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江苏专用讲义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7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江苏专用讲义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7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江苏专用讲义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7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江苏专用讲义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7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江苏专用讲义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7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1.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2018·江苏单科,T21)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1.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产生影响等方面,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两者的异同。2.梳理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其在不同时代命运不同的原因。3.搜集“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言论,培养史料研读的能力。(2017·江苏单科,T4)孔子思想和理学思想比较(2015·江苏单科,T21)理学发展的原因及其作用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2016·江苏单科,T5)李贽的思想主张考点一宋明理学知识点一程朱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北宋: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哲学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地位及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图解历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知识点二王阳明心学1.形成背景: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思想主张(1)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3)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地位及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化理解】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区别与联系考法1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典例』(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D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压抑人性,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C项错误。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孔子和朱熹的思想比较★抓关键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定方法比较类试题:一般采用排除法第一步:根据题意,找出“比较点”;第二步:找出两者的异同点;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变式训练】(2018·浙江4月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根据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得“人人都有良知”,②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良知天理自然而生,④符合题意。重建儒学信仰,无私则无心,材料没有体现,故答案选D。答案D【史论链接】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法2宋明理学的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1.史料一“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说明理学的积极作用。2.史料二“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突出反映了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1.根据史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并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根据史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提示: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变式训练】(2019·徐州质检)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始终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解析题干材料“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体现出了从孔子、孟子、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未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调整,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天人合一”无关,排除D项。答案C[史论归纳]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知识点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4)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2.主张(1)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知识点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顾炎武(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易错易误】明清进步思想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文化专制。考法1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典例』(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李贽的思想主张★抓关键“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他的反叛和“离经叛道”思想。★定方法评价型选择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所以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变式训练】(2018·如皋质检)明朝思想家李贽因离经叛道而被视为“异端”,下列思想中会成为别人攻击他理由的有()①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②强调人的正当私欲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④儒家经典神圣不可侵犯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李贽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受到道学家的攻击,故①正确;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个主张成为当时道学家攻击他的理由,故②正确;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容,故③错误;儒家经典神圣不可侵犯是宋明理学家的主张,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史论链接】李贽的思想主张(1)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2)提倡人类平等。(3)反对封建礼教。(4)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5)“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考法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典例』(2019·江苏宿迁模拟)东方网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李贽作为明代的思想异端,主要是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故A项错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涉及了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故B项正确;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王夫之提出气元论,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特点★抓关键材料信息“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与黄宗羲思想相符。★定方法填充型选择题:命题者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变式训练】(2019·无锡质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答案C【史论链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和评价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宋明理学1.(2018·苏州期初调研测试)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南宋朱熹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对此理解准确的是()①理论范畴上是一致的②经学发展到理学阶段③都以道德教化为目的④都从统治者角度阐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材料中“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表明已上升到理学的理论高度,故①错误,②正确;“三纲”“五常”都是道德,故③正确;“三纲”包括君为臣纲,两者都是正统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2018·如皋质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该观点的提出者还认为()A.“性相近,习相远”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存天理,灭人欲”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这是王阳明的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主张,故D项正确。答案D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3.(2018·苏州期末)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 B.以天下为己任C.提倡公平法治 D.反对宋明理学解析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4.(2019·如皋调研)《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A.反对迷信权威 B.反对封建礼教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解析据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可以得出这位思想家反对迷信权威,故A项正确。答案A5.(2018·江苏单科,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等信息并紧抓其中的地理信息作答。第(2)问,材料宋明理学融合的对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材料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对儒、释、道的界限的模糊,对自身理论的升华,体现了宋明理学的“生命力”。考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宋明理学的内涵、影响等知识点作答。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略。课后·巩固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宋明理学1.(2019·常州模拟)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2.(2018·常州期末)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材料中“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的意思是:不顾人情,把饮食男女的欲望,是人生所不能没有的,都认为是没有道理的而不值得同情的。故D项正确。答案D3.(2019·南京、盐城模拟)朱熹《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对其阐述理解正确的是()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解析材料意思是看到符合义却不做的行为,不觉得不对,遇到有利可图做了不应该做的事的现象也认为没错,这实际是没有做到格物致知,可知朱熹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对,认为人们不能只在内心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还要去实践,故A项正确。答案A4.(2019·泰州模拟)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①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②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③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④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中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是以“理”为核心,故①错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学的“礼”的思想,同时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发展了传统儒学,故②正确;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故③正确;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答案C考向二陆王心学5.(2019·江苏苏锡常镇模拟)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表明是心学的“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是因为‘物欲牵蔽’”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6.(2018·如皋质检)“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朱熹 B.王夫之C.黄宗羲 D.王阳明解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D项正确。答案D7.(2019·徐州考前打靶卷)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明心学()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先行后 D.主张人性本恶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心学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强调格物致知的是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故C项错误;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答案A8.(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东林首领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黄宗羲解析董仲舒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同时材料中“东林首领顾宪成”表明是明朝,故C项正确;黄宗羲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9·盐城模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意在说明心学()A.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B.极大地促进了思想启蒙C.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D.蕴含了民主平等的理念解析材料中“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表明心学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C项正确;A项是李贽的思想观点,不符题意;B项中“极大地”说法不准确;心学仍属传统封建儒学范畴,不具有近代社会民主平等的理念,D项错误。答案C考向三李贽的思想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解析材料“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说明是从政治角度阐述李贽生活的时代环境,结合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故A项正确;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11.“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反对理学,批判圣人之道,主张思想自由。故答案为B项。答案B考向四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12.(2019·苏州模拟)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解析颜元批评宋元以来的儒学者“无事袖手谈心性”,空谈理学。顾炎武认为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与此思想接近,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8·许昌调研)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清初”及“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等信息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面对现实危机时对理学进行批判和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D1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考向五明清之际思想特点15.苏渊雷在《读史举要》中写道: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文中的“纵”主要说明明清时期()A.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和束缚B.儒学思想丧失了传统统治地位C.彻底抛弃了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D.传统儒学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解析明清儒学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这是横的角度;而从纵的方面看,明清儒学抨击宋明理学的传统、教条,但又继承先秦以来儒学的传统思想,具有反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等特点,具有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故选D。明清儒学只是批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