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积累与运用一、默写1.按提示填空。(1)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2)
,吾不忍为此态也。(屈原《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答案】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离骚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溘”“骚”“暝”等。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适合用来劝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诗文名句是(
)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B.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句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与之共鸣②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③日本人使用,中国人理解④在疫情仍在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答案】(1)B
(2)A【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和对古诗文名句理解的能力。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指向的是宽以待人。B.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思是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某些不足。符合题目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要求。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指向的是严于律己。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指向的是宽以待人。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给句子排序的能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分析句子可知,③是针对日本防疫物资上写的这两句诗的概括,①是针对这件事的总结;②是由事件得出的普遍哲理,④是现实意义。故排序为③①②④。故选A。阅读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感觉的等级通常井然有序。根据统计,人们的绝大多数经验来自视觉,视觉所复盖的空间范围是无可比拟的。这无形地决定了视觉的特殊威望。如若听觉、味觉、嗅觉或者触觉异于视觉,视觉有权力予以否决。这种优先甚至使视觉晋升至精神范畴。“观点”、“意见”、“看法”、“重视”、“洞见”,这些词的词根均出自视觉。②当然,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如此器重视觉,甚至人类的视觉崇拜也不是亘古如斯。但时至今日,视觉已经主宰了社会。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它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无论是绘画、电影、尤其是电视无不体现出视觉文化的强大规模。③视觉的时代是如何来临的?这也许是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十七世纪的科学曾经如同宗教一样否定了人的躯体。宗教宣布躯体是贪欲之源,科学宣布躯体感官无法获知真理。然而,这种否定并不包括视觉。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视力甚至变成了一种控制的形式,盟主之尊不可动摇。④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乐意承认现有的等级秩序。譬如触觉。触觉表明了真正的躯体亲历,遥看泰山并不算登临泰山,唯其一双脚掌触及泰山极顶的那一块岩头之后,登临方告完成。视觉之泛滥如同唾手可得的报纸,触觉却像独一无二的日记。⑤人们还可以重新核对一下感觉的等级秩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排列无宁说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认定。马尔库基曾经指出,味觉或者嗅觉之所以显得低级,恰是因为这两种感觉屈从强烈的肉体快乐。所以,这种排列表明,感觉的社会功能正在依次减弱,空间范围逐渐缩小;但是,社会文明遗忘了,这种排列同时表明躯体与感觉对象之间的距离不断迫近,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愈越密切。人们不难想象一个极端的例证:置身于干燥的沙漠之上,海市蜃楼的眼睛享受怎能同一掬凉水的口舌之快相比呢?⑥然而,视觉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眼睛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感官,它贪婪地向四处射出视线,不仅能够穿透空间距离,还可以气吞山河。在这个意义上,嘴弗如远甚。眼睛却毫不费力地吞噬一座大山,尽管眼眶的容积不过是口腔的七分之一。⑦所以,一个人眼睛所消费的景象是惊人的。幸好,这些景象不会因为眼睛的消费而遭受损耗。然而,这并不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从“我”到“它”的单向度运动,它表明躯体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联。我看到十尺之外的一棵树,此刻的树成了“我”的环境,成了躯体的延长。这种特殊关联甚至令人感到看的作用是有形的,视线的投射将引起物的回响。看是以躯体为中心重新组织视觉世界。我的眼光刺入了世界的纵深,表面上并没有能挪动对象,但依然表明了躯体的到场与无声参与。⑧不管怎么说,看是一种享乐,一种躯体欲望的间接满足。这至少是一部分视觉娱乐长盛不衰的原因。人们可以通过窥视欲解释某些电影和电视片。它们保证了观众不必尴尬或冒险地卷入特殊情节,可以在一个安全地带尽情地窥视他人秘密,从而悄悄获得一份躯体的快乐。于是,看与被看之间出现了主从等级。⑨这当然不仅是眼睛的角逐和较量。一个人所有的身份、财富、权势乃至体力都将凝聚到眼睛上,介入视觉快感的再分配。许多时候,文化习俗已经作出了规定。例如,人们在长辈面前必须低眉俯眼,盯视上司是无礼之举,如此等等。在某些场合,眼睛和眼睛也可能狭路相逢,互不相让。这种对抗往往是是以怯弱者转开眼睛而告终——他通过转让看的权力而换取了人身安全。⑩人们的看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眼睛是在画家的率领下重新认识了山川森林,花鸟鱼虫。然而在今天,视觉领袖的位置已经逐渐为电视摄像机所篡夺。电视摄像机力图独搅大权。它有效地延长了视觉距离,让眼睛纵情饱览;另一方面,它又将自己的速度、立场、视野范围和编辑剪接强加给观众,剥夺观众不同的视觉选择。在这个电视的时代,人们看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同时,人们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易于患上左拉所说的“视觉瘫痪症。”(节选自南帆《叩访感觉》,有删改)3.第⑥段中“气吞山河”在文中指的是
。4.具体分析第④段是如何说明“触觉”的作用的?5.下列对第⑤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上承第④段的内容,重在说明社会功能决定了感觉的等级秩序。B.第⑤段内容是对第④段的补充,说明其他感觉同样构成对视觉的挑战。C.第⑤段将几种感觉进行横向比较,是为了在下文强调视觉的统治地位。D.第⑤段主要是为了说明感觉的等级秩序并不是绝对的,应该加以调整。6.可用来阐释第⑦段中所谓“躯体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联”的一项是(
)。A.古希腊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B.《论语》中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C.李白笔下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D.《赤壁赋》中的“主客问对,抑客伸主”7.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第⑧--⑩段的阐述。【答案】3.视力可将体积庞大的物体纳入眼中
4.主要借助与视觉相比较来说明。先以登临泰山的实例,说明触觉才是躯体的“亲历”,是有实际价值的。再进一步以比喻突出两者的差异,表明触觉才是更具私人化的、更珍贵的感觉。
5.B
6.C
7.第⑧段呼应了第②段中提到的“具有强大势力的视觉文化”,并进一步分析视觉娱乐长盛不衰的原因,由此引出了“看”与“被看”的等级差异,第⑨段对这种等级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加以分析。再从上文“主动的看”引申到“被动的看”,在第⑩段深入揭示出“电视的时代”的特征,尤其是给人们造成的局限。从全文看,这三段是在上文对“视觉的特性”加以阐说之后,从社会文化层面阐释“视觉之于人的影响”,以引发人们对“视觉为王”的时代的思考。【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第⑥段中“气吞山河”在文中的意思。解答时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本题题干要求答出“气吞山河”“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要答出这个词语的语境义。第⑥段的中心句是“视觉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本节说的是视觉的功能强大。先说“眼睛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感官,它贪婪地向四处射出视线,不仅能够穿透空间距离,还可以气吞山河。”再把眼和嘴作对比,说“眼睛却毫不费力地吞噬一座大山,……”显然,前后语句都强调“眼”的视觉功能强大,即“视力可将体积庞大的物体纳入眼中。”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作用。这道题考的是具体分析说明“触觉”的作用。首先要阅读第④节内容。第④节先说“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乐意承认现有的等级秩序”,接着以登临泰山的实例,阐明触觉才是躯体的“亲历”,是有实际价值的。“视觉之泛滥如同唾手可得的报纸,触觉却像独一无二的日记。”这句话是把触觉的功能和视觉的功能进行对比,运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说明两者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表明触觉才是更具私人化的、更珍贵、更独特的一种感觉。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阅读第⑤段,分析它自身的作用以及它与第④段之间的关系。第④段的内容是说触觉才是更具私人化的、更珍贵、更独特的一种感觉。第⑤段的内容是说其它几种感觉对对视觉同样构成挑战。A项,上下文关系搞错,错在“第⑤段上承第④段的内容”。第⑤段显然是对第④段的补充。C项,曲解文意,说“……是为了在下文强调视觉的统治地位”是错的。第⑤段将几种感觉进行横向比较,是为了阐明视觉已经受到其它几种感觉的排挤,渐渐失去了“唯我独尊”的统治地位。D项错在“应该加以调整”于文无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要理解第⑦段的内容,再分析所谓“躯体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联”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理解所给选项中的句子,尤其是诗句的意思。第⑦段是以眼睛看树为例,阐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主体参与到客体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特殊关联甚至令人感到看的作用是有形的,视线的投射将引起物的回响。看是以躯体为中心重新组织视觉世界。我的眼光刺入了世界的纵深,表面上并没有能挪动对象,但依然表明了躯体的到场与无声参与。”“它表明躯体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联”这句话的重要词语是“特殊关联”,不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单向度运动,“躯体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很特殊。A项是说模仿是艺术的起源。B项是说对智者、仁者对自然的享受。D项说的是主客问对。三个选项都没有谈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故均错误。C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写出了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山”之间的和谐关系。综上,本题选C项。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第⑧——⑩段的阐述。首先要认真阅读第⑧——⑩段,了解内衣节所写的内容,在分析这三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第⑧段分析视觉娱乐长盛不衰的原因,由此引出了“看”与“被看”的等级差异。第⑨段对这种等级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加以分析。第⑩段深入揭示出“电视的时代”的特征,尤其是给人们造成的局限。在结构上与第②段中提到的“具有强大势力的视觉文化”相照应。从全文的内容安排上看,这三段从社会文化层面,阐释了视觉对人们的影响”,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祖先的树彭家河①树有子孙吗?是谁?②老家瓦房周围有四棵巨大的柏树,是小时候村里安电时砍剩的。春节回家,发现每棵树都钉着县上统一制发的全省古树名木登记牌,有编号、科属、树龄、类别、保护等级、简介等信息,还有个二维码。我特地扫了一下码,原以为是一树一码记载了一棵树的前世今生,结果只看到对柏木的简介。这四棵树的编号前六位数字与我身份证号码上的一样,说明我与这几棵树的亲近关系已如铁板钉钉,这让我扫码后的失望有所缓解。从登记牌上看,这四棵树只有编号和数龄不同,仅凭这两点就想区分或者认清一棵树,是万万不可能的。③从这四棵树的粗细来看,它们肯定不是兄弟,至少是祖孙或者隔得更远的辈分。村民们不会想到这几棵柏树有辈分的差距,不会想到,树围粗一点细一点,年份的差距可能就是几百年。村民们没给这四棵树取名,估计是因为它们的树皮看上去都一样苍老斑驳,枝叶都一样伸展覆盖在半空,看上去如同一个辈分的族人。村民就都叫它们大柏树,有时为了表述准确一些,就说屋后那棵、路边那棵、坟台子下那棵或者碾子边砍掉的那棵。这些大柏树一站就是上百年,从未走动半步,直至站成一处地标一处风景。每棵树在空中也相互谦让,你的枝叶伸过来了,我的枝叶就让个道,你枝上的雨水洒到我身下,我也同样礼尚往来,风霜雨雪、酷暑烈日一起担当。就这样,这四棵树彼此心领神会,护佑着树下的院落和人家,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几百年,就这样延续,并且还会继续。百年树木,恰是风华正茂。④村里的人都在这几棵大柏树下走过路乘过凉躲过雨抽过烟,但都没有更多需要细细分辨指认每一棵树的时候。唯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安电,要砍树变卖成钱买电杆电线时,三棵与这棵标注五百年的差不多粗细的柏树便从此只生长在为数不多的村民的记忆中了。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砍树的人差不多都去世了,连我们这些当年在一旁看热闹的小孩也人到中年,我知道,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那几棵树倒下后是个什么样子了。⑤当初是村民砍伐树木,后来是岁月砍伐村民。⑥多年没有回老家,由于疫情,又两年不能回家。终于在牛年春节前回村,见到陌生的男女老少,父母就一一给我介绍,他们是谁的孙子谁的媳妇,我还要回忆辨别好久,寻找他们与记忆中某个族人的相似之处。如同瓦屋后的竹木,我知道,他们就是曾经与我朝夕相处的伙伴的长辈或者晚辈,但也没有捕捉到多少能够准确辨识的细节。⑦屋外的四棵大柏树繁茂的枝叶在空中连成一片,在遮风挡雨的同时也遮蔽阳光,树下一年四季干燥阴暗。但数百年来,只有几丛父亲早年移栽的慈竹顾自生长,几十年来砍了又发,发了又砍,还是坚守着自己地盘,没有扩张也没有收缩。竹叶铺了一层又一层,柏果落了一次又一次,但这几棵柏树,一直没有看到它们繁衍生息,只看到它们各自沉默的生长或者生存。⑧这四棵大柏树到底是哪年哪一辈祖先栽下的,估计永远也无法查询到了。大树树皮剥落,根部蛀虫钻噬,早年由于人为损伤,一溜光滑的木质裸露在外,如同白森森的骨头,那些早年砍断枝丫的创口、铁丝捆绑过的深渠、深深浅浅的刀痕,都长成了疤瘤。纵然伤痕累累,它依旧巍然挺立,仿佛坚不可摧。这些树仿佛就是植树人永远的管家,一直在代我们的祖上照看我们,我们才是这些树的子孙后代。村口的宗族记事碑上,村里同宗几代人的名字也就仅限于几个汉字,他们其余的一切我们毫无所知,只有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不易分辨的血脉呼应祖先的遗传。前不见古人,但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古人栽植的树,这是古人留下的信物。⑨数百年来,这些柏树几乎没有改变,而植树人的后代经过了一辈又一辈,百年沧桑,世事变迁,只有这些柏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寂静的夜晚,那些树梢的声音,或许就是树与树在复述祖先们的话语,是树与树在闲坐讲述某一位祖宗的故事。祖先们的肉身都回到了土地,而他们的灵魂或许都住在树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听见的,就是他们的话。即便我们疲意得没有精力去细听,他们也会轻轻抚慰一个个回乡的孩子酣然入梦。⑩在乡下瓦屋里睡觉,床脚就压着土地,安稳踏实。一觉醒来,屋后鹅的叫声让我特别意外,竟然是“关关”声!这是《诗经》就已记载下的声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到底是一种什么水鸟,众说纷纭。但我躺在床上听到屋后的鹅叫声,顿时体会到了《诗经》中的叫声。“关!关!关!”《诗》始于《关雎》,在典籍中流传数千年的关雎之声,终于在此刻变得如此真切生动。想必,西周的那些古人,也是在这些的晨晨昏昏品味雎鸠关关以及其他。⑪春节后离开村子回城,车在山路上开了很久才爬上对面的山坡,在山顶上停车回望,父母的身影已经不见,那几棵柏树还挺直着身子一动不动,那团浓郁翠绿如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一直在瓦屋后目送。(节选自《散文》2022第3期)8.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9.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丰富内涵。10.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11.小明同学读完本文却产生了疑惑,认为第⑨⑩段围绕“声音”的叙写偏离题意,建议删去。请你结合全文,向小明谈谈你的看法。【答案】8.语句运用“站”“礼尚往来”“担当”等动词把大柏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柏树坚韧顽强,坚定不移以及保护村庄的责任担当。
9.这句话既有对人类生命短暂渺小的感伤,也表达了对人类为了一时之需砍伐祖先的古树的痛惜之情。
10.①对如同祖先一样保护着我们的树的感恩赞美之情。②对祖先的深情怀念以及对传承不息的文化的敬重。③对亲情的赞颂。
11.不同意删去。第⑨段从树梢发出的声音联想到树在讲述祖宗的故事,表达了对树的敬重,对祖先的怀念。第⑩段从现实中的鹅叫联想到《诗经》,联想到几千年前古人的生活,表达了对传承不息的文化的敬重。这两段由实入虚,画龙点睛,升华主旨,所以不能删去。【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段中“这些大柏树一站就是上百年,从未走动半步,直至站成一处地标一处风景”,运用拟人写出了大柏树的坚韧顽强、坚定不移。文段中“每棵树在空中也相互谦让,你的枝叶伸过来了,我的枝叶就让个道,你枝上的雨水洒到我身下,我也同样礼尚往来,风霜雨雪、酷暑烈日一起担当”把大柏树拟人化,写出了大柏树护佑村庄的责任担当。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原文中“唯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安电,要砍树变卖成钱买电杆电线时,三棵与这棵标注五百年的差不多粗细的柏树便从此只生长在为数不多的村民的记忆中了”照应了村民为了自身生活砍伐树木的事实。原文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砍树的人差不多都去世了,连我们这些当年在一旁看热闹的小孩也人到中年”写出了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当初是村民砍伐树木,后来是岁月砍伐村民”既有对人类生命短暂渺小的感伤,也表达了对人类为了一时之需砍伐如祖先一般的古树的痛惜。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①原文“这四棵树彼此心领神会,护佑着树下的院落和人家,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几百年,就这样延续,并且还会继续。百年树木,恰是风华正茂”“这些树仿佛就是植树人永远的管家,一直在代我们的祖上照看我们,我们才是这些树的子孙后代”等语句表达了对祖先的树的感恩和赞美之情。②原文“祖先们的肉身都回到了土地,而他们的灵魂或许都住在树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听见的,就是他们的话”表达了对祖先的深情怀念。原文“在典籍中流传数千年的关雎之声,终于在此刻变得如此真切生动。想必,西周的那些古人,也是在这些的晨晨昏昏品味雎鸠关关以及其他”表达了对传承不息的文化的敬重。③原文“父母的身影已经不见,那几棵柏树还挺直着身子一动不动,那团浓郁翠绿如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一直在瓦屋后目送”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牵挂,表达了对亲情的赞颂。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⑨段“在寂静的夜晚,那些树梢的声音,或许就是树与树在复述祖先们的话语,是树与树在闲坐讲述某一位祖宗的故事”从树梢的声音联想到树在讲述祖先的故事,引发了对祖先的深情怀念。第⑩段“屋后鹅的叫声让我特别意外,竟然是“关关”声!这是《诗经》就已记载下的声音”由现实中农村生活的鹅叫联想到《诗经》,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赞美,对文化的敬畏。这两段由写现实生活中的树更进一步写到了对祖先的怀念、对文化的敬重,升华了主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渡青草湖①(南朝陈)阴铿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王之涣的《凉州词》
B.左思的《咏史》
C.柳永的《八声甘州》
D.杜甫的《登高》1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14.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2.B
13.C
14.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体裁的能力。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A.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七言绝句。B.左思的《咏史》是五言诗。C.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D.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错误,“带天”一联着力描绘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①阵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②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③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③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④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④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⑤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隐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⑤,而贤过之。(有删节)【注】①风后:人名,相传为皇帝相。《握奇》,古代兵书。②具区:古太湖名。③慴:同“慑”,威慑。④蕲:同“祈”,祈求。⑤楼君卿、原巨先:人名,两人都任侠好客。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生用周养宾客(
)
(2)顾生不下己(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使酒人恶能勇(
)A.罪恶,邪恶
B.丑陋
C.憎恶
D.哪里,怎么(2)为请诸公间营具之(
)A.经营
B.谋求
C.围绕
D.建造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18.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B.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C.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D.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19.下列对第③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一名军将“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等动作,间接表现出南宫生的声望卓著。B.从另一名军将“从健儿”“带刀”“策马踵后生”等行为,可见南宫生能“以气服人”。C.写南宫生在跟踪者意欲行凶的情况下“故缓辔”“不少避”,表现出他心胸气量过人。D.详细叙述南宫生折服两名蛮横军将的经过,凸显出他既豪侠仗义又不失谋略的特质。20.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南宫生之“贤”有哪些表现。【答案】15.
周济、救济
居于……之下,谦让
16.
D
B
17.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让开路。第二天早上,那个军将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与南宫生交好。
18.D
19.D
20.结交贤士并四处宣扬他们的美德;助人之急而不居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生用周养宾客”意思是“南宫生周济供养宾客”,“周”是“周济,救济”的意思;(2)“顾生不下己”的意思是“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他)之下”,“下”是“居于……之下,谦让”的意思。1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文言文中,“恶”是一个多音多义词,有“讨厌,憎恨”、“哪里,何”、“不好”、“凶狠”、“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等义项。本题中,“使酒人恶能勇”意思是“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恶”作疑问代词,译为“怎么,那里”,只有D项符合。故选D。(2)文言文中,“营”是一个多义词,有“军队驻扎的地方,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筹划,管理,建设”“谋求”等义项。本题中,“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的意思是“替他们向宾朋友人筹办”,“营”是动词,应译为“谋求”,只有B项符合。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句有:“懦懦”,软弱的人;“引”,带着;“突冒”,冲撞冒犯;“诣”,到;“谢”,赔礼,道歉;“结欢”,交好。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中“抗直多辩”是形容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好”是喜好做某事,说的是他的另一个特点,故在“辩”和“好”之间停顿,排除A。“有忤己则面数之”中“则”是那么、就的意思,表结果,“则”与后面的内容不可断开,排除BC。句意为: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爱劝诫朋友的错误,朋友中有抵触他看法的,就当面指出一点也不记仇。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竦听”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B.从另一名军将的一系列行为,不能推出南宫生能“以气服人”的结论。“以气服人”表现在“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C.不是表现出他心胸气量过人,而是表现他以气度服人。故选D。20.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⑤段内容说的是他虽穷,但喜爱跟人结交的性格仍在。……相识的人家中遇到难事,告诉南宫生,他就替他们筹办,做了好事也不说。人们都称赞他,说他任侠好客,有贤德。所以本题可以分两点回答:一是助人之急而不居功;二是结交贤士,贤士四处宣扬他们的美德。参考译文:南宫生,苏州人,身材高大,读书广博。年轻时很侠义,爱好击剑骑马,尤其长于用弹弓,对准飞的鸟就能击落它。家中向来财物丰厚,南宫生就以此供养宾客,并且和年轻人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到了壮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学得了风后《握奇》的阵法。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也没遇见投合的人,就沿长江逆流而上,到了南京,又到了金华县和会稽山,渡过钱塘江,泛舟太湖后回到家乡。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闻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到他家请他或问候他,他家门前停放的往来宾客的车一天就有几十辆。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地位尊贵或低贱的人,他都弯着身子恭敬地与他们交往。有两个军将凭借自己有武力十分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们称说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曾经请南宫生喝酒。有人对南宫生说:“那个人酒醉后会行凶伤人,不能跟他接近!”南宫生笑着说:“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我要制服他。”他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古代有贤德的将帅的故事。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又停住酒杯屈身下拜,起身敬酒,一直到宴会结束,没有失礼的地方。另外一个军将曾经在别人家做客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对南宫生怒目而视,并离开了。某一天他看见南宫生独自骑着马外出,就带了一些强健的随从,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让开路。第二天早上那个军将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与南宫生交好。南宫生能凭借气度像这样降服那类人。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爱劝诫朋友的错误,朋友中有抵触他看法的,就当面指出一点也不记仇。跟人论辩,总是求胜,但引证事实,分析道理,众人没有能驳倒他的。他家里虽然穷困了,但喜爱跟人结交的性格仍在,有时友人送来酒肉,他即刻召朋友起吃喝共乐。四方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是有贤德的,一定要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在各种场合介绍他们宣扬他们的美德。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有钱财安葬或治病的,告诉南宫生,他就让人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向宾朋友人筹办,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所以人们都称赞他,说他像任侠好客的楼君卿、原巨先,甚至贤德超过了他们两人。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纵囚论①【宋】欧阳修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注: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②贼:指窥察。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
B.则
C.乃
D.而2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2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B.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C.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D.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2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2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B.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C.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D.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答案】21.C
2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23.C
2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
25.A【解析】21.试题分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则”和“乃”可以用在判断句中,“则”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乃”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因而可译为“是”“就是”。本题中用“乃”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可单独命题,也可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选出答案。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第①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驳论的思路,解答时首先要确定文章要驳斥的是什么观点,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就可以了。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衬“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的观点。25.试题分析:《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由此可知,答案应为A项。参考译文: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期中测试.名校调研 历史(含答案)
- 2024年度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2024年度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A卷附答案
- 低空经济产业园风险管理方案
- 赣南师范大学《律师与公证制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数学分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钢琴教学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保险业务模拟实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30道医院放射科医生岗位高频面试问题附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GB/T 43619-2023超压保护安全装置受控安全泄压系统
- 2023-2024学年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科目一模拟考试100题附答案解析
- 仓库货品存放和五距标准和消防安全要求培训课件
- 班组长培训之有效执行力
- 老年人小组活动计划书两篇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数学】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科学思维方法论 060053》形成性作业三参考答案
- 隐患整改延期申请单格式
- 2023苏泊尔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论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