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1.gif)
![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2.gif)
![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3.gif)
![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4.gif)
![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e776f9b1388ef2594e3f99c5dd27458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禁止出国展出文物赏折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出土时间: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3、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食器,口径10.6×9.2、高5.7、底径7.6×7.2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4、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5、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6、河姆渡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通长55、通高25厘米。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7、
“司母戊”铜鼎
商朝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8、青铜神树
商朝通高3.96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树的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主干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九只鸟。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这株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真可算是独树一帜,举世无双。三星堆遗址出土。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9、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商朝: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10、嵌绿松石象牙杯商朝。高30.5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形似现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老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1、大玉戈
商朝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12、太保鼎西周。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3、利簋(gui,音轨)
西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4、大盂鼎
西周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5、淳化大鼎西周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现藏于:陕西省淳化县博物馆。16、何尊
西周。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17、虢季子白盘
西周。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2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虢季子白盘先曾藏于故宫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8、墙盘西周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周原扶风文物管理所
19、晋侯苏“编钟”
西周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20、大克鼎
西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21、
“云纹铜禁”
春秋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22、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春秋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3、水晶杯
战国。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24、曾侯乙“编钟”
战国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早期。25、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1977年发现,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发掘,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7、曾侯乙“青铜尊盘”
战国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1978年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9、彩漆凤鹿木雕座屏
战国。通高15、长51、座宽12、屏厚3厘米。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30、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31、人物龙凤帛画战国长31厘米,宽22.5厘米。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用墨绘成,兼用白粉,但多脱落,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妇女姝上方有一夔一凤。凤鸟昂首展翅,一足前伸,一足后伸,尾瓴上卷到头部上方,现得强健有力。凤鸟前方有一竖垂的龙,一足前伸,另一足已不甚清,尾部卷曲。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32、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其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另外,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1974年冬,平山县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3、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34、铜车马
秦朝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呈横长方形,有圆形车盖,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7米多深处。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235、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
西汉时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西汉时期。36、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西汉。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37、茂陵石雕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这批作品构思超凡,题材多样,富于大自然的山野情调,意象博大深沉。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或腾跃或宁息,生态万般,无不各具其妍,韵致宛若。质朴而有灵趣,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石刻表现手法洗练,雕凿勾勒并用,以意运斤,精微入化。相石拟形之构思,有石破天擎,神全意足,浑若天成之妙,乃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象生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怪兽吃羊西汉。长274,宽220厘米,依石块自然形态就势刻划,怪兽的眼与嘴透露着凶残和贪婪,线条简练准确,用线雕勾勒出怪兽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状表现羊身上的肌肉,羊在怪兽中挣扎的痛苦表情,通过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形象地再现出来,结构十分巧妙,形成紧张恐怖的气氛,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藏于:茂陵博物馆。马踏匈奴西汉。高168,长190厘米,是霍去病墓上最具纪念意义的石刻作品,马的气势轩昂,庄重有力,威风凛凛,一个战败的匈奴仰面倒在马下,手持弓箭,呈恐惧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霍去病战功的赞扬,象征着正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雕刻手法朴实浑厚,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胆的想象力。现藏于:茂陵博物馆。卧牛西汉。长260,宽160厘米,成功地表现了牛的温良驯服,粗壮有力的特点。神情安祥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眼睛,肥大的喘息的鼻和宽厚的嘴,使牛的形象更为真实而生动。现藏于:茂陵博物馆。跃马西汉。高150,长240厘米,其头部线条刚健有力,眼眶呈三角形,炯炯有神,前半部几笔大的勾勒,流畅遒劲,极富于动感,前蹄紧扣地面,前肢弯成直角,形象刻划出了烈马一跃而起的瞬间动态,刻工简练而精巧。现藏于:茂陵博物馆。卧象
西汉。高58,长180,宽103厘米,前肢盘曲,表现出睡眼惺松的憨态,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宁静中透出顽皮可爱的神情,头部轮廓采用圆雕的手法,刻划出了小象的温驯性格,栩栩如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野猪西汉。长163,宽62厘米,刻划手法简洁,猪的双目锐利,尖嘴前伸,缩颈贴耳,显得顽劣而又机警,拱身伏地,形象非常逼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伏虎西汉。长200,宽84厘米,着重刻划其机警凶猛,伺机捕获猎物的兽中之王形象,刀法简洁,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现藏于:茂陵博物馆。38、角形玉杯西汉。通长18.4厘米,口径5.8—6.7cm,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汉代之绝品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朱雀屏风铜顶饰西汉。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双翅距24.5cm。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西汉。通高31.5、横长15.8cm。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头蛇。双手操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缠,玲珑通透。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39、铜屏风构件5件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西汉。高16.7,宽56.3,厚4cm,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蛇纹屏风铜托座西汉。高23.4、长46.45、宽29.4cm。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西汉。通高33.5、通长27.3cm。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40、直裾素纱禅衣
西汉。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41、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2498块,金丝重1.1千克。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皇帝的玉衣用金缕。中山靖王刘胜是诸侯王,也服用了金缕玉衣。出土时,衣内仅见几枚牙齿珐琅外壳和一些粉末状骨渣。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42、长信宫灯
西汉。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墓葬,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夺目。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43、铜奔马
东汉。此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马作飞驰状,高昂首,尾上扬,口张作喘息状,3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上。那只奋飞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马蹄踏中脊背,霎那间吃惊地回首反顾;似要看清那比它还快的庞然大物,而奔马也头稍左顾,好象也要弄清踩着了什么东西。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艺术家设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入胜的意境,烘托、反衬出骏马的神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44、摇钱树
45、
“五星出东方”护膊汉晋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46、朱然墓出土“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47、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在朱然墓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木屐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1984年6月,在朱然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48、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北魏: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49、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局部)
北齐。
《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南朝。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50、《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模画
51、红地云珠日天锦北朝。长48、宽28厘米。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5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朝: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镀连结着壶盖与提梁,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窑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54、涅槃变相碑唐代。碑通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碑为螭首、龟趺,碑额雕刻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题铭天授二年(591年)。正面刻畫涅磐故事六图,分别是难陀供养、双树涅槃、为母说法、双足显圣、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下层刻有施主姓名。涅盘变相碑,原为山西猗氏(今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列。碑为螭首龟趺。额部雕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图,上部四图—左面为“纳棺”、“临终遗戒”,右面为“荼毗”、“送葬”。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左面“纳棺”、“临终遗戒”,右面为“荼毗”、“送葬”
55、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用的材料是一整块世间罕有的带条纹状的红玛瑙,玛瑙两侧为深红色,中间为浅红色,里面是略呈红润的乳白色夹心,色彩层次分明,鲜艳欲滴,本身就已是极为罕见的玉材。此杯为模仿兽角形状,这种角杯实际上源于一种被西方称为“来通”(rhyton)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艺美术中是十分常见的。因此,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56、景云钟
唐代: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6吨。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宏亮。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57、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个大环象征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小环则代表十二部经。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锡杖随着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58、八重宝函唐代。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世所罕见,其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一九八七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的凌晨一时佛指舍利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金塔高105毫米,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塔座为纯金方台,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仅11毫米高.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以珍珠装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重1512克。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场景丰富生动,人物众多,工艺精湛。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函体以平雕刀法刻画“护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有一金锁扣和金匙,“盝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为四条平脊相围的平顶。以银铸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护世四大天王”像,顶面有行龙两条,为流云所围。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极其威严,使人肃然而敬。凝目而视,彷佛诱人追随函壁的画像驰骋三界,遨游九重天。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第八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银棱檀香木函内是一个略小的鎏金盝顶四天王宝函,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的四侧面分别刻着四大天王图像。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咤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边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最外层是一个长、宽、高各30厘米的银棱盝顶黑漆宝函。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59、阿育王塔内“铜浮屠”
唐代。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60、常阳太尊石像唐代。像高一点五米,以白石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其形像优美,技法娴熟。现存唐代道教造像主要有:山西常阳天尊像、四川一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玉女泉摩崖造像等。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61、鸭形玻璃注
北燕。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1965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62、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西夏。出土经书共九册,完本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共有9册,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63、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元代。通高29.5cm,横宽20.5cm。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64、凤冠
明代。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老二凤冠、九老九凤冠、十二老九凤冠和六老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冠上饰件以老凤为主,老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老、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餐盒绿色包装设计大赛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美团外卖配送员招聘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材料供销合作合同
- 2025年度跨境并购股权转让中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抚养权协议书(2025版)子女成长环境改善与监护权执行合同
- 2025年度广告牌广告内容更新与替换服务合同
- 2025年恒大地产商业物业租赁合同-智慧社区物业管理标准
- 2025年度广场砖铺贴施工与城市公园设施升级合同
- 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股权转让免除纠纷合同
- 2025年度旅游服务合同变更协议参考
- 2025-2030全球废弃食用油 (UCO) 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的催化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快递行业无人机物流运输合同范本及法规遵循3篇
-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2024-2030年中国产教融合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2024年微生物检测试剂行业商业计划书
- 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单词表
- 物业公司介绍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永辉超市公司员工招聘问题及优化(12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