史影响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官僚体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①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制定崇文抑武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学习聚焦]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特别提醒]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均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拓展]宋代的通判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知识归纳]汉代到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朝设“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的表现(1)辽朝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2)西夏和北宋达成和议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财政危机的原因(1)军费直线上升①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训练废弛,素质低下。②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2)养兵和养官的沉重负担①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学习聚焦]北宋统治危机面临着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知识拓展]辽和北宋的“战”与“和”(1)契丹建国后迅速强大起来,耶律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契丹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蕃汉分治”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3)宋辽之间时战时和,宋辽签订协议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特别提醒]导致北宋财政危机的三冗(1)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2)扩充军队导致“冗兵”。(3)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4)“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宋朝积贫。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3)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主持变法①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②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③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变法的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变法的影响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学习聚焦]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知识拓展]“庆历新政”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特别提醒]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知识点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国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2.金与南宋的“战”与“和”(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2)“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3.宋金南北对峙(1)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2)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学习聚焦]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知识拓展]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3)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探究点一北宋集中军权、崇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一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大州或置二员。又令节度使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材料二三年(965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赵普令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材料三(965年)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役。自是将不得专用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以上材料均摘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1)材料一是宋初针对节度使的规定,指出这些规定是如何限制节度使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首先是限制节度使的权力,设立知州接管地方行政权,命令节度使所属的州郡,脱离节镇的管辖,直属中央。其次是限制和监督知州的权力,设置的通判在名义上是知州的副手,但权力上却与知州同等,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提示:材料二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将各州的赋税除留下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材料三选诸道精兵调入禁军,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分遣禁军到各地轮流更戍,使得统兵将领不熟悉军队,便失去了拥兵自立的条件。材料一“以文臣知州事”“诏设通判于诸州”“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反映宋初限制节度使的权力。材料二“设转运使”“凡金帛悉数送汴都,无得占留”反映宋初把财权收归中央。材料三“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自是将不得专用兵”。论从史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深化拓展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崇文抑武,文人治国。这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探究点二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材料一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材料二商鞅和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在其所推行的改革中,曾面对诸多反对派的阻挠……但由于商鞅改革决心坚定,加以秦孝公的支持和改革的措施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使新法能够顺利推行。而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更是为后人所称颂,列宁评价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足见评价之高。——《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庆历新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提示: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坚持改革。(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改革中都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两者面对阻力的态度,你有何感想?提示:阻力:两者都遇到了反对派的干涉和阻挠;感想:改革者必须具有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材料一反映对于“庆历新政”失败的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改革“太猛”,有的认为整顿吏治“招致朋党之讥”,宋仁宗存有“戒心”,“庆历新政”失败。材料二反映商鞅和王安石的变法都遭到反对派阻挠,但改革家体现大无畏的改革精神。论从史出——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改革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1)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2)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缩小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在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在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各种应对准备。深化拓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1)相同点:①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进程:都有王权支持;都遭到旧势力激烈反对。③内容:措施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2)不同点:比较项目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发生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要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挽救统治危机,部分地方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规范解题]例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材料中仅仅禁止官员在酒店吃喝,未体现遏制官吏横征暴敛,A项可排除。封建社会不可能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B项可排除。题干材料只是规定“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C项与题干无关,可排除。答案:D审题干:材料中宋朝的两条规矩,一条是“官员不入酒肆”,另一条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验结论: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官员为了挥霍而对百姓搜刮,即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随堂检测]1.宋初,以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加强中央集权。北宋设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主要是()A.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C.加强对地方的财政监督D.为稳定边疆提供了充足的“岁币”[尝试解答]__B__应注意分析北宋所设的转运司的职能,综理地方财政,关键是“政治作用”。2.读《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反映的现象说明了()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以抗中央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尝试解答]__C__图示反映北宋前期,兵源不断增加,判断与这种现象相关的正确选项。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对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的认识正确的是()A.引起武将不满,成为内部动乱因素B.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疲沓之风C.提高文官地位,造成宰相专权乱政D.强化专制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尝试解答]__B__材料中的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要求分析判断其带来的消极影响。4.北宋初年,威胁北宋北部边疆安全的由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蒙古[尝试解答]__A__应注意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5.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变法主张。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的宗旨是()A.整顿官僚机构B.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D.重新丈量土地,增加税源[尝试解答]__A__应围绕范仲淹发起改革的宗旨分析判断。6.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尝试解答]__C__分析这首诗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含义,考查的是南宋偏安的实质。课时作业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设三司使管财政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即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派文臣做知州,A项正确;B项是削弱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针对丞相采取的措施,且属于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排除;D项不能反映“选儒臣”的特点,排除。答案:A2.北宋中央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是()A.参知政事B.三司使C.枢密使D.转运使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B项正确,A、C两项错误;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排除D项。答案:B3.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A.知县B.枢密副使C.知州D.工部侍郎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力,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使主掌军权,权同宰相。而枢密副使位次于枢密使,B项正确;宋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是路州县,A、C两项是地方官名,故排除;工部侍郎是六部官名,排除D项。答案:B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答案:A5.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防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解析:北宋之所以长期与辽、夏并立,是由其“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的,而“积贫积弱”又与北宋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方针有关。“守内虚外”的方针,导致国防虚弱,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故选A项。答案:A6.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