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1.gif)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2.gif)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3.gif)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4.gif)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80fe000a7b915c9b5bc164c6110a895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内走到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发生的反应是()A.下丘脑产生了冷觉B.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D.皮肤血管收缩,比温暖环境中的散热量减少2.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能保持稳定,即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也能通过反馈调节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下列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保持稳态的基础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群落的负反馈调节3.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延长“繁花缀满枝”B.“瓜熟蒂落”的过程主要受乙烯和赤霉素调节C.该过程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D.该现象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均可倒置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C.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F表示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5.下列关于有机物检测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检测蛋白质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B.检测脂肪时,花生种子切片中的脂肪颗粒会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C.检测还原糖时,60°C水浴加热,会观察到砖红色沉淀D.检测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有的植物能否开花与日照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唐菖蒲必须在每日14小时以上的长日照环境下才能分化出花芽,因此叫作长日照植物。一品红和菊花在夏季长日照环境下只生长,不能分化出花芽;入秋以后每天的日照时间缩短到12个小时以内才能分化出花芽,因此叫作短日照植物。科学家用菊花做实验,来探究植物感受光周期刺激和产生开花激素的器官。实验方案:去掉菊花顶端的全部叶子,第一、二组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处理,第三组植株的顶端和下部带叶的部位分别接受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第四组植株的顶端和下部带叶的部位分别接受短日照和长日照处理(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具有能接受_________的分子——光敏色素。据图分析,感受光周期刺激和产生开花激素的器官是_________。(2)根据实验,请提出一条让菊花在夏天开花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3)请模拟荷兰科学家温特“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利用琼脂块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第二组植株产生的开花激素会对第一组植株产生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咔唑(CA)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是化工产品的中间体,对生物具有毒性,其结构稳定,释放到环境中后难以被降解。科研人员设计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从油田淤泥中分离筛选出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请回答:(1)本实验选择从油田淤泥中分离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2)配制CNFM培养基时,按照配方要求称量各种成分,其中以____作为唯一氮源,配制完成后调节培养基pH,并进行____法灭菌。从功能上看,该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3)步骤③和⑤的接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4)若要测定菌株B1对咔唑的降解率,可将菌液接入10mLCNFM培养基中作为实验组,以____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计算降解率。(5)科研人员继续用获得的菌株B1探究其对CA的耐受能力,分别将菌液接种在CA浓度分别为400mg/L、500mg/L、600mg/L、700mg/L和800mg/L的培养基中,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结果表明菌株B1能耐受的CA浓度为____左右。9.(10分)依据以下两段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A.适应辐射B.地理隔离C.生存斗争D.生殖隔离(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5)如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VaVb2000VaVa50120VbVc100200VcVc15050VaVc10080(6)就新物种的形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图甲是横放的洋葱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根尖上三个部位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一段时间后根尖的生长状况;图丙则为生长素浓度与生长状况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根尖中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图甲中细胞_____所示的部位,图甲中表示形态学上端的是_______。(2)在细胞C所代表的部位,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________运输。(3)D侧生长素的浓度对应图丙中的_____点。E侧生长素的浓度对应图丙中的_____点。根的向地性表明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_________。(4)为了探究图乙中D侧生长速度快于E侧主要是原因一: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的;还是原因二:细胞数目的增多引起的,可将此处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对比观察。若两侧细胞的大小基本相同,则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________;若D侧细胞明显____E侧细胞(>或=或<),则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________。11.(15分)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施入十中的大都数与Ca2+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科研人员从贡柑果园土中选出可以难溶性或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的高效解磷菌,主要流程见下图,请回答(1)常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物品及其灭菌方法错误的有__________。A.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B.用火焰灼烧对接种环进行灭菌C.用过滤除菌法对空气进行灭(除)菌D.用臭氧对涂布器进行灭菌(2)步骤①从当地土壤表层取样:步骤②需充分震荡20min,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__________倍。(3)步骤④中的培养基的成分是:葡萄糖、(NH4)2S04、NaC1、MgSO4·7H2O、KCl、FeSO4·7H2O、MnSO4、Ca3(PO4)2、琼脂粉等。其中碳源的是___________。步骤④用涂布器涂布后,待菌液被__________后,将平板倒置。(4)步骤④中待菌落长好后挑出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__________的菌落。继续进行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5)初步筛选出一株解磷菌株W3,为研究不同接种量对菌株W3解磷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不同量的W3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中,并在28℃、200r·min-1摇床培养7d后取上清液。测定溶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①结果表明接种量为__________时解磷效果最好,解磷能力越强pH越___________。②接种量过大解磷能力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冷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B、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增加产热,降低散热,则骨骼肌战栗和立毛肌收缩,进而增加产热,B正确;C、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C错误;D、从温暖的教室内走到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为维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大于温暖环境,D错误。故选B。2、C【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以及在受到一定的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详解】A、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C、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C错误;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群落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3、B【解析】生长素作用特点,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即可保花保果,也可疏花疏果,即可促进生根,也可抑制生根。【详解】A、生长素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喷施较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延长“繁花缀满枝”,A正确;BC、“瓜熟蒂落”的过程先后受乙烯和脱落酸调节,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B错误,C正确;C、植物的激素调节在根本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B。4、B【解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未被同化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F属于松毛虫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下一营养级(杜鹃)同化的能量。【详解】A、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能量金字塔却不可能是倒置的,A错误;B、松毛虫同化的能量为A,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B正确;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C错误;D、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食物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仍然是“S”型增长,D错误。故选B。5、A【解析】1.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混合发生紫色反应。
淀粉遇碘变蓝。【详解】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A液(1ml),造成碱性环境,再加B液(4滴),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检测脂肪时,花生种子切片中的脂肪颗粒会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B正确;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蓝色先变成棕色,最后变成砖红色沉淀,C正确;检测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淀粉溶液变蓝,D正确。故选A。6、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详解】A、1生产者、2消费者和3分解者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A错误;B、3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原核生物)和真菌(真核生物),还包括少数动物(真核生物),因此3代表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B错误;C、①代表捕食,②代表呼吸作用,③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光信号(光、光照)②.叶(叶片)(2)遮光,使日照时间变短(3)①.实验设计思路:光照条件不变,剪掉第二组植株的部分枝条,将其放置在琼脂块(标号为1)上一段时间,取另一块空白琼脂块(标号为2)作对照;将1号琼脂块放在第一组某植株叶腋切口处,将2号琼脂块放在第一组另一植株叶腋切口处②.预期实验结果:放置1号琼脂块的植株开花,放置2号琼脂块的植株不开花【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第一组植株接受长日照不开花,第二组植株受短日照开花,可说明菊花是短日照植物。第三组植株下部的叶子接受短日照开花,第四组植株的顶端接受短日照不开花,这表明短日照和长日照对花芽的分化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叶子才能影响芽的分化,是叶子接受了短日照刺激后产生了开花激素,从叶运输到芽而使芽分化为花芽,结果第三组株开了花。【小问1详解】植物体叶片内存在色素,色素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所以植物具有接受光信号分子的光敏色素。对比第三组和第四组实验,开花植物上短日照作用的部位可知,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和产生开花激素的器官是叶。【小问2详解】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所以若想菊花在夏天开花,需要减少光照时间,故可以遮光,使日照时间变短。【小问3详解】本实验的设计思路就是以琼脂块为载体,将叶片产生的激素转移到琼脂块中,再将琼脂块置于没接收短日照刺激的植株上,观察是否开花。实验设计思路:光照条件不变,剪掉第二组植株的部分枝条,将其放置在琼脂块(标号为1)上一段时间,取另一块空白琼脂块(标号为2)作对照;将1号琼脂块放在第一组某植株叶腋切口处,将2号琼脂块放在第一组另一植株叶腋切口处。预期实验结果:放置1号琼脂块的植株开花,放置2号琼脂块的植株不开花。【点睛】分析图中的实验条件的不同,很容易得出感受光周期和产生开花激素的部位是叶,开花激素的作用部位在花蕾的结论。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证明开花激素的作用,是实现教材内容迁移的有效思维训练方法。8、(1).油田淤泥中富含咔唑,能聚集降解咔唑的菌株(2).咔唑(CA)(3).高压蒸汽灭菌(4).选择(5).稀释涂布平板法(6).平板划线法(7).含相同浓度CA但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或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8).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和对照组的CA浓度(或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9).700mg/L【解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因此本实验选择从油田淤泥中分离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的原因可能是油田淤泥中富含咔唑,能聚集降解咔唑的菌株。(2)要分离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在配制CNFM培养基时,需加入咔唑(CA)作为唯一的氮源,配制完成后调节培养基pH,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该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3)由图中菌落在平板上的分布可知,步骤③和⑤的接种方法分别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4)若要测定菌株B1对咔唑的降解率,可将菌液接入10mLCNFM培养基中作为实验组,以含相同浓度CA但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或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测定残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和对照组的CA浓度(或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计算降解率。(5)探究获得的菌株B1对CA的耐受能力,自变量为CA浓度,因变量为残留的CA浓度,CA的降解速率能反映菌株B1对CA的耐受能力,在CA浓度为800mg/L的培养基中,CA的降解速率比较小,说明菌株B1对该浓度耐受比较弱,在CA浓度为400-700mg/L的培养基中,CA的降解速率比较快,说明菌株B1对该浓度耐受比较强,因此菌株B1能耐受的CA浓度为700mg/L左右。【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分离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细菌,要求首先分析题干了解分离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内容,识记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掌握培养基的分类,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9、(1).种群(2).D(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共同进化(4).基因库(5).33%(或1/3)(6).突变和基因重组(7).自然选择(8).隔离【解析】分析材料: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和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都说明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分析题图: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缺少基因型VaVb)。【详解】(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故选D。(3)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4)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在材料二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5)Va在A种群中的频率=(200+50×2+100)/600×2=0.33,即33%。(6)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点睛】题结合材料和题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它们的共同点;其次要求考生能分析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出种群中Va的频率。10、(1)①.吲哚乙酸②.A③.A(2)非极性(3)①.a②.b③.两重性(4)①.二②.>③.一【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于分生组织中,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促进伸长区细胞的伸长生长,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据图分析:图甲A、B、C分别代表根尖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或根毛区)细胞;图乙D是远地侧,促进生长,E是近地侧,抑制生长;图丙:a点促进生长,b点抑制生长。【小问1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B、C分别代表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或根毛区)细胞,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于图甲A分生区中,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根的形态学上端是根的尖端,即图甲中的A。【小问2详解】细胞C代表成熟区(或根毛区),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小问3详解】D是远地侧,促进生长,生长素的浓度对应图丙中的a点。E是近地侧,抑制生长,生长素的浓度对应图丙中的b点。根的向地性表明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小问4详解】为了探究图乙中D侧生长速度快于E侧主要是原因一: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的;还是原因二:细胞数目的增多引起的,可将此处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对比观察。若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一引起的,则观察到的D侧细胞明显>E侧细胞;若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二引起的,则观察到的两侧细胞的大小基本相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种植施肥机械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C301-I型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项目发展计划
- 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的存储效率提升
- 员工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指南
- 幼儿园教育故事小熊的圣诞节
- 2025年DVD播放设备合作协议书
- Sulfamonomethoxine-sodium-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工作解决方案方案
- 艺术品展览销售合作合同
- Antimycin-A2-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技能大赛考试题库大全-下(多选、判断题)
- 二 《“友邦惊诧”论》(同步练习)解析版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考核试卷
- 施工技术交底(电气安装)
- TB-T 3263.1-2023 动车组座椅 第1部分:一等座椅和二等座椅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单元习作课件
- 劳工及道德体系法律法规清单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初中地理实验设计
- 2024年云南昆明市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