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赞文体溯源_第1页
中国古代赞文体溯源_第2页
中国古代赞文体溯源_第3页
中国古代赞文体溯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赞文体溯源

赞美诗的起源很古老,在古代文学史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曾以赞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赞在文体形式上对其他文学样式发生过影响,如汉代史传在篇末附赞一首,后来变文中的唱颂诗、弹词和鼓词中的唱的部分、章回小说每章结尾的赞诗等即是采用了这种形式。但赞的研究未引起学界重视,笔者著文旨在引发学者的深入研究。一“赞”与“礼”关于赞的释名和起源,前人的学说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为“赞者赞美之辞”(宋王应麟《辞学指南》引真德秀言)。汉刘熙、宋郑樵、明吴讷和徐师曾等都持此看法。吴、徐等指出汉司马相如的《荆轲赞》是赞文之祖。第二种以近人刘师培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赞之训诂:(一)明也;(二)助也。本义惟此而已”(刘师培《文心雕龙颂赞篇》,《国文月刊》第1卷第9期,1940年)。黄侃和范文澜等均持此说。刘师培认为赞起源于古人为“助记诵”而在文后所作的概括说明的文字,类似段落大意。刘、黄等认为孔子作《十翼》赞《易》开了赞的先河,郑玄的《易赞》、《尚书赞》才是赞文体的正宗。赞为“赞美之辞”,基本可以概括由古赞发展而来的一类赞,吴讷、徐师曾以司马相如《荆轲赞》为赞文之祖,这却犯了朱光潜《诗论》所谓古人往往拿出文献记载的最初的一首诗作为诗的源头的通病。刘师培探讨“赞”的本义,对研究赞的起源确有极重要的意义,但所得为“赞”的引申义。他认为的最古的赞——孔子赞《周易》的《十翼》,是汉代形成的文赞一类的滥觞。融通地看,我们可以把史赞、文赞作为赞发展到汉代后形成的新的分支。我们先来考察“赞”的本义。从字形看,“赞”字从“兟”从“贝”,《说文解字·兟部》“兟,进也”,表示双人前引而进从“贝”则表示执贽礼谒见。赞的本义为“引进执贝为礼”,《周礼注疏》卷三八郑玄注曰“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即用该义。《说文解字》“赞,见也”,不够准确。徐锴曰“进见以贝为礼也”,段玉裁注曰“疑当作所以见也。……是则凡行礼必有赞,非独相见也”。徐、段都指出了“赞”与“礼”关系密切。赞是一种礼仪行为。我们从字源分析,“礼(禮)”由“豊”演变而来,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据甲文认为“豊”为会意字,上半部所从为“玉”。玉为古代祭祀的重要物品,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墓葬中多见玉器及其他礼器的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为“礼”的发源时期。“赞”字从“贝”,贝与玉同为上古礼器,而“含贝或握贝”和“含玉”俱出现在上古葬俗和礼制中。据考古发现,含贝现象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史前遗址已有发现,至商代渐渐流行开来。则“赞”的发源大约与“礼”同时。《礼记·杂记下》曰:“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可知“含贝”确为上古区别尊卑之礼制。“赞”字首先引申为“赞者”,即引进或辅助他人行礼之人。再由此引申为“佐助”,《尚书正义·大禹谟》孔颖达正义云:“《礼》有赞佐,是助祭之人,故‘赞’为‘佐’也。”赞字“明”和“助”的含义由此抽象而来。赞者在上古的多种仪式场合中不可或缺。在重大的仪式中,“赞礼”成为一套有严格等级秩序的礼仪程式。《周礼注疏》卷三郑玄引郑众注曰:“大祭祀,大宰赞玉币,司徒奉牛牲,宗伯视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齍,司马羞鱼牲、奉马牲,司寇奉明水火;大丧,大宰赞赠玉、含玉,司徒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纼,宗伯为上相,司马平士大夫,司寇前王,此所谓官联。”在封建王朝中,赞者被设置为一种固定的职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有典客一职,汉武帝时更名为大鸿胪,其职为唱名引拜于殿上以谒君。他们在仪式中大声唱赞,《后汉书·何熙传》:“赞拜殿中,音动左右。”金设置太常寺,明清时,太常寺专设有赞礼郎。普通礼仪场合也多用赞者,《仪礼》记载,“士冠礼”和“士昏礼”中赞者的身份尤其重要。《尚书正义·咸有一德》孔颖达正义云:“礼有赞者,皆以言告人。”赞者在仪式中大声唱诵赞词,来辅助或引导礼仪的完成。《尚书正义·顾命》孔颖达正义言,王受册命之时,上宗“酌福酒以授王,赞王曰:‘飨福酒。’”然后,“祝酌同以授太保,宗人赞太保曰:‘飨福酒。’”可以看出一些赞词是比较固定的。这些赞词内容逐渐扩充;在言辞上则向文辞规整、音韵和谐方面发展,这就形成了文体赞。我们认为赞起源于上古风俗及礼制仪式中用来辅助行礼的赞词。赞之为文体,吴讷等认为始于西汉,而刘师培等以为滥觞于春秋,形成于西汉,大约因为先秦以前的赞几不可见;刘勰和宋代陈揆都认为赞源于舜禹之世。我们赞同将赞的产生放到上古。赞最初为仪式中口头唱诵之词,这也使得赞的早期作品留存很少。文献中可考的最早的赞是伏胜《尚书大传》记载的虞舜时乐正的赞:“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乐正道赞曰:‘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衍于四海;成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于时,卿云聚,俊士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伏胜《尚书大传》,《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8页)又郑玄曰:“舜既使禹摄天子之事,于祭祀避之宾客之位。”从这首赞的内容和文献记载的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知道两点:第一,这首古赞是对禹的赞美之词。乐正赞词的内容是歌颂舜禅位于禹而在祭祀时避居宾位。周礼中君臣的宾主之位相当分明,虽然尧舜禹时有无礼制今不可考,但一些早期墓葬的发掘说明等级的产生很早,甘肃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原始宫殿证明部落首领跟其他人的地位有明显区别,所以舜跟其他人的宾主之位可能是有的,而他避居宾位,是值得赞美之事。第二,这首赞是古礼仪式过程中由祭祀主持人——乐正唱诵的。“乐正”据郑玄讲为乐官之长。清人王先谦得出寺人兼为乐官(伶人)的结论;又学者叶舒宪认为寺人为上古的祭礼主持人(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168页),据此可知乐正便是祭礼的主持人。他充当了类似今天司仪的身份,唱诵这首赞,来引导礼乐仪式的顺畅进行。《尚书正义·大禹谟》还载有一首大禹时伯益的赞:“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苗民叛逆,禹出师征讨,益作了这首赞来劝禹遵从天道、修德致远。这首赞重在劝诫而非赞美。文献中可考的先秦时完整的赞仅此二首。这两首赞,产生时间较早,至少反映了先民对原始赞的记忆,可供我们研究赞的早期形态。《尚书·咸有一德》载“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篇”、“太戊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其文已亡。西汉时的赞文今不可见,吴讷、徐师曾以司马相如《荆轲赞》为赞文之祖,文逸。东汉的赞,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收录题作赞的仅十二首。明张溥所辑《蔡中郎集》有一首《琴赞》,《全文》未收,可补。至于《汉书赞》、《尚书赞》等我们在后文中讨论。严可均《全文》所收的东汉初郑众的《婚礼谒文赞》,是今存文集所收最早的赞,也较好地保留了赞早期的面貌。郑众所作的赞原本共有三十首,如今包括残文只存十一篇。例举如下:九子之墨,藏于松烟。本性长生,子孙图边。舍利为兽,廉而能谦。礼义乃食,口无讥愆。女贞之树,柯叶冬生。寒凉守节,险不能倾。(严可均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第592页)结合赞文前的《约文》和《偈文》,可以看出:首先,这些赞是供婚礼仪式中所实用的。《仪礼·士婚礼》记载上古婚俗要送聘礼,后汉时发展为郑樵《通志》所言的“聘礼三十物”,所送礼物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合欢、鸳鸯、凤凰等象征夫妇恩爱和谐等,郑众所作的赞就附于各种聘礼之后,上举三首赞分别附于九子墨、舍利兽、.女贞三种礼物后。其次,这些赞很可能供礼宾在仪式过程中大声唱诵。今天西北地区农村还保留了举行婚礼时财礼由司仪唱赞后收纳的传统,这可供我们印证赞的源头。有学者论述过这一现象:“旧时农村行婚娶礼,司仪唱诵赞词,抑扬宛转,即赞之余绪。”(万光治《汉代颂赞箴铭与赋同体异用》,《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6期)再次,赞由赞人而发展到赞物,这与颂、箴、铭、赋等文体在汉代皆产生咏物作品是一致的。这些赞完成了由口头到书面的转换,而且文学色彩浓厚,是成熟的文学作品。由杜佑《通典》卷五八所辑此赞前的《约文》可知赞文书于木检上,随礼物一起送给女方。赞文形式上为四言句,多隔句押韵。赞文的手法吸收《诗经·鸱鸮》的全诗取喻和屈原《橘颂》借橘而自道才德的表现方式,虽赞物之德操,其实喻人。如赞“舍利兽”则取其“廉而能谦”、知礼守节的品质,其本质为以物“比德”,提出新人应遵循的品德要求。今天风俗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研究赞的源头提供了依据。有学者对蒙、藏、维吾尔、裕固、满、傣、苗等民族的婚礼礼俗及婚礼赞词作过研究,总体上看,可以佐证我们提出的赞源于仪式赞词的说法。这些民间流传的口头赞词曲折反映了赞的源头,与历代文人所作赞相比更接近于赞的原始形态。需要说明的是,刘师培的赞的起源之说是与颂相对提出的,刘勰等认为赞源于颂,而刘师培认为这样便无法解释为何赞能独立为一体。这其实牵涉到上古文体的分类标准问题。上古文体本无严格意义上的文体特征的不同,我们认为赞与颂之所以得以区分,主要在于其不同的功能和实用性,以及使用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赞与颂的起源相近,俱起源于仪式活动。但颂最初专用于宗庙祭祀等仪式,而赞广泛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尤其婚礼中的赞沿用至今;颂的对象最初为神灵或先王,而赞的对象一般为仪式中的行礼者或受礼者;颂最初的功能主要为颂先人功勋、强调等级、祈福等,而赞最初的功能为仪式导引,后用来赞美德行。我们再来辨明史赞、文赞是赞的流,而非源。史赞不同于赞。《文心雕龙·史传》以赞为“论”的八种形式之一,《颂赞》称“纪传后评,又同其(赞)名”,指出“论赞”和“赞”是同名的不同文体。史书中有赞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而“史赞”的体例,实质上秉承了先秦以来史论的形式和传统。《左传》中多次出现的“君子曰”、“君子谓”开创了后代史书论赞体的先河。《史记》的“太史公曰”以后,论赞体史评的格式固定下来。班固《汉书》的创造在于以“赞”作为史论之名称,其后史论又有多种称谓,唐刘知几《史通·论赞》将史书中的“赞”、“论”、“序”、“诠”、“评”、“议”、“述”、“撰”、“奏”等皆归为史赞,“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则总归论焉”。魏晋以降的文体学家很注意区分史赞与赞的不同,挚虞《文章流别集》、任昉《文章缘起》、萧统《文选》等都分列两类赞。史赞产生之初文句散行无韵,内容上义兼褒贬。范晔《后汉书》赞的内容仍沿袭史赞的传统,但开始在史赞中运用四言有韵的句式,语言典丽,这是班固之后又一次创新。文赞在性质上可与史赞归为一类。文赞始于郑玄的《易赞》和《尚书赞》,《尚书赞》类似于序,是把《尚书》的大意和重点所在作以说明让读者了解。郑玄以“赞”为名,据孔颖达《尚书序》正义所言是因为孔子作《尚书序》、子夏作《诗序》,郑玄为了避圣贤著述之名,所以用“赞”来称谓其所作的辅助说明的文字。其赞也用无韵之文字写成。东汉以后的文赞皆为四言有韵,自此古赞、史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