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拿来主义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明确鲁迅先生“拿来
主义”的内涵。2.梳理和把握本文的脉络层次,学习作者破立
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3.分析作者综合运用正反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技巧及论证效果。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等。
二、探究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以及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三、结构脉络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
杂文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其中最杰出的当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就对现代杂文的作用做了准确的说明。你搜集的内容:给养()给以(
)
任务二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识记字音自诩()吝啬()()脑髓()譬如()徘徊()()玄虚()国粹()残羹冷炙()xǔlìnsuǐpìpáixuán······()冠冕()冠军给冠孱头()孱弱()()大度()忖度孱guānguàncànchándùduógěisèhuái··cuì·zhì
度
·jǐ______二、辨识字形
mù羡mù帷mò地mó描___xǔ自xǔxǔ如生yì戴_________jué挖jué起jué强诩栩栩翊____________kē头kē睡kē唠kè然长逝____________掘崛倔磕瞌嗑___bié进biē闷piē见______溘慕幕蓦摹蹩憋瞥
___三、词语积累1.自诩·自许辨析自诩:自夸,通常含贬义自许:自我称赞,自命,是中性词填空一个要求技艺不断进步的艺术家会只注意自己的不足,会更谦虚地读书,会更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人生——他可凭自己的擅长为成功,但是他绝不为“最好”自许___自诩
2.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他送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辨析:______
“礼尚往来”侧重指有来有往,是中性词;“投桃报李”侧重指关系好,是褒义词
3.勃然大怒:4.残羹冷炙: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1.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文章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案: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他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2.精读第九段,找出文中具体的事物,看看作者是如何比喻的,人们对这些事物应采取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语句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比喻论证作用喻体本体应采取的态度使用,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有害也有益的一类事物鸦片存放,供治病用鱼翅烟枪和烟灯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毁掉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幽默风趣且极具批判性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姨太太请其走散3.找出第八、九段“穷青年”与“拿来主义”者对待遗产的不同做法,并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类别对待遗产的做法作用“穷青年”他(“拿来主义”者)作者通过对比,既使国人认识了错误行径的实质与危害,也水到渠成地确立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犹豫;②全盘否定;③全盘肯定
1.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科技,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们当然要“拿来”。实行“拿来主义”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封闭,谁就落后。历史也以铁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只有吐故纳新,才能获得新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这个道理:封闭只能导致停滞和腐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要更多地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而不能浮于表面,只学一些形式的东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雕塑《拉奧孔》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
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误。根据原文“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可知,莱辛提出丰富的例证说明了诗画不同质,但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的第一人。
答案: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A项,于文无据,原文中并没有语句表明“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项,“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图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根据画作也是可以推想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D项,“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材料二中沈括质疑唐代传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绘画只能表现一个时刻的场景,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并没有关系。答案:C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诗画异质”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A项强调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B、C两项说的都是“诗画同质”,只有D项是说“诗画异质”。D项中“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是表现时间上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是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答案:D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与思路。材料一通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按照论证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进行举例论证——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进行逐步论证,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最后进一步亮明观点,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材料二通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首先以莱辛的观点引出中国古人的观点,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画诗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观点更为深刻,他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时间与空间结合,最后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能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诗画的关系。本体论证“诗画异质”问题。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材料中阐述了“诗画异质”的观点:绘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因此动作不宜于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运笔作画,表现“手挥五弦”一瞬间的物态和景象并不难,而“目送归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暮光的绵延,须一致送“归鸿”至消失于视野中,画面无法表现这一连续动作,绘画无法完成。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解答论证思路类试题的技巧1.厘清常见论证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中常见的一种,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文章引用了谁的言论,要证明什么,再把握引用论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5)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而对比论证着重于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
2.答题时要注意四个方向。
(1)注意两个现象。
①标题往往和中心论点有关,第一段往往会提出中心论点,而结尾段往往会回归中心论点。
②论点和相应的论据在文中的位置一般距离较近。
(2)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文章的结构是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而对相关材料进行精心的安排,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必须首先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解题时,考生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厘清文章的段意、层意,把有助于理解段意、层意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
(3)注意文章内部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
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性词语,起统领作用的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在析结构、理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落与其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某一段落中各分句间的结构和逻辑层次,做到准确把握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注意对照分析。
如果是客观题,要在准确把握原文的结构、思路的基础上,将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果相对照,最后得出答案。一、美文赏析品读鲁迅
鲁迅(周树人),这陌生又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日渐模糊。熟悉,是因为他笔下的一段段历史,都印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无数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时候,他拿起他的武器——笔,用尖锐的笔锋直刺敌人的心脏。
他的文章既深奥难解但又通俗易懂,自中学以来我们就接触了鲁迅的许多作品。让我们走近他,一起来品读: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章犹如一杯上好的龙井。初品,生涩难懂;细细品尝,馨香也越来越浓。一篇《故乡》披露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及人们的愚钝、麻木,抒发了他对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孔乙己》抨击整个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但鲁迅对民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使民众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下挣脱出来;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喊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明确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面对的吹捧者、打杀者、唾骂者、麻木者不知有多少,但鲁迅先生时而愤怒,时而沉默,时而奋然反击,时而听之任之,鲁迅先生骨子里依然故我,本色不改,正如急流险滩中的高地,永远那么安宁、坚固,岿然不动。
走近文章背后的故事,看看通俗易懂的文字下隐藏了哪些深刻寓意,这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面对旧社会的麻木人群,感受人吃人社会的残酷,这何尝不是一种经历呢?阅览鲁迅深奥的思想,品味鲁迅的爱国赤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悟呢?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其意义与价值光照未来,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伴随我们一路同行。
鲁迅,虽然没有曲折的长篇自传,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但他确是一位文坛巨匠,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无与伦比;他虽然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但他的确是一位文化伟人。虽然他的身影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也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以思想作剑,以笔为戈,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试图将人们的落后思想改变。伟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锯齿尼龙线剪线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钢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酒吧用POS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轨道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超纯溴化锌市场深度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记录显示仪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血液流量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螺旋焊接钢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荨麻提取物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苏打水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有效应用策略
- 2024年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 2025-2030全球藻源虾青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广东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选聘专业技术人员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生儿感染的个案护理
- 国省道公路标志标线维护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面具的设计制作课件
- 病历书写规范细则(2024年版)
- 《国内手语翻译人才供求现状调研报告》
- 2023年西藏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综合测试卷(二)(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