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情到自我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_第1页
从爱情到自我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_第2页
从爱情到自我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_第3页
从爱情到自我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_第4页
从爱情到自我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爱情到自我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

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女主角则在世世代代的文学家所讴歌的永恒主题中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因为从女权或女性的角度去考察,爱情的确是一种激发人奋进的力量,然而对在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来说,则是牺牲自我多于确立和肯定自我,女人在爱情中发现的是作为妻子、情人、母亲的自我,而并非真正自立的自我。所以,女性在爱情中似乎寻找到了自我,但却是陷入了更可怕的深渊,不论表面的爱情是否美满,妇女总摆脱不了内心痛苦的阴影的纠缠,终致无法逃脱男权文化的藩篱,成为男权文化的殉道者。安娜·卡列尼娜一向被认为是敢于反抗社会的具有个性解放要求的妇女形象。她的悲剧自然具有社会的、时代的、个人性格的原因。本文试想通过她追寻爱情、寻找自我的悲剧,剖析她的内心世界,以期说明安娜在对爱情的追求中表现了对自我的追求。在追求自我中又迷失了自我,既不能完全放弃自我成为传统的女性角色——贤妻良母,又不能完全抛开爱情和家庭,或改变传统的女性角色,与“世俗”保持距离。这说明女性本身在长期的男权文化统治下形成的心理积淀述无法首先从妇女本身去解除。安娜不可能走出这种历史和时代的巨大阴影。另外,托尔斯泰一生的妇女观亦表现在安娜身上。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翁真实地表现了19世纪俄罗斯妇女的命运,但他对安娜悲剧结局的安排同样表明,托尔斯泰本人也无法摆脱几千年男权文化的束缚。因此,安娜·卡列尼娜的反抗和失败,不论从她本人的表现还是从当时的社会及作家的意向.都表明她是一位男权文化的牺牲品、殉道者。一一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拜伦的这句名言,可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对爱情的不同心态。这种心态,是所有真正相爱而又结局不幸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关键。安娜的悲剧从她自身来看,就是她在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把她的爱情看作是她“生命整个的存在”;而渥伦斯基则把他的爱情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安娜在托尔斯泰笔下是女性强烈爱欲的象征。她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生命的活力,充满着生活的激情。然而因为她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这种活力、激情是被压抑着的。在安娜十八岁的时候,就与从未晤面的长她二十岁的卡列宁结了婚。她不知何为爱情,上流社会贵妇人的身份使她得到暂一时的满足和快乐,但是,却显然没有“自我”。她是政府官员的漂亮妻子,在丈夫需要时她可与丈夫出入社交场合。她是个花瓶,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男女的欣赏和赞美。外在的高雅生活掩益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无聊。在与丈夫没有爱情的情况下,她便将爱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尽管如此,她的内心还是不能平静下来。她自然能看到当时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是怎样在家庭之外寻找寄托的,她还亲自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去劝慰自己的嫂嫂与哥哥奥布良斯基和好。她也听到了渥斯基的母亲大谈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和变革时代的俄国生活风貌,是本身就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娜大胆追求自我爱情的先决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安娜遇到了渥伦斯基。她的幸福从此开始,她的不幸也从此开始她的幸福可以想见,而她的不幸究竟该怎样理解?她为什么在找到心爱的人以后反而走向了自我毁灭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安娜的死理解为卡列宁的迫害和渥伦斯基的厌倦。如果我们从女性的角度出发,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就会发现,安娜的结局确实与她自己从始到终的思想行为有极密切的关系,从这点说,她的死更具深刻的悲剧性。安娜与渥伦斯基一见倾心,在婚后八年才享受到爱情的幸福。在经过内心短暂斗争之后,她便毫无顾忌地与渥伦斯基大胆相爱。作品中的安娜因其真诚的品格,而追求一种被上流社会所不屑的真正的爱情。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爱情之中,与渥伦斯基幽会,进而出国度假,并有了一个女儿。安娜从一个家庭贵妇转变为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期间透露出了她对自我的追求。“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是她的全部生命。在得到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全部的生活内容便是爱情,为了这爱情,她甚至一度忘记了儿子。来自上流社会的流言鄙视,她可以以极大的耐力去忍受,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可暂放在一边,内心的痛苦、矛盾不断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爱情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安娜既已成了抛夫弃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着于它,一门心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情是不容怀疑的,在认识安娜之前他没有真正爱上过任何一位女子,与上流社会的女子的交往只是逢场作戏,宣称“永不结婚”。就是这样一位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的标本,在遇到安娜后完全被安娜的迷人气质所虏,开始认真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并要求建立家庭。他可以为了安娜而放弃在军队中升迁的前途。安娜在遇到渥伦斯基后亦表现出了对他的真诚的爱情。俩人的爱情很快进入高潮,彼此难以分离。而且有了爱的结晶的女儿。就在他们享受爱情的时候,悲剧的种子也已悄悄扎下了根,渥伦斯基除了爱情还有其他的生活要求,而安娜除了爱情还是爱情,她已把自己紧紧地拴在了这根稻草上。然而,渥伦斯基与安娜一样要面对世俗的压力,他也有与安娜同样的困境、痛苦。但安娜不能理解这一点,反而完全依赖于他,希望他能将自己带到一个彼岸世界,他们互相完全占有,连成一体,永不分离。她将自己处境的难堪、母子情的割舍、丈夫的拖延都归罪于渥伦斯基,认为他爱她,就应体谅和承担她的全部痛苦,营救她,真正脱离苦海而达到幸福。殊不知,渥伦斯基实际上也是一个落水者,与她有着同样的困境。她这种强烈炽热的爱不仅使自己丧失了自我,而且也吞没着渥伦斯基。在这种痛苦中,渥伦斯基还有另一种生活,可使他有所依托,而安娜只能一味地痛苦下去,以至变得猜疑、喜怒无常。在他们双双出国旅行时,安娜安全沉浸在爱的幸福中,而渥伦斯基却因缺乏广泛的社交生活、不能实现自我的事业和功名而感到百无聊赖。对他来说,爱情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对安娜而言,爱情本身就是生活的全部。她满腔热情地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量投之于对渥伦斯基的爱,乃至几乎趋于丧失理性的地步。为了无穷地享受爱的甘甜,她不愿渥伦斯基单独外出,并为此不断发生争执,以至乞求:“千万不要遗弃我!”尽管她也关心渥伦斯基的经营,协助他的工作,但是她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了维系她与渥伦斯基的情爱。在她编织的紧密的爱情罗网中,她丧失了自我,窒息着自己原本激情荡漾的生命力,同时也使所爱的人日益感到狭窄、沉闷和窒息,使渥伦斯基日渐生出厌倦,而这种倦意又直接促成了安娜的绝望和自毁。安娜死前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而这是无法补救的。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想疏远我。我们没有结合以前,倒真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地南辕北辙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他说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我自己也说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这段话表明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全身心的,孤注一掷的,在追求爱情中失却了自我。所以她和渥伦斯基间便有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安娜爱情的悲剧,是一种深刻的不和谐,一种失控了的情感所造成的。安娜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而渥伦斯基则试图从这种爱的束缚和纠缠中突围出去,保持自我的独立自主。由此可见,安娜不能最终得到爱情的幸福,来自至今人们也还无法摆脱的男权文化的樊篱。正是积淀了千年的男性夫权社会的思想意识,致使妇女在世代寻找自我的道路上不断跌入陷阱,终致迷惘、苦痛而不能自救。二如果说安娜的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女人与男人对爱的不同态度的话,那么托翁的这一形象便失去了她的魅力。所以,我们还必须透过表层看实质,正是那浑厚的内涵,才使安娜成为一个妇女悲剧命运的典型,才使她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旧有的农奴制受到很大冲击,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迅速传播,另一方面,旧的封建贵族思想意识顽强地固守阵地。安娜身处其中,所见所闻无不是虚伪、放荡。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在所谓开放、新潮的幌子下过着靡烂的生活。安娜虽没有真正的爱情婚姻生活,但她的志趣却远远超过了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上流社会允许人们偷情骂俏,却不容许有真正纯洁的爱情,因为真正纯洁的爱情,不是以世俗地位和荣耀为筹码的,而是以个性解放、人格尊严和纯真感情为前提的,安娜就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这种精神追求,这也就必然注定了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险。安娜厌恶无爱情的家庭生活,厌恶虚伪的婚外偷情,她一旦找到了自己真正之所爱,便大胆地追求,不惜放弃一切世俗的享乐和荣耀,欲与渥伦斯基建立以爱为基础的家庭。但在十九世纪的俄国,传统的封建男权仍统治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安娜的这一举动惊吓了封建贵族上流社会,他们表示了对安娜的不满和攻击。安娜勇敢地跨出与贵族社会格格不入的一步,表现了她对那个男权社会的反抗。在这种令同伴、令贵族统治者震惊的反抗行为中,充分展示了安娜对自由、对爱情、对自我独立的追求。然而,安娜所处的封建时代确定了她所追求的自我只能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对她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接受了西欧新思想的贵妇人来说,追求自我的突破口只能是在争取爱的自由和被爱的权利方面,这也就是安娜最终死于自己编织的爱之网中的必然性。贵族社会为安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唯独不给她表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因为一旦参加了社会性的活动,便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即所谓的经济地位,这样就可以较大程度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当今社会的妇女命运有所改观,这就是主要条件之一。但对安娜来说,封建社会不会为她营造这样的天地。她迈出了反抗的一步,却走向了不可知的深渊。她孤立无援,不能进更不能退,只有就地毁灭自己。如鲁迅说娜拉“呼”地关上了门,但她到哪里去呢?不是饿死,就是回来。安娜同样盲目,尽管当时目标明确:追求真正的爱情,她的秉性不允许她回来,就只有一死了之。安娜到死也不可能明白她与渥伦斯基的真正分歧之所在,只觉得“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衰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渥伦斯基在安娜死后尽管十分悲痛,也无法弄清安娜为何去死。渥伦斯基做为一个男权社会的佼佼者,尽管一开始对安娜付出了真情,但他所受的男权文化的教育使他不能与安娜并肩走下去。当渥伦斯基在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受到他无法理解的安娜的爱情的禁锢时,自然地逃向对社交、事业、功名的追求上,而安娜,做为女人的安娜逃向哪里呢?不可能也象男人一样去追求功名利禄,这是男权社会决不能提供的,更不可能再回归那无爱的家庭生活中去,做她的贵妇人。所以安娜只有一死了之。她义无反顾地去死,是对渥伦斯基的否定,更是对上流社会的蔑视和否定。这正是安娜身上的闪光之处,也正是安娜的悲哀。她把自己的一生孤注于爱情的追求上,不自觉地做了男权文化的牺牲品、殉道者。安娜的这种命运,当然是形象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安娜去死,托翁自然十分难过,但他的道德理智——男权社会文化教育的结果却是要战胜他对安娜的个人感情的。托翁在作品卷首引《圣经》中的一句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正反映了作者为安娜这一形象所定下的基调和原始意图。小说中对安娜的态度充满了深刻复杂的矛盾性。作为艺术家的托尔斯泰,无时不以尊重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来钳制道德家的托尔斯泰;而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则同样,无时不企图用自己对安娜形象的道德评判,来影响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在理智上,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行为是否定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安娜的所作所为。尽管在描写上充满了同情,把安娜写得完全高出上流社会的其他人,但他最终还是让这位迷人、可爱、精神高尚的反抗女性自绝于车轮之下。这与托翁极富男权意识的思想有很大关系。托翁在生活中是个男权秩序的鼓吹者和维护者。他女儿回忆道:“托尔斯泰反对妇女的论调有时非常尖刻,他说,淫乱都来自女方,妇女不应担任任何社会的、科学的或其他职务,她们的使命就在家庭之内。”这种论调来自于托尔斯泰所生活的男权社会是极为正常的,它本身就说明托翁这样伟大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虽则已认识到社会进步对妇女解放的要求,但他仍不能完全摆脱男权思想对他的束缚,最终的定见仍倾向于传统的男权思想。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之始,托翁想塑造的就是一个放荡的坏女人破坏家庭的故事。但这个构想在创作中发生了变化,这不必再说。然而托翁确实出于他封建男权的妇女观,暗示了“淫乱都来自女方”。安娜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也是个“好女人”,一个上流社会合格的“贤妻良母”。做为卡列宁公爵夫人,她富贵而迷人,令所有人喜爱,她恪守妇道,尽力爱丈夫,教育儿子,是上流社会的“幸福”家庭的好妻子。但当安娜遇到渥伦斯基并大胆执着地追求爱情时,托翁却表现得既爱又恨。她是被情欲驱使,抛弃丈夫和儿子,丧失了贤妻良母的妇道的。况且,认为“妇女不应担任任何社会的、科学的或其他职务,她们的使命就在家庭之内”的观点,又如何能让安娜的精神追求不囿于爱情婚姻家庭呢?托尔斯泰还以吉提与列文的幸福家庭与之对比,标榜、张扬妇女应认识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对家庭作出贡献和牺牲。他让安娜因为儿子的缘故始终不能摆脱与原已无爱可言的家庭的联系,以母子情折磨安娜,使她迈不出与卡列宁完全断交的那一步,也致使想与她建立家庭的渥伦斯基的热情日渐衰落,直致厌倦,把安娜逼上绝路。由此也充分暴露了作家内心的矛盾性。他爱生活中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们,因为她们是社会稳定安宁、和谐博爱的重要力量;他也爱安娜这样在精神生活中出类拔萃的女性佼佼者,因为他们才是能与作家精神相通的真正的知己,她们既有迷人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其实,托翁的理想女性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他试图通过安娜来达到这种完美。但安娜毕竟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俄国社会,即使今天,这种理想恐怕也很难实现,这本身就是托翁的极具男权意识的思想的表现,既要她做贤妻良母、劳碌于家庭,又要她冲破家庭,追求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这是他对女性的要求和企盼。托尔斯泰夫人生养教育了十三个子女、二十五个孙子,操持家务,帮丈夫撰写文稿,她尽管极想与丈夫保持思想境界的一致,但在那么繁重的家务拖累之下又怎能在思想精神上与丈夫并肩呢?终因不能理解丈夫而使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在不让妇女参加任何社会性劳动的同时去追求自我的精神,让她走出一个家庭去追求另一个本身飘渺的家庭,仅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是无法真正得到自由的。当然托翁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他的人物便更不可知。于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他只能让安娜在耗尽心血之后死去。矛盾非常清楚:积极进步的人生观使作家认为安娜在社会面前是无罪的,他要为安娜“伸冤”;而男权意识的妇女观使他认为安娜是有罪的,她被情欲所困,丧失了贤妻良母的德行,只好让“上帝”去惩罚她。四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早已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