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1)中世纪的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是在仿造行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机构。(2)中世纪时,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3)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这样,大学教育开始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上,并且不断地制度化、正规化。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美国把中等后的教育等同为高等教育。《苏联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1)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胡建华:“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体系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从高等教育在整个体系的位置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根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本教材的观点: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各级内容的影响;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7年邓小平同志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概念: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核心内容,对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规定。实施的途径:如何贯彻教育方针。如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区别:第一,“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或范畴,体现的是理论上所要追求的终极教育价值;而“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第二,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指向受教育这个体;而教育方针反映的则是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教育方针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可回避性和现实针对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最终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二者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组成部分既相互独立,又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德育是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高等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斯宾塞等。基本特点: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个人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基本特点: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要充分考虑社会历史的时代背景。既要看到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及其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特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效益规模;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学制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部分,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的沿革: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壬寅学制:近代第一个学制,只颁布而未实行;癸卯学制:第一个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并得以执行的学制;壬戌学制:国统区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高等专科学校:目标:培养初级专业人才。生源:高中应届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3年或5年。/大学和专门学院:目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生源:高中应届毕业生。修业年限:4年或5年。/研究生院目标: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修业年限:硕士2〜3年,博士3〜4年。弹性学制的特征:1、选择性: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服务中根据自己要求作出选择。2、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在高校之间寻求合作与交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3、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主体性完善的需要。弹性学制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1、推进学分制。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打破学校界限。打破专业界限。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改革考试管理制度。改革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它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在学部和学校层次上,主要由教授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大学评议会(德国)、学部理事会、大学理事会(法国)来行使决定和协调的权利。在该模式中,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的权力中心,而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评价: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美国模式:美国的高等学校的权力结构是以行政权为主。在美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英国模式:英国高等教育的学术组织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机构。在学部和系的层面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的高校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前一一酝酿、启动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第二阶段: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一一全面展开阶段。特点是:五大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分配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中,全面推进。其中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主要表现在: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调动了省级政府管大学的积极性,加大了地方对高校的投入。第三阶段:从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标志,开辟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其特点是突出了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的八字方针。整体效果巳逐步显现。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一)历史沿革(二)我国现行的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现行的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护,权利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有效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三)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加强学术管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职能: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院、系。1、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大多数高校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组织机构是直线----职能制形式结构。校长处于行政管理结构的顶端,他们对下级进行指挥、下达命令并负责全部责任;校长之下设立如教务、科研、人事、财务等职能机构和管理人员,他们作为校长的参谋机构和助手,协助校长执行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事务,不拥有决策权。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学校下设立学院,学院是大学的管理中心,学院的院长一般是由校长委托,对校长负责。其基本职能是:协助校长管理事务;协助所属各系、所的关系;制定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开展学科建设,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统筹全院的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等。学院制体现了一种高效内部的分权形式。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设立于学院之下或直属校部管理,系的负责人是系主任,一般由上级部门如学院或校长任命。其职能是: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并落实上级的意图,接受上级的监督和考核。系机构内部根据学科和专业设立不同的教研室,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中的问题:校一学院一系或校一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相互之间存在着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问题。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一体化模式:是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提倡一体化模式的原因:减少机构间质量等级差距。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学术思想和职业思想结合起来。为科研提供广阔的基础。控制学生间学习成绩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的机会。实施一体化改革的国家主要是:德国、美国、瑞典等。(二)多样化模式:多样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在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差别,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不仅存在着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也存在着横向的区别。理论依据:马丁.特罗的观点。伯顿.克拉克的观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一)各种类型的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之分。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是有益的。(二)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造成各地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等院校应适应地方要求,办出地方特色。(三)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建立一种灵活的机制,允许少数有进一步升学要求和能力的专科学生转入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这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有益的。(四)建立并实施弹性学分制,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一)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问题:办学单一,不少高等学校人员膨胀,行政管理队伍和机关臃肿。调整策略:举办者要素的调整就是要促使举办权的多元化。即国立、公立和私立并存。办学者成分的改革就是精简机构,提高办学效益。(二)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与一体化的协调。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中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被割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调整策略:逐步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体化。(三)客观、科学地制定各层次发展目标。问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坚实的基础;专科层次的位置没有摆正,从整体看,没有形成特色。在层次结构中要严格审批新的博士点的审批权。高等专科院校的调整与其他同类本科院校合并。向高等职业学校发展。本科层次的改革在于培养目标的战略性调整。实行宽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四)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达成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各科类之间的综合,如,建立二级学院,形成学科群。在每一个科类间,通过课程的综合化来实现。•高等学校的教师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的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主要任务)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要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要具有高度协作意识。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一)认知活动发展特征:观察力: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巳达到了相当水平,观察范围扩大。注意力:注意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分配和转移。记忆力: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发展完善,记忆发展达到顶峰。思维能力: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完善。想象能力:发展完善,想象丰富。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更容易理解时代变化的实质,能够较深刻、较正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的本质特征,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但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新老交替的群体。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的不同。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不同。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一)新生阶段: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建立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思想单纯,可塑性很大。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渴望温暖和友谊。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制和自立能力。(二)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三)高年级大学生的特点: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关注毕业分配。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高考制度、新生入学的目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大学生学习时间分配、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等。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包括大学生的居住条件、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高等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等。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保证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丰富性和有序性,这是关注的重点。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工作关系:“授受”关系。组织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师生之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情感关系:情感上的融洽,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注意“移情反应”。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师生之间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一)师生角色特点:要求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念,合理地使用角色权力。(二)师生相互期待作用。教师要给与学生一种信任、鼓励和爱,这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如教师的品德、兴趣、学识、能力等。(三)师生个性因素:师生之间个性上的差异,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沟通。(四)教师领导作风: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一)外部条件:整个社会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政治地位、职业声望和社会福利。(二)内部条件:取决于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加强理解和沟通,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引导性,间接性,发展性教学过程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因素分析:关于教学过程基本要素的提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二因素论:教师、学生。三因素论: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因素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七因素论:学生、目标、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美国学者巴特勒的观点:情境、动机、组织、应用、评价、重复、概括。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与其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强。与其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在完成多方面的任务时综合性强。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1、独立性增强:表现为能够独立地预习、复习以及阅读参考文献。2、自主性增强:重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重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3、学习探索性增强:由于科学研究进入了教学过程,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初步训练,他们的学习巳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4、学习实践性增多:教学性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增多。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是互为因果的。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丰富的知识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探索性,留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注意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带有设计性和提高性的实验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要。可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方法论。组织学生在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考试时注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使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主导、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课程的定义:“课程”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宋代朱熹多次使用课程一次。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都包含有教学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欧美,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含有跑马道之意。用于解释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教学计划(课程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的结构:说明和正文。意义: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理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置上文、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开设跨学科或建立跨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开设充分的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方向的人文化:强调大学的普通教育,特别强调旨在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及哲学的课程内容。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树立的理念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学形式的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教育史上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缺点:教学效率低。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优点: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互助的集体。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一)课堂教学(二)实验课(三)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备课的基本要求: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钻研教科书,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有关的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上好一堂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紧凑;积极性高;教师语言要规范、板书要工整、仪表要大方;布置好课外作业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收集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然后写出综述。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拟定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写出开题报告,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这是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按照统一规格要求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通常还有英文翻译。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检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选择课题,确定题目。大多数情况下,题目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提出,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由进行选择。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拟定提纲。以论文的论点为中心,全面设计,勾勒出论文的构架和蓝图。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要做到详略得当,长短适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正确地引用文献资料。论文答辩,评审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定稿后,要送交答辩委员会,通过答辩会进行答辩。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调查法讲授法(**):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学方式,讲述:叙述和描绘事实。“是什么”讲解:论证和解释事实。“为什么”讲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试读和阅读。主要用于语文和外语教学。讲演:深入分析教材,揭示教材内在联系,论证事实并作出科学结论所采用的一种方式。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明辨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围绕一定的问题,激发思维,各抒己见巳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业评价:含义:是对学生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这是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活动。评价类型平时检查一一考查: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阶段性检查 考试:结业考试学业评价的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是发展新科学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科研程序:一、科研准备阶段二、科学实验阶段三、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四、大学生的科研指导科研方法

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选题: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科研选题的导向;基础研究选题主要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应用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