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奴隶制贵族政治)(一)重要制度: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二)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国家政治结构。4.等级森严。5.保留一定的原始民主传统二、周秦之变(一)分封宗法制贵族政治的崩溃表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礼崩乐坏(二)集权专制官僚政治的形成表现:各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三、秦—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理解重要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两大基本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二)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任用亲信,形成新的决策核心;2.多设宰相,分割相权相权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不断弱化;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由实位到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三)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2.层层分级管理,严密控制3.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4.加强对地方的监察5.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某些权力6.任期年限、籍贯回避等特殊政策(四)评价——辩证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1.积极方面(1)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方面(1)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发挥自主性。(3)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4)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五)重点理解——辩证看待主要政治制度。1.分封制:初期起到加强控制作用;后期造成诸侯分裂割据。2.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过甚,导致地方缺少发展自主性。3.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威胁中央集权;对发挥地方自主性、经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4.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效率;对皇权有制度性约束。5.节度使制度:初期有利于巩固对边疆的控制;后来导致外重内轻、藩镇割据。6.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有较大自主权。7.中书一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膨胀,威胁皇权。8.内阁制: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是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9.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缺少调节机制,体制僵化,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古希腊城邦(一)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二)政治制度异同:1.相同:都实行公民政治。都有公民大会,保留一定的原始民主传统。2.不同:政体不同,公民权力不同。(三)雅典民主政治1.根源:奴隶制工商业繁荣。2.机构:最高权力机构(立法权)——公民大会;司法机关——陪审法庭(抽签选举);行政机关——议事会及官员(抽签选举)。3.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平等直接民主城邦意识权力制约4.评价(1)积极意义:对雅典: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文化发展。对后世:提供集体管理新形式,创造出法律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积累经验。(2)局限性: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就民主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③就民主方式而言,雅典民主采取了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④就民主实质而言,雅典民主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四)斯巴达寡头政治1.寡头政治: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力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2.特征: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3.机构:公民大会,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国王,世袭,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30人,贵族终身任职,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民选,一年一任不得连任,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实际作用有限。二、古代罗马(一)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贵族共和政体1.特点:(1)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政体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2)分权制衡;2.机构:执政官(政府最高职务),民选2人,一年一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权力中心),卸任高级官员,终身任职,最终决策权公民大会(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宣战媾和审判,但受到元老院的限制。(二)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476年——1453年):君主专制政体1.机构: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是最高立法者,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重要工具。2.特点: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三、中世纪欧洲政治(一)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契约维系,等级森严,层层分封,不可越级管理。(二)王权与教权并立:相互依存,相互斗争。(三)发展变化1.大背景:11世纪,工商业发展,城市在西欧普遍兴起,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王权与教权冲突加剧。2.法国——等级君主制(1)背景:国王和议会冲突不断。(2)确立:14世纪初,三级会议的召开。(3)结果:三级会议支持国王,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4)作用:三级会议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3.英国——议会君主制(1)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2)确立:1265年,英国召开国会,由大贵族、骑士、市民参加。(3)发展:13世纪中后期,议会权力逐渐加强。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4)特点: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向国王请愿,要求国王改善统治,。(四)影响1.有利于强化王权。2.为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3.对王权有一定限制作用,但十分有限。4.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四、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一)背景1.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资产阶级实力壮大,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民主观念,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政体提供理论依据。4.西方各国历史上有限制君权的民主传统。(二)英法美德制度(具体过程及制度运行略,见纲要下提纲)1.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是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2)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首相及其内阁掌握行政权。(3)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统而不治。(4)首相是政府首脑,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5)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美国1787宪法内容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民主权原则。3.美国1787宪法中的妥协: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4.各国资本主义政体的共同点(1)都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特征),代议制机构掌握立法权。(3)都体现或部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4)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5.评价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1)政治: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也有利于工人阶级利用选举和议会进行合法斗争,促进世界民主政治、法制发展。(2)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科技文化事业发展。(4)局限性:资产阶级操控垄断政权,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对外掠夺工具。五、西方政治发展特点横向:依据国情,各具特色纵向:继承发展,与时俱进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确立共和制度:1912.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颁布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2)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3)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且因人设法,违背民主宪政原则。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1912.3——1928)1.背景: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2.过程(1)开始:辛亥革命后,宋教仁改组国民党。(2)转折:宋教仁被刺杀;二次革命被镇压;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3)结果: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3.理解: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形成的条件及影响(1)条件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③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2)影响①进步性: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开始,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拐点。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②局限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保证,最终名存实亡。三、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一)国民党训政1.开始:1928年《训政纲领》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二)国民党宪政1946年,颁布《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实质上仍是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一党专政,结果统治崩溃。四、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一)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1931-1937年)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工农民主专政)。4.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二)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1937年-1945年)1.措施(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3)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2.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3.理解——“三三制”原则的目的、措施及意义(1)目的:为巩固抗日根据地。(2)措施: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3)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4)意义: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争取抗战胜利。(三)解放区的人民政权(1945-1949年)1.政权建设(1)措施:解放区设立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2)作用: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理论创新:1949.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五、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正式建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3.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挫折:1957-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5.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发展历程(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2)职能变化: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负责统一战线工作政治协商(合作形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3)政协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4)指导思想: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发展完善: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写入宪法,制度化。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改革(1)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需要。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吸引,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缓解统治危机,如宋代的积贫积弱。(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①改革中,新旧势力力量对比。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③改革家个人的素质。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需要全社会的互动)。⑤需要解放思想。⑥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3)启示①改革要顺应民意。②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③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二、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略,详见中国史提纲)重要问题:①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举措、评价(积极、局限性)。拓展问题1:商鞅变法的性质,理解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图)。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举措、意义。③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评价(积极、局限性)。拓展问题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举措、结果。三、中国近代的变法改革(一)戊戌变法1.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王韬、郑观应)。2.举措(略,注意为减少变法阻力,未实行君主立宪。)3.失败原因:(1)缺少实权人物的支持。(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4)改革操之过急,增加了变法的阻力。(5)变法倡议者主要为知识分子,缺少政治经验,忽视了变法的难度。4.影响:(1)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二)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2.目的: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3.内容:政治上,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中央设资政院,地方设咨议局,设商部、学部、巡警部,1905宣布预备立宪。经济上,商部奖励工商,振兴实业;教育上,废除科举(1905),兴办学堂,实行学堂选官制度。。军事上,编练新军。4.结果: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革命。(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略)四、新中国的改革(一)土地改革(1950——1952)1.过程:1950年《土地改革法》,1952年基本完成。2.意义: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农民从封建剥削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不足:①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较为落后,逐渐难以满足工业化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②征收不便(1953——1985统购统销)。③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④农村贫富分化现象依然存在。3.拓展:为何1950年土改要保存富农?①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阻力。②争取富农的新生政权的支持,扩大新生政权的社会基础,稳定农村秩序。③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恢复。(二)三大改造(1953——1956)1.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农业合作化又称农业集体化(1953-1956)好处:集体经营,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大型机械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工业化要求;方便政府组织劳动和征收粮食,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资金。(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1965)正确: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挫折: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成就:初步建立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四)改革开放1.农村改革①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家庭经营,自负盈亏)②1984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③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④21世纪以来,逐渐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集约化、机械化、商品化、生态化......2.城市改革①1979年,个体经济大量涌现(私有制↑)②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③1984年,国企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经济体制变化①1978年—1992年市场作用在扩大,但仍以国家计划为主(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②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目标。④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4.对外开放①1980年—经济特区。(点)②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③1985年—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面)④1988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城市......⑤九十年代初,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⑥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⑦2000年,提出“走出去”战略。⑧2001年,加入WTO。5.五个转变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③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平衡协调发展。⑤学习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1.背景:察举制被豪强大族控制,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利益小团体。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察举制无法实行;曹魏政权初建,急需获取世家支持。2.标准: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3.影响:积极:①由中央官员担任中正官,部分收回选拔人才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九品中正制重视家世门第,起到了拉拢世家大族的作用,巩固了曹魏政权;③才能、品德、家世并重,选拔了一批人才。局限性:后来中正官被世家大族把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二)科举制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需要。统治者打击士族门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的需要。2.评价:积极意义:(1)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2)把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3)以才能学识为主要选拔标准,提高了官员素质,也有利于文化繁荣。(4)有利于社会公正公平,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消极影响:(1)使社会形成浓厚的“官本位”思想。(2)忽视自然科学,不利于科技进步。(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三)演变趋势1.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2.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3.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4.选拔趋势:制度化、体系化、公平化、公开化变化实质:把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二、考核制度(一)演变1.秦朝:上计制,御史审核,防止造假。2.魏晋南北朝:因战乱及士族势大,考核流于形式。3.隋唐:吏部负责;地方上报,中央遣使巡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结果升降。4.明清:明朝考满(业绩)、考察(考察与京察,贪腐);清朝考课(京察和大计)(二)特点趋势1.考核内容较为全面2.考核法规渐趋完善;3.考核对象合理分类,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4.设置专门机构进行考核;5.考核日趋严格;6.考核结果与官职升迁相关联;7.考核过程注重公正公开。三、监察制度特点:1.监察机构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2.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监察体系;3.监察官员秩卑位尊权重;4.直接隶属于皇帝,服务于君主专制。认识:考核与监察目的:规范官员行为,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高效,维护专制集权统治。评价: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提升官员的积极性和政务处理能力,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官员本身便是封建官僚集团的一份子,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背景1.恩赐制、个人赡徇制、政党分肥等西方传统选官制度弊端严重,制造成腐败,效率低下。2.工业革命中生产力发展,政府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根本)3.资本主义经济与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提出政治诉求。4.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能力的低下。5.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中公平、平等观念和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注意: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二、建立过程1.18世纪初,为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大臣以外的行政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行政与立法分离)。2.19世纪初,英国设常务次官,形成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立,事务官即文官,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3.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建立不受党派影响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人选进行考试,文官制度初步形成。4.1870年,英国立法规定,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委员会独立决定文官录用条件,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5.扩展: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确立文官制度;二战后法德日最终建立文官制度。三、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政治中立,工作隐名(不加入任何政党,不参与政党竞选,忠实执行政务官政策,无需对执行政策、提出建议等负责)
3.职务常任,论功晋升。四、评价(一)积极影响1.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2.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3.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二)消极影响1.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2.文官人数的膨胀,层级增多,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3.推诿扯皮、争权夺利,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1)不同中国:①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②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③受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④受儒家思想影响,考试内容趋于单一;⑤官民等级差别分明。西方: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②产生于近代民主社会;③不受国王、内阁控制;④受启蒙思想影响,考试内容综合多样。⑤官民法律面前平等。(2)相同: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②国家重视,有严格法律保障;③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晴选官制度变革(一)过程1.1898年,科举中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时务策)。2.1901年,清末新政中,改各级官学为学堂。3.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5.1905年,废除科举制。6.1906年,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二)特点:历程曲折反复;体制逐步完善;制度新旧杂陈。(三)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为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2.局限性: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北洋政府时期:(1)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2)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选官,甄别留任官员,有利于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9年公布《考试法》,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2)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4.对比: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似性(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2)继承与发展,渐进变革,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考试录用相结合的方法。(3)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并深受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影响。(4)考试内容和形式专业化和标准化;(5)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平等性;(6)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建国前,民主革命时期,已经形成党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2.建国后,建立了党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3.改革开放后,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4.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5.2005年,《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之后不断改进完善。6.对比: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1)相同:录取过程公开化、平等化;组成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体制的法制化。(2)不同: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用人标准“德才兼备”,西方强调业务知识与能力是第一位。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一)起源1.西周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制定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春秋时期出现最早的成文法,郑国子产铸刑书。(二)内容1.儒家德治: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周礼教化。2.法家法治:以法治国,法术势驭,赏罚分明;法不阿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三)结果因法家思想更能适应君主集权,应对兼并战争的需要,法治思想被秦国采纳。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1.秦朝:《秦律》,礼法对立。2.汉朝:《九章律》、《二年律令》,汉武帝时,开始用儒家思想解释法律。3.魏晋:魏明帝设律博士,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亲属间的尊卑亲属成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三纲五常。4.唐朝:《唐律疏议》(永徽律疏),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冯建立以制度的集大成。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一)法律发展1.宋朝:963年,宋朝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刑统》。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4.清朝:《大清律例》。(二)基层教化1.宋朝乡约出现(1)背景:北宋理学形成,强调封建伦理纲常;儒学世俗化,向基层渗透;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2)表现:北宋吕大钧创造乡约,教化乡里。(3)特点:民间自发制定,强调道德教化,宣扬邻里和睦、友善互助2.明清乡约变化(1)背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基层控制。(2)表现: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特点:官府介入推动,强调顺从管理、安分守己、完粮纳税等;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力、约束力。四、总结(一)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家族本位,伦理法治。(3)法自君出,权尊于法。(4)无讼是求,调处息争。(5)诸法合体,以刑为主。(二)中国古代教化的特点:(1)以道德教化为核心;(2)形成系统完善的层级教化体系;(3)教化手段多样化;(4)儒家经典教育为主,与通俗教育相结合。(三)中华法系特点: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刑法不分。第9课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一、西方法律渊源及发展(一)罗马法1.起源——公元前452年,《十二铜表法》(从习惯法变为成文法)特点:①内容庞杂,较为全面。②基本是对过去习惯法的汇编,保留了习惯法的痕迹。③主要维护贵族利益。④太过注重形式,缺少变通。⑤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2.发展——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从公民法变为万民法)特点:①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②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③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纠纷。3.成熟——公元6世纪中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从零散到形成体系)4.精神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自由民人人平等;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自然法原则。(二)中世纪以来法律变化1.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国整理部落习惯法,形成了成文法,作为庄园法庭审理依据。2.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教会法,。3.罗马法复兴:11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研究和宣传罗马法运动,促进了罗马法传播。4.英美法系(普通法系):12世纪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即普通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5.大陆法系(民法系):13世纪后,随着王权加强,法国法律逐渐统一化,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804年,法国颁布《法国民法典》,构成了发过的成文法系,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成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区别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法律渊源判例法成文法特点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可创立先例,法官地位突出,司法绝对中心地位遵循制定法,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完整;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法官作用不突出;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适用地区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受罗马法影响程度吸收的是罗马法的精神,只采纳罗马法部分原则,更多是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是在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罗马法有很大一部分继承。注意:判例法只是在司法审判时优先遵循先例,并不是没有法律条文,判例法国家也使用成文法。二、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一)特征1.三权分立,立法和司法独立。2.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3.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原则。(二)评价1.有利于维护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2.为资产阶级利与服务,财产多少决定法律地位高低,个人权利认定经历了漫长的改进过程。三、宗教伦理与教化(一)中世纪教会教化1.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2.客观上促进教化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3.保存了古典文化,孕育了近代文明中的理性观念。(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教化1.主张:因信称义,自我救赎;圣经是唯一依据;提倡节俭,鼓励致富;主张王权高于教权。2.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消极影响:仍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1949年,《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2)《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2.新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法治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1982年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20世纪80年代,顺应形势变化,注重加强经济立法。(4)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1999年,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6)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7)2010年,初步形成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8)2012年,中共十八大标志着进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立法注重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9)2018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10)2010年,《民法典》通过,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1)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2)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二、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孟泰、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华罗庚。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邓小平“两个文明理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2)20世纪90年代: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行业。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3)21世纪以来: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德治国的高度规划思想道德建设。(4)200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5)2018年,正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认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民族关系(一)演进1.秦朝: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设三郡。2.西汉:大鸿胪;西南设郡、东北乌桓校尉、西北设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河西四郡、移民屯戍。屯戍意义: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杂居、少数民族君主汉化改革、共同开发)4.隋朝:礼部、鸿胪寺;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治理岭南,册封百越谯国夫人;推行郡县,任用豪酋;三达流求,加强与台湾联系。5.唐朝:和亲、会盟、册封;设置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用民族首领任职。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6.宋朝: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大交融,有战有和,和平交往为主流。7.元朝:“行汉法”和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有效管辖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务,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边疆设行省,征发赋役;台湾——澎湖巡检司。8.明朝:设置礼部、鸿胪寺、四夷馆等机构;对蒙古,修长城、设九边重镇、开放马市贸易;对女真,设都司、卫、所;对西北蒙古,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对西南,设土司;对西藏,敕封僧俗首领为“王”“法王”;建立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进行经济贸易。9.清朝:理藩院;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平定噶尔丹,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对西南,“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管进行管理;对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注意:汉朝移民屯戍、唐朝羁縻州因俗而制意义、元朝行汉法促进政权封建化、清朝改土归流意义(二)认识1.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1)民族战争(2)民族迁徙(通婚杂居)(3)联合斗争(4)友好交流(5)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6)和亲、会盟、和议(7)经济往来2.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1)军事出击、平叛、防御(2)和亲、会盟、联姻、册封(3)设置专门机构管理(4)移民屯田开发边疆(5)边境贸易经济交往(6)羁縻统治怀柔安抚3.古代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的特点:(1)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为精神支柱(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3)军事手段与怀柔相结合(4)政策开明灵活;(5)友好交往是主流;(6)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深受汉族影响4.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的意义:(1)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2)有利于开发边疆,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3)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对外交往(一)演进1.先秦:已经与域外有交流。2.汉朝:张骞出西域,两个丝绸之路开通,东汉甘英抵达波斯湾,海路可达印度南,赐倭国金印。3.隋唐:隋炀帝命裴矩管通商,唐朝造纸术传至阿拉伯,隋朝常骏至赤土国,日本遣唐使、4.宋朝:转向海路为主,广州、泉州、明州。5.元朝:海陆都很畅通,马可波罗来华。6.明清:致力于维护朝贡体系与朝贡贸易,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外交转型,传教士来华,《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二)特点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2.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3.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三)朝贡贸易体系含义是指周边属国政治上承认中国的宗主(中心)地位,中国则通过册封、赏赐等厚往薄来的方式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这是自然形成的传统和平的国际关系原因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文化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特点和平性以儒家伦理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互利性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不平等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影响积极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消极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民族国家的内涵:1.主权独立2.民族认同3.国家观念(归属)4.文化共性5.公民意识6.爱国意识二、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王权专制国家1.背景:(1)经济:欧洲城市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2)政治: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思想:宗教改革沉重打击教会势力,世俗王权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2.表现(1)英国: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2)法国:17世纪末,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王权达到顶峰。(3)扩展: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3.意义:各国主权上走向独立,国家观念强化,为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有利于各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但国家版图仍常因国王婚姻和继承改变。(二)民族国家形成1.背景:(1)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平等民主观念,解放了人们思想。(2)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3)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2.表现:(1)忠诚于国家,而非忠诚于国王,(2)出现了国旗、国歌、各种国家节日。(3)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已形成民族国家。3.拓展: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1)对法国: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弘扬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加强了法国民众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升华。反法同盟干涉入侵法国,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的确立。(2)对欧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观念。拿破仑入侵,激发各国民众爱国意识,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三、国际法(一)背景1.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利益纷争加剧。2.新航路开辟以来,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列强间战争频繁。3.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来处理国际关系,减少武力冲突。(二)历程1.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家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1648年,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着国际法的产生。原则:①确立了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②开创了谈判解决争端的先例;③确认了对违约国家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意义: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国际法初步形成。3.17世纪,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欧洲各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4.1815年,形成维也纳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特点:①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②违背历史潮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③是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大国强权政治。④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冲击封建统治,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影响:①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如1864年《万国公法》在中国刊行。②各国订立众多国际公约、战争法规,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③西方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破坏国际法,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一战。5.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6.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国际性的国际关系体系)。国联(宗旨、缺点:英法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实行)非战公约(第一次提出废弃战争,有利于维护和平秩序;为互不侵犯原则奠定法律基础,成为二战后审判法西斯的重要依据)7.二战后,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和平解决争端、制裁侵略机制,大国一致原则;)国际组织增加,国际法领域扩展,但国际法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拓展:国际联盟与国联的异同。相同: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不同:①国联“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实施;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实施。②联合国较国联更具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③联合国较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发展历程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自治区。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在内蒙实行区域自治。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5.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6.1955年—1965年,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个自治区。7.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8.1990年,三个离不开。9.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0.之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民族自治区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之处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解决问题民族问题港澳台和祖国统一问题权限民族自治权高度自治权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港澳台地区历史作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促进国家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港澳台的稳定相同点①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②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有一定自治权,但无任何独立主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一、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我国一直贯行的外交方针)(一)背景: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严重对立。2.新中国刚刚成立,亟待恢复和发展经济,并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3.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威胁、孤立新中国。4.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愿意给予新中国帮助与支持。(二)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建交。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政策?1.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发展经济,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愿意给新中国提供各方面的援助。2.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封锁、威胁、孤立新中国。3.中国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相同。(三)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1)建国一周年便同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2)1950年,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利于中国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打破美国经济封锁。(3)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则。突破了意识形态外交,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基本成熟,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不能表述为摆脱了意识形态外交)(4)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已经登上国际外交舞台。(5)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与亚非国家联系,同更多亚非国家建交。二、20世纪60年代外交“一大片”“两个拳头出击”“争取两个中间地带”背景:1.中苏交恶,苏联威胁中国安全。2.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遏制、孤立、封锁中国。3.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多极化趋势发展。(二)结果:中国同亚非拉国家出现建交热潮。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一条线,一大片”背景:1.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威胁中国安全。2.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3.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4.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二)1971年26届联大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美国霸权地位衰落③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加强(2)影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加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三)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符合两国的利益)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②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改善国际环境,有利于应对苏联威胁,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上海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未与台湾断交、撤军、停止军售。1978年美国同台湾断交,承诺停止对台军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四)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根本原因:建交符合中日两国利益(2)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彻底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导致的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掀起西方国家建交热潮。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外交“全方位”“无敌国”“不结盟”(一)背景:1.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2.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两极冷战走向结束,80年代后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行单边主义,试图构建单极世界。(二)外交政策(特点/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多边外交。(三)表现:(1)首要: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为首要任务(东亚、中亚、南亚、东盟等,亲诚惠容)(2)关键: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如俄、法、英、德)(3)基础: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非洲,真实亲诚)(4)舞台: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上合、博鳌亚洲论坛、APEC、G20、金砖国家)(5)舞台: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部队、伊核问题)(6)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倡导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一)古代货币时间表现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西汉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唐朝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2.近现代货币时间表现晚清开始铸造银元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实行法币改革,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前后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3.演变规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演变。(6)由手工铸币向机器铸币演变。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金本位制时期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2.形成时间: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3.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各国金币具有法定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不易贬值。4.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1)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货币贬值,转嫁危机,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镑、法郎和美元各自为政,给国际贸易造成巨大障碍,不利于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2)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形成时间:1944年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3.内容:(1)制度:确定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2)组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4.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开展,稳定了国际金融,但也便利了美国的资本输出,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三)牙买加体系1.背景:美国陷入滞胀经济实力下降,无力维持美元与黄金、各国货币的固定汇率。2.变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但美元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日益上升。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赋税演变(一)历程秦汉时期田赋秦“收泰半之赋”;汉初“与民休息”,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口赋极重。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租调,征派力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纳庸代役,保证农时780年,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中期,江南收“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二)要点与规律1.两税法的改变。(1)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和财产为主。(2)征税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3)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2)赋税形式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商品税占比重增大。二、关税(一)演变1.西周时,关税出现。2.古代,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3.1931年,取消国内关税(国内关税不利于本国工商业发展)。4.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5.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6.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关税。7.1949年,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不断立法,逐步实现关税制度的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二)关税特点1.古代:历史悠久;有明显抑商倾向;将关税作为贯彻政治目的的手段;忽视关税的财政收入作用等。2.近代前期:协定关税,海关税率降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认知策略课程设计案例
- 练臀课程设计
- 蝴蝶阀阀体课程设计
- 班级常规活动课程设计
- 模具课程设计 梅伶
- 机械课程设计都有什么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色彩搭配解析课程设计
- 美食教学直播课程设计
- 辽宁省沈阳市四十三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 LCM出货检验标准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60111》形成性考核作业2-实践性环节(占过程性考核成绩的30%)参考答案
- 公司2023年消防安全资金投入计划和预算方案
- 石材厂设计方案范本
- GB/T 43153-2023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
-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PPT
-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地址变更申请表
- 冬季安全生产特点及预防措施
-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课件
- 供应链垫资采购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