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_第1页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_第2页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_第3页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_第4页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

2019-01-2512:18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还在表嘛,可他这有个特殊地方,身重,他偏于湿,如果我们这个肌肉这个组织里头是湿多,他就感觉沉,所以凡是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偏于湿多。同时呢这表也虚,汗出恶风,所以用防己黄耆汤,这个你用这个麻黄汤不行,是吧,无论是麻黄加朮,或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全不行,那些都得是无汗的。那么这个呢,用桂枝汤行不行?也不行,主要的它是表虚。这个黄芪的应用啊我们来把它谈一谈,这个黄芪呀,我们一般说是补气,这都是错的,你们看看这个《本经》就知道了,《本经》说主大风、恶疮,什么叫做大风?它就是人怕风的厉害,这古人认为怕风就是风邪,实际不是,他就是表太虚了。这个气虚呀,咱们把它通变一下呀就是表虚,那么什么叫表虚?就是正气不充于表,也就是说是皮肤这个地方太虚啦,按照现在的这个生理的话说呢就是皮肤营养不好、营养不良。而根据古人这种最正确的观点呢,你哪地方虚哪病啊来那,所以病之所凑,其气必虚嘛,因为皮肤虚,湿也好,咱们说很顽固的黄也好,再就是恶疮。他不会好的,他营养不好,他这个气呀不足于表,不足以把邪驱逐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要用黄芪,黄芪补气是指这个说的,所以咱们这十全大补那不是开玩笑,表气不虚不能用。我见过一个人,也是个老医生,他自己得肺癌就是大量用黄耆,我说你找死呀,这个肺万万不能用黄芪,你们一想就知道了,我们刚刚讲出汗,这个麻黄为什么治喘呢?他就是排泄这个废物啊,我刚刚说有两个,一个由汗,一个由小便,还有一个就是由呼吸,就是肺,你这个皮表闭塞嘛,应该从皮表排出的东西呀都加到肺上了,所以就喘。因为毒素的刺激,这个肺脏就受不了了,那你要解表,还让它走这个道,咳喘就减轻了,麻黄治喘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肺结核呢,他这个病把皮表堵塞了,把这个沉重的负担都加到肺上了,你越实表越坏,所以用黄芪来补气这个毛病是大的很啊。尤其这肺结核在末期的上气不接下气,认为他气虚了,人参、黄耆往上开吧,这人死的非快不可,那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它不能治那个病。那么这一段是说明这个问题,认为这个皮肤虚呀,汗也收摄不了了,四面汗出,而且恶风啊,特别敏感啊,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啊也曾经遇到过,我是遇到过。这人怕风怕的厉害呀,你这屋子本来没风的,假若真正有这么一个表虚的人呐,他汗先流了,你拿个扇子搧他都受不了。所以这里特别搁一个汗出恶风者,这纯粹是表虚,而湿啊特别的去不了,湿积累得多,身上特别重,那么这个治疗呢与上边就不一样了。要搁大量去湿去水的药,同时啊还要搁治皮肤虚的药,要把它恢复过来,不恢复的那湿还要来呢,所以他用这个防己黄芪汤。这个防己黄芪汤啊,是防己、朮,这两个去湿利尿啊,力量都很大了,同时呢,和黄芪、甘草,也有生姜和大枣,这个他就搁到这个里面,做引子用。这个方子这个,大概也经过后世给以改变的,咱们开其实就是把这个生姜、大枣开里就完了,他这个煎法呢,挺特别的,他说把上边这个药啊啊都把它挫了,像麻豆那么大。每抄五钱匕,一回呀,用五钱匕,就把这个四味药的这个豆大的这么一个,挫这么大,一回用五钱匕,五钱匕就是不到一两啊,是半两。这个匕就是古人取药的这么一个器皿,这个器皿有一定的量,有一钱匕、有五钱匕的,十钱是一两啊,这也就是半两啊,另外呢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水呀,一杯半,煎剩杯的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这里头要不了的,这都不好,要不得的,这个加味都后人搞的,这个方子都经过后人手啦,在仲景那没有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的,没有这个的。这个经过后人手啦这个瞎改的这个,咱们要用呢,要用防己用量也较小的用一两,白朮七钱半,那我们用啊防己、白朮都可以搁10克,这个黄耆呢多搁点也行,可以搁12克。甘草可以少搁一点,因为这个去湿啊,甘草这个东西它不利小便,所以小便要是少,它就不能多用,搁3克或者搁6克都可以,大枣起码搁3个,这个姜呢也可以搁4克。它这个都是经过后人这么搞的,这个加味呢更要不得了,胃中不和加芍药,张仲景治胃不和没有加芍药的。你们看哪一个里头有,所以这个我向来不加,这个加味,都信不得的,而且这个方子根本没有麻黄证,他真是像他那个书上那么喘,那怎么……呢,以麻黄为主要的配伍的方剂,那绝不是这个基础的。那个风湿关节疼有喘的,那么头一个就是,第二一个也是,那是麻黄配剂,他绝不在这个基础上来加这个,这是瞎扯,表又虚又实,哪有那这个事啊,根本就没理,这个麻黄是表实,无汗他用麻黄,他既出汗你用哪味麻黄?他即出汗也不会影响到肺上,那影响了也不是表证,所以这个加味呀,他这个书和伤寒论,这个加味的的法子,这我一概不加,不讲这个东西。那么这个方子就按我刚才说的咱们做汤剂用啊挺好,这个我用过。身重他湿重,湿重就想他多去湿,这个湿重,同时呢恶风特别敏感,汗出得表虚得厉害非搁黄耆不可,不搁湿去不了。这一段讲的挺好,他说这三个方子啊,虽然都是一个风湿在表,各个不一样,麻黄加朮,以麻黄甘草汤为主剂加杏仁、薏仁米,那么与底下这个黄耆剂,这个我们在这个临床上啊,治这个风湿关节在起初的时候常用。所以他举这么三个例子,概括一切吗?当然不概括,这样的方子有别的,那么也有桂枝汤加黄耆的,桂枝汤证表特别虚,他有关节疼痛,那也可以桂枝汤加黄芪。我也用过这个,所以这临床上啊,我们还是要根据这个具体分析,具体用药,那么这个方剂呀,就是在伤寒论这个方剂,大家有时间还要好好看一看。这个方剂就是表虚,身特别重,恶风特别敏感而汗出者,用这个方子。为何《伤寒论》中不用黄芪?杏林迷悟年2015-03-30正如题目中所说,我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在学习《金匮要略》中看到了一些使用黄芪的方剂,例如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甚至后世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使用黄芪的量是其他药加起来的6、7倍)。今天仔细的查询了一下,发现岳美中前辈已经有蛮多相关的描述:岳美中论黄芪黄芪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因为它应用最广泛,所以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现在我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其适应症,非敢云必当,不过是启其端绪,愿与大家共同商讨,因为中医学术蕴藏实多,极待发掘,提出黄芪的应用问题供参考。黄芪的应用:治疗慢性衰弱症: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从没有用过黄芪,这一个问题,已很久没有得到解决。要说仲景不用黄芪?何以《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在《伤寒论》虽属三阴症,亦绝对不用?这必有它的理由,后来读邹澍的《本经疏证》,谓《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假如汗出亡阳,一用黄芪,也是“闭门逐贼”。所谓“闭门逐贼,是以实表说黄芪,亦未能详尽其理。自后反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金匮要略》治虚寒证,除《呕吐哕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呕吐及下利病两用四逆汤外,则概不使用。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到现在还未敢妄下断语。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像附子那种救亡于顷刻剽悍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匮要略》中用黄芪的七方,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皆治肌表水湿之证,且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而“虚劳里急”,小建中汤也有主治之文,则黄芪是主治“诸不足者”,颇为明显。又仲景治虚劳方首推薯蓣丸,而方中并无黄芪,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说他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但专谓主治肌表之水,我认为尚有一间未达。就《金匮要略》用黄芪论之,黄芪五物汤所治之“血痹”,不一定有水;黄芪建中汤所治之“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黄芪汤所治之黄疸,更不一定有水。可是这三个方虽不必治水,确系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黄芪治自汗盗汗证之,它能治自汗盗汗是治表虚,绝非治水。邹澍解释说,防己茯苓汤中用黄芪“以是知黄芪非止汗者,特能引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盖黄芪治肌表衰弱,是从仲景用黄芪诸方归纳出来的。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结果,并非其因,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未能说明黄芪真实功用。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血痹篇》黄芪五物汤主治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结合中医之言风,及风痹之用黄芪,实开后人以黄芪治瘫痪之成法。《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毒风顽痹,手足不遂,身体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又黄芪酒主治偏枯,黄芪酒主治八风十二痹,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肌肉消削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治中气下陷:中气二字始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及《灵枢·口问篇》,《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并咽,而布胸中”,腹肠为脾胃所司,苦泄与鸣,中气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主,故不用焉。”是水谷之气生于脾,可称脾气,亦即中气。常见人因饥饱劳逸过度,以致发生体倦盗汗,言语无力,食少无味,微热心烦,脉虚大等症。其原因多系脾胃内伤,谷气不胜,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后人解谷气为五谷之精气,通会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李东垣作《脾胃论》,以治当时现实常见病症,甚有功于世。其中创制之补中益气汤,能补中气,亦即是能补脾胃之气,通会肌腠之元真,以之治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之疾患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每有显效。但补中益气汤之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东垣谓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然则补中益气汤之应用黄芪,仍未出仲景用黄芪之范畴,不过在视于方剂的组织法度与配伍品味如何,而随时发挥其振起肌表衰弱的能力罢了。有的人提出治虚损膀胱有热尿血不止者,于蒲黄丸中,用黄芪固下焦之卫,认为这样地黄麦冬始得合而奏清热之功,并借其升阳以达表,而水府之热,遂以投清热而除,这是善于组织与配伍的,后人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知母、黄柏,以治清阳下陷之尿血;加赤石脂,以治气虚之慢性脱肛,加龙骨、牡蛎、茜草,海螵蛸,以治脾气下陷之带浊症,都有效验。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更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是根据东垣补中益气汤所制出的,方为黄芪、升麻、柴胡、桔梗、山萸肉、党参等)颇有捷效。治痈疽久败疮:《神农本草经》载:“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张寿颐曰:“黄芪为固表主药,甘温之性,专走肌肉皮肤……张隐庵谓痈疽日久,正气衰微,故为久败……溃久元虚,或虚寒之体,可以四君,六君、保元,归脾等方,随宜择用。”此外,有谓黄芪用于肾炎,可以消除尿蛋白,用于消渴症(糖尿病),可调节新陈代谢。黄芪的禁忌:阴虚身热者勿用。表实有热,积滞痞满者忌。上焦热甚,下焦虚寒,及病人多怒,肝气不和,痘疹血分热甚者,均忌。朱丹溪说:“黄芪补元气,肥自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胸满用陈皮亦可解,在黄芪方剂中佐以陈皮,可免胀满之弊。对于黄芪会造成表实的问题,胡希恕以及其他前辈都多有描述。个人理解,经过实践验证的,应该是对应皮肤营养剂的《金匮要略》中的诸方剂,《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