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资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农资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农资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农资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农资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农资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土地改革加速规模农业发展 PAGEREFToc374051702\h31、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PAGEREFToc374051703\h3(1)未来仍需大力发展城镇化 PAGEREFToc374051704\h3(2)人均耕地面积低,必须提高耕地使用效率 PAGEREFToc374051705\h32、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 PAGEREFToc374051706\h5(1)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 PAGEREFToc374051707\h5(3)目前存在的问题 PAGEREFToc374051708\h73、改革超预期,土地流转有望加速 PAGEREFToc374051709\h8二、龙头崛起,农资公司前景广阔 PAGEREFToc374051710\h91、农资行业现状:市场分散,效率低 PAGEREFToc374051711\h92、土地流转有利于龙头公司崛起 PAGEREFToc374051712\h103、农资行业进入整合期 PAGEREFToc374051713\h114、农药公司受益程度更高 PAGEREFToc374051714\h12三、看好农药制剂和复合肥 PAGEREFToc374051715\h131、诺普信:拐点来临,布局长远 PAGEREFToc374051716\h132、金正大:冠军企业,发展迅速 PAGEREFToc374051717\h143、史丹利:复合肥明星企业,快速发展可期 PAGEREFToc374051718\h15一、土地改革加速规模农业发展1、土地流转的必要性(1)未来仍需大力发展城镇化增速较快,差距仍然较大。从1978年到2023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尽管中国城镇化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未来仍将大力发展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可见,未来中国仍将大力发展城镇化。(2)人均耕地面积低,必须提高耕地使用效率耕地资源约束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城镇化必然需要更多土地,然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0年至2023年,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率提升,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从0.1公顷下降至目前0.08公顷。不仅大幅低于农业强国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也远低于全球约0.21公顷的平均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有限的耕地资源将约束城镇化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提高耕地使用效率。解决城镇化与土地的矛盾就必须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但中国现有耕地的使用效率却并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以2023年美元平价计算,中国农业生产效率1980年的224美元/人,2023年为713美元/人,32年平均增速仅为3.83%,显著低于中国GDP增速。2023年同比看,美国2023年农业部门人均增加值5.72万美元,日本3.93万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2万美元,巴西4700美元,中国仅681美元,农业效率较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接近3成。土地流转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导致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土地由家人(大多非青壮年劳动力)耕种甚至直接抛荒。2、较低的人均耕地面积限制了规模化种植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土地流转,将有限的耕地资源集中在少数专业种植户集约化种植,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2、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1)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近几年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快速增长,2023年约为6372万亩,仅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到2023年,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到2.7亿亩,增长3.24倍,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占比也迅速提高到21.5%。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比例较高。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间不平衡。(1)南方和东北地区高于华北和西北地区。黑龙江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8%;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24万亩,占到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8.7%。华北地区大部分省市比例都低于8%;西北的甘肃仅为2.4%;(2)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比例较高。上海54.7%的农村家庭承包土地实现了各种形式的流转,浙江省土地流转面积633.5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32.0%,江苏省土地流转面积达1024万亩,占全省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20.5%。(3)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出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较高。四川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827万亩,占总面积的15.3%;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89.4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9.2%。贵州省农村土地流转达223万亩,占耕地面积8.8%。土地流转并不彻底。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有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五种,其中转包和出租由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流转并不彻底。由于担心保障不足,我国土地流转形式仍以转包和出租为主。2023年据农业部统计,转包和出租方式流转土地面积占比接近80%。(3)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阻碍土地流转的主要困难有三个方面:1、历史原因导致土地确权存在困难。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多年以来农村人口、劳动力、行政区划、政策与体制都有诸多变化,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农村土地确权存在困难。2、难以获得稳定长期的租地规模。由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和成片土地,导致机械化规模种植无法开展。无法获得稳定长期的租期,种植户没有动力加大投入,也会导致涸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3、缺乏资金。种植户往往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靠自身积累很难快速扩大种植规模。3、改革超预期,土地流转有望加速改革超预期,针对性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近期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上述政策在土地确权、承包权抵押和担保、失地农民保障等方面做出重大突破,针对性强,有望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安徽率先启动农村改革试点,后续政策利好有望持续。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安徽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明确提出“力争到2023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50%以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确权登记发证任务。”可以预见,后续改革政策细则以及各地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土地流转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利好。农村土地流转将推动土地集聚,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优秀农资公司有望迅速崛起。二、龙头崛起,农资公司前景广阔1、农资行业现状:市场分散,效率低大市场小公司,农资行业集中度低。仅考虑农药种子和化肥,我国农资市场规模4000-5000亿元。由于农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农资流通领域仍处于无序竞争阶段,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目前,国内农资流通企业近万家,其中开展连锁经营的超过4000家。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统计,除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和中化化肥控股外,目前尚无一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传统模式效率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农资流通行业较长时间内一直实行“批发分销”经营模式,即大型批发商从上游厂商大批量采购后,批发分销给下一级中小型批发商,再由中小型批发商逐级批发给终端零售网点销售。“批发分销”经营模式因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等诸多弊病,已逐渐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2、土地流转有利于龙头公司崛起土地流转有利于农资公司提高市场份额。土地流转将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种粮大户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资产品品牌、质量、配送和技术服务的要求也将逐渐提升,提升行业进入门槛。下游客户的集中将推动农资企业集中度提升,优质农资公司市场份额将显著提升。龙头公司加速布局,市场份额快速提升。近几年,农资行业上市公司及龙头公司,凭借资金和品牌优势,加速全国布局,市场份额持续提升。3、农资行业进入整合期化肥农药波动频繁,传统盈利模式遭遇挑战。此前,通过淡旺季价格波动赚取化肥价差是众多中小农资流通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受金融危机影响,化肥农药近几年价格波动频繁,经常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中小农资企业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近2-3年,农资企业淡储采购渐趋谨慎,采购积极性明显降低。资金成本上升,加速淘汰小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今年社会资金面持续偏紧,银行贷款利率持续高位。由于农资公司大多轻资产,资金实力较弱,贷款利率上行将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加速淘汰小企业。同时,环保政策导致今年部分农药品种供应紧张,加之过去2年国家加大农药打假力度,很多小农资企业产品供应受到影响,市场份额也将逐渐下降。4、农药公司受益程度更高农药行业事关食品安全,国外集中度很高。近几年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如海南毒豇豆、山东毒生姜、张裕多菌灵事件等,引起政府和公众高端关注。由于事关食品安全,发达国家对农药生产使用监管严格,导致集中度较高。据统计2023年美国前16家农药经销企业占据了美国90%以上的农药市场。农药行业监管趋严加速农药制剂行业集中度提升。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中国现有农药企业2400多家,其中原药企业560多家,制剂企业1840多家。2023年中国农药制剂前30强实现销售收入83.8亿元,市场占有率仅约21%。分散无序的农药制剂市场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更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从今年农药行业环保整顿可以看出,未来农药行业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已经发布的新版《农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原基础上强化了经营许可制度;取消临时登记、缩小试验许可范围、增加了出口登记;建立产品流向可追溯机制,实行召回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新版条例出台,有望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产品非同质化,龙头公司优势突出。农药制剂与化肥不同,产品差异性明显,单个品种用量不大且季节性强,因此建立覆盖全国的农药制剂渠道对企业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公司间分化明显。纵观2023年制剂行业前10强,诺普信收入规模几乎相当于第二名江苏龙灯2倍,相当于内资第二名广东中讯的3倍。由于农药制剂行业集中度较复合肥行业更低,龙头公司行业内竞争优势较复合肥更为显著,从国外经验和国内政策方向看,未来集中度提升空间更大,因此,我们认为农药行业对土地流转的受益程度大于复合肥行业。三、看好农药制剂和复合肥农药制剂和复合肥公司具有销售型公司特征,主要承担农药和化肥流通的角色。土地改革,集约化耕种的大背景下,农资行业将发生深刻变化,为龙头公司提供难得发展机遇。给予对农资行业推荐评级,重点推荐诺普信、金正大和史丹利。1、诺普信:拐点来临,布局长远农药需求稳定增长,行业整合有望加速。农药国内需求稳定增长,预计2023年将达到230万吨,年均增长5.3%。中国现有农药制剂企业1840多家,2023年前30强市场占有率仅约21%,集中度明显偏低。随着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上游农药原药和下游农户生产的集中度提升,农药制剂行业整合也是大势所趋,行业龙头将明显受益。渠道改革初见成效,产业链布局完整。经过几年磨合,公司直销经销模式逐渐磨合完成,业绩企稳回升。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增长7.4%,净利润增长26%。我们认为,随着新营销模式推广以及直销经销两张网战略调整,制剂业务的拐点来临。收购常隆获得突破,进展超预期。常隆化工是中国原药企业10强,具有光气资源优势,产品品种齐全且研发能力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已经收购常隆化工72.53%的股权,并承诺会以公允价格将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公司实现常隆100%收购将是大概率事件。若收购完成,上下游协同效应明显,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风险提示:原药价格波动风险;极端天气影响农药需求。2、金正大:冠军企业,发展迅速产能迎来扩张高峰。目前公司复合肥、控释肥年产能分别为330万、170万吨,皆位于国内第一位,硝基肥年产能为40万吨。公司在建项目较多,且多为控释肥、硝基肥、水溶肥等新型环保肥料,盈利能力更强。预计2023年、2023年公司肥料产能将分别达到735万吨/年、795万吨/年,扩张强劲,同比年产能分别增加300万吨、60万吨。公司硝基肥逐渐替代进口,且市场空间广阔;水溶性肥料已达到国际水准,一方面可替代冲施肥,另一方面替代进口。“营销突破”持续进行。公司目前采取多品牌策略,有助增强产品覆盖度和渗透率;采取驻点营销+农化服务组合营销模式,为“传统经销商+邮政物流渠道”双通道营销锦上添花。2023年秋季公司加强了对邮政物流渠道销售人员进行了培训,明年有望推广顾问式营销;2023年经销商数量增长500家左右;广告投入、农化服务、新产品试用等逐渐加大,将对新产品的销售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预计2023年公司肥料销售近400万吨,市场占有率为7.5%左右,未来有望达到20%以上的占有率。风险提示:项目延迟风险;市场开发风险。3、史丹利:复合肥明星企业,快速发展可期复合肥行业的领导企业,规模持续增长。公司目前复合肥产能为380万吨/年,居国内行业前列。按照公司发展目标,公司规划2-3年规模在2023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新的跨越,争做行业“排头兵”的位置。全国布局,公司产能快速扩张。公司目前在不同省份拥有7个生产基地,产能多点投放,可以实现产品就近销售,降低物流成本,打造成本优势,提高市场份额。目前公司在建项目较多,新增产能将于2023-2023年陆续投放,预期总年产能分别为460万吨、560万吨,年产能同比分别新增210万吨、100万吨。考虑到硝基肥等新型肥料市场前景广阔,增速更快,公司或将进军硝基肥等新型肥料。卓越的品牌和创新的营销渠道,保障新增产能消化。在营销方面,公司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引领行业变革和发展。卓越的“史丹利”品牌塑造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广阔的经销商销售渠道保障产品的有力销售,专卖店的推广提高了销售的经营效率,起到以小搏大之效果。公司继续深挖传统优势销售区域,并拓展相对薄弱市场,加大经销商铺货力度,广告投入增加等等,产品销量增长值得期待。预期2023年公司市场占有率仅为3.4%,未来增长空间较大。风险提示:项目延期风险;需求下滑风险;毛利率下降风险。

2023年出版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3\h3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PAGEREFToc357197374\h3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 PAGEREFToc357197375\h5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 PAGEREFToc357197376\h7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7\h8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 PAGEREFToc357197378\h9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 PAGEREFToc357197379\h9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 PAGEREFToc357197380\h11三、教材教辅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和驱动力 PAGEREFToc357197381\h121、初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教育出版市场前景广阔 PAGEREFToc357197382\h122、出版集团深耕教育出版市场,开拓全国盘活出版资源 PAGEREFToc357197383\h14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以及数字阅读器的开发,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传媒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产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传统出版公司在数字化浪潮中也同样而临着冲击,目前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数字出版等新领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使得通过提供内容实现价值的出版行业将不再囿于纸质图书的产品形态,得以突破货架经济的限制,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规模经济、长尾效应作用更加突出;在定价机制、盈利模式等方而也有望制定新的规则、开创新的空间。2023年,全球电子书市场增速加快,美英市场发展最快。美国电子书市场占美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近8%,达到了2.7亿英镑。英国市场2023年的电子书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至1.8亿英镑。德国的电子书市场不到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即少于7500万英镑。2023年日本电子书市场占图书市场的1.1%,即117亿日元(9000万英镑),韩国电子书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75亿韩元(C1.1亿英镑)。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也发展迅猛,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33%}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入规模达到5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5%。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阅读率都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同比大幅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受到高强度的工作、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网络冲浪的挤压,在家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的整块阅读时间渐渐萎缩。人们的时间被分散到上下班路途、会议就餐等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碎片”的移动阅读,释放了大批有心没时间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当下阅读的流行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电子阅读器正在让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2023年,在报纸期刊阅读率走弱之时,以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率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23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从2023年到2023年的4年间,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23年以后,年均增幅度都在6个百分点左右。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数字阅读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受益于数字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器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等设备,另一类是移动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根据IHSiSuppli2023年12月的数据整理发现,202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较2023年增长了108%,达到了2710万台的规模。据预测,该数据在2023年将达到3710台,但是增长率放缓,约为37%。预计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出货量仍将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增速会逐渐放缓,主要是由于前期固定用户的使用率基本趋于饱和,另外来自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也会影响纯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增长率。近年来移动终端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平板及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87亿部,首次超过了全球市场PC(台式本及笔记本)的出货量。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终端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会被逐渐淘汰,随着相关应用和内容的丰富,未来趋势是平台化的运作,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交互。在中国市场上,智能终端发展迅速,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将超过功能手机。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2023年4月末,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指出,通过电子书包及配套资源数字化工程提高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生使用、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数字教学出版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发展。2023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2023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等牵头组织的专门机构就电子书包的标准等开始研究制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大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活动等课程。教育产业的数字化,将是出版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切入点,数字教育包括电子书包和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定了100个示范区来进行试验推广,传统的出版集团抓住教育产业的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再逐步全而向出版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出版发行行业在数字出版技术进步与消费行为变迁挑战下,整体呈现平缓增长态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行和销售收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增幅在10%以内。在教材教辅改革、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下,图书内生经营而临较大压力,出版类公司的成长需要寄希望于外延整合和发行及商业模式变革。2023年前9月,图书销售指数累计同比降幅1%,较上年同期及2023年全年均实现正增长。我们认为,虽然出版发行景气度偏弱,但应该看到,发行资产往往包括良好的地段优势资源(如市中心新华书店),如果结合商业文化地产运作,将有资产增值机遇。我们预判结合影院、图书、娱乐的综合文化地产,将是政府重点支持方向,也可能成为凤凰传媒等公司求新求变的突破点。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数为13.7亿人,对比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0.7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2亿人,占16.6%;15-59岁人口为9.40亿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与2023年数据对比,分布下降了6.29%、上升3.36%,2.9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1.2亿人,与十年前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