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优化提升[学生用书P18][学生用书P18]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的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对点训练】1.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已趋向于成为汉代正统思想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新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新儒学的发展基础,故选B项。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A项错误;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D项错误。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1.现实意义(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4)民本思想有利于关注与解决“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5)“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2.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对点训练】2.两宋理学家追求“平天下”,即建立以“均平”为特征的至理、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陆九渊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主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宋金对峙成为“平天下”的思想源泉B.陆九渊的自信超越了当时的知识分子C.“平天下”体现了理学家的济世精神D.理学家的追求超越了他们的阶级属性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两宋理学家追求‘平天下’,即建立以‘均平’为特征的至理、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得出“平天下”体现了理学家的济世精神,故选C项。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理学家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统治的需要,符合其阶级属性,D项错误。1.(2017·高考江苏卷·T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D。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2.(2016·高考江苏卷·T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选C。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所以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2018·高考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4.(2016·高考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1.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的“人格平等精神”符合孔子的己和人的关系,故选B项。教育和法律,与材料中“主张人格的平等”不符,A项错误;“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C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D项错误。2.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解析:选D。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表明仍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地位,A项错误;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而非儒家独尊地位,B项错误;材料“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表明仍然重视法律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C项错误。3.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A.强调伦理道德 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 D.践行知行合一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剥落心蔽”“发明本心”信息可得出,陆九渊主张向内求理,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中仅限于提到其主张什么,C项错误;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D项错误。4.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解析:选D。解读题干材料,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C项错误。单元综合检测(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思想家说道:“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如果遇到好时机,就专心干大事,如果生不逢时,就把自己深藏起来,随大流。”此思想反映了()A.儒道思想对人生观的影响B.法家的“因时而变”主张C.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D.墨家的“尚贤与能”理想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专心干大事”可知是儒家思想,据材料“把自己深藏起来”可知是道家思想,故选A项。法家的“因时而变”是要求改革,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积极进取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尚贤与能”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2.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是一国之君排在首位,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君主专制,C项错误;社会民主化倾向是在近代,D项错误。3.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 D.迎合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法家主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其思想内容的优越,A项错误;在百家争鸣中每一派都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法家不是例外,B项错误;先秦的儒家思想也是迎合统治,维护统治者权威的,不是法家独有的,C项错误。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嬴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A.构想了君主专制的体制B.推崇削弱宗法观念C.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D.提出皇权至上思想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韩非子属于诸子百家中的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迎合了秦王嬴政的需求,因而出现题干中秦王对韩非子的惊叹,故选A项。5.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解析:选C。题干“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选C项。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道家的思想,A项错误;以礼义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不是阴阳五行理论,B项错误;材料表明王权来自神权,D项错误。6.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是出于神化君主的目的,故A项正确。7.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A.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注重个人品德C.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反对正当欲望解析:选B。根据材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提出了“君子”对饮食居所的要求,主张安贫乐道;根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肯定饮食对于生存的意义,提倡顺应天理。二者都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故选B项。8.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解析:选B。王阳明强调的是“见……自然知……”和“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其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选B项。王阳明提出“……自然知……自然知”等等,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D项错误。9.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可知,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崇尚孔孟,故选B项。民本思想始终伴随着儒家思想而存在,A项错误;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之际,C项错误;孟子地位上升是由于程朱理学的推崇,D项错误。10.黄宗羲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认为如果君主背离了兴利除害职责的话,那些恨其君如“寇仇”、视其君为“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据此可知黄宗羲()A.主张废除君主制度B.推崇西方民主政治C.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D.改变了儒学的本质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那些恨其君如‘寇仇’、视其君为‘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可知,黄宗羲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故选C项。题干材料并非主张废除君主制度,而是反对君主专制,A项错误;西方民主政治属于代议制民主,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儒学家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并未根本改变儒学的本质,D项错误。11.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A.格物致知 B.忠君爱民C.明道救世 D.知行合一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信息,可以得出顾炎武的治学目的是“明道救世”,故选C项。12.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B.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D.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并且黄宗羲还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故选B项。儒学不是宗教思想,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A项错误;儒家学者掌握“道”是二者的相似之处,C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16分)解析:(1)“不同之处”,可从汉代儒学和孔孟儒学的主张角度进行比较;第问“发展”,可从宋代理学的主张及其新特点等角度进行思考。(2)根据材料二信息及所学从理学特点、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角度分析归纳。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影响: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了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任答五点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