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董仲舒的阴阳观及其现实意义
一、天为其天,德为其德世界秩序和道德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间的秩序和道德价值不是起于人间,而是来自超越的天命、天道。《诗经·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众民,众民之德来自于天。《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顺着人性的要求,则合于人道,故人性是善的,而善的人性是由天所命。《孟子·尽心》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反省自己的内心,即能明心见人性之善,由人性之善而上达天命之善,所以天命是人性之善的终极根据。《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曰:“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罚刑,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王政之庆赏罚刑,是以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天道为根据。天是道德价值之源,那么如何证知天道?《论语·述而》说:“天生德于予”,《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意识,其道德意识的源头乃在于天,但孔子对此超越性的源头只作肯定而不穷究到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孟子认为人间的基本价值——仁义礼智,由天所命。天命超越而又内在,内在于人性之中,落实于人心之上,故尽心,知性,知天。要之,孔、孟虽认为天是道德价值之源,但他们对天往往存而不论,天实际上是处于虚位。他们主要是通过内省证知天命之善,即以心善证知性善,以性善证知天命之善。《易传》同样认为天道是人道的根据。《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是以外在的仰观俯察认知天道:天尊地卑表示人道贵贱之理,万物生生不息蕴含着乾道(即天道)生育之德,天之日月证成天道之明,天之四时终而复始表现天道的循环有序。因此,《易传》的天道由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四时的代序迁移而见,天道的内容较为具体明白。这是通过外在的仰观俯察而认知天道,不同于孔、孟以内省证知天道。西汉大儒董仲舒在继承和发展中建构其天的哲学。其一,他明确地指出天道是人道的根据。他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楚庄王》)“奉天”,即法天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天道是人道(人间的秩序和道德价值)的根源。因此,人必须法天道。《天人三策》曰:“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义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天道生养万物,即《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君法天道而仁爱万民。其二,董仲舒变孔、孟之虚位的天为实位。他从各方面谈论天命、天道的具体内容,以追求天的实证意义。《离合根》:“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其三,就知天的进路而言,孔、孟以内省证知天命之善,这种内省的工夫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且没有客观的意义,从而阻塞了人之向善、为善的天之进路。董仲舒把天之道德具体化、外在化、物质化,而通过外在的仰观俯察以认知和体察天道。例如“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高在上是表示其位高,天生养万物是其仁德的表现。一方面,天道的内容具体而明白;另一方面,人法天道也切实可行。二、董仲舒关于阴阳的客观作用,其价值评价为天道是人道的根据,天道由何而见呢?《天人三策》曰:“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天道任阳不任阴;王者法天,任德而不任刑。董仲舒认为,阴阳之道最突出地表现天道的基本内容。《天地阴阳》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天地之气是一,分化为阴阳之气。阳气暖而阴气寒,阳主生而阴主杀。阴阳是两种性质和功用相反相成的气体,阴阳二气的运行形成四时,四时生长收藏。天道即表现于阴阳运行的历程及其法则之中。春夏,阳气出而阴气入,阳气主生成长养万物;秋冬,阴气出而阳气入,阴气主成熟收藏万物。一年之中,阴阳各出入六个月,各主六个月。董仲舒认为天道任阳不任阴,即天以阳气为主,以阴气为从。其主要论据有三。首先,《阴阳位》曰:“阳出实入实,阴出空入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也。”春夏,阳气出,长养万物于上;这是阳出实。春夏,阴气入,万物生长于上,根部为虚;这是阴入空。秋冬,阳气入,孕育万物之根;是为阳入实。秋冬,阴气出,地上万物成熟凋零,空空如也,是为阴出空。此即是“阳出实入实,阴出空入空”。就万物的孕育长养而言,阳气发生的作用更大,阴气发生的作用为小。因此,阳主阴从,天道任阳不任阴。其次,按阴阳运行的法则,春夏,少阳、太阳长养万物;秋冬,少阴、太阴成熟和杀戮万物。人法天道,既长养万民,又刑杀万民,德与刑的地位应平等。但《阴阳义》说:“天之少阴用于功,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秋天,少阴用于成熟万物;冬天,万物早已空空,太阴乃出,所以用于空。人法天道,少阴用于威刑,太阴用于丧,而非用于惩罚人。这是对严刑酷罚的贬斥。因此,德主刑辅,天道任阳不任阴。1再次,《阳尊阴卑》:“故阳气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发于孟春,毕于孟冬,而物莫不应是。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三王之正随阳而更起。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万物随阳气的出入变化而生长盛衰,从孟春至孟冬,阳气发生作用共有十个月,故天道贵阳而贱阴。综上所述,董仲舒认为,天道任阳不任阴,即以阳为主,以阴为从。具体言之,从地位上来说,阳阴是主从的关系,而且阳主阴从的地位不能改变。就功用而言,阳发挥着主要作用,阴起着辅助作用。董仲舒对阴阳作出了诸多事实认定和价值评价。《阳尊阴卑》:“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贵阳而贱阴”,“阳尊而阴卑”,“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气温暖,有生育万物之功,阳为德;阴气寒冷,有杀戮万物之用,阴为刑。阳阴从暖冷、德刑之事实,又获得了贵贱、善恶、尊卑的价值评价。概之,阳气暖,德,贵,尊,善;阴气寒,刑,贱,卑,恶。董仲舒认为,天道是人道的根据,天人同类相应,天有阴阳,人有阴阳。他把阴阳观念及其法则推扩到人类社会、政治、人生的各个方面,且以阴阳之天道解释政治和学术中出现的大一统、刑德、经权、三纲、人性等重要问题。人道弥纶于阴阳天道之下,而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从而加强了人们实行人道的无可逃避的责任感。三、董仲舒是以统一为辅,以经权为依托的学术人《汉书·董仲舒传》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余英时先生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李斯的“焚书”奏议相比较:“两者都是要统一思想,都是要禁绝异端邪说,都是要‘上有所持’而‘下有所守’。所不同者,董仲舒要用儒家来代替法家的正统,用‘春秋大一统’来代替黄老的‘一道’和法家的‘一教’而已。诚然,董仲舒没有主张焚书,激烈的程度和李斯有别。”我们认为,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是建立在阴阳之天道的根据之上,其主要内容有三。其一,儒家思想为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以及社会政治中的正统地位;百家思想为阴,是中国文化的支流,它们对儒家思想以及社会政治起辅助的作用。“和而不同”的原则是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异相维,其地位和作用不是主从的关系,从而易于形成大杂烩的“杂家”。《吕氏春秋》、《淮南子》就表现出此一特征。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兼融百家思想。其二,余先生认为,李斯的“焚书”与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相一致,都要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其实,两家的观点并不相同。李斯片面夸大了对立双方的“势不两立”;但董仲舒是以对立为主,以统一为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不是禁止百家思想的流通和研究,而是朝廷不为其立博士,不确立其正统地位。2其三,思想的统一并不全是为了政治的统一,但有助于政治的统一。董仲舒主张政治的大一统,即强干弱枝,不使诸侯王的力量过分强大,而危及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是阳,是主;但也承认诸侯王的存在,一方面限制中央的过分集权,另一方面也起到拱卫朝廷的作用,这是阴,是从。《黄帝四经》将阴阳思想用于社会政治,首创了阴阳刑德的理论,且流露出贵德贱刑的思想。3董仲舒的主观要求是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上推之天道,阳气为主,阴气为辅;天道任阳不任阴,人道任德不任刑。因此,董仲舒之天道任阳不任阴,正是为人道任德不任刑建立天的根据。汉承秦制,既承袭了秦之大一统一人专制的政治制度,又承袭了专制政治之以刑罚治国的本质。同时,秦之严刑酷罚大败天下之民的遗毒余烈,《汉书·董仲舒传》:“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无可奈何”,而汉“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故董仲舒主张“更化”,希望把汉代尚刑尚法的政治,改途易辙,尚德而不尚刑;希望通过礼乐教化之德治,使天下和洽,习俗纯美,万民能够安仁乐义。“大德而小刑”、“前德而后刑”,肯定了以德治为主的政治大方向,同时亦承认刑对政治的辅助作用,《阳尊阴卑》云“刑反德而顺于德,亦权之类也”。阳德阴刑,阳主阴从,德主刑辅。《天人三策》曰:“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天道任阳不任阴,人道任德不任刑。董仲舒为儒家的德治政治建立了天道的根据,其目的是通过神圣的天道以加强人君实行德治的无可逃避的责任感。经权理论是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他以阴阳之天道解释经权。《阳尊阴卑》:“是故天以阴为权,以阳为经。阳出而南,阴出而北。经用于盛,权用于末。以此见天之显经隐权,前德而后刑也。”阳为经,阴为权,经用于盛(主),权用于末(从)。《四时之副》曰:“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王之四政法天之四时:春夏,万物生成长养,王行庆赏之政;秋冬,万物衰败凋零,王行罚刑之政。这是经,常。《如天之为》:“若留德而待春夏,留刑而待秋冬也,此有顺四时之名,实逆于天地之经。”春夏也可行刑,秋冬有时行德。这是权,变。权与经相反,但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之,董仲舒为经权理论建立了阴阳天道的根据,其基本内容:经即阳,权即阴;经权的关系是对立的,即权反于经;但经权皆有存在的合理性,又是统一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经权的地位和功用是主从,且经主权从的地位不能改变。《阴阳终始》:“故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暖。此非各就其类而与之相起欤?少阳就木,太阳就火,火木相称,各就其正。此非正其伦与?至于秋时,少阴兴而不得以秋从金,从金而伤火功,虽不得以从金,亦以秋出于东方,俯其处而适其事,以成岁功。此非权欤?……是故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春天,阳气出,向东方运行,与木气助万物生长。夏天,阳气运行到南方,与火气助万物长养。这符合同类相应的原则,是经,是常。秋天,阴气出,运行到东方,不与金气共同作用。(阴气应配西方,与东方不类;阴气应与金气作用)这不符合同类相应的原则,是变,是权。权反于经,但合于善。董仲舒解释说,西方、金与少阴不共同发生作用,则阴气就不多,有利万物的成熟;否则,阴气太盛,万物未成熟就凋零了。董仲舒为经权理论建立了天道的根据,经权理论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他以经权理论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例如,《春秋》宣公十二年“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竹林》:“《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应称楚子为“楚”或“楚人”而予以贬斥;这是常辞。但在此件事中,《春秋》书楚子,是褒;这不合常辞,是变辞。变不合常,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楚子在此件事中表现出君子的仁德。董仲舒认为,《春秋》无通辞(一成不变),辞有常和变;常辞和变辞虽矛盾,但皆是合理的。这正是董仲舒经权理论的具体运用。四、从“君尊臣”到“君权”“三纲”一词首见于《春秋繁露》。《基义》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解释人伦的三纲。阳主阴从,阳尊阴卑,阳贵阴贱,阳善阴恶。君父夫为阳,是主、尊、贵、善;臣子妇为阴,是从、卑、贱、恶。这突出了君臣、父子、夫妇的对立关系。《基义》曰:“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这又肯定了他们的合(统一),但他们的合是君父夫为主,而臣子妇为从的合。要之,首先,阴阳的地位是主从,且主从的地位是绝对的。以阴阳之道论人伦三纲,则君臣、父子、夫妇的地位是尊卑贵贱,没有平等可言,且他们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其次,阴阳之道,是把主从、尊卑、贵贱、善恶联系在一起。推之于人伦,他们地位的尊卑、贵贱与道德的善恶相统一:尊贵者即是善,卑贱者即是恶。先秦儒家主张相对性的君臣关系。《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君父臣子皆有职分,如果君父不能履行其职分,而不成为君父,则臣子也可以不成为臣子,即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孟子·离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是从君臣双方强调其对等的关系。孟子更提出“民贵君轻”之说,否定人君的尊贵地位。《孟子·万章》:“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君若有大过,而不能改,则易其位,使君变成臣。君有过,臣谏而不听,臣可以离君而去。这是否定人君地位的绝对性。要之,所谓相对性的人伦关系,一是君臣父子夫妇的地位是较为平等的,没有支配和压制;二是君臣父子夫妇必须各尽其职分,否则他们的地位将发生改变。董仲舒以阴阳天道阐释人伦三纲,把孔、孟相对性的人伦关系变成绝对性的。《阳尊阴卑》:“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之下者,视地之事天也。”人臣是地,人君是天,天高地低,君尊臣卑。人君是阳,人臣是阴,阳尊阴卑,君贵臣贱。这突出了“君尊臣卑”的观念,人君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臣则相当卑贱。君臣的地位极不平等。君之地位尊贵,臣之地位卑贱,这与善恶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董仲舒把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与善恶的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人君尊贵即是善,人臣卑贱即是恶,所谓“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地位等级和道德相统一,“其无德于天地之间者,州国人民”(《顺命》),州国人民地位卑贱,也就无德。这是以爵位代表道德,把道德亦托付给人君,即“《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竹林》曰:“《春秋》之义,臣有恶,君名美。”人君是不会犯错误的,即使有错误,也应由臣子来承担过错。这在维护人君尊严时,而彻底贬斥人臣的独立价值。《保位权》:“故功出于臣,名归于君也。”臣子辛勤劳作而把功名归于君父。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立德、立功、立言而扬名于后世,这是臣子所向往和追求的。但董仲舒把臣子依靠其努力,以立功扬名的要求也剥夺了,而把功名归于君父,这是对臣子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贬损。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深察名号》:“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是以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压于日光。乍全乍伤,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人性的根据是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善阴恶,故人性包含善恶,即“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董仲舒说:“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深察名号》)性为天之阳气所生,是善;情为阴气所化,是恶。性和情相对,阳气和阴气相对。这是性善情恶。“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性包含情,谓性善,则把性中之情恶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MP基础知识课件
- 737机型培训课件
- 【名校密卷】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一)及答案
-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与数字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消防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电力大学《第二外语(三)(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八年级音乐-跳月歌
- 【蜜雪冰城的核心竞争力分析10000字】
- 延迟容忍网络(DTN)路由机制
- 【企业精益生产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 线性光耦隔离检测电压电路
- 材料封样清单土建安装
- XXX中学“生本课堂”实施方案
- 2023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
- 守株待兔儿童故事绘本PPT
- 医药代表客户、市场潜力分析课件
- 幼儿园大班综合《我们和手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