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1.gif)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2.gif)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3.gif)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4.gif)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b8673e48180d0940828dd3285678801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速读三个学习活动的内容,分析三个学习活动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1.分析本单元的整体结构。0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0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0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2.寻找单元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本单元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从这三个动词来看,这是一个认识上由浅入深的过程。发现运用采用我们先来关注三个动词:概括:我们再来观察三个名词性词组:逻辑谬误学习过程中对“逻辑谬误”的辨识是基础,通过辨识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与方法。推理形式“推理形式”是逻辑的框架或者模式,相较于前者来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与总结。“论证方法”意味着我们带着目的进行论证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在这一阶段,更强调多种推理过程的综合运用,这是知行合一的一段历程。论证方法综上所述,我们观察到以上三个环节之间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关系,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的。初步认识逻辑的基本要求。接着是在认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推理形式。最后是在认识逻辑规律、掌握推理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论证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善于识别并避开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壹辨析逻辑谬误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叁准确运用概念学习目标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图片来自网络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一)概念的定义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概念的特征含义举例概念的内涵就是包容于概念中的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它表明指称的是具有何种特征的对象。“商品”的内涵: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等。概念的外延就是客观世界中具有内涵反映的特有属性的每一个对象,它表明概念指称的对象范围。“商品”的外延:投入市场外用于交换的各种各样的物品。概念的作用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丰富,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懂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对某个概念加以一定的限制,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相反,去掉对某些概念起限制作用的词语,就可以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它的外延。例如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的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内涵增多,外延减少。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举例理解“书本”“手机”“男生”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全同关系
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中国首都”和“北京”“包含关系”中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如:“学生”和“大学生”“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如:“畅销商品”和“高档商品”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如,“有彩色”和“无彩色。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大学生”和“小学生”、“红色”和“蓝色”。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堂小练番茄和西红柿怒和情绪网红和实力演员男和女圣人和罪犯交
叉
关
系包
含
关
系全
同
关
系反
对
关
系矛
盾
关
系概念间的关系关系举例特征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交叉关系“医生”与“科学家”两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种属关系“大学生”与“学生”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战争”与“和平”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而且非此即彼。反对关系“冠军”与“季军”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二)概念间的关系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两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一律事物只能是事物本身排中律充分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逻辑学基本原理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同一律体现同一律的文本示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同一律: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同一律立场自相矛盾——不矛盾律态度模棱两可——排中律理由站不住脚、推不出结论——充足理由律(一)同一律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公式:A是A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例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分析: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例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例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例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作品:所有作品的总称//单一作品(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安:怎么//哪里(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浸到汤里:卫生//汤不烫:温度(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同一律具体阐述1.内容和要求:(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个论题。(二)不矛盾律(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公式:A不是非A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例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分析:门铃坏和按门铃等回应相互否定,不能同真,违反了不矛盾律例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明知门铃坏—按门铃,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例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违反“不矛盾律”。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具体阐述1.内容和要求:(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2.常见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悖论具体阐述通常是指这样一种命题,按普遍认可的逻辑推理方式,可推导出两个对立的结论。例如: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它的一个翻版:
这句话是错的。【理发师悖论】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苏格拉底悖论】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三)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公式:A或者非A逻辑错误:模棱两可例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可惜。分析:值得与不值得相互矛盾,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例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存在第三种情况,违反了“排中律”。例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排中律具体阐述1.内容和要求:(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四)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逻辑错误:毫无理由、虚假理由、推不出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三是必然推导例8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分析:前提错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强加因果)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例9:《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例10: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上大学。此为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改为“只有……才”,违反“充足理由律”。例11: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解析】不当预设,问话违背了同一律。就话语情境来说,双方争论的话题应该是“你'有没有’(或'是不是’)毁谤我”,而问话人将话题转移为“你'是否已经停止了’毁谤我”。这样转移论题的目的在于,无论对方回答“是”还是“不是”,都意味着承认了“毁谤”事实。这是一种诡辩术。充足理由律具体阐述1.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充足理由律”: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它有如下要点: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①鲁迅的作品②汝安知鱼乐③汤不烫④修门铃⑤拿破仑的头骨⑥《红楼梦》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同一律分析课本P95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你是否改掉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回答“改掉了”,意味着你在以往的考试中经常作弊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不当预设逻辑规律公式要求(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逻辑错误同一律A是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A不是非A不能同时肯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自相矛盾(两可);悖论;排中律A或者非A不能同时否定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矛盾关系)两不可;充分理由律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三是必然推导毫无理由;虚假理由;推不出;表述一:表述二:逻辑的基本规律
要求潜藏的谬误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必须保持一致。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不矛盾律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自相矛盾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模棱两可/两不可充足理由律前提为真,理由充分前提虚假、强加因果违背了同一律。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偷换概念,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详解】根据“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可知,此处的“有钱人”指的的厦门大学的“投资者”,是富甲一方的人,而鲁迅偷换了概念,他只有“两个银币”,只是有钱,却不是富有。鲁迅借此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
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逻辑的力量》)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转移论题)的错误。【详解】同一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A就是A。”这里,“A”指的是一个思想,可以表示一个概念,也可以表示任何一个命题。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即具有确定性,不能随便改变。概念具有确定性,也就是概念必须具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轻易改变。如果概念没有保持同一性,通常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的错误,即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样的一个概念来使用。
甲提出的问题是“该犯是否可判缓刑”,而乙的回答是“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甲提出的问题是能否判缓刑,而乙的回答是关于判决轻重的。可见乙对甲的回答不是一个问题,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
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一段台词:
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
俄狄浦斯问了一连串问题,克瑞翁都无法回答,因为他无论是答“是”还是答“否”,都于承认了篡夺王位的意图。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就不能使用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选择否定,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这种逻辑错误叫作“不当预设”。例如:以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一段台词:你(克瑞翁)这人,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分析:俄狄浦斯一连串的问题中,隐藏了一个虚假前提——克瑞翁想篡夺王位。有这个虚假前提在,就不能使用矛盾律选择否定——因为选择否定,就意味着承认这个虚假前提。这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这段话,虽然采用了委婉的说法,但其希望人们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国民教育对创业者并不真的必要”。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一部分世界级富豪的辍学经历。然而,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即使这个名单再增加千百倍,也只是全世界创业者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学教育也只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说或者用少部分大学或预科辍学的例子质疑整个国民教育对所有创业者的必要性,是不妥当的。这是犯了轻率归纳的错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是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谬误类型一:歪曲观点常见的逻辑谬误稻草人理论:把对方的观点A歪曲成观点B,然后攻击观点B。这类谬误有一种形象的称号叫作“稻草人”,其论证的过程就好像制造出一个稻草人,然后再把这个稻草人击倒。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杨朱只为自己,那是无君;墨氏无差别爱一切,那是无父,无君无父,那就是禽兽了。”谬误类型一:歪曲观点【链接学案】“不敢想象爱因斯坦等先贤有批判性思维。”“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他还有创新性思维、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为什么仅仅拿批判性思维说事?”[分析]质问者一上来就问:“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似乎对方的意思是“爱因斯坦只有批判性思维”,但说话人意思分明是“爱因斯坦有批判性思维”。可以看出,歪曲对方观点的一个狡猾的做法是不完全改变对方观点的内容,而是将对方观点夸大其词,加深(或减少)程度,放大(或缩小)后果,扩大(或窄化)范围。谬误类型二:偷换论题【链接学案】所谓偷换论题,就是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示例]“怎么这么迟回家?”“怎么老挑我毛病?”[分析]问话人发起的话题是“迟回家的原因”,答话人并未正面回答,反而发起了另一个话题“为什么老是挑毛病”。如果两人就此开始讨论问话人是不是喜欢挑毛病、挑的是不是毛病、为什么要挑毛病等问题,答话人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歪曲观点和偷换论题都违反了同一律。歪曲观点往往是放大或者缩小对方观点;偷换论题则更多是发起一个不同的但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话题。谬误类型三:假二择一【链接学案】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示例]20世纪,美国一些人为反对另一些不支持越南战争的人而张贴了这样的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分析]首先,这种把爱国和支持越战捆绑起来的做法是一种道德绑架。其次,是否支持越战和是否离开美国,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说话人却只给出两种选择,目的是迫使那些不想离开美国的人支持越战。“热爱它,要么离开它”的完整表述其实是:要么留在美国支持越战,要么离开美国不支持越战。谬误类型四:两可两不可【链接学案】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可以简称为“模棱两可”。[示例]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分析]先说“不可逆转”,又说“可能会改变”。这是自相矛盾。谬误类型五:不当预设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示例]以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一段台词: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分析]俄狄浦斯问了一连串问题,克瑞翁都无法回答,因为他无论是答“是”还是答“否”,都等于承认了篡夺王位的意图。不当预设在生活很常见。谬误类型六:轻率归纳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示例]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分析]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只是全世界创业者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学教育也只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说话者用少部分大学或预科辍学的例子质疑整个国民教育对所有创业者的必要性,是不妥当的。谬误类型七:不当类比“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基本形式是:A具有c属性和d属性B具有c属性B也具有d属性若将两类没有可比性,“假相似”的对象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示例]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分析]这一则类比的前提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与“火把与房子”的关系是相似的。然而,这种相似是说话人强加的,火把确实可用于照亮房子,却不能说太阳是用于照亮地球的。因此,犯了“不当类比”的错误。谬误类型八:强加因果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任务1中鲁四老爷说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就是强加因果的典型案例。这类错误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示例]①送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②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④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谬误类型九:循环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示例]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分析]“你是卖国贼”建立在“我是爱国者”的基础上,“我是爱国者”建立在“我骂卖国贼”的基础上,“我骂卖国贼”又建立在“你是卖国贼”的基础上。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论证环节比较多,在其中一个环节偷偷用到结论,这是比较隐蔽的一种循环论证。另一种比较隐蔽的循环论证,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述A。例如“商人都唯利是图,因为如果不唯利是图,就不是商人了。”“不唯利是图就不是商人”其实就是“商人都唯利是图”的另一种说法。该论证的本质是——“A,因为A”。、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逻辑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无意为之,后者为有意为之。后者虽然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却让人体会到高妙的语言艺术,让人会心一笑。例1.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问曰:“谁为第一?”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齐高帝的意思是自己与王僧虔相比谁是第一,但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成两类,让齐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皇帝的颜面,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没有违背自己眼中的事实,不因为对方高高在上就阿谀逢迎,也没有为了无关体统的事就冒上犯颜,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例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总理的话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堪称语言艺术,有力地还击了对方的挑衅。违背同一律,偷换论题、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例3.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背了同一律,他并非不知对方的杰作是作品本身,而是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以正义做后盾,以机智为手段,以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欣赏文学作品中逻辑谬误的艺术效果例4.“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正传》)偷换论题欣赏逻辑谬误的艺术效果例5.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才数岁时,有客人在一只笼子里装了一只獐和一只鹿来问他:“何者是獐,何者为鹿?”王元泽回答:“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客大奇之。循环论证任务四:欣赏逻辑谬误的艺术效果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违反矛盾律两可两不可真题中辨谬误【2008.江西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2008.湖北卷】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不合逻辑。“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概念混乱【2016.山东卷】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是劣势,而不是优势。
【2015.湖北卷】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明显与前文矛盾,应改为“选择后者”。自相矛盾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只要......就”是有条件就有结果,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作物存活还需要其他条件,应该用“只有......才”,有条件不一定有结果,但是这个条件是必要的。背离事实或情理【2015.全国乙卷】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引起深深的思索”的应该是“这类形象”,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主客颠倒【2016.全国甲卷】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抗灾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实力的雄厚”两面对一面,可删除“的雄厚”。
【2015.山东卷】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应把“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的“保证”改为“影响”,或者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汽车本身良好的状况”。两面对一面【2015.广东卷】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禁止”“不得”均表否定,双重否定变肯定,句意就成了允许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了,两个词保留一个。否定失当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与“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强加关系拓展阅读
浅析媒体广告中逻辑谬误的类型
宋青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媒体广告生意也日益兴隆起来。“广告的正面作用是把各种商品的信息及时、快捷地提供给消费者,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但是,广告商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消费者看了或听了广告之后,去购买他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们绞尽脑汁,使用了各种手段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因而,在一些广告中就有许多不实之词,出现了一些逻辑谬误。这些谬误,一方面误导了消费者,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媒体或商家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最近,笔者对所收集到的一些媒体广告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发现其逻辑谬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滥用权威
滥用权威,是指在广告中违反论证规则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广告商重金聘请一些影响大的艺术家或名人(影视明星)为某产品代言人,利用部分消费者对其崇敬或崇拜心理(自己崇拜的人都说这东西好,肯定错不了)进行促销。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因为权威只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权威,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未必是权威。如果让这些代言人推荐某部戏剧、电影或小说,一定会有相当的效果,因为艺术是他们的专长;如果让他们推荐某产品,除了他们的专长业务之外,对某种产品的了解程度和普通消费者没有什么两样;再者,他们对产品的质量并未亲身体验(或检验)过,这些广告词都是广告者预先为他们写好的,他们只不过是背诵而已。
比如,演小品的明星做某种化肥的广告,他自己并没有种庄稼用过这种化肥;说相声的笑星为某种减肥茶做广告,他自己并未喝过这种减肥茶;节目主持人做某种药品或保健品的广告,他自己并未使用过这种药品或保健品,等等。结果,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某些严重后果,影响极坏。
为了保证广告的真实可信,已经有律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修改现行的《广告法》,将虚假广告的代言人也列为处罚对象,不能只让他们获得大笔广告费,还应让他们对虚假广告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广告中,广告商“故意地改变了一个概念的含义,或是故意把表面相似而含义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加以运用”,以便达到推销产品之目的,使人上当。
比如,在报纸、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样一类促销广告:“XXX商品买一赠一”,就是较为典型的例证。因为“买一赠一”有两种情况,一是“买”一件商品,“赠”一件同样的商品;二是“买”一件商品,“赠”一件价格低许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第一种情况,而商家自己则是做第二种解释,结果使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大失所望,深恶痛绝。三、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指违反不矛盾律要求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广告中,同时肯定两个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思想。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不能自圆其说”等,都是对媒体广告中自相矛盾的生动说明。
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则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今年过节不收礼”是一个全称否定命题,即“任何礼都不要收”;“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一个特称肯定命题,即“有的礼要收”,逻辑上这两个命题是不能同真的、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前者真,后者必假;后者真,前者必假。同时肯定二者,就必然导致逻辑矛盾,是在自打嘴巴!广告商为了达到促销之目的,连起码的逻辑也不顾了!
四、模糊圈套
模糊圈套,是指广告商在广告中故意用美丽诱人的词藻制造“模糊”而引人上套的一种逻辑谬误。这种谬误,对消费者来讲,一旦信其为真,就会上当受骗。如现在的楼盘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然而,在这一片造势声中,许多楼盘广告却用美丽诱人的词藻制造着模糊:“邻近XXX”“离XX一步之遥”“距市中心10分钟路程”。但当你亲自去体验时,才悟出“邻近”一词原来有如此大的伸缩性;而所谓“一步之遥”倒是“望山跑死马”;至于“10分钟路程”,倒是具体了很多,但恐怕得是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类似这些本应明确表达的却含糊其辞,恐怕不是在妙用模糊语言,而是有意为之了。难怪人们认为有些房地产广告“虚火”太旺、价格不真、位置不准、内容不实、承诺不清。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2002年建设部发布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对这类含糊其辞的虚假商品房广告亮起了“红灯”,规定其广告应符合有关规定,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
五、误用条件
误用条件,是指广告商在广告中为了抬高其产品身价而故意混淆条件关系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这类谬误的广告多如牛毛、俯拾皆是。试看我们耳熟能详的以下两则:(1)牙好,胃口就好。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材料进口物流合同样本
- 矿产开采用地中介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包装机械远程监控与维修服务合同
- 家禽养殖合同禽类采购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详情
- 农业工程综合实施方案
- 软件技术服务合同书
- 国际酒店服务管理手册
- 工程监理规范实务手册
- 牛羊肉供货协议书
- 人教版PEP五年级英语下册单词表与单词字帖 手写体可打印
-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 抖音房产直播敏感词汇表
-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2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 蔚来用户运营分析报告-数字化
- 中学生低碳生活调查报告
- 游泳池经营合作方案
- 擘画未来技术蓝图
- 基于情报基本理论的公安情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