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二: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列25人中,大多数人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可见该诗派成员的创作水平参差不齐。B.江西诗派中的成员大都与佛教颇有渊源,他们的诗歌具有禅意美,往往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情绪。C.受当时整个诗坛创作倾向的影响,黄庭坚、陈师道在创作诗歌时更加注重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D.江西诗派后学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弱化,他们逐渐丧失从生活中寻找诗思的能力,其作品的创新度也不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之变”是北宋时期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江西诗派的创作深受此事件的影响,题材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B.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对文学的创新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C.黄庭坚等人的创作为后学者提供了法则和规范,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受到这种法则和规范的约束,不敢稍逾规矩。D.魏晋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魏晋时期的诗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A.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刘勰《文心雕龙》)B.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C.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素问》)D.流辟讹越帽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吕氏春秋》)(4)江西诗派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外部事件的影响?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5)金人王若虚在他的《滹南诗话》中批评道:“鲁直(黄庭坚)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只是狡猾的抄袭者)。”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民进城阿成古时候称岳父为“老泰山”。这里的老泰山是我的岳父,也是志强的舅舅。志强是老泰山带到城市的农村亲戚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现在他已经是B市的一家民营医药公司的董事长。志强是老泰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孩子。对老泰山来说,姐姐的孩子无疑是最亲的了。志强的父亲在乡供销社上班,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志强又是家里的老小,东北农村称“老疙瘩”。父母和两个哥哥大事小事都让着他。志强在家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志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然,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他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从而完成了他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大庆油田,志强的工作是看守“磕头机”(泵站)。这个工作总的来说挺轻松的,但夏天蚊子咬,冬天滴水成冰,西北风像飞过来的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刀子,把脸割得生疼……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探讨”一下关于人生之路的多种可能。到了省城,志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泰山喝酒。志强选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小饭馆里菜品不多,但全是纯粹的农村菜。志强点了四个菜和廉价的“散搂子”(土烧酒)。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包括这四个菜:渍菜粉儿、尖椒干豆腐、鲶鱼炖茄子和酸菜白肉血肠。哎呀,真的是久违啦。爷儿俩喝得挺开心。志强一边喝一边夸夸其谈,把舅舅当成听众了,畅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那一刻他完全进入角色了,他都被自己的演讲感动了。整个气氛显得有些夸张(像舞台剧似的)。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志强说(眼睛里还含着泪花花),大舅,您外甥,就是您姐姐的小儿子,我,在大荒原上的小泵房里的孤灯之下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城里干一番事业。我妈,你姐姐说,老疙瘩,难得你有这份志气,我看你呀就去城里找你大舅吧,让他帮忙给你指指道儿,干成功了,也给咱们老贾家增光添彩。老泰山叭地一撂筷子,说,臭小子,口才不错,行,是个干事的料。我支持你。然后,老泰山抿了一口酒,问,老疙瘩,知道我为啥要支持你吗?志强说,大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乡里人”。何况我还是你的亲外甥呢,你不帮我谁帮我呀?是不是,大舅?老泰山说,你只说对了三分之一。我要说一个啥意思呢?别看你爸在供销社工作,除了你偷吃供销社的小食品,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你没做过买卖,不懂得生意经。懂吗?志强说,不是……太懂。老泰山说,演员靠什么?靠嗓子,靠表演。工人靠什么?靠技术。吹糖人儿的靠什么?靠手艺。那么,生意人靠什么呢?除了靠头脑,重要的是靠口才。拙嘴笨腮的人干不了买卖,做不好生意。做了也得赔。别说你是我的外甥,你就是我的亲侄子、亲兄弟、平辈儿,不具备我说的这些本事和才能我也帮不了你。你可能要问,为啥呀?不为啥,因为那不是帮你,是坑你。懂吗?志强腾地站起来说,大舅,我爹死得早,今后您就是我亲爹了。老泰山想了想问,那,你想干什么呢?志强说,我想开一家药店。大舅说,傻小子,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志强说,我学。老泰山说,有两条路,现在你就放弃一切,踏踏实实地开始学,准备考资质。三年五年的时间吧。不过,我猜想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还有一条,就是由我来担任你这个药店的董事长。别紧张,是挂名儿的。志强说,紧张啥呀紧张,大舅,那是求之不得呀。老泰山说,当舅舅的,先替你担一些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开药店的启动资金。志强的脸唰一下子变了颜色,一半儿黄,一半儿紫,他快速地眨着眼睛说,可是我……老泰山说,是不是褂兜比你的脸还干净?行啦,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志强说,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老泰山说,还有,你不能给我丢脸,更不能给你妈丢脸。听见没?志强说,大舅,咱们老贾家世世代代啥时候出过孬种?老泰山问,你想在哪儿开药店?哈尔滨还是大庆?志强说,大舅,我觉得B市人民更需要我。我有一个目标……老泰山心想,这是一句假话,什么B市人民更需要你,扯淡。估计这小子事先都考察好了。便问,啥目标?志强说,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谁都不知道一个人会被对方的哪句话击中。但志强的这句话把老泰山感动着了。尽管老泰山心里明白,这小兔崽子何止要像自己一样,就凭他眼睛里那股凶光,肯定还有更野的目标,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但是,话都说到这儿了,一切随缘吧。这些年,老姐姐在农村也不容易。(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解释了“老泰山”的含义,说明志强、“我”和老泰山之间的关系,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B.志强虽然是家里的“老疙瘩”,但是他非常自信,是一个敢想、敢闯、口才扎实的人,这也是他日后能有一番成就的原因之一。C.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在请客之前就做足了功课,摸透了老泰山的心理。D.老泰山在从志强的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狡猾。(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志强在父亲在世与去世后的心态变化,暗示了志强一家生活境况的改变,同时也展现了他精神层面的成长。B.文章语言平易浅切,比喻亲切自然,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C.老泰山愿意扶持外甥志强,说明血缘、亲缘关系是农民进城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征。D.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他们命运的变化,透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城与乡、时代与人等几组辩证关系。(3)农民进城的推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4)如果《文学评论》杂志社邀请你对《农民进城》进行点评,请从“老泰山”或者“志强”这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情怀•智慧”这样的主题写下你的点评思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舆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遽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擅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貊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止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解。戊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与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朕已可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杞极恶A穷凶B百辟疾之C若仇D六军思E食F其肉G何H可复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赦者止原其罪”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止”意思不同。B.“上怒稍解”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解”意思不同。C.“陛下欲与之”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D.“朕已可袁高所奏”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可”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②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5)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华州留别张侍御刘禹锡束简下延阁,买符驱短辕。同人惜分袂,结念醉芳樽。切切别弦急,萧萧征骑烦。临岐无限意,相视却忘言。[注]此诗写于刘禹锡与张侍御分别之时。当时,刘禹锡自洛阳西上长安,巧遇朋友张侍御奉调华州,于是一起到华州,后刘禹锡继续赴长安,与张侍御分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通过几个连续的动作刻画,表明将要离开华州之事,照应了题目中的“发”。B.颔联先以“同人”表明双方关系,再写分别饯行场面,“惜”“醉”二字彰显情感至深。C.尾联二人歧路分别之“意”与王勃诗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情意相同。D.诗歌用“分袂”“别弦”“岐”等表示离别之意的词语,强化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2)本诗颈联在用词和抒情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家族人丁单薄之后,用“
,
”表现了自己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处境。(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的内容包含了真理道德和国家管理的两句是“
,
”。(3)登高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登高”有“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形式,唐人借登高来言愁叙悲的诗句有“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透过方方圆圆的窗口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和审美情趣。甄选的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的院藏铜镜的展览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华夏先祖临水照影,所用的水鉴逐渐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在隋唐时期,中国迎来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期。隋代铜镜①
,其中十二生肖纹镜、团花纹镜最有特点,前者脱胎于新莽时期,而后者又为唐朝铜镜业争相模仿。宋金时期,商业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同时增加铅和锌的含量,这就使得铜镜更注重实用。在纹饰表现上,随着政治的清明,民间商业的繁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发展的②
,铜镜上出现了商标铭文等内容,展现出的现实生活题材活泼生动,并富有人文气息。明清时期的铜镜铸造呈③
之势,缺乏汉唐镜的神韵。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④
。然而,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一直映照至今。(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窗口”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三伏天,太阳的位置不是最高,日照不是最长,却成为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为什么呢?虽然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但是,太阳光并不是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表层空气,①
。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②
。这,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③
,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三伏天,地球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不断升高。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请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简述“三伏天”成为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的原因。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很多信息,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虚假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又无法辨识真假,面对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根据兴趣进行筛选,有的人根据情感进行判断,有的人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信息自有其是非曲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行文脉络,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学生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在进行合理逻辑分析与判断,得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A.“大多数人没有作品流传下来”错误。由原文“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可知,并非没有作品流传,而是“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B.“他们的诗歌具有禅意美,往往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情绪”无中生有。由原文“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诗派成员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可知,文中并没有说他们的诗歌具有禅意美,往往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情绪。C.“受当时整个诗坛创作倾向的影响,黄庭坚、陈师道在创作诗歌时更加注重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因果倒置。由原文“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可知,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故选:D。(2)B.“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对文学的创新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错误。由原文“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可知,原文认为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不可忽视,但没有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故选:B。(3)A.意思是构思为文,要保持充盈的气势。充实了内在的刚健之气,然后有外在的鲜明之采。此句强调了“气”对文的重要性。B.是在讲秋天的气氛令人悲伤。C.是在讲气候。D.是在谈论社会风气。故选:A。(4)由原文“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可知,严酷的政治局势使江西诗派注重个人生活和文字技巧。由原文“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靖康之难使江西诗派抒写乱离之苦和家国之思。(5)由原文“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可知,黄庭坚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他善于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因此他创作的诗歌获得了世人的认可。由原文“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可知,黄庭坚强调要多读书,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并且他为了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会在创作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遭到王若虚批评。所以题干中金人王若虚对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的评论,是在批评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缺点,我们应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辩证地回答,不能只答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答案:(1)D(2)B(3)A(4)①严酷的政治局势使江西诗派注重个人生活和文字技巧;②靖康之难使江西诗派抒写乱离之苦和家国之思。(5)黄庭坚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他善于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因此他创作的诗歌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但黄庭坚强调要多读书,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并且他为了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会在创作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遭到王若虚批评。【点评】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
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解答】(1)A.“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过度解读,解释“老泰山”的含义并不能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B.正确。C.“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错误,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朴实的人。D.“可见老泰山的狡猾”错误,老泰山在从志强的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聪明。故选B。(2)B.“讽刺意味”错误。“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语言幽默风趣,没有讽刺意味。故选B。(3)结合“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可知,农民对美好、富裕生活的追求;结合“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说,有两条路……”“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可知,像老泰山这类进城成功人物的榜样;结合“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可知,时代浪潮的裹挟。(4)老泰山:“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接受志强请客,在小饭馆吃饭感觉亲切,非常喜欢土菜,突出了他不忘本以及对家乡的情怀;“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发现志强的野心,点拨支持志强开药店,表现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商机敏锐力;“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主动拿出资金和代理药店董事长,并要求志强一年后以三分利还款,表现了他投资的魄力和为商的精明。志强:“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从小就有志向,不甘于现状,表现了他的目标意识强;“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先蹽到大庆应聘完成身份转变,后去省城找大舅帮忙开药店,表明了他能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条件;“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得到大舅的帮助,非常感激,表明他懂得感恩。答案:(1)B(2)B(3)①农民对美好、富裕生活的追求;②像老泰山这类进城成功人物的榜样;③时代浪潮的裹挟。(4)示例一:①老泰山,接受志强请客,在小饭馆吃饭感觉亲切,非常喜欢土菜,突出了他不忘本以及对家乡的情怀;②老泰山,发现志强的野心,点拨支持志强开药店,表现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商机敏锐力;③老泰山,主动拿出资金和代理药店董事长,并要求志强一年后以三分利还款,表现了他投资的魄力和为商的精明。示例二:①志强,从小就有志向,不甘于现状,表现了他的目标意识强;②志强,先獠到大庆应聘完成身份转变,后去省城找大舅帮忙开药店,表明了他能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条件;③志强,得到大舅的帮助,非常感激,表明他懂得感恩。【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极恶”“穷凶”为并列关系,都作“杞”的谓语,“穷凶”后断开;“百辟疾之”是主语,“若仇”是谓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若仇”后断开;“食其肉”是“思”的内容,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卢杞穷凶极恶,百官痛恨他如同仇敌,军队的将士都想吃他的肉,他怎么可以再次被重用呢?(2)C.“意思相同”错误。陛下打算给卢杞官做。与:给,给予/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与:同盟,结交。故选:C。(3)A.“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错误,根据原文“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可知,“吾必再入”是卢杞认为他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朝廷,被委以重任。故选:A。(4)①徐:慢慢;诚:确实;至当:极为恰当的。句子翻译为:(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②累日:这些天以来;乃……也:这是……啊;逮:比得上。句子翻译为:这些天以来,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5)根据原文“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可知:卢杞善于伪装,引起动乱。根据原文“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不然,乱何由弭”可知:卢杞挟私报复,祸乱国家。根据原文“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可知:夸赞德宗圣明,将卢杞赶了出去。答案:(1)BDG(2)C(3)A(4)①(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②这些天以来,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5)①卢杞善于伪装,引起动乱。②卢杞挟私报复,祸乱国家。③夸赞德宗圣明,将卢杞赶了出去。参考译文:新州司马卢杞遇大赦,调任吉州长史,他对人说:“我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朝廷。”没有多久,唐德宗果然任命他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命起草这个诏书,他拿着诏书告诉宰相卢翰、刘从一说:“卢杞做宰相期间,导致皇帝流亡在外,天下满目疮痍,怎么能够突然之间把他升迁到大郡去呢?希望相公坚持上奏。”卢翰等不听,改为让其他舍人来起草诏书。乙卯(十九日),制书发出,袁高拿着制书不肯下发,并且上奏说:“卢杞穷凶极恶,百官痛恨他如同仇敌,军队的将士都想吃他的肉,他怎么可以再次被重用呢?”唐德宗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说:“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使百官失去次序,已为天地神灵所知晓,为华夏和蛮夷各族所共同唾弃。倘若陛下对巨奸施加宠幸,必定会失去万民的心。”丁巳(二十一日),袁高再次在正殿向唐德宗论奏此事。唐德宗说:“已经再次更改了对卢杞的赦书。”袁高说:“赦书只是宽宥他的罪行,陛下不应该任命他当刺史。”陈京等也就此事争论不止,也都说:“卢杞当政的时候。百官常常就像有兵器放在脖子上。现在再一次起用他,那么奸党都会个个摩拳擦掌东山再起。”唐德宗大怒,随侍诸人纷纷向后倒退。进谏的人们也都向后退缩。陈京回头说:“赵需等人不要退缩,这是国家的大事,我们应该拼死来抗争。”唐德宗的怒气稍稍平息。戊午(二十二日),唐德宗对宰相说:“给卢杞一个小州刺史(的官职),可以吗?”李勉说:“陛下打算给卢杞官做,即使大州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让天下的百姓失望了,那要怎么办呢?”壬戌(二十六日),唐德宗以卢杞为澧州别驾。(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又对李泌说:“朕已经同意袁高的奏议。”李泌说:“这些天以来,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唐德宗非常高兴。卢杞最终死在澧州。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春季二月,李泌上奏诉说自己衰老,独自担任宰相一职,精力耗尽,既然不能听凭他离开相位,请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唐德宗说:“朕深切地知道你特别辛苦劳累,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罢了。”唐德宗不慌不忙地和李泌谈论自己即位以来的宰相,说:“卢杞忠诚清廉强干耿直,人们说他奸猾邪恶,朕一点都不觉得他是这样。”李泌说:“人家说卢杞奸猾邪恶而唯独陛下没有觉察到他奸猾邪恶,这正是卢杞被称为奸猾邪恶的原因啊。倘若陛下觉察到了,难道还会有建中时期的动乱吗?卢杞因为个人恩怨杀了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了必死之地,激怒李怀光使之叛乱,全仗着陛下圣明,把他赶了出去,人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上天也后悔所造成的灾祸。要不是这样的话,动乱怎么能够消弭呢?”【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表达的情意相同”错误。表情达意不同,王诗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感伤之意;刘诗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离别时的悲伤。故选C。(2)“切切”“萧萧”用叠词增加了诗句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对弦和马进行摹声,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读起来琅琅上口,音律和谐。一方面突出了别弦之急、马鸣之悲,增强了声觉意象对诗歌意境的渲染作用。颈联写别弦急、征骑烦,诗人描写离别歌曲的急促和马儿的频频嘶鸣,从听觉角度,渲染了浓郁的悲愁、哀切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的痛苦、暗淡的心境。答案:(1)C(2)①善用叠词,运用“切切”“萧萧”叠音词对弦和马进行摹理,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读起来琅琅上口,音律和谐。②用衬托手法抒情。通过弦间的急切、征马的啸鸣与烦躁营造出浓重的离别氛围,衬托出别离的伤感之情。【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重点字:茕、孑)(2)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重点字:贯)(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年年上高处
未省不伤心)(重点字:作)【点评】《屈原列传》名句辑录: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变换。(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解答】(1)第①空,根据后文“前者脱胎于新莽时期,而后者又为唐朝铜镜业争相模仿”可知,此处应强调隋代铜镜的重要作用,故此处应填“承上启下”之类的成语。承上启下:意为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内容。第②空,根据前文“政治的清明”“民间商业的繁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可知,此处应强调文艺生活的丰富多彩。故此处应填“绚烂多姿”之类的成语。绚烂多姿:形容各种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第③空。后文有“缺乏汉唐镜的神韵”,语境强调的是铜镜已式微,故此处应填“江河日下”之类的成语。江河日下:形容情况逐渐恶化。第④空,根据前文的“进入”和文段意思来推断。此处应填“千家万户”之类的成语。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2)先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找出主干成分和修饰部分。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展览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甄选的
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是“院藏铜镜”的定语。然后将旅游成分变成单句,并与主干成分一起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衔接起来。先将定语变成年优“展览甄选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院藏铜镜”“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然后说主干,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3)“窗口”。文中用来比喻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式,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A.“粉黛”代指富女,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将柳枝比作绿丝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将积在树枝上的雪花化作“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将月亮比作“玉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答案:(1)①承上启下②绚烂多姿③江河日下④千家万户(2)展览甄选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院藏铜镜,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3)A【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借代、对偶、通感、顶真、呼告、对比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信息,再进行答案要点概括。【解答】(1)第一空,依据上文“太阳光并不是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表层空气”,可知应为太阳先加热其他地方。下文“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可知应为太阳是先加热地面,故可写“而是先加热地面”。第二空,根据前文“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可知,到了晚上会放出热量,则本空应填写“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第三空,根据后文“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可推知,本空指得失热量的差,可填“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2)结合“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可概括出,热量不断累积。结合“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可概括出,雨水多,湿度大,天气闷热。结合“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地面辐射增温”可概括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少云,阳光照射多,地面辐射强。答案:(1)①而是先加热地面
②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
③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2)①热量不断累积。②雨水多,湿度大,天气闷热。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少云,阳光照射多,地面辐射强。【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同采矿合同标准文本
- 政府安置房合同范本
- 充电宝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会所合租合同样本
- 2025企业抵押合同(适用于抵押人为单位)
- 渐进式调酒师练习题及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六月新能源项目居间合同履约保证金实施细则
- 2025YY年借款合同范本模板
- 2025二手车贷款合同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柱双面式图书架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爆花(2023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疫情统计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海上救援合同
- 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质量监测模拟测试
- 缠论-简单就是美
- 儿童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 2024车辆挂靠证明
- DL∕T 2138-2020 电力专利价值评估规范
- JT-T-1039-2016公路桥梁聚氨酯填充式伸缩装置
- 航空航天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航空学院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重点知识提纲(填空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