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记过合浦①苏轼

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白石。是日六月晦⑤,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注】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②海康:郡名,即雷州。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③乘疍: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留世。(1)文言文字词解释。①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②适:余自海康适合浦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③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定”意为平息静止。“石”指石块或石墩。故“碇”本义表示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句中,“碇”意思是________。(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四顾太息”和“抚之而叹”,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叹”________。(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答案】(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故“或”,有人。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故“或”,有时。②前一句的意思是:我从海康去合浦。故“适”,到。后一句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恰好离我很近。故“适”,恰好。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停泊在海上。故“碇”,船停泊或下碇。(2)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天:上天;使:让;从:跟从;济:救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4)结合语境分析,起坐四顾太息的内容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但是苏轼遇险时,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作者担心这些书怕是难度此险,那样的话就不能传于世间。据此分析答题。(5)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及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而从海康到合浦的途中又遇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但他并没有绝望,从“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故答案为:⑴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⑵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⑶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⑷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

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⑸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作者叹息的具体内容。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有几点必须参考:①人物的经历;②文章的内容;③人物表达心情的语句。结合这几点进行分析并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从现在的雷州半岛往西到广西的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雷州半岛中西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陆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当天是6月30日,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摇摇晃晃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7月4日合浦记,那时是元符三年。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百废具兴

具:________②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_③而或长烟一空

一:________④把酒临风

把:________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答案】(1)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2)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4)略【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属于通假字。(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⑵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⑶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⑷略【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⑷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B.

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C.

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D.

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答案】(1)情趣;指老人;命名(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伛偻(yǔ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得:领会。寓:寄托。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3)D.应为:选文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安排了不少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故D项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故选D。故答案为:⑴情趣;指老人;命名;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⑶

D。【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改变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3)翻译句子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答案】(1)C(2)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4)B(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解析】【分析】(1)C.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故选C。(2)根据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故句子划分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3)本题注意关键词:蔬食:吃素食。故:原因。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4)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故选B。(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故答案为:⑴C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⑶(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⑷B⑸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5.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释】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

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答案】(1)谨慎;稍微(2)A(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5)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解析】【分析】(1)“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谨:谨慎。“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少:稍微。(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B.都是表递进,“而且”。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D.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A。(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译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粟”:代指粮食。“半”:领一半。(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⑵A⑶(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⑷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⑸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木兰诗》)B.

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C.

吾谁与归云

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D.

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答案】(1)D(2)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解析】【分析】(1)A.睛;打开。B.或许;有时。C.一道;聚集。D.离开。(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感极,感慨到了极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日:每天;食:吃;岁:每年;衣:做衣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3)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

【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故答案为:⑴D⑵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⑶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⑷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加入自己的评论。【附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贤能的人主管义庄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答案】(1)在;想要(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故答案为:⑴在;想要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淄川①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②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③终日。遇行客樵渔,必遮邀烟茗,谈谑移时。虽床笫④鄙亵之语,市井荒唐之言,亦倾听无倦容。人以其易亲,故乐近之。晚归篝灯,组织所闻,或合数人之话语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⑤,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其文非一朝所猝办⑥,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聊斋志异》。

(摘自《清稗类钞》)(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⑦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摘自《过庭录》)【注释】①〔淄川〕古地名,今山东境内。②〔蒲席〕用蒲苇编织的席子。③〔偃蹇〕形容曲背。④〔床笫〕指男女私情之事。⑤〔传〕故事。⑥〔猝办〕一下子完成。⑦〔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①稿三数易________②罕受人言________③自谪巴陵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请选出与“人以其易亲”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以悦观听

B.

正患无隙以规之

C.

子京忽以书抵仲淹

D.

不以物喜(4)小杭读文章时画出了不理解的语句,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遇行客樵渔,必遮邀烟茗,谈谑移时。(5)结合两文内容,请从创作过程与创作目的两个角度谈谈《聊斋志异》和《岳阳楼记》的不同之处。【答案】(1)更改、改变;少;被贬官,降职(2)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D(4)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5)创作过程:蒲松龄从民间到处收集故事,组织撰写,历经20多年,多处修改而写成《聊斋志异》。范仲淹想规劝好友却正愁没有机会,刚好滕子京来求取文章,范仲淹就写下了《岳阳楼记》。创作目的:《聊斋志异》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岳阳楼记》是用以劝谏老朋友的。【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更:更改、改变。谪:降职。(2)根据句意: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故句子划分为: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A.使,令。B.来。C.给。D.与例句都是“因为”的意思。故选D。(4)本题注意关键词:烟茗: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谑:尽兴地游乐。(5)从创作过程来看,甲文,蒲松龄白天搜集人们的言语故事,“晚归篝灯,组织所闻”“历二十年,稿三数易”才创作出《聊斋志异》;乙文,根据“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从创作目的来看,甲文根据“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可知道其目的是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乙文根据“其意盖在谏故人耳。”可知目的是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故答案为:⑴更改、改变;少;被贬官,降职;⑵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⑶

D;⑷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⑸创作过程:蒲松龄从民间到处收集故事,组织撰写,历经20多年,多处修改而写成《聊斋志异》。范仲淹想规劝好友却正愁没有机会,刚好滕子京来求取文章,范仲淹就写下了《岳阳楼记》。创作目的:《聊斋志异》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岳阳楼记》是用以劝谏老朋友的。【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⑷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

甲文,淄川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每当在乡间教授徒弟乡间,白天的大多时间,蒲松龄独自将用蒲苇编织的席子放在大树下,右边是香烟,左边是大壶,手拿蒲葵扇,整天都是曲背。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即使都是男女私情之事,鄙陋轻慢的话,街市上行事比较离谱的话,也是仔细倾听毫无疲倦。人们因蒲松龄平易近人,都乐于接近他。晚上回来后,点上灯火,把自己白天听到了组织起来,有的将几个人的话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故事,有的将几个人的曲折事合成一个故事,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他的文章并非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书中的故事也不是天搜集来的,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稿子修改的三次,才得到这高不到一寸后的《聊斋志异》。

乙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与长子受之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已无可望之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

力改故习/故自号曰醉翁也

D.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微斯人,吾谁与归(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3)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答案】(1)A(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解析】【分析】(1)A.都是“写”的意思;B.第一个“望”:指望;第二个“望”:看;C.第一个“故”:以前的,旧的;第二个“故”:所以,因此;D.第一个“归”:回来;第二个“归”:归依、一道。故选A。(2)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原句的大意是: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根据这个句意基本上就能划出停顿。(3)回答时,先要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提炼概括答案。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原文是这样说的:“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无朋友闻见”。将这三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故答案为:⑴A⑵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内的限制条件。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领悟文章的内涵。【附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D(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解析】【分析】(1)A或许;有时。B快乐;以…为乐。C用来;因为。D喜爱,爱好。(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应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宴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流亡迁徙。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故答案为:⑴D;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拥毳衣炉火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B.

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D.

这篇小品文叙事生动传神,“拉余同饮”的“拉”与“余强饮三大白”的“强”,都能体现湖中奇遇双方的喜悦。【答案】(1)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B【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更:还。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2)注意关键词:俱:都。绝:消失。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罢了。(3)B项,“正面描写”错误,这是侧面烘托。故选B。故答案为:⑴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⑵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②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习之(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答案】(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