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_第1页
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_第2页
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_第3页
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_第4页
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I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控制科HI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言第一节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三节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第五节消毒管理第六节隔离防护前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自1981年美国首先发现和报告第一例AIDS以来,全球已有193国家和地区发现和报告流行AIDS,已累积HIV感染者560多万,因AIDS或相关疾病死亡约2000万人。

艾滋病防治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艾滋病防治不但是卫生部门一家的工作,而是需要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不是简单的医疗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第一节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HIV医院感染:是指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以及暴露与血液、体液等使之获得的感染。

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均与血液、体液有关。

一、输血传播:输注血液、血液制品、输血器具及输血技术和方法等多个环节。

二、暴露性接触传播:日常诊疗、护理等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上述污染物后容易被感染。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某县公疗医院为一烫伤患儿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后出现瘢痕奇痒、且经常感染,经血检发现抗-HIV阳性。§一婴儿因缺氧缺血性心脏病住入某县医院后,输血25ml,出院后经常出现腹泻和低热现象,经血检发现抗-HIV阳性。§某县一名50天婴儿因病住入县医院,输入了某市级医院下属血库供应的血液,6年后血检为HIV感染者,该医院被推上了被告席。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抢救一名被刀砍伤的急诊患者时,有9名医生被患者鲜血喷溅和在缝合时被刺伤。经6小时的救治,病人脱离了险境,而3天后被广州CDC证实为抗—HIV携带者。参加救治的9名医生有可能被感染,需进行为期一年的医学观察。§美籍华人医学博士陈某报道在HIV感染者的泪液中培养出HIV,因其在潜伏期常常会因患上巨细胞视网膜炎而到医院就诊,HIV很容易通过眼科检查尤其是近视检查而传播。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三、医疗性锐器损伤: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注射、穿刺、采血、清洗和处理污染器材等操作时有可能被携带病毒的锐器损伤,病原体可直接进入人体而导致感染。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口腔科传播:口腔科器械大多带有血液和唾液,口腔科门诊所诊治的病人是否为病原携带者均是未知数。口腔科诊疗操作的不规范,不仅对病人构威胁,对医务人员的健康亦有很大影响。

§外科医生参与治疗伴有外科疾病的AIDS或有AIDS引起的外科疾病的机会在不断增加。AIDS病人可能罹患的普外疾病主要有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以及病人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所引起的并发症。§一名AIDS的牙医将HIV病毒传播给了6位病人。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五、其他途径:经血传播性疾病亦可通过器官移植、血液净化、内窥镜、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吸毒、不洁性行为传播。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输血感染:在HIV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中经输血途径感染是最危险的因素,其中包括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使用被HIV污染的输血用具。

尽管目前加强了对献血员的筛检,但尚有不少难以控制的因素:如处于窗口期的感染,筛检时可能出现漏检现象。

§在HIV抗体没有被列入献血员常规筛检之前,美国献血员HIV携带率为8%,使得输注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患者有60%感染了HIV;美国曾调查365名受血者,其中有37%血清中抗-HIV阳性。§法国曾因给病人输注了含有HIV的血液而造成一大批感染,成为轰动全球的“血案”。

§我国某学者从收集1990年上半年62例HIV感染者中发现有27例是献血员,另外35例为静脉吸毒者。§我国某县血站在1995年~1998年期间从献血员中共查出HIV感染者19例,其中7名为多次献血者;其后追踪调查22名受血者有9名仍然存活,在9名存活者中查出1例HIV感染者。

§英国曾在1985年发生过输注筛检阴性献血员的血液而感染HIV的事件。但到了2000年,发生另外3名病人输注筛检阴性献血员血液感染了HIV的严重事件。后来追踪调查时发现这些献血员都是HIV感染者,只因为处于窗口期而未被检出。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造成输血感染的的主要原因:㈠人为因素:

1、管理不够严格和规范:

2、义务献血未完全普及、血源紧张等:

3、技术性失误:

4、采血的环境、条件不合格,污染严重乃至造成血液污染。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造成输血感染的主要原因:㈡技术性因素

1、筛检技术方法不敏感。

2、诊断试剂质量达不到要求,会产生漏检。

3、“窗口期”的抗体水平低未能被检出,可出现漏检现象。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造成输血感染的的主要原因:㈢医源性因素

1、接触各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物可成医院内交叉感染。

2、医疗性锐器损伤和医院职业暴露感染。

3、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感染。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暴露接触和锐器损伤感染:

HIV可通过粘膜接触、伤口暴露和锐器损伤感染传播。

了解了传播途径,对HIV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得预防和控制能够得以实现。

§1984年美国报告了47例医务人员由职业接触感染HIV的病例,其中42例有明确的皮肤损伤暴露史,有5例为粘膜接触传播。据2000年一文献资料介绍,经过25项研究数据推论,一次性皮肤粘膜暴露污染物之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2%。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一、把好血液质量:

㈠建立一个良好的采、储血环境:

㈡严格进行血液筛检:

㈢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筛检项目: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二、采输血人员和献血员防护:

㈠采输血人员应具有经血传播性疾病相关知识和预防意识,掌握防护知识,严格执行防护措施、正确使用隔离防护用具。㈡操作之前须穿好隔离服、戴隔离帽,夏季亦不得穿短袖隔离服而致皮肤裸露。㈢严格实施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二、采输血人员和献血员防护:㈣采血针具用后应弃置于耐刺防透透的容器内,严防针刺伤。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㈥使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采血用具,证件齐全。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三、加强对住院病人的监测:㈠对门诊就诊病人、住院病人应仔细询问既往病史,特别是有无输血史。㈡凡接受手术、创伤性诊疗操作的病人在手术前须作血清学检测,如HBsAg、抗—HCV、抗—HIV等。㈢抗-HIV阳性的病人实施手术时应严格实施隔离防措施。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预防:㈠经血传播性疾病致职业暴露的感染:近年来大量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证明,HBV、HCV、HIV等血液传播因子可通过诊疗操作等职业暴露而被感染。

§1996年全球报告HIV职业感染者76例,其中美国占23例。1997年美国CDC报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HIV47例,其中有皮肤损伤史的42例,有粘膜接触史5例。西方一些国家对HIV和乙型肝炎人群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人群感染率和携带率做出流行病学推论,HIV职业暴露获得感染的概率0.3%~0.5%,HBV感染率为6%~19%。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预防:㈠经血传播性疾病致职业暴露的感染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在其诊疗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较多。国外某学者1997年对某大学医院调查,该医院1993年~1995年报告受医疗性锐器损伤医务人员达248名。

表1国外某教学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分布

不同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频率(%)

部门护士实习护士住院医生实习医生清洁工

内儿科34792410普外科2068614手术室41513ICU142544妇产科71233实验室00011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预防:㈠经血传播性疾病致职业暴露的感染作者对锐器伤者中的62人作血清学调查。结果证明:被调查者中HBsAg阳性占58%,HCV—RNA阳性占62%,抗—HIV阳性占3.2%。对锐器损伤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中42%与抽血有关、11.3%与注射有关;处理针具造成损伤的亦占一定比例。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教育:医护人员须掌握经血传播性疾病知识,具有职业暴露的预防意识。▲英国(1999)对133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对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认识的调查。表3▲我国某教学医院对149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表4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调查将人员分成AB两组,A组人员(85)名分布在血液科、血液净化室、新生儿科等高危科室;B组人员(48)名分布在内科、矫形科等低危科室。两组人员对常见职业性暴露传播疾病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发现他们对针刺伤能引起经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和对诊治HIV过程中的防范意识尚有待提高。表3两组医务人员对经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认识调查项目A组(%)B组(%)血污性锐器不一定是感染因素4060被携带HIV的针刺伤不会感染HIV1520护士比其他人员更易感染机会多6771为HIV、HBV感染者诊治时应采取预防措施2223

表4我国某医院对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认识调查项目调查结果(%)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教育16.8

接触病人比较关心病原携带情况88.6

对病人血液污染物要进行防护73.8

不关心病原携带情况10.0

拒绝为AIDS做手术28.0

应在严格防护和消毒条件下手术68.0

医院缺乏医疗损伤管理监测措施74.0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结论:一是国外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多数持无所谓态度,而国内多数医务人员对此态度过于谨慎;二是无所谓和过于谨慎均反映出他们对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传播情况认识不够。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㈢职业暴露的预防:

1、医务人员要认识到职业性感染HIV的唯一机会是通过伤口或粘膜接触了患者或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2、提高对对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危险性的认识,掌握各种预防措施的方法。

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㈢职业暴露的预防:

3、建立健全、完善预防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规章制度。

4、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第四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一、普遍预防医务人员在病人被确定感染或疑似感染前,即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以防止非胃肠道、粘膜和非完整性皮肤暴露于经血传播的病原体的扩散,把意外性接触到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血液、体液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一、安全处置锐利器具:㈠在进行手术、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创口缝合时,要特别小心意外创伤。㈡要小心处置,不能用手直接传递,以防刺伤,并尽量减少搬运。严禁手持锐利器物来回走动,以防刺伤他人。㈢使用后针头不得复帽;一定要复帽时须单手操作。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一、安全处置锐利器具:㈣采血气标本时,须单手刺帽。㈤使用或处理前,不要用手直接安装或取下锐器。㈥使用过的锐器物应立即置于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或外套黄色塑料袋的利器盒内。一次性使用的及时毁形、无害化处理;可重复使用的于初消后由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一、安全处置锐利器具:㈦锐器物的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满。扎紧袋口,缚于标记、密闭运送。㈧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大地方。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㈠认真洗手。工作中手部皮肤被体液、血液污染时,应及时用肥皂液清洗、流动水冲洗,必要时行手消毒。㈡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灭菌:㈢使用防护设施、器具,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三、在诊疗或护理抗-HIV、AIDS病人时:

㈠抽血、注射、清洁伤口、处理污物等工作时,若可能接触到血液和体液,或手部皮肤有伤口或皮损,须戴手套。㈡进行内窥镜检查、拔牙、镶牙等与病人血液接触工作时,须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防护镜。㈢沾染了血液、体液又需要再使用的诊疗器具要消毒→清洗→消毒、灭菌。清洁处理时须戴手套和围裙。

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三、在诊疗或护理抗-HIV、AIDS病人时:㈣处理被污染的一次性医疗废物时用防渗透、双层胶袋包好,专人送焚毁;被污染的衣物置于双层污衣袋内,缚于明显标识,洗衣房收回→浸泡消毒→单机清洗。㈤物表、地面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三、在诊疗或护理抗-HIV、AIDS病人时:㈥

意外伤口的处理:如被刺伤或损伤,应尽量把血液从伤口挤出,用碘酒、酒精擦拭消毒伤口,并妥善包好。眼睛或口腔受到血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水反复冲洗干净。抗-HIV监测:暴露后、6周、12周、6月。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四、实验室人员采集血标本时注意点:㈠操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等,为每一病人操作前后肥皂水洗手或手消毒。若戴手套,应一人一用一更换。㈡采样时应防止标本污染试管外面。采血后将血样小心放入试管中,并注明标记。若外面受到污染应立即消毒或置入不透水的袋内。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四、实验室人员采集血标本时注意点:㈢送检的标本应放在带盖的容器内,防止倒置。血样及检验单均要有编号,做到及时送检、安全转送,并防止运送途中逸出。㈣申请单、报告单应消毒后登记、发放。㈤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及时弃置于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棉签、棉球弃置于医用垃圾袋内。无害化处理。第四节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五、安全处置废弃物:㈠运送废弃物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厚质乳胶手套。㈡处理体液废弃物须戴防护眼镜。㈢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可按一般废弃物处理。

第五节消毒管理

一、术语:㈠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体表面的有机物和污迹、尘埃。㈡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㈢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第五节消毒管理

一、术语:㈣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㈤媒介物: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含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二、消毒类型及对象:

表5消毒类型及对象消毒类型消毒对象疫源地消毒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随时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第五节消毒管理

三、HIV的抵抗力:

㈠对环境中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1、对热、干燥敏感:56℃30min可使病毒酶系破坏,60℃3h或80℃30min即不能检出感染性病毒。

2、对一般消毒剂敏感:50%~75%酒精、3%过氧化氢、5%石炭酸、0.1%家用漂白粉、2%福尔马林、1%次氯酸钠等

3、不耐酸:PH降至6时病毒滴度大幅度下降。第五节消毒管理

三、HIV的抵抗力:㈡不利于消毒的因素:

1、耐碱:

PH高至9时,病毒滴度下降甚微。

2、在潮湿、温暖、有机物污染的环境存活时间较长:如在23℃~28℃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可存活15天以上。

3、紫外线、γ射线均不敏感:

第五节消毒管理

四、消毒方法:㈠日常生活接触:㈡随时消毒:当环境和生活用品或医疗器具等被HIV感染者及AIDS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须即时消毒。㈢根据被消毒物品、污染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消毒剂。重复使用器具须行双消毒。第五节消毒管理

四、消毒方法:㈣一次性使用医疗物品不得重复使用。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器具和医疗用品:弃置于耐刺防渗漏容器或感染性垃圾袋内;专人负责回收,扎紧袋口、缚于明显标识,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第五节消毒管理

四、消毒方法:㈤注意事项:

1、任何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均应先充分清洗干净。

2、凡能拆卸的部分应拆卸后清洗→消毒或灭菌。第五节消毒管理

四、消毒方法:

3、采用流动水清洗→清洁剂去污→含酶清洗剂浸泡→流动水冲洗→消毒或灭菌。

4、根据被消毒对象、污染情况等选择消毒剂种类。注意所配置消毒液的适宜浓度、剂量、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

5.加强防护、注意安全: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一、隔离预防: 隔离预防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传染病隔离、普遍预防、标准预防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二、传染病隔离:是将传染病传播者在传染病期间,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并对其分泌物、排泄物等随时予以消毒。严密、呼吸道、肠道、接触、血液/体液、虫媒隔离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三、标准预防㈠概念: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三、标准预防㈡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保护:

3.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三、标准预防㈢隔离措施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粘膜、非完整性皮肤和污染物品前均应带手套;同一病人,既需接触清洁部位、又要接触污染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后,不论是否戴手套,均应认真洗手。在摘除手套后、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他人时必须立即洗手。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三、标准预防㈢隔离措施

3.操作中传染性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必须戴护目镜、口罩和穿防护衣,以防止污染皮肤、粘膜和衣服。

4.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做好消毒清洁处理,以防止传染性病原体传播扩散;重复使用的仪器和设备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适宜的消毒灭菌。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三、标准预防㈢隔离措施

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及环境的清洁、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6.污染的床单等布类制品要及时处理,防止通过皮肤与粘膜接触或污染的被、服传播病原体。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三、标准预防㈢隔离措施

7.防止锐利器物刺伤,做好用后处理。一旦发生意外刺伤时,须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8.容易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给予单间隔离。

表6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区别

普遍预防标准预防

隔离物质血液及深部体液所有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预防疾病血源性传播的疾病血源性和非血源性传播疾病

隔离方法戴手套、穿隔离衣等空气、微粒和接触隔离接触隔离

隔离保护强调医务人员免受感染强调双向保护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四、隔离预防技术㈠洗手:

1、六步洗手法:

2、洗手设施配置:流动水洗手池非触摸式水龙头擦手设施肥皂或皂液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四、隔离预防技术㈡口罩及护目镜

⒈应洗净双手后戴上或摘取口罩,口罩佩戴时应罩住口、鼻。

⒉口罩暂时不戴时应洗净双手后立即摘去,摘去后应污染面向外折叠后放在胸前小袋内暂时存放,不得挂在颈项上以备反复使用。棉纱口罩使用4h~6h后更换。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四、隔离预防技术㈡口罩及护目镜

⒊一次性口罩应每班次一更换,注意压鼻形、防漏气。

⒋口罩变潮湿后便丧失效能,应及时更换。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⒌必要时戴护目镜。以防止血液、体液等溅至眼睑结膜。

表7普通脱脂纱布口罩要求(GB19084-2003)

长(CM)宽(CM)层数密度基本不得<基本基本不得<基本(层)(根)尺寸尺寸尺寸尺寸经纱纬纱

181141≥12≥9≥9戴口罩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四、隔离预防技术㈢手套

⒈在接触患者或进行治疗之前、后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应戴手套。

⒉不同患者之间或同一患者不同部位、不同诊疗活动之间应更换手套。

第六节隔离预护及操作

四、隔离预防技术㈢手套

⒊戴手套进行诊疗活动中需接触清洁物品或器具时,应脱去手套后方可进行。

⒋手套应作为一次性物品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不得随意丢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