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问题研究_第1页
法学-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问题研究_第2页
法学-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问题研究_第3页
法学-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问题研究_第4页
法学-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实施民事立案登记制,既有效解决了我国民事诉讼领域中长期存在的"立案难"问题,但同时也在实践中出现了滥诉、浪费司法资源等种种问题。完善我国现行的立案制度是进行司法改革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从相关的背景和概念入手,对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同时引出了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若干关联问题的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抛砖引玉,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关键词: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立案审查;起诉条件;诉讼要件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civilcaseregistrationsysteminChinanotonlyeffectivelysolvesthelong-standingproblemof"difficulttofileacase"inthefieldofcivillitigationinChina,butalsoinpracticethereareavarietyofproblemssuchasabuseoflitigation,wasteofjudicialresources.Improvingthecurrentfilingsystemisanimportantprerequisiteforjudicialreform.Basedonthis,thispaperstartswiththerelevantbackgroundandconcept,summarizestheadvantagesofChina'scivilcaseregistrationsystem,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toimprovethecivilcaseregistrationsystem,atthesametime,introducessomerelatedissuesofChina'scivilcaseregistrationsystemthinking.Itishopedthatthroughthestudyofthispaper,wecanmakecontributionstotheresearchinrelatedfields.Keywords:civilregistrationsystem;Filingforexamination;Conditionsforprosecution;Litigationelements

目录1引言 12立案登记制概述 12.1立案登记制的界定 12.1.1立案登记制的定义 12.1.2立案登记制的特征 22.2立案登记制的法理基础 32.2.1诉淑理论 32.2.2程序当事人理论 33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现状 43.1.1立案登记制度的立法现状 43.1.2立案登记制度的实施现状 53.2民事立案登记制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53.2.1诉状不规范问题 53.2.2缺乏立案登记监督机制 63.2.3实质审查与登记制之冲突 63.3民事立案登记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63.3.1案件数量激增 63.3.2审判资源有限 73.3.3诉权之滥用 74完善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思考 74.1完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相关规定 74.1.1立案登记标准规范化 74.1.2健全立案监督机制 84.1.33完善规制滥诉的制度 94.2强化民事立案登记制在司法实践中的管理 94.2.1强化立案人员的业务培训 94.2.2立案登记智能化 104.2.3简化我国立案审查范围 104.3完善民事立案登记制的配套措施 114.3.1健全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 114.3.2提高司法公信力 124.3.3加大对立案登记制度的宣传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PAGE151引言为了使民事立案登记制度在全国法院得到更好地执行和实施,最高院于2015年4月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登记制度也又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为人民法院执法提供了依据并且对该制度适用的范围做了明确。鉴于此,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种途径不应有意抬高要求而应当始终为公众切身解决问题。这一改革是对人民法院立案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保障人民诉权和减少信访案件数量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民事案件审查制度到登记制度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放眼世界,了解认识域外民事立案制度的施行情况和救济机制,为刚刚在我国建立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现行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使公众对于程序公正更有了信心,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尽管立案之难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是有些当事人借此滥用诉权,虚假诉讼问题严重浪费司法资源,受理案件的范围不明确以及当事人理解存在误解。而有些少数法院能力有限还不能有效并及时地解决复杂或新型的案件,甚至会影响整体改革的成效。本文阐述了法院在社会转型时的司法作用以及登记制度形成的背景因素,从实践情况、现实困境、立案登记新思路等方面揭示该制度本质,借鉴国外对此法律规定,并根据国内立案制度的现状,总结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减轻立案登记制度给法院带来的压力。有鉴于此,如何应对这种状况需要学者和法律专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以加快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2立案登记制概述2.1立案登记制的界定2.1.1立案登记制的定义法院在受理案件时也只是对必要的内容形式审查,至于起诉案件的案件类型、诉讼对象以及此类案件的复杂程度都将不受立案核对。倘若当事人的诉状仍不满足要求则法院不予以当场立案,但会给予法定的合理补正的期间并告知其应当更正或者补齐的部分,逾期法院经起诉的当事人允许后可退回提交的起诉材料,这也充分体现了法制与人情的结合。对于不给予立案的诉讼,如果当事人坚持起诉并不同意退回起诉材料,依照诉讼法关于立案事项的要求对该当事人作出不予立案的处理。司法只有公平正义,才能让公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司法是涉及每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伞,绝不只是为了束缚违法行为的枷锁。2.1.2立案登记制的特征(1)立案程序的简易化在立案登记制度下根据诉状而登记,即可完成立案。在案件审理之前没有对实质性要素进行审查,而在受理了案件之后才开始进行实质性的要求。为了使司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人民法院只有案件受理成功后才会对起诉内容等进行详细地核实,不仅会使得提起诉讼的时间缩短,而且还增强了对司法权威和公正性的认识。与立案审查制度造成的延迟和不便相比,登记制采用的是程序简化办理。立案制度模式的转变将案件受理的过程变得高效,当事人既减轻了立案时负担又使得法院能更好地行使自身的司法权利。对于社会来说,一个符合国情发展情势的制度的出台不仅将法院的权威精神贯彻人心,让人放心,还可以有助于消化一直以来社会公众对于公权力的一些误解,营造了良好的司法形象。(2)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的区分立案登记的本质并不是登记这么简单,进入诉讼程序也不可能是在没有任何审查的情况下就启动。无论是哪种受理案件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法院并没有再为自己的司法工作做减法,只是在对核实真实性等问题的顺序做了调整,也就是说审查先后有所改变。也因此,这次受理案件的模式上的变化将实体与形式的领域进行了整改,使得新模式的出现更加符合案件进展的需要。在案件进行审理之前,只审查诉状的格式和表达陈述等手续,符合法定的条件后,再随之进入诉讼程序。如果形式审查只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在案件审理之前能享有单纯起诉的权利,则案后的实体审查就是判断争议的适格性,是否真正有起诉的价值,否则法院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2.2立案登记制的法理基础2.2.1诉淑理论将诉权理论定位为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有其作用之在。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变革,毫无疑问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享有的诉权,也时时处处的体现了诉权在我国的地位。诉权的理论基础对于研究诉权在各个国家的定位,在各国家规定中是否民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在经历过不断地尝试,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案登记制度也应时而生,立案作为当事人解决纠纷踏进司法程序中的第一步,因此,直接决定了后续程序。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和实施现状,我国现今也对诉权理论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分别有一元诉权说、二元诉权说和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诉权理论这三种学说。然而,在我国的民诉法领域普遍对二元诉权说的认可度更高。有些该学说研究者们,甚至从民事实体的强制性权利、民事纠纷的公力救济以及诉讼要件的确立看待二元诉权说的合理性的存在价值。如果要从根本上保护社会公众的实际利益,真正找到处理受理案件时棘手的有效方式以便于使得新的案件受理模式能够在中国发挥更好地作用,有必要根据诉权理论进行深入调查,以便更好地研究当事人在民事纠纷中如何有效地向当地法院请求救济,为民事立案登记系统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2.2.2程序当事人理论关于对诉讼主体的规定,现行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更倾向于诉讼当事人,也就是程序当事人。换句话说,程序当事人是实际前来法院提起诉讼的人,也可称作为实际当事人。然而,传统理论的概念是,当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冲突时,需要对争议有直接利益的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承担人民法院给出的裁判结果。正当当事人重视诉讼标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等,程序当事人更侧重于强调是本案件当事人。从立案审查制到立案登记制的过渡中,当事人的主体范围实际上也随之宽泛了许多,可以看出,当事人的理论对于我国立案制度在程序上施行是有着重要意义的。3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3.1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现状在立案制度改革以前,许多法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人为控制或故意抬高立案门槛等不给立案的现象。例如,有的对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矛盾比较突出、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的群体性纠纷,害怕捅娄子不愿受理;有的在法定的立案条件之外,附加设置其他要求,除了被告人的姓名、住址之外,还要求提供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有的办事效率极低,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受理案件时间长且手续复杂,甚至故意刁难当事人,能够一次办完的事情让当事人往返多次。以上这些立案难的种种表现,极大了损害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了他们的人权。当事人只是能够被动的等待法院的结果,经过法院的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之后,才能可能启动诉讼程序,因此案件人难立案的问题一直无法彻底解决。自2015年5月1日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大大降低了起诉的门槛,提高了当事人诉讼的便捷性,其程序上的保障增加了案件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机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立案难问题。立案制度的改革,使得打官司难成为历史。3.1.1立案登记制度的立法现状自民事登记制度实施四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广泛好评。新的案件受理模式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些来不及衔接的问题出现,这就使得该模式在施行时纠结适用哪种法律法规。首先,中国现行2017《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制度仍然是立案审查制度,规定了当事人起诉期间应当满足的一系列条件和范围。这与最高法院颁布的新《民诉法解释》和先后发布的《立案改革意见》和《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立案规定》)规定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不同。因此在这点上立案改革还是有与法律规范来不及衔接的地方,会对法院在进行案件受理时对诉状和当事人等的审查标准造成困扰。最高法院最新的立案规定中提出,只要一方当事人起诉,自诉还是申请,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所有诉状均当场受理并登记,但“符合法律”的具体解释尚不清楚。我国案件登记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有《立案改革意见》、《民诉法解释》及《立案规定》等,但其中都对起诉书在细节方面都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因此目前对这一制度的介绍还较为粗略。现阶段所存在的相关的法律规定因为存在只重视抽象层面的内容而忽略具体的内容规定等一系列的形式化指导问题,所以与当初的改革目的存在很大的偏差。3.1.2立案登记制度的实施现状自2015年5月1日以来,整体上看我国人民法院在立案上比以往更有秩序,更流利,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现行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改革密不可分。立案登记制度比以往的立案审查制度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新模式反映了在诉讼权利方面的充分保护。现阶段除了管辖范围以外的案件法院不予受理外,其他情形一律接受,完成立案登记,例如涉及信用纠纷、物业纠纷等等均予以立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往往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立案登记制度改革在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问题,但是民事立案登记制度在各地区均有所建树。自登记制度实施以来,上海的案件数量稳步增加,法院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赢得了社会的一直好评。自重庆市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法院的案件立案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让立案变得快捷,便利。其次,在北方城市,复杂的立案程序妨碍了立案效率、立案数量和立案质量。那些从前被法则约束不能立案的案件,如今终于有了合适的解决办法,简化过后的立案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司法工作效率。河南省高院在《关于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新闻稿中说,河南省为落实登记制度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并在立案程序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2民事立案登记制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3.2.1诉状不规范问题规范的诉状作为基本的起诉要件,对是否能成功起诉的影响不言而喻。虽然我国诉讼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诉讼内容所包含的事项,但当事人甚至律师的水平法律专业素养存在差异,如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不规范的书写格式、语句不通顺、错别字、以及错误的使用标点符号,都是诉状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更有些人,甚至借着新立案制度的出台,将诉状越写越简单,根本阐述不清案件事实。诉状质量问题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而且延长了立案时长,消耗了司法资源,因此这成为了影响立案登记成功的重要因素。3.2.2缺乏立案登记监督机制民事登记制度无疑增加了法院案件的数量,从而给案件处理人员带来了很多审判压力。如何将这种压力转变为化解社会纠纷的动力建立一套适合登记模式的审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尚未建立强有力的登记制度监督评估机制,法院对登记制度只有法律指导,并没有具体的事后救济实施细则。权利的实现需要对应配套的制度,如果该种模式欠缺监督职能则模式改革的效果也会有所欠缺,保障诉权的作用不明显,群众诉讼受阻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能够引起广大社会群体和人民群众关注的只有那些损害集体利益或者威胁社会安定的事件,以至于从社会监督的职能而言效果是微不足道的。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是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能立即解决,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监管模式。3.2.3实质审查与登记制之冲突随着我国法律的发展和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实际诉讼当事人概念逐渐被适格当事人的概念所取代,但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程序当事人概念有一个合理定位。是不是只有与案件有实际联系的人才具有主体资格。然而现阶段立案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对起诉的主体也有了不同的规定,而现实适用的制度中对两种当事人理论没有将哪一种明确规定在条文中,我国应及时明确程序当事人的概念和地位。根据民事登记制度,确定案件的直接利益则调整到案件审理阶段再核实,相比于传统受理案件的模式来说宽泛的同时范围也变得难以界定。因此,是否应当明确程序当事人是何种法律地位,也是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实践问题的关键之一。3.3民事立案登记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3.3.1案件数量激增立案模式变革的初级阶段必然也会露出一些问题。河北省立案登记制度改革实施的第一个月,全省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为55,942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5.92%,环比增长18.66%,现场登记率达92.43%。民事案件41,983件,同比增长42.62%,环比增长15.7%。我国民事立案改为登记模式以来,也就是说首月提交的案件数量与上一年相比非常乐观,来自各地新闻陆续报道都证实了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大批量案件的涌入是立案制度变革的必然结果,部分地区法院人员不够的问题越加明显,但是法官员额制限制了法官的人数,案件在增多,人员并没有增加,这一情形无疑会减慢法院工作效率而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也可能影响着工作的质量。这种徒劳无益的工作势必会与社会公众两者之间引发一系列矛盾问题,因此解决这一矛盾极为迫切。3.3.2审判资源有限民事立案登记制度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型案件,一时间成为了棘手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和人民的社会生活逐渐与世界紧密相连。许多新出现的纠纷类型是以前没有遇见过的,造成缺乏专业化学识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当难以解决的案件出现时势必会使法官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面对剩余案件的关注和认真程度就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办公的质量,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法院对于办案人员的要求应更为严格,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突发情形能够及时应变的能力,以避免浪费人力和财力资源。3.3.3诉权之滥用滥用诉权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不是因为改革才出现的棘手问题。然而,这种情况很可能出现被告当事人为了息事宁人或者民间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面对原告的起诉内容妥协让步,这不是法律公平正义的体现。法院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站在天平的中间,不会因为任何情况而偏袒任何一方。现行的立案登记制度,虽然从客观方面降低了诉讼的门槛,但在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好像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起诉,法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件的出现,这违反了登记制度的初衷。4完善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思考4.1完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相关规定4.1.1立案登记标准规范化(1)诉状书写规范化。在格式方面,诉状应具有统一的书写格式。明确填写起诉状格式、内容,法院应对诉状的要求更加灵活化一些,让诉讼变得简单准确,而使得当事人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对诉状进行调整。诉状的书写上可划为必要要素和任意要素。关于诉状内容方面的现行规定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具体的诉讼主张,事实和理由,以及原告提交的证据等。但实际诉讼过程中要求记录的许多项目对各方来说过于刻薄。在起诉时,原告需要收集被告的信息,根据法律依据书面事实和理由还需要与诉讼相关的证据。当任何一个项目存在缺陷时,将需要进行多次更正,这无异于对原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将诉状的内容分为必要和任意记录的事项,可以准确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必须包含在诉状中的项目,如果缺少,则需要在一定时限内予以改正。比如:①当事人基本信息。适当地描述被告的信息,如果有律师,则应对其身份和代理权限也进行说明。②诉讼请求以及事实与理由部分。当事人就案件发生的事实如实书写即可而不必附上法律条文。任意要素则有无均可,并不会影响诉讼,确保人民群众能够顺利行使诉权。(2)明确当事人的地位。模式的设计与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中,中国迫切需要确定以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为基础面对当事人理论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位。根据登记制度,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民事纠纷主体,应该确定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以帮助扩大对诉讼权利的保护,它将有助于改进和优化立案登记模式。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其意图系还原起诉行为本来的意义和作用,放宽当前立案制度管控的局面。《解释》的实施使得目前必须从本质上认识我国的立案制度,对立案程序的完善与思考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立案审查”与“立案登记”,由此引发以下相关问题的思考。4.1.2健全立案监督机制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中国的民事登记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尽管如此,依然要敢于直面这些问题。法院有关人员应从当事人的角度做更多的思考,体验群众的诉讼程序。找出诉讼过程中不合理,不正确的环节,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第一是加强内部监督,直属的上级人民法院对负责监管的法院进行监督。人民法院内部的监督部门也必须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故意控制案件的情况,及时制止并给予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将实施刑事处罚。第二是外部监督,发挥党委纪检,人大、政协、检察机关等的监督职能,对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对法院的工作人员在材料接收、登记立案、书面答复、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争取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三是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法院利用当下时兴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将立案流程进行公开,贯彻的落实阳光司法的理念,应及时回应群众反映的问题。4.1.33完善规制滥诉的制度随着立案登记模式的出现致使大批量案源涌入法院,由于案件的真实性等问题不再在案前进行审查的原因使得法院工作变得十分繁重,应接不暇。滥诉行为带来影响不仅侵犯到了被诉当事人的人身权利,使被告社会形象遭受贬值评价。而且,这是对国家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是对社会和谐安定的一种破坏。因此,这是现阶段立案登记模式存在的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法律既是仁慈的更是正义的,如果只是通过制约权力行使而在制度上畏缩不前,这种逻辑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在完成我国的登记制度的同时,还要完善违规制度,实现宽进和严出。因此为有效的规制滥诉行为的发生,对当事人不正当的行为进行制约,应当建立侵权责任赔偿制度,除了要对对方当事人受到的各种损害进行责任赔偿,还要对破坏国家秩序,耗损司法资源做出深刻的检讨和惩罚。在滥诉行为的处罚上国外已经做出了明文规定,滥诉行为是严重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因此也要及时加强我国对滥诉行为的惩罚力度,有一套合理的处罚制度让不法之徒不敢铤而走险。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和引导公民合法行使诉权,避免由于不合理的监管造成的滥用诉权。4.2强化民事立案登记制在司法实践中的管理4.2.1强化立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法官是广大司法工作者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司法工作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实行法官员额制就是为了将这个团体做精做细,只有专业素养过硬,对新事物能够吸收能力强的人,有一定政治觉悟的人才能够担负起这份重担。在实施登记制度后,法院将不可避免地涌入大量需要审理的案件。但是,案件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造成审理案件质量下降的理由。随着各种新型复杂的纠纷的出现司法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我国的司法机关应该广纳特殊性人才。比如:吸收IT人才进入机关工作,可以帮助优化法院网络服务;吸收心理学人才,帮助疏导当事人情绪可以对案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定期对一线的司法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聘请社会学家,了解社会动向紧跟时代的步伐等。一线司法人员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家的功臣,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机制实现优秀人才的互相流动,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运用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4.2.2立案登记智能化对于高产案件的地区,我国的立案登记系统可以效仿银行电子办理系统,在立案大厅也可以设置一套“立案登记办理”操作流程的动态的教程,明确审核标准以及立案登记时所需的各种身份证明及证据材料等。通过对电子设备程序的完善,甚至可以实现完成电子立案登记,就是将所需材料一一在机器上扫描和验证,对于是否符合立案标准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后,完成最后一步缴费操作,领取机打票据作为立案依据,完成全部立案登记过程。辅助立案办公人员的工作,既可以在窗口办理立案,也可以在智能机器上办理立案。当然同时也要做到对当事人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在流行的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加快立案的速度,还能减轻办案人员的工作压力,正所谓司法也要与时俱进。4.2.3简化我国立案审查范围真正的立案登记制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审查”,现阶段,从新老民事诉讼法的法条规定看,对起诉条件的规定是一致的,即最终进行审查的案件都是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而立案实务中如何将“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与“不该受理的案件”区别开来,显然是需要法院依职权审查。至此可以看出,立案登记制并没有彻底取消法院的立案审查权,而是仍赋予其有限的、必要的审查权,其更多的强调了法院对案件应该立案后进行审查,弱化了立案前的审查功能。对于我国而言,审查范围的简化是实现立案登记制度的有效途径,简化审查即仅对起诉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如原告递交的诉状等诉讼材料在形式上是否符合登记立案的要求,面对究竟实体诉求能否得到满足,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都无权审查。4.3完善民事立案登记制的配套措施4.3.1健全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健全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舆论收集和回应机制,密切关注热点时事,对于人民群众有所疑惑和误解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解疑答惑。对于歪曲和谣言,加强分析和判断,由组织专家讲解、新闻发布会和媒体采访,及时回应,解释疑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对公众提出的疑惑,回应时要以事实为依据,避免空谈,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阳光是确保阳光司法概念得以实施的最佳防腐剂。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逐步加强法院官方网站建设和管理,通过更加有效、合理的、符合信息传播规律的发布方式,将法院官方网站打造成更加完善、迅速、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法院工作进展,新规定和新政策。加强在线发布法院信息,据人们的关注整理各种政府信息,并以数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形式显示。使信息传播更容易,更快捷,使信息可见,可读,合理,并扩大法院官方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亲和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决策,要在网站上进行公开公示,征求广泛意见;重要法规和政策出台后,要通过网站及时对新规定和新政策进行解读,为人民群众解疑答惑:积极应对重要舆论对政务的公开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公布事实真相、介绍有关规定措施以及对结果的处理等。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应主动定期到网站接受在线访谈,增加与群众的互动,同时通过领导信箱、互动问答、网上征集意见等方式,了解人民群众对新规定、新政策的相关意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完善法院官方网站服务功能,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更加便利的在线服务。各地区有关部门致力于建立新渠道,方便于最新动态的发布和与公众交流互动。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例如微信、微博等,实时发布各种权威,准确的信息和典型案例,通过主流媒体良好的互动渠道与群众能够真正实现即时信息的互动,再一问一答间拉近政府和群众的关系让交流变得简单快捷。开设政府微信和微博时,有必要加强审查和登记,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信息发布程序,回应公共问题。除此之外,要对法院热线电话建设和管理进行完善,确保热线电话有人接、对公众的问询能够给出专业合理的答复。4.3.2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改革应着眼于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法院工作的主题是正义和效率,以正义和效率赢得权威,并保证权威的正义和效率。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两者之间既有着共通的地方,又有自身独特的含义。结合当前法院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是如何有效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基础。司法公信力这一概念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信用的维度,即司法机构获得人民信任的能力;另一个是信任的维度,即人们信任司法机构的程度。一般来说,司法公信是指社会人民对司法主体、司法程序和司法判决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民对司法的信任。4.3.3加大对立案登记制度的宣传民事登记制度还处于改革的初始阶段,很多群众对于此项改革的认知还处于空白期对登记制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误会。但是,这次改革是最坚决彻底的改革,是一向有利于公众的改革。为了顺利实施改革,防止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最高人民法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人民法院也要做出自己的宣传工作,赢得了人民和社会的认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人民群众讲解立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登记制度的优点,召开听证会让社会群众亲身参与到登记制度改革中来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登记制度,就要加倍努力的去进行宣传。让专业素养过硬对登记制度了解充分的人走访基层,拉条幅,发传单,开展法律教育,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宣传制度。各级地方人民法院依法实行登记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体会到登记制度的优势,化解纠纷。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如何确保国家赋予人民在民事立案中的权利得到真实有效的保护,只有真心融入到人民中才能体会到人民对法律正义的渴求。我国实行立案登记时间还短经验有所欠缺不能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不足。但广大学者和法律工作者正在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为登记制度早日完善做出了贡献。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相信我国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结语立案是诉讼的开端,它决定着诉讼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规定每个人都拥有诉权,并对其进行保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保护诉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立案审查制度向立案登记制度转变的过渡是司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出现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确保案件当事人的程序公正,确保当事人诉讼主张的实质公正,是思想上和理论上的进步,对中国的法律事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彰显了为保护我国公民权利,勇于改革的魄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思维习惯。因此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议的存在。为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纠纷,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身的智慧,产生了多种解决争议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中最具有权威的就是法律,它是保卫人民权益最坚固的堡垒。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着各种问题,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