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之源探索与田野考察项目的考古挖掘与思考_第1页
蒙古之源探索与田野考察项目的考古挖掘与思考_第2页
蒙古之源探索与田野考察项目的考古挖掘与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古之源探索与田野考察项目的考古挖掘与思考

经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三次测量和调查,对该地区的遗址进行了救援,先后挖掘出65块受损的碎片,恢复了红茶文化中罕见的野生陶人。人像为泥质红陶,盘坐状,背略弧,身体为筒罐状,略前倾,双手交插放于双脚之上,头带冠,冠顶有发髻挽成露于冠外,中间系绳,绳头搭于前额。头像颧骨较高,深眼窝,二目圆睁,嘴向前伸张,呈“O”形,似语状。人像五官比例协调,捏塑逼真,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尊写实人像距今约5300年,似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用“震撼、兴奋”来形容他看到这一发现时的心情。兴隆沟考古发掘现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自然村东北200米处,考古工作人员于2012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到达兴隆沟第二地点发掘现场。首先,我们对地形地貌进行勘察,然后对遗址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对测量点进行GPS定位,遗址以正南正北方向为中轴分布探方,规格为10×10米,中部设有20公分十字隔粱,它主控与地层的关系,并使用四分法将探方分为四个区域,编号分别为T1、T2、T3、T4。之后对探方进行清理,清理了探方边角,为切边奠定了基础。共发现陶片七片,均为不规则形状的泥质红陶。2012年7月1日,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陶片,坐标为340×25cm,深17cm,形状为条形斜面近似四边形,整体长度为11cm,器身表面为凸出状,在中部有一长方形泥条外凸,长3cm,宽1cm,初步断定为陶塑人像的头冠,编号为2012MAXT4(1):1。并在探方西北偏中部出土两块陶片,均为三角形无纹饰泥质红陶,坐标为350×65cm,深17cm,编号2012MAXT4(1):2。编号陶片均为陶塑人像的身部,至收工前在探方西北方向又向下发掘至17公分左右。下午继续对T4探方(属耕地)进行清理筛选,除发现大量零散陶片以外,还在探方东北方向出土一块三角形泥质红陶,无纹饰,坐标为380×245cm,编号为2012MAXT4(1):3。2012年7月2日上午对T4探方内剩余耕土进行清理筛选,期间发现大量的零散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在清理过程中对T4探方进行深入切边。至收工前已将T4探方内耕土清理筛选至25公分左右。7月2日下午同时在T2探方内对耕土进行清理筛选,出土一块不规则状泥质红陶,坐标为110×14cm,深10cm,编号2012MAXT2(1):1。至收工前已将T2探方内耕土筛选一半,同时在T2探方内其它区域也发现了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2012年7月3日,清理探方耕土层,清理的过程中有少量陶片出土,其中泥质红陶居多,很少有夹砂灰陶。在距南隔粱340cm,距西隔粱25cm,深17cm处,出土一长方形泥质红陶陶片,长11cm,在陶片上有一条长3cm左右、宽1cm左右的突起((1):1)。另外在距隔粱65cm,距西350cm,深24cm处,出土两块三角形无纹饰泥质红陶((1):2)。在距隔粱245cm,距西南角380cm,深20cm处,出土一块三角形无纹饰泥质红陶((1):3)。考古队继续对T3探方进行表土清理筛选工作,该方出土陶片以泥质红陶居多,夹砂灰陶较少。同时我们还按1:20的比例绘制了T1、T2、T3、T4四个探方1:20的探方平面图,并对T4探方出土的3个泥质红陶残片进行描点测绘,第一块编号为2012MAXⅡT4(1):1,出土于距南隔粱340cm,距西隔粱25cm,深17cm处,为长方形泥质红陶,长11cm,在陶片上有一条长3cm,宽1cm的凸起;第二块编号为2012MAXⅡT4(1):2,出土于距南隔粱350cm,距西隔粱65cm,深17cm处,为两块三角形无纹饰泥质红陶;第三块编号为:2012MAXⅡT4(1):3,出土于距南隔粱380cm,据西隔粱245cm,深20cm处,为一块三角形无纹饰泥质红陶。2012年7月4日上午对T1进行耕土层的清理筛选工作,在距西南角210cm×170cm,深20cm处,发现一块长3cm的三角形泥质红陶,编号为2012MAXⅡT1(1):1。7月3日上午11点05分时在T1探方内发现一手臂中段。我们对2012MAXⅡT1(1):1进行了描点测绘。下午继续清理筛选剩余耕土,于下午18点10分,由刘国祥老师及各位专家带领我们对上午发现的手臂中段进行了绘图、摄像、编号、提取等工作。该手臂编号为2012MAXⅡT1(1):2,出土于距西南角346cm×220cm,深17cm处,该陶片长15cm,是外形弯曲的圆柱状泥质红陶,臂上端略粗向下逐渐变细。然后对出土手臂周围的土层进行了清理平整工作。考古队张克成对T1探方进行切边、铲平工作,学生在旁观察学习。经过挖掘,除发现陶人的右胳膊和背部之外,还有一个残缺的部位———左胳膊,此陶片是当地老百姓捡到给我们送来的。本次发掘未发现大型的祭祀台阶或石头等物,只在耕土中收集发掘到一些陶片等。虽然不能确定陶人所处位置是否移动过,不过在10×10米大的探方里应该发现一些痕迹。但除了陶片之外,未发现什么专门的祭祀痕迹。虽然发现一座房址遗迹,但像这种有重要地位的陶人,应该有更适合祭祀的痕迹才对。对于这样有特殊身份的陶人所用的大型祭祀台阶等应该距离本遗址不远,但却没有类似发现,对参加此次考古工作的学者来说,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2012年7月7日下午对距兴隆沟自然村西南600米处的缓坡———兴隆沟第一地点进行田野调查,这一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西为冲沟,西北为松树林。经调查发现有未发掘的灰圈七个,圈内为黑灰土,圈外为黄褐色土。我们在地表收集到的陶片、石器及骨器均为红山文化中晚期,并发现夹粗砂陶,口部为弦纹,再下施凸泥带,带上戳亚三排窝点纹,成斜向排列。还发现一片近似方形的陶罐腹片,为夹粗砂陶片,有短斜线交叉形式的网格纹饰。参与本次发掘和田野考古工作的有张克成(考古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七名学生张颖、王小红、安妮、红伟、赵国雁、沈达、白明远。此次考古发现是史前考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