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杨浦区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曹操《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3)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可能遇到的两个治国困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①越陌度阡②.短歌行③.宁溘死以流亡兮④.加之以师旅⑤.因之以饥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陌”“阡”“溘”“兮”“旅”“馑”。

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是革除科技馆积弊沉疴的最有效方法。B.丰子恺作为文人画家,其作品星罗棋布,至今都是学界的热门话题。C.报道中的难民筚路蓝缕,忍饥挨饿,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盼着回家。D.文学作品一旦被读者逐字逐句考据,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不忍卒读(2)将下列6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合于礼就是做得对,对就是合式的意思。②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④礼和法相异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⑤礼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的是传统。⑥从行为规范说,礼和法律无异,都是行为规范。A.②③④①⑤⑥ B.②⑤③⑥①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⑥④②⑤【答案】(1)A(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选项是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B.“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选项是说法丰子恺作品有很多,使用不恰当。C.“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选项是说难民悲惨的境遇,使用不恰当。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选项是说阅读体验不好的意思,使用不恰当。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文段的层次是先指出“礼”是什么,接下来谈“礼”和“法律”相同的地方。因此先选出③和①;然后对“礼”和“法律”的相同点进行具体阐释⑥。再承接上文指出“礼”和“法”的不同点④,先指出“法”是②,再说明“礼”是⑤;因此正确排序应该是③①⑥④②⑤。故选D。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宇宙的虚与实周丰①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元宇宙的核心是信息,是一个信息的世界,信息由数据构成。然而,数据的创造者是人,这就意味着,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字宇宙中充分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②如果说元宇宙是“把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了”,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凭借着“0”和“1”两个代码,数据能够塑造任何形式的对象,某种程度上讲,数据就是人的想象的可视化。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然而,在人的感知层面,元宇宙并未“解”或“破”开什么,我们可以将元宇宙对于感知的意义理解为“放”。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380~780nm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20~20000Hz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术时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③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感知信息是由现实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传输给“我”的感知信息,例如,窗外的风景,空调的噪音等,都是现实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的感知信号,我们便看到了窗外的雪、树木和房子,听到了空调的嗡嗡声、感受到了它的方位。但是,在元宇宙之中,信号不需要现实世界事物的反射,而是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呈现给我们,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寒冷,只要元宇宙技术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些都很自然。简言之,元宇宙正是完全抓住了人的感知的技术手段,数据的本质也是信息,只要元宇宙设备能够高保真呈现相应的信息,感知仍然是真实的感知。元宇宙正是将物质世界转化为了信息,而其真实之处就在我们对信息感知的真实。④然而,没有实在物质形式的元宇宙等同于幻觉吗?某种程度上,所有的感知都是错觉。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要求,我们的感知不可完成对所有信息的一一对应处理,而是以一种原型同构的方式去处理感知信息,例如我们会以范畴将事物单元化,我们在380-780nm波长的范围内见出了大致7种色彩,而不是400种甚至更多。“见出错觉不仅正常,而且为生存之必需。”然而,错觉和幻觉有何不同?错觉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对象感知的歪曲;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幻象。显然,我们在元宇宙中能够感知到形象、声音、冷暖等,首先是因为元宇宙设备为我们呈现了相应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是实实在在的刺激输入,这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元宇宙的全沉浸式首先就是感知信号的全真给予,因此,我们便能在这种“虚”之中获得全真实的感知体验。⑤元宇宙的“虚”具有实在性(虽然我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只有一套VR设备),而元宇宙所遭的质疑和批判也在于它的“虚”:___________。⑥对元宇宙的质疑与批判其实是人类对元宇宙的驾驭方式之未知的担忧和焦虑。现实世界如何与元宇宙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元宇宙如何助力建构现实生活,直言之,在元宇宙时代之下,人如何自处?如何“诗意地栖居”?也许这正是如何将元宇宙之“虚”化为“实”的关键。3.第②段中的词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4.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阐说事理的方式。5.依据第①—③段,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元宇宙是与自然宇宙没有关联的存在。B.元宇宙为人类所创造,它不存在限制。C.元宇宙将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主要途径。D.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6.如以《红楼梦》情节为例阐说第④段中的“幻觉”,不恰当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听仙曲。B.《红楼梦》中秦可卿去世前,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来告知永保家族之策。C.《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D.《红楼梦》中贾瑞病入膏肓,却在风月宝鉴正面看见了美丽的王熙凤。7.依据第①—④段,推断人们对元宇宙的“虚”可能提出哪些质疑。【答案】3.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4.作者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第一,抓住了解放这一核心概念,作者采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边界的“放”,分开阐说,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依然是有限度的。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第二,引用人类感知范畴数据/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来解释限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使阐说更为清晰明了。5.D6.C7.(1)元宇宙离开了现实世界,将现实转化为数据,由人类创造数据以及数据的组合方式,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各种价值观、偏见、不同经历等因素,如何保证数据的全面、真实、没有偏见、没有故意掩盖现实世界的瑕疵,创造一个伪装美好的世界呢?(2)元宇宙中,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我们,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未来,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过程永远如人类所想所愿呢?(3)正如作者所说,元宇宙的虚使人类成为造物主,使人类享受创造的自由,从辩证的观点看,这是培养人类的创造能力还是增强人类的狂妄心理?这是让人类享受还是沉迷?【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桎梏”的本义是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这里主要从解放束缚的角度来解析“桎梏”的。由文中第二段“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可知,“桎梏”的一层意思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从文中第二段“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380~780nm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20~20000Hz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可知,人类是受着人的有限性所限制的,由此可知,“桎梏”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人类感知对象的有限性。结合以上分析可得,文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理方式的分析能力。从文中第二段“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可知,作者在这一段中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重点是“解放”。作者并没有笼统的将解释“解放”一词,而是采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边界的“放”,分开阐说。“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术时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正是通过这一分开阐述的方式,作者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依然是有限度的。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同时,作者通过引用人类感知范畴数据,如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范围,“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380~780nm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20~20000Hz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通过引用具体数据来解释限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从而让读者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楚,对人所受到的限制也更加清晰明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没有关联的存在”说法错误。从第三段“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寒冷”可知,元宇宙是与自然宇宙是有联系的。B.“它不存在限制”说法错误。从第二段“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可知,元宇宙也受到人的感知限制所限制。C.“主要途径”错,由第①段“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字宇宙中充分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从“平行”和“似乎”中可见选项“主要”表述无中生有。D.“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说法正确。从第三段“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可知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并非幻觉,而是错觉。从第四段“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幻象”可知,林黛玉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是受到落花的刺激而产生,所以这不是幻觉。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第一段“数据的创造者是人,这就意味着,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可知,元宇宙离开了现实世界,将现实转化为数据,由人类创造数据以及数据的组合方式。但人和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价值观、偏见、不同经历等都造成人们的不同,所以如何保证数据的全面、真实、没有偏见、没有故意掩盖现实世界的瑕疵,创造一个伪装美好的世界呢?这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第二段“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凭借着‘0’和‘1’两个代码,数据能够塑造任何形式的对象,某种程度上讲,数据就是人的想象的可视化”可知,元宇宙中,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我们,所以计算机的性能和性质是决定性因素。而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过程永远如人类所想所愿呢?从第一段“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第四段“因为元宇宙设备为我们呈现了相应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是实实在在的刺激输入,这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元宇宙的全沉浸式首先就是感知信号的全真给予,因此,我们便能在这种‘虚’之中获得全真实的感知体验”可知,正如作者所说,元宇宙的虚使人类成为造物主,使人类享受创造的自由,但如果滥用这种自由,是否会造成人类的狂妄心理?是否会让人类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已成传说的幺店子卢一萍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们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价格收费。④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华溪口是两河交汇之处,天空像鱼尾,王家湾的地势稍微宽一些,便像鱼腹,然后在临近下两河口的附近收紧成鱼嘴状,一条布满星辰的深蓝色大鱼,似乎正从天空向着巴河的方向游动。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⑤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⑥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店主熟得很,那里吃住便宜,说不定还可以赊账。⑦我们顺着公路,大概又走了七八里路,果然在二洞桥看到了那家店。没有别人住店,很是安静,通铺的木头以及木板墙壁都泛着亮光,那是不知多少年来,睡在这溜通铺上的人留下的汗渍、污渍。因靠近河边,有些热,我们只需要一个枕头,一倒在已被汗水渗得发亮的竹席上,就睡着了。⑧第二天早上才六点多,屋顶上一片嘈杂,无数的鸟儿醒来了。店主人知道我们要赶路,给我们来了一个冒儿头。罗强烈有经验,多要了一个冒儿头,捏成饭团,带在路上吃。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⑨人到上两,就觉得是异地了。因为内心知道,这里将不会再有一个人认识我。在上两舍不得住店,便蹲了一夜街角。不想山里夜寒,晚上竟然冻醒,两人挤在一起,时睡时醒,袖手哆嗦着等待天明。⑩从上两到玉泉,再至大坝,人烟渐少。过玉泉约莫十多里路,顺着土路爬上一架坡,便到了一个垭口上,却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木头房已很老旧,一看这户人家住这里就有好几代了。一问,果然是。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砍树搭窝棚,烧荒种玉米,用自制的土布绣上一个“店”字,用木杆子挑起来,旅人们就有了遮风避雨之处,就有了临时的归宿。⑪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然后条件慢慢改善,修了房,造了屋,门口阶沿上,摆起了具有标志性的“哨凳”——一条长一丈、六条腿的木头板凳,供“背二哥”住宿、歇气时来放二架子。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这句话,那些开幺店子的人大都说过。⑫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8.第②段写到幺店子的“高档客房”,连用三个副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9.第④段画线句对景物的观察角度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分析。10.文中既写到作者的亲身经历,又将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穿插其中,请对这种组材方式加以赏析。11.现实生活中,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有读者认为文本最后如果写到这些转变,更能突出标题中的“已成传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8.“只”指只有,意味着少,还有出乎意料的少的意思。“也”意味着在蚊帐这一项上与稍好的客房没有两样,“还”表明有增多的部分,但“还”的后面竟然是“桌椅”这种最平常的家具。这些副词与“高档”二字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更显出幺店子的简陋。9.空间视角:山峡中的仰视,视野开阔,才会整体感,才会有天空像大鱼的形象;人物视角:十二岁的少年,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有奇幻、活泼的想象。10.文中写到我两次住幺店子的经历,体现出幺店子对我成长的意义:第一次,作为山乡少年,幺店子是新奇的外部世界;第二次,对于离家出走的我,幺店子是山乡少年走出原乡时无私的帮助。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作为客观事实从历史文化层面理性地介绍,将我的亲身经历容纳入时代的变迁、淳朴的人情中,相互映衬,表现出幺店子给予挣扎的讨生活的人的温暖,以及作者对淳朴人情社会的怀念与对其消失的惋惜。11.示例一:不必写这些转变,幺店子接待的客人多数是最贫苦、也最吃苦的“背二哥”,多数幺店子也是“背二哥”搭建的,其中有店主对客人们感同身受的同情,因此作者写幺店子“已成传说”,是感慨山乡行旅者悲苦生活的结束,更是怀想无私的、深怀同情的淳朴人情与文化。幺店子的消失与转为土菜馆有其社会历史变迁的因素存在,作者并不想仅仅针对两代人的价值观进行评价,从而使文章流于简单化。结尾定格在幺店子的荒凉,余韵袅袅,含蕴深沉。而对比之后,显得直白。示例二:可以写这些转变,作者在第15段已经将儿女的离去和老人的坚守做了对比,重点表现文化观念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以“农家乐”“土菜馆”商业气息浓重与幺店子只取薄利,看重人情的文化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幺店子承载的人情、关怀等乡土精神的怀念。【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能力。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只放了两张床”中“只”指只有,意味着少,与前面“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形成对比,表明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有蚊帐”照应前面“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也”字表明高档客房与稍好的客房在蚊帐这一项上是一样的。“还放着桌椅”,是与稍好的客房不同之处,居然还有“桌椅”这种最平常的家具。这些副词与“高档”二字反差,更显出幺店子的简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的能力。“天空像鱼尾,王家湾的地势稍微宽一些,便像鱼腹,然后在临近下两河口的附近收紧成鱼嘴状,一条布满星辰的深蓝色大鱼,似乎正从天空向着巴河的方向游动”,这是山峡中的仰视,视野开阔,才会整体感,才会有天空像大鱼的形象,是从空间视角上写的。这一段描写充满神奇的想象,“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是从十二岁的少年的视角写的,表现了我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文中写到我两次住幺店子的经历,体现出幺店子对我成长的意义:“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第一次,作为山乡少年,幺店子是新奇的外部世界;“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第二次,对于离家出走的我,幺店子是山乡少年走出原乡时无私的帮助。“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作为客观事实从历史文化层面理性地介绍,将我的亲身经历容纳入时代的变迁、淳朴的人情中,相互映衬,表现出幺店子给予挣扎的讨生活的人的温暖,“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也表达了作者对淳朴人情社会的怀念与对其消失的惋惜。【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认为不必写这些转变。“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幺店子接待的客人多数是最贫苦、也最吃苦的“背二哥”,“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多数幺店子也是“背二哥”搭建的,其中有店主对客人们感同身受的同情,“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作者写幺店子“已成传说”,是感慨山乡行旅者悲苦生活的结束,更是怀想无私的、深怀同情的淳朴人情与文化。“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结尾定格在幺店子的荒凉,余韵袅袅,含蕴深沉。如果写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会显得直白,使文章流于简单化。可以认为可以写这些转变。“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作者在最后一段已经将儿女的离去和老人的坚守做了对比,重点表现文化观念的差异,“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还可以进一步以“农家乐”“土菜馆”商业气息浓重与幺店子只取薄利,看重人情的文化形成对比。“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幺店子承载的人情、关怀等乡土精神的怀念。(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明)徐渭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B.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C.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D.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13.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12.B13.示例: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苏词的更为深厚之处。苏词对妻子的思念源于过去的回忆、夫妻的美好生活、自己现今的孤寂,还有对作为心灵伴侣的思念。情感更显深邃。)示例: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徐渭诗的更为深厚之处。徐渭诗写的更多是生活琐事、细节,融入生活的情感更为真切、厚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错误,由原文可知“还”是“归还”的意思,不是“讨回”。C.“使用的典故源自《孔雀东南飞》”错误,应使用的是梁鸿传的典故。D.“词不要求押韵”错误,因为词是按照词牌而进行押韵的,故错误。故应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赞同,从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入手分析。苏轼: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后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从诗歌内容角度看,开头三句,直接抒情,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表达到了妻子去世后自己的深沉的悲痛。“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虽是梦中景象,却能表现两人以往生活幸福甜蜜,但梦中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示例二:不赞同,要从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角度分析。“袖摺犹存举案痕”从再次见到妻子衣服上的褶皱这一细节,联想到曾经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日子;“开匣不知双泪下”从对自己动作的细节描写入手,写出再次面对妻子遗物时睹物思人的伤痛难以控制,不禁黯然泪下,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厚的情感。(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独孤信传(唐)令狐德棻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②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候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③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④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纵兵击之,纂大败,奔城趋门,未及阖,信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⑤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⑥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⑦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减)注:①太祖:北周宇文泰。②魏孝武:北魏孝武帝元修。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__________(2)信以同谋坐免_________16.为下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准确的一项。魏孝武雅相委任()A.正直 B.向来 C.交往 D.非常17.为下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准确的一项。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A.约束 B.强迫 C.统率 D.雕刻18.下列对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胜弟岳为候/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B.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C.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D.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19.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20.结合全文内容,推测第④段朝廷派遣独孤信前往荆州招抚怀柔百姓的原因。21.隋朝建立后,追封独孤信为赵国公,谥号景。古代谥法解中记载“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德行可仰曰景”。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独孤信能够谥景的原因。【答案】15.①.抛弃②.因……获罪;株连受罚16.D17.C18.D19.此前,秦州的长官昏庸懦弱,政令违背常理,百姓有冤情诉讼,多年不能决断。等到独孤信在秦州任职后,各种事物得以处理,没有积压的。20.(1)荆州虽然被东魏攻陷,人心仍然眷恋原来的朝廷;

(2)独孤信从前管理荆州时,主持军政事务,有很高的声望和政绩;

(3)能文善武,有奇谋大略;

(4)为人忠诚,深受皇帝器重。21.(1)独孤信遵循道义,在世事混乱时跟随孝武帝,忠诚于朝廷,为皇帝所信任;

(2)功业有成,多次担任地方要职,且为政有方,政绩卓著;

(3)能文善武,深思熟虑,有奇谋大略。

(4)仁义,在任职期间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

(5)风度弘雅,德行受到邻国和士民倾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捐:抛弃。句意:武卫将军竟能够辞别父母,抛弃妻子儿女。(2)坐:因……获罪。句意:独孤信因为同谋而获罪被免官。【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雅:非常。句意:魏孝武帝对他非常信任。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勒:统率。句意:东魏刺史辛纂统帅军队出战。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贺拔胜就命独孤信进入潼关,安抚贺拔岳留下的兵众。正好太祖已经统领了贺拔岳的军队,独孤信和太祖是同乡,小时俩人就友好,见面后非常高兴。“侯莫陈悦”是个人名,“为……所”是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属太祖已统岳兵”句意完整,“属”作句子的状语,“太祖”作主语,“统”作谓语,“岳兵”作宾语,应在“属”前“兵”后分别断开,排除B。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是”,这;“暗弱”,昏庸懦弱;“乖方”,违背法度,违背常理;“历年”,长年,多年;“壅滞”,积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第二段“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皆有声绩”可知,独孤信从前管理荆州时,主持军政事务,有很高的声望和政绩。根据第三段“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可见,独孤信为人忠诚,深受皇帝器重。根据第四段“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可见,荆州虽然被东魏攻陷,人心仍然眷恋原来朝廷。根据第五六段“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可见,独孤信能文善武,有奇谋大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理解题干所给的谥号“景”的含义。“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独孤信在世事混乱的时候跟随孝武帝,忠诚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频典二部,皆有声绩”“纵兵击之,纂大败,奔城趋门,未及阖,信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独孤信功业有成,多次担任地方要职,且为政有方,政绩卓著。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独孤信能文善武,深思熟虑,有奇谋大略。“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他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

“信风度弘雅”“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他风度弘雅,德行受到邻国和士民倾慕。

参考译文:①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②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他连续掌管二郡,都有声望政绩。贺拔胜离京镇守荆州,就表奏独孤信任大都督。他跟随贺拔胜进攻梁国的下戍,攻克,升任武卫将军。到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贺拔胜就命独孤信进入潼关,安抚贺拔岳留下的兵众。正好太祖已经统领了贺拔岳的军队,独孤信和太祖是同乡,小时俩人就友好,见面后非常高兴。太祖趁机命独孤信到洛阳请示事情,抵达雍州,大使元毗又派独孤信返回荆州。不久朝廷征召独孤信入朝,魏孝武帝对他非常信任。③到孝武帝西行迁徙时,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独孤信单骑在泸涧追上了他。孝武帝赞叹说:“武卫将军竟能够辞别父母,抛弃妻子儿女,从远方前来跟随我。时世混乱就能看出忠良,这岂是假话呀。”当即赐给独孤信御马一匹,晋爵为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④当时荆州虽然失陷于东魏,但百姓的心还留恋着本朝。于是就任命独孤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任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来招徕怀柔荆州百姓。东魏刺史辛纂率领军队出战。独孤信纵兵攻击,辛纂大败,奔向城门,还没来得及关门,独孤信的都督杨忠等追上前斩杀了辛纂。于是平定了三荆地区。⑤不久独孤信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在这之前,秦州的长官昏庸懦弱,政令荒谬违背常理,百姓有冤情诉讼,长年不能决断。到独孤信抵达州中任职后,各种事务得以处理,没有积留的。他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给他的名为信。⑥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刚开创基业时,只有关中一带的地方,因为陇右地势险要,所以派独孤信去镇守那里。他受到了百姓的敬慕,声威震动邻国。独孤信在秦州,曾因为打猎到了傍晚,骑马疾奔进城,他的帽子稍稍倾斜。到了第二天早晨,戴帽子的官吏百姓,都仰慕独孤信而将帽子斜戴着。他就是像这样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⑦赵贵被诛杀后,独孤信因为同谋而获罪被免官。过了没多久,晋公宇文护又想杀死他,因为他的名望向来很高,不想使他的罪行张扬出来,逼着让他在家中自尽。当时他五十五岁。(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②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①。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②。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③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③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④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④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注:①化城:化城寺。②金地藏塔:金地藏坐化后的肉身塔,又称地藏坟。③道士:这里指和尚。④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⑤结绿:宝玉名。19.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A.以 B.则 C.其 D.之20.对第①段“疑”内容或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怀疑刘禹锡、李太白极推崇九华山的传闻的真实性。B.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游览九华山经历与感受。C.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对九华山佛教盛行的反思。D.作者的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疑,希望再游览十日。21.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22.联系第②、③段,分析作者心目中“九华之胜”的特征。【答案】19.A20.B21.第一句写化成寺周围的景色,“盘旋”指迂回绕圈,突出岩峰沟壑众多、高耸的特征,而且富于动感,“蓊郁”指草木茂盛,而形容“白云”,不仅突出白云浓厚的特征,仿佛白云也如草木般生长,越来越厚重,也富于动感。第二句写金地藏塔周围景色,拟人与比喻合用,形象地写出四峰攒聚一峰的地势,“攫”为抓,或抢,更把“攒聚”写得富于动感。雄奇景致突出了化成寺、金地藏塔作为佛教圣地地理位置的优势,本应好好修行,为下文喧嚷的拜佛人和和尚做市集生意形成对比,突出和尚、俗人的不堪。22.(1)安静,没有商业、世俗之气。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拜谒者喧哗不堪,和尚为钱做生意,为作者所不屑。(2)有圣贤遗迹,清高之气。王守仁手书留下讲学遗迹,正是作者心目中“可游”之处。(3)最后登上天柱峰,俯视化成寺,群峰磅礴,山势高拔,色泽纯净,震动心魂。【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依据语境可知,是“因为”“山有莲花峰”才“改九子为九华”的。所填虚词是一个连词,表原因,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以”可用作连词,表原因。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怀疑……李太白”错,“是说也,尝窃疑之”在前,是说怀疑前人的说法,与下文李太白改九子为九华没有关系。C.“引出自己对九华山佛教盛行的反思”错,作者反思的是“道士争缘为市”,而且与怀疑前人说法没有关系。D.“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疑,希望再游览十日”错,原文“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说明作者找到了九华山的胜境;“不得坐卧十日”是说我不是闲散之人,不能在此休息十几天的可惜,不是希望再游览十日。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意思是,山岩沟壑盘旋往复,白云繁盛浓郁,道士(和尚)所聚集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化城寺。这是化成寺周围的景色的描写,“盘旋”一般形容山路,而此处形容“岩壑”的特点;“蓊郁”一般形容草木,此处形容“白云”的特点,两个形容词的使用别具一格,新鲜别致,画面动感强烈。“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意思是,一座山峰屹立,四面山峰的云雾聚合而来,像群龙抓取明珠,这就是金地藏塔。首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若群龙之攫明珠”,像群龙抓取明珠,写出四峰攒聚一峰的地势;其中“攫”本为人的动作,此处描写“攒聚”,把静态的山峦写得赋予动感。此处两句环境的描写主要凸显化成寺、金地藏塔的地理位置优越,而化成寺、金地藏塔作为佛教圣地,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而下文“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写拜佛人的喧嚣,和尚的商业、世俗之气,前面的雄奇景致的环境与此形成对比,突出和尚、俗人的不堪。【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写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拜佛人的喧嚣,和尚的商业、世俗之气,为作者所不屑。可见,作者认为心目中“九华之胜”应是安静,没有商业、世俗之气。结合“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可知,有圣贤遗迹,清高之气。王守仁手书留下讲学遗迹,正是作者心目中“可游”之处。结合“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紫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