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型粮食生产看规模效益的困境_第1页
从小型粮食生产看规模效益的困境_第2页
从小型粮食生产看规模效益的困境_第3页
从小型粮食生产看规模效益的困境_第4页
从小型粮食生产看规模效益的困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小型粮食生产看规模效益的困境

一、粮食种植效益研究2010年10月,作者在安徽省樊昌进行了一次调查,特别关注s村大家庭的经营情况。令人感到惊讶的是7个种粮大户并没有获得规模收益,反而普遍陷入经营困境。按照一般性的理解,规模种植采用机械化,仿佛会提高效益,但事实将如何解释?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当地种粮大户亏损的原因是地方性的,还是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意义。目前国内一些关于种粮大户的研究和报道,普遍认为“种粮大户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例如潜水法等在浙江省余姚市4村考察,认为集约化经营能提高粮食亩产。陈洁等在安徽怀宁县、枞阳县的调查认为,种粮大户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单产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翁贞林等基于2010年江西省8县(区)619户种稻大户调研,认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规模经营能促进大户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反,刘凤芹依据对东北农村大户和农场的数据,认为不同经营规模的亩产量没有显著差别,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单位产量不相关,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食物增产。虽然都是基于调研经验的讨论,但是结论却不一样。一方面,我国地域广大,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规模种植的效益自然存在差别。另外,因为考察时间点不一样,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价格的差别和波动也导致收益差别。笔者认为:诸多学者在讨论种粮大户规模种植产量和效益的过程中,都忽视了对两个重要问题的考察,一是规模种植过程中雇工劳动的特点。二是规模种植中的农业风险。如果引入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对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的规模效益问题就会产生新的认识。二、农业补贴没有实现规模效益S村土地整理后,共有耕地近3500亩,其中农户自耕400余亩,剩余3100余亩分别发包给7个种粮大户(其中1000余亩1户,700亩1户,600亩1户,200余亩4户)。土地租金每年每亩400斤稻谷,按2008年底市价折合360元/亩,另预付保证金每亩50元,合同期限为7年。大户经营期间,仅获得政府大户经营补贴60元/亩和粮种补贴10元/亩,其他农业补贴均归原承包农户所有。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春至今大户已经种植四季,没有实现规模效益,反而普遍陷入经营困境。近两年来,大户产量普遍不高,比农户要低得多,少说一两百斤,甚至三四百斤。替大户管田的队长介绍:去年早稻大户亩产500斤左右,农户为800斤左右;晚稻大户亩产600斤左右,小户900斤左右。大户效益不好,普遍亏损。经营1000亩的大户去年亏了20余万,2010年受风灾和节气影响,还要接着亏。有村民说:小农一季不收亏一年,大户一季不收亏一生。每亩损失400~500元对于小农来说可以承受,而对于大户来说,则是几十万的严重亏损,极有可能一下子就破产了。一位经营700亩的大户感叹:承包期一共7年,现在已经两年亏损,如果再亏损一年,即使以后年年风调雨顺,整个承包期也仍旧难以翻身,到时候只剩下折旧的机器,口袋空空,几十年的积蓄没了,甚至还可能负债累累。目前大户都存在资金困境,影响了他们机械投入和流动资金,限制了发展空间。政府提供金融支持力度极其有限,大户只能通过私人借款勉强维持。难怪一位大户感慨到:先前以为种这么多田肯定赚钱,现在不仅没赚钱,反而“被套住了”。三、机械化种植规模的原因S村7个种粮大户普遍亏损的事实引人深思,为什么他们采用了机械化进行大规模种植,并没有产生预期的规模效益。在调查中,以下两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一)农、工、官、主、主2位“磨洋工”根据大户介绍,目前早稻种植平均用人工1个,计价60元左右,劳动内容主要包括播种、施肥、打药、排水灌溉等田间管理工作。晚稻用工多一些,平均2个人工,计价120元。有大户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苦恼:我真是很无奈,他们(小农)早上在田里,傍晚还在田里,天天在田里搞,我们一季稻谷打两次药水,他们可以打四次,稻谷被风吹倒了,收割时我们收割机一下子就开过去了,他们却可以亲自一根根割下来……我要是这样搞,肯定亏死了!大户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小农“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以为小农经营是粗放的,大户经营是集约的。事实的逻辑恰恰相反。从土地生产率角度说,小农经营是相对集约的,大户经营是相对粗放的。大户单产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雇工经营不能进行精耕细作。首先,大户经营基本逻辑是机械替代劳动,从而节省劳动成本。一旦控制用工成本,劳动量的投入肯定受到限制,导致田间管理不能完全到位。其次,农民受雇于大户经营,没有劳动积极性。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农业生产中雇工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既有文献中关于农业雇工劳动的讨论,更多是集中于劳动分配、社会性质和剥削等逻辑和视角,关于雇工劳动积极性问题研究却较少。从劳动量和责任心角度来说,小农在自己田里劳动和受雇于大户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主要源于小农劳动的特性。小农劳动非常有弹性,他可以利用清晨和傍晚时间去田里转转,干好田里的活。因为都是零散的时间,所以小农很难计算自己种一亩田到底用了多少人工,这也正是小农不计劳动成本的原因之一。另外,小农劳动具有休闲性,他们利用零碎时间干活,大部分时间里比较轻松,在大户那里种田都按天记工,从早到晚,非常辛苦,劳动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性,所以给大户种田时可以出工不出力或出工半出力,大户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用于劳动监督,且不能实现农民经营自家田地时的劳动量和责任心。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集体化时期的磨洋工。大家都在田里干活,却出工不出力,进而导致产量下降。针对工业企业“磨洋工”现象,可以通过“计件工资”等方法进行解决。“由于工业生产的可控性高,并可在严密分工基础上实行大规模的机械性协作,因此,它可以通过集中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格化等方式进行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准确地进行劳动计量,而与之相应的监督成本较低。”问题在于,在农业劳动中,这些方法几乎无效。“由于农业活动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使它难以与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定量化相适应,同时,也难以形成功能、职责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由此引致劳动考核和报酬的计量难以做到精确。尤其是在采取固定劳动日值的工分形式之后(这一做法可以节省劳动的度量费用),往往会严重淡化对成员生产性努力的激励。”正因为如此,农业劳动中一旦涉及到雇工经营,就容易陷入“低效率陷阱”。S村种粮大户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克服“磨洋工”。一种是雇佣当地有管理能力的农民担任队长,由队长负责雇工和监工,因为本乡本土,熟人社会的逻辑发挥作用,雇工干活时就不会干得太差。当然,这种劳动效率依然赶不上熟人社会的“帮工”和“换工”。亲戚、朋友、邻居的“帮工”和“换工”,劳动不会比在自己田地里差多少。而受雇于大户,虽然有熟人监督,但依然有“磨洋工”动机。反过来说,队长管理也不会绝对严格。正是在熟人社会逻辑作用下,队长和雇工之间留有磨洋工的空间,劳动效率依然受到影响。另外一种是大户亲自监督管理,相比较而言,这个难度更大。经营1000亩的大户对我们讲,虽然他雇佣了三个队长带领和监督工人进行田间劳作,但对队长和工人都不满意。队长监督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更主要的是,工人“不听话”,不按他所要求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比如打药,按规定应该调好浓度,均匀喷洒,可是工人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却“乱来”,态度不认真,存在糊弄现象,比如速度太快、不均匀,影响了药效。后来大户对工人要求,如果日后某一片虫灾相对严重,将追究工人责任,这又导致了另外一个意外现象,那就是工人调高浓度,过量用药。这不仅浪费,反而影响粮食质量。没办法,大户又开始监督工人配药过程,“我给他多少瓶子,就要用多少水,严格控制”。在大户看来,管理成为了一个负担,且不能到位。大户只能指责“农民素质”和“工作态度”,问题是他没有想到,农业劳动中雇工经营的性质必然导致“不合格”的工人。因为不存在对雇工的激励,所以无法调动工人的积极性,种田自然没有责任心。相反,在自己家里经营,就不存在这些问题。罗伊·普罗斯特曼早就指出:“家庭经营中,家庭成员享有所有的生产利润,因此他们积极性高于雇工经营。”所以,如果一个农场规模大到必须雇用家庭外农工的地步,那么他的效益递减现象就开始出现。我们经常谈论美国农业的规模经营,却没有注意到,美国的大农场主要是家庭农场,其劳动力就是家庭成员。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中,家庭农场占据着统治地位。黄宗智在论述华北小农经济时,在分析经营式农场为何发展不足时,特别提到了劳动力效率问题。“要达到劳力与土地最理想的结合,必须依照严格的劳作制把雇佣劳力的作用发挥到理想的程度。没有雇主亲自严密监督,长工通常不会自动地遵行那种严格的劳作制。所以,大部分经营式农场,都在农场主亲自管理下进行生产。”可见,超出一套耕具使用规模的,必然存在监督问题,从而影响了经营式农场的效益。正因为如此,晚清经营式农场一般限制在200亩以内,正好是经营者亲自同长工一起劳作所能耕种的田亩面积。既往讨论规模种植和小农经济的区别,更多的是侧重于机器替代劳动,关注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却忽略了雇工经营劳动过程的特点。小农在自家土地上劳动与在大户土地上劳作,虽然都是农业劳动,但是在责任心、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上有本质差别。所以,虽然大户也按日记工,但其田间管理并不能到位,更别提精耕细作了。产量上不去,种粮大户的盈利水平自然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规模效益。(二)自然风险与经营规模规模种植没有给大户带来规模效益,相反,却让大户承担了规模风险。农业生产易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季节和气候变化给农业经营带来很大的威胁和挑战。今年立秋比较晚,严重影响了晚稻种植。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小户可以相对轻松完成双抢,大户却根本忙不过来,受机械和人工的影响,几百亩、上千亩土地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收割,导致许多大户土地来不及种植晚稻,有的虽然勉强抛秧,但是因为错过了季节,减产严重。一个大户队长说:几十亩田荒着,匆忙种上的也要减产一半——“寒露不出头,割草喂老牛”。因为产量低,稻谷钱还赶不上收割的人工和机械成本,所以大户也陷入两难,不收割浪费,收割也不划算。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大户的损失更巨大。2009年晚稻收割季节,天降大雪,严重影响了收割,收割机成本翻番,从60元/亩涨到120元/亩,还雇人手收割,成本更大。2010年早稻遭遇风灾,大面积倒伏,严重影响产量,收割成本也翻倍。相比大户而言,小户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稍强,可以通过抢收、手工收割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虽然大户有农业保险支持,但是农业保险不是商业性保险,靠的是财政支持,绝收也才每亩补300元,去年雪灾每亩补104元,风灾每亩117元。这些补贴只能小部分补偿大户灾害损失。有大户调侃到,我要是能买3份保险就好了!大户宁愿多出保费,以提高自己抵御规模种植巨大风险的能力。既往谈农业风险,很少考虑经营规模的影响。其实小农和大户在应对和承担农业风险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相比较而言,小农可以通过灵活经营适当降低农业风险,即使发生风险,抵御力和承受力也相对较强。大户却不一样,因其规模大,调整慢,抵御和防范风险能力差,一旦发生灾害,必然规模亏损。马德富等区分了大户和小户在农业风险前的特征,小户面临的主要是自然风险,且遭遇风险是尽可能“规避”。大户面临规模自然风险外,还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经历风险时,显得更为被动,靠补偿来弥补,而不是自救。在中国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中,赔偿有限,自然对大户的资金链是个大考验。所以,如果按照简单的成本核算,大户可以赚钱,但是将农业风险的因素考虑进去,在承包期内,大户的规模收益就要大打折扣了。四、经营模式上,两品种多,成本高,经营效益差在调查中发现本村不同规模的种粮大户经营状况也有差异。经营200亩的大户能赚钱。他们租用机械,资本投入不大,主要依靠自己家庭成员劳动,农忙时雇工。这种规模依然是家庭性生产,依靠多投入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精细管理,产量不会比小农差太多。因为规模小,容易适应季节气候变化,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稍强。可以说,这种农业是扩大了的家庭式生产,本质上依然是家庭式经营。管理好的情况下利润每年三五万元,基本相当于两个劳力在外打工的收入。经营600亩的大户很难赚到钱。他们依靠雇工劳动,不能实现精耕细作,产量低。因为规模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差,遭遇自然灾害损失更大。因为购买机械,资本投入大。按目前大户机械配置水平来说,经营600亩土地至少要2台大拖拉机,除去政府补贴,两台要11万,一台收割机,除去补贴要4.1万元,连同其他辅助机械,光机械投入就要20余万,加上流动资金、土地租金、厂房等不动产,累计达100余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在产量低、灾害多的时候,很难赚到钱。经营1000亩的大户必然要求更大程度上机械化,累计投入要200余万才能保证正常运营。规模越大,经营管理驾驭能力越弱,风险也越大,对资金链的考验也越大。正因为如此,有大户说,按目前的状况,种得越多,亏得越多。值得关注的是,陈洁等依据安徽70个种粮大户经验也指出大户每亩平均种粮成本要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且规模越大,成本越高。从每亩净收益来看,10~100亩组种植户的每亩净收益最大,100亩以上种植规模的种植户的每亩净收益则呈减少趋势。成本收益率最高的是10~100亩组的种粮户。许多材料已经说明,伴随着规模增大和资本投入增多,粮食种植并没有实现利润增加,利润率反而降低甚至亏损。为什么规模种植没有产生规模效益,这一悖论如何加以理解呢?除了刚才涉及到的大户雇工经营导致粗放经营、规模经营引发规模风险等问题外,还要考察经营性农业本身的性质。五、现行粮食生产企业的利润分析如果对大户和小户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很容易得到一个假象,即大户在进行机械替代劳动后利润率应该提高,但是如果引入对单产的考察,引入对雇工劳动性质的讨论,同时引入对农业风险的关注,那么规模种植的规模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粮食作物规模种植的本质特征在于把农业经营要素全部资本化和市场化,即土地、种子、机械、化肥、农药、劳动力的获得全部用资本在市场上购买。从成本投入方面来看,大户与小农最大的不同在于,小农的土地和劳动力几乎是不计算成本的,而这正是大户亏损的秘密。按目前S村的情况:土地租金每年每亩400斤稻谷(按2008年底市价折合人民币360元),劳动力两季每亩合计180元(按3个人工,每个工60元计算),两者合计540余元。也就是说,大户平均成本比小农经营成本要高540元,对利润率较低的粮食种植业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比例了。大户种植粮食作物要想实现规模效益,除非双季亩产量比小农高出600斤。所以,在目前中国粮食种植利润率普遍较低的现实面前,大户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如此说来,S村大户的经营困境并非是简单的自然灾害引起,而是经营性农业本身的性质使然。有大户依据经验估计,正常年景,大户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