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苏武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苏武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苏武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苏武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传作者:班固

2019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1.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知识。2.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两都赋》作者介绍家庭成员: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汉书》介绍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汉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班固之妹班昭史书类别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史书类别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之比较《汉书》《史记》体裁时间跨度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29年3000多年纪、表、志、传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两书合称为“史汉”背景介绍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汉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背景简介11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

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梳理清人物的关系主人公:苏武次要人物:张胜、卫律、单于、汉使者11/6/202313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14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梳理情节

.

❷因变被扣

活动二:研习文段

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梳理情节

.

❸自杀殉汉

活动一:读第四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听取供词2、置煴火

没有火焰的微火3、舆归营

名词用作动词

用车载4、而收系张胜

逮捕监禁

活动二:研习文本

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

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思考探究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首先剑斩虞常,威胁张胜。在张胜请降后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态度如何?问题: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1)肉体折磨(2)精神折磨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11/6/20231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11/6/202319思考探究(1)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2)家人不幸遭遇: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3)自己投降的经历。(4)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5)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李陵是如何对苏武进行劝降的?思考探究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回应时态度如何?苏武对卫律的劝降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甚至痛骂卫律,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思考探究(1)身份上:卫律原是汉使,但已投降匈奴,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是可耻的叛徒;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同时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为何迥然不同?(2)劝降方式: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关系劝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忠诚、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11/6/202323汉匈和亲,白发归汉-----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结构本文详写了苏武几件事?出使匈奴,以求通好缑王谋反,殃及汉使张胜语武,恐负国,欲自杀卫律审武,引刀自刺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幽禁窖中,饮雪吞毡牧羊北海,持节不渝李陵劝降,忠心表白汉匈和亲,请还汉使历尽艰难,白发归汉11/6/202325文章艺术特色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一、详略得当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文章艺术特色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1)语言描写: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2、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3、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言。”(2)行动描写: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3)细节描写:1、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文章艺术特色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一、张胜与苏武:二、卫律与苏武:三、李陵与苏武:张胜贪生怕死苏武大义凛然卫律卖国求荣苏武高风亮节李陵计较个人苏武忠君爱国VSVSVS文章艺术特色四、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单于和卫律逼降副使张胜的屈降朋友李陵的劝降幽武置大窖:绝饮食,天雨雪北海无人处:天气寒冷,廪食不至人物形象小结《苏武传》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十九年的经历,刻画了其忠君爱国、忠贞不渝、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坚韧不拔、视死如归、具有民族气节的形象。概括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矢志不渝坚韧不拔

……(1)张胜苏武(2)卫律苏武(3)李陵苏武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归纳主题:

《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关于气节的名句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讴歌苏武

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他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壮哉,苏武

颁奖词

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浮华与坚守之间,苏武用不屈的傲骨做出了诠释,他用那脱落的旄节,书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歌。苏武,永远的苏武。

他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对祖国的忠贞;他虽然没有超人的谋略,却有磐石般的信念。十九年坚守,忍辱负重,终归汉;十九载磨难,旄节落尽,始得还。一个朝代乃至一个民族都被他感动,英雄的气节,不朽的丰碑。苏武,一个真的猛士。42一、通假字① 法令亡常② 毕今日之驩

③ 与旃毛并咽之④ 信义安所见乎⑤ 武父子亡功德⑥ 前以降及物故

“亡”通“无”,没有。“驩”通“欢”。“旃”通“毡”,毛织品“见”通“现”,显现“亡”通“无”,没有。“以”通“已”,已经文言知识梳理43⑦ 空自苦亡人之地⑧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⑨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⑩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⑪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亡”通“无”,没有。“畔”通“叛”,背叛“去”通“弆(jǔ)”,收藏。

“决”通“诀”

“亡”通“无”,没有。

44二、古今异义1.武等实在

2.会论虞常3.卧起操持

4.我丈人行也5.置币遗单于6.欲因此时降武实在:确实还活着。论:判罪。操持:拿着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币:礼品。遗:送给因此,趁这(时)457.独有女弟二人8.且陛下春秋高9.汉亦留之以相当10.皆为陛下所成就11.稍迁至栘中厩监12.如惠语以让单于13.来时太夫人已不幸14.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女弟:妹妹春秋:年纪。相当:互相抵押成就:提拔。稍:渐渐。让:责备。不幸:去世假吏:临时代理的官吏三、一词多义1、使数通使相窥观单于使使晓武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2、语以状语武如惠语以让匈奴3、引引佩刀自刺拔出虞常果引张胜使者。“使”:派,“使”:使者出使告诉说的话抽出供出474、食廪食不至绝不饮食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发恐前语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及还,须发尽白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6、乃恐汉袭之,乃曰见犯乃死,重负国粮食给他吃的吃被揭发派遣头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汗的)副词,于是、就副词,才7、得虞常生得

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8、如如惠语以让单于事如此,此必及我9、为兄弟并为郎汝为人臣子匈奴以为神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抓住能按照到担任作为看作,当做替10、因君因我降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11、以恐前语发,以状语武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通过介词,趁机介词,趁机连词,于是,就介词,把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在通“已”,已经凭借……身份12、益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13、相副有罪,当相坐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14、节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副词,逐渐,渐渐副词,越发,更加副词,越发,更加代词,偏指一方,你副词,互相副词,相互代词,偏指一方,你节操气节符节,使臣所持的一种信物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做动词①天雨雪②羝乳乃得归③杖汉节牧羊④惠等哭,舆归营落下生子拄着抬,用车子抬。(2)名词用做状语①剑斩虞常已②得夜见汉使③其一人夜亡④朝夕遣人候问武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用剑在夜里在夜里在早上和晚上向上①诚甘乐之②单于壮其节①宜皆降之②王必欲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