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诗学思想论略_第1页
翁方纲诗学思想论略_第2页
翁方纲诗学思想论略_第3页
翁方纲诗学思想论略_第4页
翁方纲诗学思想论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翁方纲诗学思想论略

翁方刚的诗歌思想复杂而深刻,被《世洲诗集》、《小石帆亭笔记》、《苏斋笔记》、《杜诗》等一系列诗集所记载,以及《福初斋诗集》、《福初斋诗集》、《福初斋诗集》等诗文集的一些章节所收录。与其他诗论家一样,他的诗学思想总体上还是没有摆脱诗话式的阐述,其中固然有神来之悟、精辟之见、独到之思,但缺乏严谨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翁方纲诗学思想的研究还缺乏整体上把握。学界一般用“肌理说”来总称他的诗学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以质实之学来弥补诗学中的空疏之弊,二是在诗歌创作中要细肌密理,完美无阙。其实“肌理学”仅反映了他诗学思想的一部分,且用“肌理”称喻他的诗学思想,增加了解读上的模糊性,使得其含义不甚分明,因而对他诗论的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对肌理说的引申寻绎,给人枝蔓缠绕、欲明反晦之感。他收录在《复初斋文集》中的《诗法论》提纲挈领地阐述他诗学思想。钱仲联先生也说:“通过《诗法论》一篇,我们可以鸟瞰翁氏诗论的全貌”。(171)他所标举的“法”形而上为诗学理论,形而下为诗歌创作的具体法度。他说:“法之立也,有立乎其先、立乎其中者,此法之正本探原也;有立乎其节目、立乎其肌理缝者,此法之穷形尽变也。”(330)这段话概括了他基本的诗学观:正本探原,穷形尽变。(173)一从“诗”4看诗的质实翁方纲持有同颜之推“夫文章者,原出五经”(《颜氏家训·文章》)相同的观点,认为诗文“根极于六经”(408)。六经是儒家对天道人伦之理最经典的阐述,“今古文章柄,持衡在六经”,他显然把儒家经籍视为诗文的本原。翁方纲学宗程朱,笃信义理,认为程朱理学是对儒家经义的权威诠释,程朱理学对天道人伦的解释就应当成为诗文中“理”之根本,“夫理者,彻上彻下之谓,性道统絜之理即密察条析之理,无二义也;义理之理,即文理、肌理、腠理之理,无二义”。(321)为了防止程朱理学流于空虚之弊,他以考据纠治之,通过考据来阐明义理,在义理学、考据学之间,翁方纲主张考据学应该置于义理学的价值系统之内,考据学没有独立的价值,只是阐明义理的工具,义理学才是归旨。他多次说考订之学“欲以明义理而已矣”,“夫考订之学何为而必欲考订乎?欲以明义理而已矣。舍义理而泛言考订者,乃近名者耳,嗜异者耳”。他主张“考订之学以衷于义理为主”。(296)具体说来是以考据为手段而窥探义理,再以词章出之。他对“似涉空言”之诗,“欲以肌理之说实之”(340)——以考据为核心的质实之学来纠补诗学中的空疏无根之弊。翁方纲认为诗歌最直接的源头就是《诗经》,他说诗歌崇尚“层累而上,师又有师,直到极顶,必须《风》、《雅》是亲矣”(1381)。他论诗往往上溯到《诗经》中。《诗经》作为儒家诗教的最高典范,引据经典当然可以增强说服力。翁方纲认为《诗经》开启引导着历代诗歌归轨于儒家诗教:一是诗歌要为羽翼政教服务,阐发儒家理义,“因文扶树道教……此乃羽翼经训,为《风》、《骚》之本”。(1380)二是诗歌以温柔敦厚为宗旨,“诗教温柔敦厚之旨,自必以理味、事境为节制。即使以神兴空旷为至,亦必于实际出之也”,(1504)以理节情,以实制虚。“诗以温柔敦厚为教,必不可直以粗硬为之”,(1389)不能太张狂直露。三是赋比兴手法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方法,“风雅颂为三经,赋比兴为三纬”。(409)杜诗是继《诗经》后诗歌创作的圭臬,翁氏称,“盛唐之杜甫,诗教之绳矩也”(340),“大辂椎轮之旨,沿波而讨原者,非杜莫能证明也”,“原夫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所谓‘事出于沉思’者,惟杜诗之真实足以当之”(408),“使其立于庙朝,制为雅颂,当复如何正大典雅,开辟万古”。(1411)他把学杜甫之诗与学李白、韩愈、李商隐、王维、韦应物、苏轼等人的诗歌进行了比较:“专学韩,则每有意于造奇;学白,每有意于闲旷平直;学李太白,每有意于超纵;学李义山,每在意趋藻饰;即使专主王、韦三昧,亦每在意存冲淡。凡专主一路也,其路非不正也,然而意有专趋则易于渐滋流弊,未有若杜之得正得真者。”认为唯有杜诗正大不偏,“句句见真,步步皆实地也”,得杜诗之精髓,“由此可以理学业,可以定人品。即以诗言,可以加膏沃,可以养笔力才藻。所谓羚羊挂角三昧之旨,亦必从此得之。此乃八面莹彻之真境也。”杜甫之诗是他所提倡的学人之诗的典范。学人之诗有两个特征:一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直接六经之脉”(1389),“无一字无来处”。(1975)二是“熟精《文选》理”——用诗歌阐发道理,杜诗“推阐事变,穷极物则”。(408)诗歌应涉理路,但要善涉说理,有理趣而不露理语,不能像道学家一样用诗歌直接说理,“理之中通也,而理不外露,故俟读者而后知之云尔。若白沙、定山之为《击壤》派也,则直言理耳,非诗之言理也”。(408)这个艺术标准就是“神韵”,“神韵者,本极超诣之理,非可执迹求之”。(154)(他多次说神韵不能误解为王士祯所标举的空音镜象,神韵是“诗之所固有”,“彻长彻下,无所不该”。(340-341))综上所述,翁方纲认为诗学必须根柢于六经,《诗经》是儒家诗教的源头,杜诗体现出儒家诗教的精神,后代诗歌本于儒家经籍,以《诗经》、杜诗为范式,正本清源,别裁伪体,才能不伤于政教风化,于人心学术有所裨益。二文学细胞的大法翁方纲认为宋诗是唐诗后的又一大流派传统。诗歌的发展自《诗经》始,经过汉魏、六朝到唐,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唐诗传统。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与唐诗异质的宋诗传统,“若夫宋诗,则迟更二三百年,天地之精英,风月之态度,山川之气象,物类之神致,俱已为唐贤占尽。即有能者,不过次第翻新,无中生有,而其精诣,则固别有在者。”(1428)在翁方纲以前,虽然大多数人都同意宋诗与唐诗有别,但认为宋诗是对唐诗继承上的变通。翁方纲力辩宋诗与唐诗传统是不同的,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665)他说“陈伯玉之在初唐,以上接汉、魏,可也。韦左司在中唐,以接陶,亦可也”,也就是说唐诗可以越过若干朝代远接汉、魏诗歌,因为两汉、魏晋,六朝、唐,诗歌一脉相承。可是元明两代的诗歌就不能越过宋诗,而远接汉、魏,因为横亘在元诗、明诗之前宋诗是个异质的传统,“至于举明朝徐昌谷、高子业之一得,遂欲于五言截去杜、韩、苏、黄以下,直以此接汉、魏、盛唐作者,则又非正论矣”,“高、徐、皇甫诸家在明,以遥接汉、魏、盛唐,则不可也”。(345)翁方纲拈出宋诗“穷形尽变”的诗学特征,作为与唐诗异质的传统,大力加以标举,“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读书学古中来,所以不蹈袭唐人也”。(1427)“穷形”就是让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至精至微,诗人要尽力琢磨出诗歌里面所有的美学因子,让诗歌作为艺术品而大放光彩,为此诗人要用力专深,不惜下细功。这是他“肌理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诗言大章法,固是要义”,然“五字七字之句法,至要至难”(1954),用字必须讲求“一字之虚实单双”,做到“锦心绣口”,呈现“天地奇彩”,力免寒碜伧气。音节是构成诗歌音乐性的重要因素,“诗有家教焉,有体格焉,有音节焉,是三者常相因也”。(141)大章法还只是大的方面,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就不能细密,必须把句法、字法、音节等方面落实到极细微处,就有了细肌密理了。他高度肯定了宋诗精雕细刻,细密精深。纵观宋诗,黄庭坚的诗歌“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其总萃处,则黄文节为之提挈,非仅江西派以之为祖,实乃南渡以后,笔虚笔实,俱从此导出”,所以黄庭坚的诗歌最能代表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深切宋贤三昧”。(1426)诗人只有处理好了“专骋才力”和“细肌密理”的辩证关系,才能取得好的艺术成果。如果“专骋才力”,不顾句法、字法、音节等细节,审美上虽有豪放自由感,却缺乏精深感。翁方纲赞扬杜甫的诗“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既能像谢灵运、谢眺的诗歌一样才气横溢,又能像何逊、阴铿作诗煞费苦心。赞同苏轼“始知真放在精微”的观点,诗歌既要“真放”,也要“精微”。(1414)翁方纲认为诗歌的内容和创作方法应随时、随地、随境而变化。内容上的变是因为诗人总是“切己”、“切时”、“切地”有感而发的,也就是诗人总是在具体的时空、事境下而创作的。诗境应与其事境相合,即诗歌中的景物必须与特定的时地相一致,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必须与特定的事境相合,“文词与事境合一”,“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345)如果事境不同,诗人的创作就不同,“因时因地悲愉欣戚之殊,而诗之词气因之”。如果“不问其何人、何时、何情、何事,率以八寸三分帽子付之,尚复何诗之有?”他特意拈出《诗经》中事境与诗境相融的例子,“风人最初为送别之祖,其曰‘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必衷之以‘其心塞渊’、‘淑慎其身’。《雅》什至《东山》,曰‘零雨其濛’,‘我心西悲’,亦必实之以‘鹳鸣于垤’,‘有敦瓜苦’也。”(1504)与诗歌内容相应的韵味格调也应该变化多样,不能死守和固执一种。他认为诗歌都具有“神韵”的共性,但在同一共性下,“神韵”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在实际见神韵者,亦有虚处见神韵者,有于高古浑朴见神韵者,有于风致见神韵者”。(346)诗歌格调在应节成章的共性下,又有“噍杀、啴缓、直廉、和柔之别”。(331-332)翁方纲对待诗歌创作法则的态度是有法而无定法。“泥于言法者,或为绳墨所窘;矜言才藻者,或外绳墨而驰”(207),这两种极端做法,都是他反对的。他与吕本中的“活法论”非常接近,“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367)这同他的挚友姚鼐的观点如出一辙,“古人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密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诗文之赖法以定也审矣”,强调了诗文有法和法的稳定性。法度是前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法之立本者,不自我始之,则先河后海,或原或委,必求诸古人也”。他们从篇章结构、字法、句法以及音调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基本法则,“大而始终条理,细而一字之虚实单双,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后接筍,乘承转换,开合正变……”。这些基本法则“悉准诸绳墨规矩,悉校诸六律五声”,不能随意加以改变,“我不得丝毫以己意与焉。”(330-331)只有先习取前人的“规矩”、“彀率”,才能“引伸类长”,先入后才能出。对前人的规矩法度要全面学习领会,一峰一岭一沟一壑之陋见,最终会导致门户之限。翁方纲更强调法无定法,“顾其用之也无定方”,“法非徒法也,法非板法也”。前人总结出很多规矩法度,必须依照诗歌的具体情境,加以灵活运用,在法与法的组合取舍中求变,“诗中有我在也,法中有我以运之也。即其同一诗也,同一法也,我与若俱用此法,而用之之理、用之之趣各有不同者,不能使子面如吾面也”。他还认为法的灵活运用因每个人的事境不同而无法相同,因而没有一承不变之法可以传承授受,“一时,同一境、同一事之作,而其用法之所以然,父不能得之于子,师不能传之于弟;即同一在我之作,而今岁不能仿昨岁语,今日不能用昨日之语,况其隔时地,分古今,而强我以就古人之法,强执古人以定我之法,此则蔑古之尤者也,而可谓之效古哉?”(329-330)三反讽明七子派,诗中缺乏人文景观翁方纲以儒家正统诗教自居,以“正本探原”、“穷形尽变”为标准对诗歌史上背离儒家诗教者全面出击,鞭锋直指乾嘉诗坛。他是典型的卫道士,又最喜“使人同己”,“持诗律最严,于文正评骘尤刻,密行细楷,缀语最少,老辈风期,洵不可及”,(356-357)对他人苛求特严,责难甚多,使他在清诗坛上颇以骂而鸣。戴震等人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惩忿窒欲”观念进行猛烈的抨击,批评了理学家假仁义、伪真理。翁方纲从“正本”观出发,对戴震等人十分不满,批评戴震“不甘以考订为事,而欲谈性道,以立异于程朱”。(321)“舍义理而泛言考订者,乃近名者耳,嗜异者耳”。惠栋考据于义理“反置不问者,是即判道之渐所由启也”,“极意博综而妄取他本以解经”。(297)他这番话不仅针对清代考据学脱离义理学而独立发展以至出现对立的状况开火,也是针对清代“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933)诗学异端思潮而发的。从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出发,翁方纲提倡中和之美,反对仓促怨悱之音。他批评杨万里的诗“屡用辘轳进退格,实是可厌。……叫嚣伧俚之声,令人掩耳不欲闻”(1437),“有敢作敢为之色,颐指气使”,缺乏比兴之意、温柔敦厚之旨,太直太露,“以轻儇佻巧之音,作剑拔弩张之态,阅至十首以外,辄令人厌不欲观,此真诗家之魔障”,“孟子所谓‘放淫息邪’,少陵所谓‘别裁伪体’,其指斯乎!”(1437)他多次批评王士祯“谓理字不必深求其义”是“失言”(211),认为王士祯和沈德潜的诗学缺乏杜诗重视学理的传统,“格调、神韵,皆无可着手者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634)他们的诗歌或流于虚空,或敝于高腔,诗中欠学,诗中乏理,虚而不实。翁方纲标举细肌密理,特别注重诗歌要锻字炼句,诗歌艺术正是由此而得以提升的,“情景脱化,亦俱从字句锻炼中出,古人到后来,只更无锻炼之迹耳”(1423),对粗服乱头、艺术粗糙的诗歌进行了批评。他指责吴之振选录宋诗忽视了宋诗细密精深的传统精神,是“目空一切,不顾涵养之一莽夫所为,于风雅之旨殊远”。(1421)他批评那些对字句不加琢磨,显露笨拙、寒酸、粗鄙、俗艳、俚白之相者为“伧气”,如顾况的诗伧得笨拙(1387),孟效之伧得寒酸(1388),刘叉的诗伧得粗鄙(1390),温庭筠伧得俗艳(1395),杨万里伧得俚白(1437),元好问之诗“亦自不免肌理稍粗”。(1448)与他同时代的人中犯此病者就更多,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