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摘自《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一书作者唐甦
“气血”的含义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是基础理论之一。特别是“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有关“气”的名称有多个,但“气”的实质含义无非是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和状态下,“气”的实质含义有非常精确的诠释,不能混淆,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同状态条件下,“气”的实质要理解为能量,或水谷经脾胃化成的精细颗粒(水谷之精髓),或精微颗粒蒸腾汽化成的水“气”,或大自然中存在的呼吸之“气”。下列逐个加以分析:b5E2R。b5E2R。
一、能量之“气”
能量之“气”重要反映的是脏腑机体的生理机能状态,与生理机能状态有关联的父母之“精气(元气)”分不开,又可称为“脏腑之气”。“宗气”为胸中积聚之“气”,又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是由肺部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之精髓结合而成,反映肺部的生理机能,同样含有能量之“气”的含义。p1Ean。p1Ean。为什么要将能量之“气”解释为“元气”、“宗气”、“脏腑之气”呢?这里有个新概念的分类问题,“气”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中医学概念,必须与当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给人方便于理解的诠释。DXDiT。DXDiT。
“气”的部分含义,就是当代生物物理学中的物理因子,就是能量的概念,这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有了能量概念的加入,我们才干将以前单纯用“气”来描述,让当代人云山雾罩,转变成通过实际测量而能够对机体脏腑的机能状态定性定量的分析。从当代生物物理学理论角度分析,“气”就是动能的代名词。RTCrp。RTCrp。
我们要诠释中医学中“气”的理论,首先要有“气”是运动的理念,任何“气”的名词、“气”的含义的描述,都与其运动状态分不开。从对中医“气”的实质来分析,“气”是物质的,“气”是运动的。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一种体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效体现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功效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既无物质,又无功效的生命过程更是不存在。“气”是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物质运动的认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5PCzV。5PCzV。
“气”是运动的物质,则:“气”运动×物质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是能量,是对物质动能的描述。是速度的平方,质量。
从上述动能公式能够看出,“气”是能量的代名词,这是经络实质中一种长久被人无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概念。“气”是对物质动能的描述,“气”是能量,而物质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换的。如动能可变为势能,势能可变为机械能,在人体内机械能又可变为生物能等等。物质的物理能量形态在一定状态下可互相转化而变成“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其它物理量(此部分探讨详见有关章节)。jLBHr。jLBHr。
这些物理量有大小的量值变化,不同场能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某个方面的体现:按照当代物理学“挠场”的概念,如果把一种带电的、有质量和自旋的物体,当作是对物理的真空挠动,则物体的带电量对应产生电磁场,该物体的质量则对应产生引力场,而该物体的自旋则对应产生挠场。因此不同的场能够当作是该物体在物理真空不同条件的某个方面。说得通俗点,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这是基本常识。因此任何物质都同时含有电磁场、引力场和挠场。xHAQX。xHAQX。
“气”是物质能量的代名词,因此在不同条件、不同状态下,“气”以“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不同物理量的形态出现,也应当得到人们的理解。LDAYt。LDAYt。
当代人很难理解某些“气”的名词,如“脏气”(又分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腑气”(又分为“胃气”、“胆气”、“大肠气”、“小肠气”、“三焦气”、“膀胱气”)等,这些“气”分别代表着这些脏腑的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是能够量化的。用当代科技手段(如市场很流行的多个经络检测仪),通过测量各脏腑生物电、生物磁的变化,而得出强盛、衰弱以及十二经络的亢衰状态等多个指标,从而掌握这些脏腑经络的生理状态。这种量化的描述就比阴虚阳亢等定性的解释更易为人们理解。Zzz6Z。Zzz6Z。
从以上各篇叙述,我们懂得体液在经络通道内流动,调节着人体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这个调节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然而人们还是没有脱离西医学的研究习惯(即化学和解剖学的实验习惯),过多地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化学因子对人体生理代谢过程的调控,而物理因子(“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经常被人们无视,但这却是经络实质的重要部分。缺少这部分,经络实质就理不清,也使诸多学者有关经络研究的假说理论在解释经络的调节功效时比较牵强。因此我们对经络功效的认识,要从整体上有一种能被人们接受的解释,要从化学因子、物理因子、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各个因素阐明经络对人体是如何调节的,这些环节对经络实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dvzfv。dvzfv。
孟竞璧,张维波,祝总骧用同位素迁移实验证明人体体液的流动速度约为,体液含有多个复杂的化学因子成分,这些成分随体液在全身流动的过程中对人体各部分所起的调节作用是毋庸置疑的。rqyn1。rqyn1。
当代经络研究中循经感传是重要的内容,针灸学中非常重视针刺时出现的多个感觉传导现象,即所谓“气行”。“气行”的状况因各人的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灵枢·行针》分析这种状况,“或神动而气先针行(过敏);或气与针相逢(正常);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迟钝)……”。行针规定“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阐明掌握“气至”现象是获得针灸疗效的核心。在此,“气至”有两个含义,首先是“气”,然后才是“至”。这显然是说外加物理因子(针刺)后,体内出现了物理因子“气”,而这种“气”必须是“至”的(感觉到)才有疗效。这就是物理因子调理脏腑的一种明证。Emxvx。Emxvx。
“气至”是循经感传的过程,感传速度(见《经络敏动人》)约—,是体液运动速度的数十倍。显然在此起调理功效的是物理因子“生物电”,而不是化学因子(体液中的多个化学成分)。由于“气至”,人体内的神经调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作用,最后起到治病及调理的效果。固然在没有外加物理因子(针刺)时,体内经络调理各个脏腑的机能,就存在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同时起作用的机理。有关物理因子的调节机理将在有关章节具体叙述。SixE2。SixE2。
二、
水谷精髓之“气”
水谷精髓之“气”又称营卫之“气”,在中医学中叙述诸多,分类名称也诸多,但归于一条,就是水谷经脾胃运化吸取后,形成的精髓细微之物运行到肺部,再与肺部吸取的自然之清气结合,运行于脉中,即为“营气”,行于脉外,即为“卫气”。6ewMy。6ewMy。
“营气”是行于脉中,含有营养作用之“气”,故称为“营气”又为“荣气”。通过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络六腑,偏于内脏。“营气”注于脉中(即组织液中),通过静脉及淋巴系统回流成为血液的重要构成成分,故有“营血”的功效。“营气”在脉中运行全身对全身各组织器官,特别是内脏,发挥其营养作用。《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kavU4。kavU4。
“卫气”是行于脉外,含有护卫作用之“气”。因其含有护卫的特点,故称为“卫气”。“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营气”属阴走脉内,“卫气”属阳走脉外,故又有“营阴”“卫阳”之称。“卫气”与“营气”相随,布散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偏于体表。“卫气”含有温养、调节、防御的作用,对人体体温维持恒定、体表肌肤腠理,起着温养的作用,并司皮肤、汗孔的开合,防御外邪的侵入。《灵枢·本脏》曰:“卫气者,因此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可开合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卫气者,热气也。肌肉之因此能温,水谷之因此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卫气者,所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y6v3A。y6v3A。
中医学中的“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条件是相似的,即由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胃吸取传输而来的水谷之气相结合而成。从生成条件,三气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即使多个气的称谓不同,事实上都是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化成营养单元和氧气,随着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经络系统的运输达成人体的各个部位,参加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多个活动。因“气”所在的部位不同,故有不同的称谓,这也是中国文化及中医学的特点。M2ub6。M2ub6。
三、蒸腾汽化之“气”蒸腾汽化之“气”即组织液(细胞间液)中的微小颗粒,直径约几十个。无论是结合水(与细胞间质中的固体成分结合成凝胶态的物质),还是自由水(在组织间隙中的微小通道里流动的),它们的体积都非常小,以致靠近水蒸汽的存在形式,故称为“气”并若“雾露之溉”。0YujC。0YujC。
张介宾在解释《灵枢》有关内容中,对“营卫之气”,液、血、汗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营卫之气,虽分清浊,然皆水谷之精髓,故曰营卫者精气也……,然血化于液,液化于气,是血之与气,本为同类,而血之与汗,亦非两种。但血主营,为阴为里,汗属卫,为阳为表,一表一里,无可并攻,故夺血者无取其汗,夺汗者无取其血(《类经》卷)”。eUts8。eUts8。
这段话描述了气—液—血的互相转化:“气”无论是“营气”还是“卫气”都是以气样微小颗粒形式存在的组织液,当这些微小颗粒聚集成较大水团时则变成“液”,如淋巴液或关节液,当这些液回到血管内,又变成血。“卫气”出于上焦,其组织液的颗粒最小,被称为雾,即“上焦如雾”。“营气”的组织液颗粒较大,被称为露,两者合成为“若雾露之溉”的“气”。《内经》以及后世的注释者们还将人体中的“气”比方成自然界中的“天气”和“地气”。由于“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故“天气”和“地气”事实上指自然界中的水蒸汽和水,它与人体内的体液形成有类似的地方,则进一步阐明了人体的“气”精确地解释应为水“气”。sQsAE。sQsAE。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之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张介宾说:“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气化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即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注,故为溺与气(《类经》卷)”。正常状况下,水气也不单纯是指水,水还涉及诸多营养物质,即组织液中所含的蛋白质、有机物和无机盐,而非纯正的“水蒸汽”。GMsIa。GMsIa。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看到,古人提到“上焦如雾,中焦如露,合而若雾露之溉”,看似强调的是上焦或中焦的位置,其实也精辟地强调了温度对人体“气”的影响,如: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讲叙的都是蒸腾汽化之“气”,即在不同部位、不同状态、不同条件下的同一种东西——“组织液”。TIrRG。TIrRG。
四、气功之“气”——大自然中的呼吸之“气”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构成部分。《黄帝内经》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上古”应理解于四千年以前,几千年来,气功在民间流传并没有统一的名称,源于医、儒、道、佛、武之差别,就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引导、吐纳、行气、服气、坐忘、守神、炼丹、坐禅等。7EqZc。7EqZc。
气功与中药、针灸、推拿等同样,是祖国传统医学的构成部分。《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这段话阐明,心理健康,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才干协调,按这个规律养生才干长寿;心理不健康,则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就紊乱,照此则必生病变。《内经》又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一向。”这段话是说,当一种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协调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效就能够协调,长久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体质,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lzq7I。lzq7I。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一段记载:“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如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如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zvpge。zvpge。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段描述事实上是一种围绕自我暗示核心,聚精会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通过想象摈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妙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入静是气功锻炼本身最重要的一种特点,也就是气功区别于其它健身办法的特点。入静状态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形式和坐姿的一种心理学上所说的催眠状态。人体在入静时,会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