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与内涵_第1页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与内涵_第2页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与内涵_第3页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与内涵_第4页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与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与内涵

儒家的基本思想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的教育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德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德治仁政,德主刑辅儒家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去感化和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和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教育办法,非依靠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德治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德”的概念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德”字从出现就被赋予了政治和伦理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迅速发展,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伦理体系。代表人物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统治者要想维护其统治,必须充分注意到民众的力量,对民不能采取高压政策。人民的行为应该符合规范,个人应该自发地不愿做违背统治阶级规范的事情。战国时代,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化了儒家学派对社会政治与道德的反省,代表人物孟子强调以善心行政:“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的“礼者,政之车免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强调德治要依礼的规范去实现。两汉以后,德治主张成为历代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思想家们从安治天下的角度认识以道德治国的必要性。西汉中叶,董仲舒明确:“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精华》)提出德主刑辅的重要主张。到宋明时期,朱熹提出“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人自归仰如众星拱北辰。”(《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三)意识到德治并非全能,但坚持用德的方式去感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王心学则从唤醒人的道德自觉的层面上对于德治仁政做出了新的解释:“世之君子,惟务致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传习录》)不是单纯从专制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去阐释以德治国的合理性,而是把人的道德自觉视为德治仁政之端,把德治看作是人的基本的道德需求,从而使儒家的德治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1二、德与“政”的关联儒家德治思想,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信条。为政以德,则天下归之,德治描述了良好社会美景,为政以德,把“德”与“政”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做好“政”?第一,以“德”正己———以“德”规范和约束自我;第二,以“德”正人———以“德”引导和教育别人。儒家认为,“正己”是为政者“正人”的前提和基础,是“正己正人”思想的基本要义所在。修身是“正己正人”过程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安人”。(一)保证道德品格,以德教孔子认为,领导人或教育管理者如果用德治来进行管理,而且只有保证自己的道德品行高尚,才会受到大家全心全意的尊重和爱戴,才有资格去教化别人。1、贤才是先使人道,以仁为贤。《观点子培育法》认为,云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大力提倡“尊贤”和“举贤才”的同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贤人的标准。孔子认为贤人就是有才德的人,也即德才兼备的人,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表明了人才应该具备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德的准则行事,依靠仁爱感化别人,熟练地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学而优则仕。”他还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贤才应该先学习礼乐,后做官,强调的行政人才标准是道德至上,以仁为贤。孔子这一思想也可以从他对弟子的教诲中看得出来:子曰:“博学以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颜渊曾感叹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就是要先使学生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之以礼,使尊所闻,行所知,以期达到德才兼备的目的。他认为君子用人,必须“选贤任能”,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在高校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时,首要的标准必须品行端正,为人正派。“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在解释“政”字的字义时说,“政”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为政者必需首先身正。教育者要“先之劳之”,(《论语·子路》)先做出表率取信于学生,然后再考虑如何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就是要教育者带头执行规章制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2、进行自我修养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孔子谈君子的标准问题时认为,提高自身修养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修身”历程说明:面向社会、通过自我努力去学习(修身)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参与社会、进行内在的自我修养才能自立自强,只有关心天下、获得深度的自我意识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只有超越自我、追求与他者(包括精神、自然)的和谐一致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礼记·大学》被宋代以后儒家学者推崇为儒家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把儒家关于治国为人的基本理想和实施方法分别归纳为三个要点与八个步骤,后儒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所谓“八条目”,分别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以“修身”最为关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为了“修身”,而家能否齐、国能否治、天下能否平,则要看身能否修得好。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谈到治国的九条基本原则时,也把“修身”放在首位。荀子从孔子那里继承“修身治国”思想,他在回答治国问题时说,君主是百姓的榜样,要想治理好国政,首先要自己修好身,能以身作则。儒家所谓“修身”的含义是非常广泛,“以修身为本”的观念贯彻于儒家经典学说,包含道德、文化和处事能力等各方面,不仅在治国理家、完善人格方面要以修身为本,即使是在认识天地万物、探求宇宙人生奥秘方面也要以修身为本。3、思考、反思自己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对于“器”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才能和用途,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他必须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有人认为“君子不器”指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容器一样,容量有限,装不了更多的东西,而应该宽容大度,海纳百川;有人认为“君子不器”指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思想僵化,不懂变通,而应该为人处事的过程中灵活应变;也有人认为“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以“成器”为目的,而应该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不管是以上的哪一种理解,我认为都是要求君子需要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空间。《论语》首句即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认为人要上进,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达到博学,做到“多闻”、“多思”和“慎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多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子张》)思考、反思,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办法,思的作用在于反省自己的视听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果发现有不符合“礼”的言行,就要“知耻改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人有了过失,不可畏难而不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过及时改正,便是无过;有过而不改,便真正成为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主动去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二)修己以敬,君不器儒家德治思想是建构在崇高的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以“德”正己,通过子帅以正的择人方针,修己以敬的修身标准和君子不器的提升目标达到以“德”规范和约束自我。以此为前提,儒家德治思想的第二个层面“治人”才能够顺利地展开,将自己的道德要求转化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自觉的道德行为,将道德规范、礼仪制度内化为社会个体成员的自觉意识。1、谋其政,谋其政儒家思想中的“正名”就是各司其职,名副其实,努力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强调要职责分明,不在其位,不要图谋、插手、干预其他人的工作。反之,在其位,一定要谋好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罗万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正名”,明确角色定位,学习并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了解工作对象的特性。2、孔子的民本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充分认识人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管理对象定位到主体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管理。孔子遵循“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的原则,把“爱人”放在为政之首位。儒家管理思想认为人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载体,“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记·礼运》)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殷周至春秋时期民本思潮的总结与升华,孔子认为,要使社会维持和谐稳定,在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以道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用自身的高尚道德泽惠于民,取信于民。在孔子看来,老百姓的信任对为政者至关重要,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把取信于民看作是治理国家至关紧要的东西。3、孔子的“和教”观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以前,西周时期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开始创办私学,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之分,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公平主张。孔子的平民教育体现“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人性论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过程中行为的公正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威信的确立,影响到学生对教育者的接纳和拥护,乃至更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三、和谐顺关系,顺人而为儒家德治思想所重视的伦理道德可以解决和协调各个方面的问题和关系,最终达到和谐顺畅的目标。继承儒家德治思想合理内核有利于缓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瓶颈,增强教育者工作的人文底蕴,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一)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高校是教师成长的主要环境,应该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大环境。儒家德治思想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优秀和丰富的资源,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人员的选拔需重“德”,要做到参德选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重“德”,要做到依德治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依“德”,要做到以德正己正人。以教化人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方面,道德教育调节着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健康,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氛围、条件;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激励人们不断自我完善,使人的知识、思想、审美等方面日趋提高和发展,使人逐步趋向人的人性、智力、体力的自由发展,使人逐步具备一种自主、自择、自律能力,从而在达到道德的理想境界同时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把儒家传统经典思想尽量融合于各种日常的工作中,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通过引导、规劝、约束等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用一定的行政规范如纪律、规章等手段,与其他教育方式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道德觉悟,形成优良品质,构建高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同时,推进工作和谐发展2。(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德治思想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入手,工作中始终把握“以生为本”这个核心教育理念。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的话语特点,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总结积累,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真正把儒家的德治思想精髓运用于实践教育当中去;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召学生,特别是注重在教育中树立典范,通过模范的示范作用来影响群体;工作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体独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沟通交流中要加强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三)、德治和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在这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提出德法结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道德与法律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