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短缺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_第1页
资源短缺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_第2页
资源短缺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_第3页
资源短缺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_第4页
资源短缺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短缺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

1资源监狱的发展现状加快资源匮乏城市转型,是科学发改委、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但资源开发已处于后期或末期阶段,累计采出储量占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在我国,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国务院确定阜新市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自此拉开了国家主导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序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08、2009和2011年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给予政策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截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其中2011年资金135亿元,为资源枯竭城市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中央财政将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投入近1000亿元。再加上省级的配套资金,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有望获得超过5000亿元的资金支持。在国家确定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江西省的萍乡、景德镇、新余市分别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萍乡、景德镇、新余三个地级市坚持生态立市,以循环经济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多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循环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接续替代,成功探索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这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时期,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接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借鉴意义。2江西省是一个资源匮乏城市,可以采取三种转型和发展模式2.1立足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条件产业升级,持续壮大产业集群潜力萍乡是一个典型的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城市之一。百余年前,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了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其所产钢铁,曾一度占清廷全年钢产量的90%以上。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萍乡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占可开采储量的70%。据专家估计,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10年之内,萍乡市就会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自2008年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试点城市以来,萍乡市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扬弃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替产业,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带动生态、文化和社会多元转型。萍乡市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本。2011年,萍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增速均居全省前列。一是合理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矸石资源合理延伸循环产业链,最大限度挖潜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依托现有工业基础,构建“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链;利用长期堆存的煤矸石,构建“煤矸石—电力—下游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煤矸石—建材产品”新型产业链。目前,该市现有煤矸石发电厂3家,煤矸石砖厂30多家,煤炭选配物流中心1家,年均消耗煤矸石约300万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分别代表煤炭、瓷、水泥、花炮和冶金业),着力提高湘东“中国工业陶瓷之都”、上栗“中国烟花爆竹之乡”、芦溪“国家电瓷产业化基地”、安源“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技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校的联系合作,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5%。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和扶持创新型企业,并建立科技项目信息库,引进各类转型急需的高端人才。大力发展“博士产业”和“院士经济”,2011年全市落户“院士经济”项目10项、“博士产业”项目133项,203户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80.6亿元,增长23.2%。在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伏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等接续替代产业。2011年,萍乡市煤炭(包括煤化工)、冶金、机械、建材、医药食品五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24.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2%。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由“百年煤城”向“生态绿城”转变。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以水泥粉尘、煤烟、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连续3年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双下降”。为推动矿区可持续发展,从2009年起率先在全省对煤炭生产企业开征每吨煤5元的可持续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因采掘业造成的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因采掘业引起的其他社会性问题。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推动“百年煤城”向“生态绿城”的转变。2008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6.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0.5%提高到63.05%,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2景德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工业发祥地之一、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由于长期的开采,瓷土资源逐步枯竭,全市国有和集体瓷矿及制瓷企业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300余家,下降到2007年的157家。2009年,景德镇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以瓷立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市始终坚持以瓷立市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世界瓷都”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依托科技和文化创意,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崭新的文化型循环经济之路。该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一是创意与文化融合,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创意经济是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对于陶瓷产业来说,文化创意是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也是景德镇城市转型的方向所在。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创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景德镇经济增长新引擎。2009年7月江西省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江西首家文化产业创意基地——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景德镇由此拉开陶瓷产业的转型帷幕。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3000家,实现就业2万余人。2011年全市完成陶瓷总产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59.72%;陶瓷产业实现税收2.66亿元,同比增长1.8倍。“十二五”时期,该市计划投资50亿元继续推进“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家艺术陶瓷工艺重点实验室”、“世界陶瓷文化艺术宫(博览园)”等一批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特色创意城市,争取“十二五”期末陶瓷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二是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着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目前,该市集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各类研发机构117家,拥有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国家火炬计划景德镇陶瓷新材料及产业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同时,在区域优势明显的新材料、航空工业、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建立了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创新能力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坚持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航空、生物和新医药、光伏、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LED半导体照明、现代农业和有机食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主力引擎。2011年炼焦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陶瓷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成为景德镇市的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23.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5%。2012年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4.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18%。三是文化与旅游联姻,提升旅游城市品牌。景德镇是“世界瓷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外推出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该市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主打文化旅游牌,以厚重的陶瓷文化为引擎,“红、古、绿”交相辉映,重点构建“瓷源”浮梁、“古镇”珠山、“绿色”昌江、“多彩”乐平的四轮驱动的大旅游格局,塑造“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的旅游城市品牌。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1604.6万人次,同比增长21.1%;旅游总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5.7%,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4.8%。特色旅游已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3创建现代产业示范基地,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余因钢铁设市,是全国118个老工业基地之一。新余也是江西最年轻的新兴工业城市,1960年设市,1963年撤市,1983年复市。近年来,新余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了从传统钢城的“一钢独大”到以科技为支撑的钢铁、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产业多元发展的华丽转身,成为江西省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速率最快的城市。201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57.8%,城区绿化覆盖率47.56%,成为全省目前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新余市还荣获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省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一是坚持基地示范引领,成功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该市按照“多元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平台,大力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该基地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轮胎等“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以能源梯级利用为补充,打造中国中部地区以废旧钢铁为主的“城市矿产”集散地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011年基地已形成年回收180万吨废钢铁、5万吨废铜、10万吨废橡胶的生产规模,实现产值92亿元,利税15.6亿元,为地方创造财政收入超过5.6亿元。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做大做强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该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和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与中国工程院、上海交大、中南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申报建立了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在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下,产业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一钢独大”到钢铁、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多元并举的转变。目前,钢铁产业形成了以新钢公司为核心、137家钢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了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产业四大板块,在国内率先形成“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较完整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强化,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0家,过5亿元企业42家;其中,新钢、赛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三是坚持生态立市,以“两型”促转型。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两型”促转型。积极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绿阴行动”,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建成区森林覆盖率47.56%,人均绿地面积15m2,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围绕节能减排,重点推动企业生产清洁化、产业发展低碳化、建筑绿色化和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把高新区打造成示范性的低碳工业园,被评为国家节能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市。3警告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三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共同背景都是主体资源枯竭倒逼城市转型发展。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凸显,萍乡、景德镇、新余分别面临煤炭、瓷土和铁矿石资源枯竭的困扰。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的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循环产业链,是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在转型过程中,萍乡侧重对煤炭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合理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产业转型带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转型发展。景德镇充分利用陶瓷产业优势和文化品牌优势,构建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循环经济模式和城市转型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新余市则充分利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3.2推进煤炭产业持续替代,打造产业融合开发平台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主要有三种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和产业复合模式。其中,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关键。一是挖潜资源,合理延伸产业链条,对原有资源产业“吃干炸尽”。如萍乡充分依托现有煤炭工业,合理延伸产业链,构建“煤炭——电力——化工”、“煤炭——电力(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等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接续替代。这是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也是带动城市整体转型的关键。萍乡在改造提升传统煤炭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伏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多元转型。景德镇在改造提升陶瓷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壮大航空、生物和新医药、光伏、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LED半导体照明、现代农业和有机食品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一陶独大到多业并举的转变。新余则着力培育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转型成为现代化工业新城。三是依托自身特色和文化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景德镇的成功在于主打瓷都文化品牌,依托创意和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经济的文化含量和城市的品位。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