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822-2023 幸福河湖建设导则_第1页
DB14-T 2822-2023 幸福河湖建设导则_第2页
DB14-T 2822-2023 幸福河湖建设导则_第3页
DB14-T 2822-2023 幸福河湖建设导则_第4页
DB14-T 2822-2023 幸福河湖建设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060CCS

P

5614 DB14/T

2822—2023幸福河湖建设导则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14/T

2822—2023前 言

..............................................................................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体要求

............................................................................ 25

水安澜

.............................................................................. 26

水资源

.............................................................................. 37

水环境

.............................................................................. 38

水生态

.............................................................................. 49

水文化

.............................................................................. 510

水经济

............................................................................. 511

水管理

............................................................................. 6参

........................................................................... 7DB14/T

2822—2023 本文件按照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山西省水利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雪、李国栋、杜建明、芦绮玲、李俊学、王莹、那巍、王婧、杨俊杰、陈生义、杨小萌、卢彦蓁、卢奕锦、张亚琼、李建宇、李小浩。IIDB14/T

2822—2023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幸福河湖建设的术语和定义,从总体要求、水安澜、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幸福河湖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境内幸福河湖的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707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CJ

3020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HJ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77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77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SL

258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

55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

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T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T

治涝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幸福河湖能够维持自身健康,支撑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现人水和谐,让流域内人民具有高度安全感、获得感与满意度的河湖。3.2水文化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水文化、制度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3.3水经济DB14/T

2822—202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创造、转化与实现水资源的量、质、能的潜在价值。4 总体要求4.1 保护优先,科学开发。应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地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综合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水资源、防汛抗旱和水土保持等专项规划相协调。4.2 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在河湖健康评价基础上,充分考虑河湖功能和作用,结合河湖实际情况,根据需求确定建设目标和治理重点。4.3 目标导向,分类推进。应以水安澜、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为目标,确定建设内容,科学规划、分类统筹、扎实有序、分步实施。4.4 政府引导,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平台,强化市场化运作,吸引全社会参与建设。5 水安澜5.1 一般要求5.1.1 依据

GB

50201,制定区域防洪规划,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有排涝任务的河流依据SL/T

以及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实施排涝工程。5.1.2 堤防、水库、涉河建筑物等应明确建管责任主体,确保防汛抢险及行洪通道畅通,设施设备管护良好,运行正常。5.1.3 宜保留和修复河湖自然形态,严格控制河湖缩窄或裁弯取直,不应减少水域面积、影响或改变水环境功能区用途、阻断或减弱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影响河湖行洪安全、污染河湖环境。5.2 堤防5.2.1 堤防建设应满足

GB

50286

规定要求,形成区域防洪体系。5.2.2 堤防建设应与河流和地质特性、土地利用、生态和景观要求等相协调。5.2.3 堤防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巡查,发现影响堤防安全的情况应及时修复和消除。5.3 水库5.3.1

依据

对水库进行安全鉴定,发现隐患及时消除。5.3.2

应定期开展巡查、监测,对安全监测资料整编分析,掌握工程安全性态。5.3.3

安全监测应满足

SL

551、SL

要求,鼓励开发智能巡检系统。5.3.4

小型水库应完善雨水情测报及安全监测设施。5.4 涉河建筑物5.4.1 涉河建筑物建设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并取得涉河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许可。5.4.2 涉河建筑物建设应满足实际需求,并与周边景观、生态环境等相协调。5.4.3 对存在阻水、影响河湖堤岸安全、阻断防汛通道的涉河建筑物,应拆除、改造。5.5 清淤疏浚DB14/T

2822—20235.5.1 开展淤积监测,适时开展河道清淤整治,清淤疏浚应符合

GB

50707

要求。5.5.2 清淤疏浚应保护心滩、边滩、漫滩等河湖水陆交错地带,不宜改变河势。5.5.3 淤泥应根据物理、化学特性,合理处置利用。废弃物及底泥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处置,避免二次污染。5.5.4 清除淤泥应运送至指定位置堆放处理,不应影响行洪及堤岸安全、污染河湖水质及周边环境。6 水资源6.1 一般要求6.1.1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控制水资源总量和强度。6.1.2 严格按照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水量调配,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合理范围。6.2 水源地6.2.1

对涉河湖饮用水水源及保护区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支持区域社会高质量发展。6.2.2

依据

774

的要求,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6.2.3

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水质符合

CJ

3020

的要求。6.2.4

应有专门的管护机构、管护人员、管理制度,对水源地进行严格运行维护。6.3 水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建设6.3.1 用足黄河水、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涵养地下水、多用再生水和矿井水,保障生活、生态、生产用水安全。6.3.2 在山西省域水网体系建设基础上,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构建山西现代水网骨架,同时完善县域供水工程建设,建设省、市、县三级供水保障体系。6.3.3 采取引、调、蓄等多种措施,强化河湖互联互通,完善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6.4 节水型社会建设6.4.1 挖掘各领域、全过程节水潜力,提高输配水和用水环节效率,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最大化。6.4.2 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6.4.3 实行取水许可管理、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用水计量监控、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等措施,对用水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6.4.4 推进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节水制度建设,探索水权交易机制,促进水资源有序流转。6.4.5 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开展多种方式方法,做好节水宣传教育。7 水环境7.1 一般要求7.1.1 开展水环境整治建设,因河(湖)施策,系统治理,确保水体清澈,水质稳定达标,岸线环境整洁。DB14/T

2822—20237.1.2 开展水环境监测,加强预警管理。7.1.3 水环境建设应注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官体验,体现当地特色和人水和谐。7.2 水环境建设7.2.1 有区域水功能区和水质断面目标要求的河湖,水质应符合其要求;无要求的河湖,水质应按不低于干流或湖库目标水质确定。7.2.2 根据河湖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水环境进行建设和整治,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水污染防治、水质提升治理、修建亲水设施、河湖保洁巡查、岸线生态化改造等。——水污染防治。根据入河湖排污口类型进行分类治理和管控,加强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控制污水排放量,保证污水的达标排放。——水质提升治理。通过采用水质净化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开展底泥环保疏浚,发展生态养殖,提高水体流动性等措施,改善河湖水质。——修建亲水设施。应与河湖环境相协调,城镇段应考虑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乡村段应融入乡土特色和维持自然风貌。——河湖保洁巡查。应明确巡查人员,建立规范的巡查制度,保证河湖水面和岸线整洁、河道畅通、水体无异味。——岸线生态化改造。河湖岸线宜选择生态护岸,现状硬质化护岸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化改造。城镇段应兼顾景观休闲,保证亲水安全,乡村段宜维持河道天然形态。7.3 水环境监测7.3.1 依法管控涉河湖污染,开展水环境日常监测。7.3.2 掌握水质类别、超标污染物种类与超标程度等信息,建立水环境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8 水生态8.1 一般要求8.1.1 水生态建设应注重水系连通、生态流量(生态水位)保障、生态缓冲带建设、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8.1.2 结合河湖实际情况及功能定位,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8.1.3 加强河湖生物监测管理,建立生态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8.2 水生态建设8.2.1 以

SL/T

为依据,非季节性河流合理确定生态流量,季节性河流合理确定生态水量,湖库合理确定生态水位,必要时通过水系连通等手段进行水量调度,确保生态流量、水量、水位达标。8.2.2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缓冲带。8.2.3 河湖生物应选用适应性强的本土物种。重点对特有物种、重要经济价值物种的种群结构特征等进行系统性调查,优化配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质量状况。8.2.4 河湖工程施工应保护重要物种生态敏感区,避开生态敏感期。8.2.5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8.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DB14/T

2822—20238.3.1

加强水生态保护,实施水生态修复。包括但不限于生境恢复、水生植物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3.2

河湖岸带宜结合植被恢复、岸坡修整、生态化改造等治理措施,恢复岸带植被。8.3.3

河湖水域宜结合污染源控制、鱼类调控、底泥疏浚等治理措施,改善水域生态。8.3.4

禁止非法捕捞、养殖、放生和其他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行为。9 水文化9.1 一般要求9.1.1

应持续做好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修缮与重建工作。9.1.2

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原则,丰富河湖文化内涵,构建与河湖资源相适应的现代水文化。9.1.3

河湖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应符合区域防洪要求,与周边环境、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协调统一。9.1.4

做好水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水文化展示。9.2 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9.2.1 认定、调查、梳理、整理水文化遗产,建立基础档案。9.2.2 分级分类做好水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9.2.3 对已受到破坏的文物古迹等,做好与河湖防洪、排涝、供水等基本功能的衔接,宜原地修复和重建,若不具备修复和重建条件,应保护好遗址。9.2.4 挖掘水文化遗产的内涵,发挥水文化遗产的教育、启迪、激励和凝聚作用。9.3 水文化建设9.3.1 可结合水系连通、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灌区节水改造、生态景观带等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水文化建设。9.3.2 水文化建设应体现河湖特色、沿河湖流域文化元素和特色主题。9.3.3 将新时代水精神、优秀文化元素等融合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挖掘水文化精品。9.3.4 结合全省旅游布局,做好水情教育基地、节水科普基地、河湖主题公园、水利风景区、亲水乐水等水文化载体建设。9.4 水文化宣传9.4.1 通过设立水文化平台、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水文化。9.4.2 通过水文化展览、会议、比赛、节庆等相关活动,展示水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河湖治理新技术、河湖管理新方法、河湖治理成效,开展水文化教育。10 水经济10.1 一般要求10.1.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鼓励河湖建设区域内产业发展。10.1.2 应构建与河湖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DB14/T

2822—202310.1.3 开展“河湖+”“水利+”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水养(种)殖、水能源、水制品、水文旅等水经济产业。10.1.4 挖掘水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10.1.5 探索推进区域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10.2 农业农村经济10.2.1 立足节水灌溉,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2.2 通过河湖生态养殖、山区特色养殖等形式,建设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和特色水产品加工园区。10.3 工业经济10.3.1 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与国家电网并网运行。10.3.2 对小水电安全生产实施标准化管理、生态化改造,鼓励开展绿色水电认证及绿色小水电示范区建设。10.3.3 支持酒、醋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特色水制品的市场影响力。10.3.4 支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生态资源优势饮品,如葡萄、苹果、梨、红枣、核桃、沙棘、海红果等果品以及适合饮用的天然矿泉水、天然泉水等。10.4 文旅康养经济10.4.1 河湖文旅康养建设应结合河湖自身特色,符合山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4.2 河湖文旅康养建设应符合防洪规划要求,适度开发。10.4.3 建立河湖文旅康养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水景观、旅游交通、旅游接待等服务配套设施。11 水管理11.1 发挥河湖长制组织体系优势,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