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你一向好么?还是忙?”“是的。总是这样…”“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般不高兴了。“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我是义不杀人的!”“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以为怎样?……”“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实干苦干的精神。B.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C.小说中墨子的学生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与曹公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墨子游说技巧高超:先声东击西,假意让公输般帮忙,并以利诱惑,请君入瓮,让公输般说出“义不杀人”,水到渠成。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弱形成对比,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C.“宋国的民气”“老牌的乞丐”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看似朴实,却极有力量。3.宋国人面对楚国要来进攻的情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在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愿望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大学》的“修齐治平”思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表现为礼治德治、文明教化和“公天下”的世界意识等都受到共同体深深的影响。C.尽管“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性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D.批判传统孝道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尽管我国开展沙漠化研究与防治已半个世纪,但目前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态势仍然严峻。治理沙漠化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解决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加速成果的转化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沙漠化威胁的日益加重,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生物结皮在荒漠土壤中的保水、改良、防风固沙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引起了生态学家的普遍重视,并渐渐成为荒漠地区生态研究的热点。荒漠藻人工藻结皮技术就是运用藻类生态和生物结皮理论分离、选育野生结皮中的优良藻种,经大规模人工培养后返接流沙表面使其在流沙表面快速发育成具有藻类、细菌、真菌和苔藓在内的生物结皮而用以治理沙漠化的一项综合技术。(节选自饶本强等《人工藻结皮技术及其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材料二:风沙工程学是以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为对象,研究风力对地表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对农牧、交通、居民点危害机理及防治技术和措施的科学。风沙工程学基本含义就在于应用风沙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解释各种风沙现象和解决各种风沙工程技术问题。由风和沙这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体构成的风沙运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和系统工程。在风沙运动过程中,输沙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和极为有用的工程参数。输沙量实测值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不同沙丘形态的形成过程、移动强度,从而帮助人们进行相应的防沙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防治措施的防护效益与各种防护措施的合理配置,提供具有综合防护效益的防沙方案,以及对风沙活动强度发展趋势的预测。(节选自屈建军等《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材料三: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土地沙漠化最快、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如何在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沙产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福祉,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热点。现代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发端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1984年钱学森提出,以前的防沙治沙固然好,但是没有从积极层面去开发利用,没有结合高科技以充分提升沙漠的价值;在随后对沙产业概念的完善过程中,他又提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沙产业概念提出之初,就蕴含着通过生物转化充分利用光热、水条件发展生产的产业思想和环保思想。樊胜岳等人的关注点在于沙与产业的融合,他指出“沙产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张睿蕾通过对内蒙古沙产业的研究提出“沙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和‘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总之,沙产业就是在沙区开展的乔灌木产品采集、野生动植物采集猎捕、种植培育、养殖繁育等所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集合。而广义的沙产业除了沙区农业外,还包括相关的加工工业、沙漠旅游服务以及生态服务业等。(节选自杨伟民、杜凤莲《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藻结皮技术的运用体现出我国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已经推广了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B.风沙工程学主要研究风力对沙漠、沙漠化土地的侵蚀、堆积过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和措施。C.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所以发展沙产业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热点。D.现代沙产业理论在构想之初,就已经蕴含着较先进的结合高科技发展生产的产业思想和环保思想。6.(6分)我国在沙漠治理中有哪些有效的方法?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民无信不立。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材料二:《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选自沈致远《水的哲学》,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就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B.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以水喻道,因为水的“柔性”具备双关的意义。C.先辈可能从水的变化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哲学著作《易经》中阐释的道理与之相似。D.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等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都确定生物起源离不开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中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复杂的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C.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D.行为不极端,懂得隐忍包容、普济众人,崇尚“至柔”的人可以说仁智兼备。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的“水”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A.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B.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C.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傲于世而不顺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你一向好么?还是忙?”“是的。总是这样…”“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般不高兴了。“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我是义不杀人的!”“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以为怎样?……”“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实干苦干的精神。B.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C.小说中墨子的学生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与曹公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墨子游说技巧高超:先声东击西,假意让公输般帮忙,并以利诱惑,请君入瓮,让公输般说出“义不杀人”,水到渠成。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弱形成对比,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C.“宋国的民气”“老牌的乞丐”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看似朴实,却极有力量。3.宋国人面对楚国要来进攻的情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C3.①闲人,漠不关心,自私。②大家习以常,逆来顺受,麻木,苟安。③鼓吹“民气”的空谈家,光喊口号,故弄玄虚,不做实事。④墨子的学生积极计划与部署。4.①第三人称叙事,使小说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作品以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②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情节不断推进,人物形象不断丰满。③对“故事”进行“新编”,在史实与虚构之间,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审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错误。墨子只是推测而不去求证,是因为他需要尽快赶到楚国阻止战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语言轻松诙谐反而增强了主题的严肃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依据“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可见,闲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自私。依据“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可见,大家对被攻已经习以为常,变得逆来顺受,无动于衷,麻木,苟安。依据“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见,鼓吹“民气”的空谈家,光喊口号,故弄玄虚,不做实事。依据“‘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可见,墨子的学生积极计划与部署。【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及作用的能力。从叙事人称方面分析,从“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可知,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作品以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使小说更具客观性,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又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从叙事视角方面分析,“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分析,小说以墨子为视角,写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从叙事形式看,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可以使叙事更加集中,情节推进自然,而通过对话内容也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不断丰满。从叙事手法上看,小说中的人物皆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墨子止楚攻宋”也是历史的真实记载,而且墨子“非攻”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新编,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作者借《非攻》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抨击和批评,虚实结合,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了观照,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在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愿望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大学》的“修齐治平”思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表现为礼治德治、文明教化和“公天下”的世界意识等都受到共同体深深的影响。C.尽管“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性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B3.D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

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国’……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首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尾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可以“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并非只是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首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首先指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然后从“天下为公”的理念出发解读“天下情怀”;第二段首先引用“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然后从“天下太平”的理念出发解读“天下情怀”;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从论证手法看,“《老子》说……”“《管子》云……”“《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张载则提出……”这是引用论证;“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为举例论证;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为“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第三段首先指出“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在今天,时代不同了……”,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范仲淹则高唱……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这是对比论证,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天下情怀”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概括出: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概括出: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结合材料三“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概括出: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D.批判传统孝道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1.D【详解】A项,“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理解错误。原文说“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可见,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是不能改变的。B项,“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无中生有。原文说“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可见,恭敬是精神层面上的,文本中并没有提到必须以衣食无忧为基础。C项,“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以偏概全。原文说“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原文只是说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压抑人性的内容。2.B【详解】B项,“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分析错误。原文:“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可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证明“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的。这句引语和社会无关,因此不是为了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3.C【详解】C项,“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理解错误。原文说“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见,并非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尽管我国开展沙漠化研究与防治已半个世纪,但目前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态势仍然严峻。治理沙漠化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解决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加速成果的转化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沙漠化威胁的日益加重,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生物结皮在荒漠土壤中的保水、改良、防风固沙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引起了生态学家的普遍重视,并渐渐成为荒漠地区生态研究的热点。荒漠藻人工藻结皮技术就是运用藻类生态和生物结皮理论分离、选育野生结皮中的优良藻种,经大规模人工培养后返接流沙表面使其在流沙表面快速发育成具有藻类、细菌、真菌和苔藓在内的生物结皮而用以治理沙漠化的一项综合技术。(节选自饶本强等《人工藻结皮技术及其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材料二:风沙工程学是以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为对象,研究风力对地表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对农牧、交通、居民点危害机理及防治技术和措施的科学。风沙工程学基本含义就在于应用风沙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解释各种风沙现象和解决各种风沙工程技术问题。由风和沙这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体构成的风沙运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和系统工程。在风沙运动过程中,输沙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和极为有用的工程参数。输沙量实测值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不同沙丘形态的形成过程、移动强度,从而帮助人们进行相应的防沙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防治措施的防护效益与各种防护措施的合理配置,提供具有综合防护效益的防沙方案,以及对风沙活动强度发展趋势的预测。(节选自屈建军等《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材料三: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土地沙漠化最快、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如何在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沙产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福祉,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热点。现代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发端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1984年钱学森提出,以前的防沙治沙固然好,但是没有从积极层面去开发利用,没有结合高科技以充分提升沙漠的价值;在随后对沙产业概念的完善过程中,他又提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沙产业概念提出之初,就蕴含着通过生物转化充分利用光热、水条件发展生产的产业思想和环保思想。樊胜岳等人的关注点在于沙与产业的融合,他指出“沙产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张睿蕾通过对内蒙古沙产业的研究提出“沙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和‘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总之,沙产业就是在沙区开展的乔灌木产品采集、野生动植物采集猎捕、种植培育、养殖繁育等所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集合。而广义的沙产业除了沙区农业外,还包括相关的加工工业、沙漠旅游服务以及生态服务业等。(节选自杨伟民、杜凤莲《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