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武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_第1页
两宋时期武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_第2页
两宋时期武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_第3页
两宋时期武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_第4页
两宋时期武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宋时期武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种类的大量出现始于明代。虽说是从明代开始,但与宋元时期武术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两宋时期的武术变化尤为重要。那么,两宋时期武术究竟有哪些发展变化,变化原因何在?以及它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搞清这些问题,对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武术的演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宋代不同武术形态以及其发展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等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了解两宋武术发展之概貌及其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地位,疏谬之处,恳请指正。10世纪至13世纪,是我国辽、宋、西夏、金、元政权先后并立的时代。此时,不仅民族矛盾尖锐,而且宋朝国内矛盾也异常尖锐,战争频繁,烽火连年是这一时期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条件下,军事武艺在民间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可从以下几在方面看其发展之概貌。第一,非正规的地区性的乡兵普及各地宋朝承袭后周遗制,设置乡兵,“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北宋的乡兵计有河北、河东神锐、忠勇、强壮,河北忠顺、强人,陕西保毅、寨户、强人、强人弓手,河东、陕西弓箭手,河北东、陕西义勇,麟州义兵,川峡土丁、壮丁,荆湖南、北弩手、土丁,广南东,西有枪手、土丁、邕州溪洞壮丁、土丁、广南东、西壮丁、河北京东弓箭社,陕西护塞,荆湖义军土丁弩手、刀弩手,夔州路义军土丁、壮丁,施、黔、思州义军土丁、壮丁,渝州、怀化军、溱州、江津、巴县巡遏将,涪州宾化县义军土丁,广南西路土丁、广南东路枪手,邕、钦州洞丁,福建路枪仗手,江西西路枪杖手等。南宋的乡兵计有忠义巡社,土豪,山水寨兵,利州路义士、忠义人,兴元府良家子,西和州、阶州、成州、凤州忠勇,金州、均州、房州保胜,文州忠胜,西和州、阶州弓箭手,龙州寨子弓箭手,夔州路义兵,嘉定府、黎州、雅州、威州、茂州土丁,恭州把截将,泸州夷军、义兵、胜兵,京西路保捷,湖北路义勇、土丁刀拿手,湖南路乡社,淮南义兵、万弩手,镇淮军,两淮壮丁民社,福建路枪杖手,江西路枪杖手,两广土丁,辰州、沅州、靖州洞丁,邕州左、右江洞丁,广西路义士等。宋朝的乡兵与禁军、厢军不同,一般不脱离农业生产。有的“自备戎械,就乡闾习武技”;有的“散居边境训练,无事耕作,有警调发”;有的在乡中“置教场”,“三时务农,一时讲武”,或“择邑豪为总首,农隙教武艺”总之,他们除“依时农作”外,就是“御贼备战”,“教习武艺”。这是乡兵活动的一个特点。在武艺训练的内容上,乡兵大都“教以弓弩击刺之法”,“如诸军诵教阅法”。其中包括步射、马射、击刺、刀牌、镖牌等。各地乡兵名称不同.习武活动也有一定区别,如“弓箭手”,“乎居以田猎骑射为能”,多是硬弩手及标牌手”。而“枪杖手”则是善于用枪的人,,如“福建路枪杖手,出入轻捷。取得其术,一可当十”。乡兵“选自户籍”或由“士兵应募”,有时调往外地作战,但大多数则“使之卫其乡邑,保其田庐”。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各地民间武艺的发展,尤其是对后来各具特色的地方武艺的形成有相当之影响。第二、各类民间组织武艺活动的内容及其特点宋朝政府一贯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禁军民男女结义社”,“禁民私有兵器”,“禁河北诸州民弃农业,学禁咒、枪剑、桃棒之技者”。“军民有私置刀兵器甲,限五十日送官,违者论如法。”“禁民间结社祠岳渎神,私置刀盾旗幡之属。”但在边患此起彼伏和国内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这些禁令并没有能阻止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相反,各类民间组织习武活动形式之多样,范围之广,人数之多非前代可企及。试将各类民间组织习武特点分析如下:(一)由于宋朝对外一贯妥协投降,苛且偷安,使人民遭受极大灾难,因此广大农村的人民不得不“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各据山寨,屯聚自保”16“百姓自相团结”为社为寨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河北等地众多的“带弓而锄、佩剑而樵”的弓箭社17;发于河朔而后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的忠义巡社;两河“一十九寨”十余万众忠义民兵16;河东的“红巾”军河州的双山;鸡笼二山寨,麻胡、阿育二水寨,庐州的浮槎方山等寨,除州的独山等寨;山东耿京、李铁枪起义等等。从史料看,上述组织的武艺活动,有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所备兵器甲胄皆实战所需之物,训练及临阵皆为弓弩、刀、枪等军事武艺,至于“花刀、花枪、套棍、滚叉之类,诚无济于实用的“的”套子武艺”鲜见这些武艺组织的活动之中,这正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村的习武特点。(二)两宋时期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再加上宋政府将岁输辽(后是金)、西夏大量银绢的沉重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荷兵举义,反抗官府。据何竹淇先生编的《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统计,北宋和南宋农民起义各约200多次,总达400多次,可见两宋农民起义之多.非前代所比。我们从下列农民起义有关武艺活动的史料中,也可窥见当时民间习武活动的特点。虔州刘法定“兄弟八人。皆有身手,善弓弩。”长江民“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掩杀下草寇(王小波、李顺起义军)二万余人,奇到大小船千余艘,并获弓、弩、枪、剑、旗、鼓、印、篆、骡、马等物称是。”宜州陈进、卢成均等”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福州闽县吴才”运槊突围”。陕西北“张海等一行,已及六十馀人,各骑鞍鞍马,有弓弩器械,惊劫县镇。”湖南桂阳盐民“其人骁悍;善用铤盾,北军不能与之角”。颖州君遇等”兵仗弓弩井全,累次与捕盗官吏斗敌。”鼎州武陵县钟相”所居村有山,曰天子冈,遂即其处,……聚众阅习武艺。”杨么军“各执雁翎长刀,光彩射目。”“鼎”、澧群盗如钟相、杨么战船有车船、有浆船,有海鳅头。军器有拿子(原注:其语谓拿为饶),有鱼叉,有木老鸦(亦名木籍,长三尺许,锐其两端,战船用之),拿子、鱼叉(以竹竿为柄,长2—3丈),短兵所不能敌”。“湖之南、江之西,饥赢之民数十辈,盗挟弓刀,骚扰州县”。郴州陈峒“多施偏驾弩、礌石手炮,又有小盾,皆其长技。”福建晏梦彪起义军“招贤三尺刃如霜,夹以巨盾张、朱枪(原注:招贤人能制刀,贼用之,又习张,朱二家枪法。)”山东李全“以弓马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枪铁’”,杨妙真“狡悍善骑射”。又称“二十年黎花枪,天下无敌手”。杨妙真“年20,膂力过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从上述勾稽的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军习活动与上述保家御敌组织的活动有相同之特点,即以弓、弩、刀、枪、盾、剑等军事武艺为主,其中虽有某些武术派别存在的情况,如张、朱二家枪法等,但从其实际应用看,非设场表演用的套子武艺。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军事武艺的内容在广大农村,起码是在农民军中占主导地位。(三)在复杂动荡的社会政局下,各地宗族、乡豪聚众习武或结社自保的现象非常普遍。其目的,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掠的,有的则是对抗农民军的,总之,首先是“自保”。可以从以下史料看其活动的特点。“会湖南茶寇剽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义社),……调度屯御皆有法。……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日:‘是固男子之事也。’”江涣“自幼勇毅,以杖击石,石碎而杖全。睦寇起,县檄防守隘栅,屡以少击众,保全乡里。”赵育才“膂力绝人,更精于射,去百步而射杨叶,无不中者,时称猿臂,方腊叛,与熹父子集趫壮相犄角,邑人恃以安堵。”王达“生有勇力,善剑槊,能步斗。宣和间,方腊寇县、…达乃率壮士数百人,……取道檄官军夹攻之,遂大破贼,乡邑乃全。”“申屠大防,东阳人,妙于枪法,宣和初,草寇窃发,挺身破贼,乡里赖之。”“许琼,字世英,东阳人,刚毅有力,善骑射。宣和中,怀德乡寇起,琼集民壮攻讨之,乡赖以全。”类似上述资料还很多,不一一列举。上述资料虽见剑、槊、杖、射、有法等,但不具派别之名,可见当时民间组织的武艺活动(包括个人活动内容)多以军事战斗技能为主,而在某一项中,尤其是主要用于健身、娱乐的内容的派别之分少见。第三,某些地区习武风气及个人授艺现象的分析两宋时期,某些地区民间习武风气甚浓,其中有些是遗俗,有些则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下形成的。如“忻、代州民秋后结朋角觝,谓之野场,有杀伤者。”因其发展甚烈,宋真宗曾下令“自今悉禁绝之”。又如“河南有壮宗之遗俗(指角力),故人多习焉”。又“河北、河东有不逞之民,阴相朋结,号为‘棍子社’,亦曰,‘没命社’。这是农民反抗压迫的组织,其以“棍子”为名,显然当地有习棍之俗。又如“河北旧有”的弓箭社遍及河北北部广大地区,他们不仅总结了近射、攒射之法,而且定期校阅,形成了当地的风俗。从尚武内容看,无论是徒手还是器械,都包含很强的实战意义,尽管如此,它为民间武艺向复杂化、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民间聚众习武及私人学艺授艺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试举几例:“僧真宝,代州人,为五台山僧正。学佛,能外死生。靖康之扰,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后经其外公姚大翁引见。又从当地一个有名的枪手陈广去学习“技击”,使岳飞成了一个“一县无敌”的人。周侗和陈广当是农村私人授艺的武术家。“汪涣,字德济,武义人,父号汪铁棒,涣幼时,以杖击石,石碎而杖全。”“呼延赞以武勇为卫士直长,……数子亦有勇力,日夕课其击剑、驰剑、枪斗、蹶张、挽强,持箠挺相击挞,殆无完肤。”上述两则是家传武艺。但无论他人授艺和家传,习武内容也基本是军事战斗技能。总之,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的材料及对这些材料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即由于宋朝的边患和社会动荡不安,军事武艺在民间得到了较大普及,不论是民间组织还是私人授艺均以军事武艺的内容做为其活动的主要形式。既使是徒手活动,也重视其相搏技能,故“有杀伤者”。在普遍习武的同时,武艺的内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原不分家的各项军事技能,由于民间专习和研究,开始在某些项中,“分家”。成为各具特色的武艺,如张、朱二家枪法。但这种变化在北宋时期并不明显,南宋时期才逐渐开始。所谓“张、朱二家枪法”的记载是出自宋理宗时人利登的《梅川行》一诗中,它反映的是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十二月以前到四年(1231)正月赣州石城平固和招贤寨起义军的活动情况。而这个时期,民间武艺较北宋又有了相当的发展。南宋华岳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民间十八般武艺之说就是从南宋开始的。此说在南宋戏文、杂剧中也多见,可见是一种流行的说法。十八般武艺之说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冷兵器种类的繁杂,另一方面也反映民间武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果把《水浒传》第二回中王教头点拨史进的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与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前集卷13所载的宋仁宗时的标准兵器相比较,可以看出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军事上早已被淘汰的兵器、如戈、钺、戟以及在临阵中已不甚用的剑、挝、叉、链都出现在十八般武艺中。这些军事价值已消失或渐趋消失的武艺内容被民间重新用来演练,正说明民间武艺的体育化日趋明显了。但是十八般武艺是以件而分的,尚未见在某—件中分成各具其名的流派,可见这一变化只是初步的。同时,农村这一变化较城市缓慢,所以军事武艺的活动在农村仍占主导地位。二民间技艺的发展军事武艺在广大农村普及发展的同时,用于健身娱乐表演的“套子武艺”也在军队和城市瓦肆中发展。北宋时期,军队中已有武艺表演的专业队伍,如宋太宗时“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数百人袒裼鼓噪,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及其巡城,必令舞剑士前导,各呈其技,北汉人乘城,望之破胆。”这些人宋初归军头司管,后隶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军头司每旬休按阅内等子相扑手、剑棒手格斗”以防此等人休闲误事。南宋时设的“内等子”,也是由“诸军选膂力者充应名额,……设额一百二十名,内有管押人员十将各二名,上中等各五对,下等八对,剑棒手五对,余皆额里额外,准备只应。”这些人的任务主要时“遇圣节御宴大朝会”表演武艺。除这些专业表演者外,当时军队武艺表演内容还很多,如《东京梦华录》卷之7《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详细描述了北京军队在汴京(今开封)进行武艺表演的情况:“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行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或“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或”各执木棹刀一口,成行列,击锣者指呼,各拜舞起居毕,喝喊变是从宋开始的。用于表演,所以具有特定的“战争情节”和服装,因此“戏”的性质很浓。不否定有些内容后来为戏所借鉴,但多数则为民间武艺发展提供了素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军队的武艺表演活动多在城镇,这对已经兴起的市民武艺活动不能说没有影响。如“崇、观以来,在京瓦肆呈伎艺中,“亦有“相扑”、“掉刀、蛮牌、”“牌棒”的表演者。有“善角觗,都人号为小关索”的李宝。这与军中表演的“掉刀、蛮牌”“禁军中角觝戏”不能说没有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民间武艺对军队的影响。到了南宋,城镇民间武艺活动进一步发展,内容增多,表演形式多样。有“角觝”“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乔相扑”、“射弩”等等。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还出现了很多民间武艺社组织。如争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的“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兼有弓弩的“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这些社大都“不下百人”社的成员有的是职业武术家,如“射弓踏弩社”的成员皆为“武士”,要求“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又如“角抵社”皆是称为“好汉”的角抵手,其中著名的有主尧大、张关索、撞倒山,刘子路、铁板踏、宋金刚等四十四人。有的则是“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如“射水弩社。”《都城纪胜》释“闲人”:“本食客也,古之孟尝门下中下等人,但不著业次,以闲事而食于人者”。所谓“闲事”其中就包括“使拳”之类,并称为这些人的“本色”,说明这是一种依附干富豪之家,专以其武艺为生的人。不管是以此为娱乐,还是以此为生,从其社会阶层来说,都属于市民阶层。它是宋代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宋时城市的繁荣,商业区出现了大量的前代所没有的固定的游艺场所瓦子勾栏。在那里“作场相扑”、“使棒作场”80的人比比皆是。一些外地来的“路岐人”虽“不入勾栏”,但也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谓之‘打野呵’”。这实际为民间武艺的表演、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使武艺变成了大庭广众之中的欣赏对象。而宋以前,武艺的表演一般是皇室贵族府第举行,民间逢重大节日,有时也有公开表演者,但大部分是走江湖式的街头流动表演。民间艺人在瓦子勾栏中的表演形式,除角觝外,主要是“打套子”,如争交前,“先以女贴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至于“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使棒”之类,皆可能是拳术,刀、牌、剑、棒术的套子武艺。前面提到的诸军百戏中的“枪对牌”、“剑对牌”、“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等则都是对练套子。可见当时单练和对练套子的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宋时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单练、对练的套子武艺呢?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首先是壮大的市民阶层的变化需要宋朝农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货币经济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古城市的厢坊制度,在北宋被冲垮了,代之是出现了市、集镇、瓦子等多样的商业贸易场所。因此“工商技巧之民,与未游闲职之徒,常遍天下”。到了南宋,商品经济更为活跃,临安市内“大街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诸行百市”买卖昼夜不绝”。在这繁华的城市,不仅聚着很多贵族、官僚、大商贾,而且聚集着大批手工业者、小贩、闲人及行定租制的地主。这壮大的市民阶层,除物质生活外,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正如《梦梁录》作者吴自牧所说:“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从上述资料可见,不仅武艺的观赏者是市民,表演者也都是“市并之徒”。而套子武艺既能强体健身,又能欣欣赏娱乐,自然颇受市民的欢迎,因此它的项目也日趋增多,表演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第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民间武艺发展创造了条件宋孝宗元年(1163)的“采石之战”、打退了金代统治者最后一次南侵之后,三十余年的蒙金战争使南宋的政局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稳定,这为民间武艺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武林旧事》作者周密所追忆的乾、淳旧事,正是这个时期内的事情。宋代史籍鲜见北宋城市民间武艺结社组织的记载,而南宋则多见,可见城市武艺表演娱乐活动在南宋有了新的发展。第三、武艺的表演、欣赏娱乐功能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如宋太宗组织“剑士”表演,井无用于战争之意,而在于用其“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之技威摄契丹使者。世衡知河南渑池县时,了解到修庙宇之梁重大,众不能举,遂令“县干剪发如手搏者,驱数对于马前,云:‘欲庙中教手搏’倾城人随往观之,既至而不教。谓观者曰:‘汝曹先为我至庙粱,然后观手搏’。众欣然趋下山,共举之,须臾而上。”世衡正是利用众人欲观手搏的心理,来完成移梁之事的。《梦梁录》卷二十《角觝》说,市并角觝之徒为吸引众人观赏争交“先以女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显然这也是利用套子武艺那刚劲勇武又富有曲折变化的特点来吸引市民观看的。由于这些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所以这种活动方式也逐渐固定下来了,并成为一些武艺人谋生的行道。这样其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形成了军事武艺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和武术的盛行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是我国民间武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民间武艺的体育化现象日趋明显。但这种变化在我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是有差异的。北方边患甚烈,“大河之北,民性劲,皆习武技”“河东之民受困敝最多,人尤劲悍好武”其所习武技,皆大战实用之物,即军事武艺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南方外患之扰少,尤其蒙金战争期间,南方相对安定,且商品货币经济的明显发展,城市套子武艺有了很大发展。在农村习武活动中,亦有了分家之武技,从而逐渐形成了与北方重实用武艺的不同特点。这对后来我国南北习武活动的差异是有一定影响的。从城乡习武活动来说,广大农村因繁重的赋税、地租剥削,残酷的人身压迫,阶级矛盾空前尖锐,至使“村落百戏之人”,在农村无以为生,纷纷“抱儿带女,就(城镇)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货。”所以习武活动多围绕激烈的军事斗争展开,无论是徒手还是器械技能基本都是军事战斗技能。虽然有某些武艺派别存在的情况,但为数甚少,且非套子武艺。城市习武活动与农村有较大区别,尤其北宋末至南宋,由于封建经济进程的较明显变化,城镇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和本身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原来主要供帝王贵族和士大夫享乐的武艺表演内容,开始在城市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发展成了市民所喜爱的体育活动。一方面以此为生的武艺人,面对现实,根据人们的要求逐步改进内容,使内容日趋丰富,活动形式日趋活泼、多样和复杂;另一方面城市富室子弟、闲人、武士等结社习武,使习武活动成了市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是以武艺的健身,娱乐观赏功能为基点的。其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使武艺日趋大众化、社会化;而且大大加快了我国民间武艺普及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武艺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即它不仅仅把武艺看成一种军事技能,而是列入了大众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中。武艺表演已经成了民间节日迎神赛会、演艺集会,游艺场所以及宫廷圣节宴乐朝会上不可缺少的体育表演项目。而且其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参加的人数之多非前代所企及。从宋代民间武艺的发展变化看,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