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校生活课型、课时精读·第2课时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设计者【学习目标】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设计附后)1.通过复习“边疆风貌”、“少数民族名称”“服装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2.有感情地朗读“上课了、下课了”的场景,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对这所小学的赞美之情。3.仿照课文有新鲜感的词句形式,练笔“安静”的场景,口头说“热闹”的场景。【评价设计】1.说出三组词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有节奏感的语句,再次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2.用自己的话说出“有新鲜感的语句”不能删除的原因,说出画面,有感情地朗读。3.仿照课文写法,迁移运用表现“安静”和“热闹”。学习活动设计版块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一】分类复习词句,感受特别之处边读边思考,这几组词语分别写了什么?1.齐读课题。复习几组词语,边读边思考这每组词语分别写的什么?山坡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鲜艳绚丽多彩2.学习活动:分类读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句话,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第一组:同学们上学路上,边疆的风貌第二组:这所小学里的少数民族第三组:少数民族的服装颜色3.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感受与众不同: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这声音告诉我们:上课了!课文中有很多有新鲜感的词语,描写边疆风貌的、民族名称、“从…从…从…”等反复句。分类复习词语,实际上这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并再次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培养学生从零散知识中整体感知的能力。【板块二】有感情地品读,迁移运用有新鲜感的句式不同民族的小学生,都聚集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他们上课和下课时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把不是主要内容的语句去掉吗?1.自学提示:不同民族的小学生,都聚集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他们上课和下课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用括号画出一对反义词。用上四个词语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同学们在做什么?2.用“上课时、安静,下课时、热闹”来说同学们读书和玩耍的场景。3.质疑:能否把第三自然段中不是主要内容的语句去掉?学习活动一:品读交流课文中用“树枝、小鸟、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安静的语句,并迁移运用。1.学生通过说看到的画面、想象自己就是“树枝、小鸟、蝴蝶、猴子”等方式,通过自读、齐读、师生配合读等感受新鲜感的语句,明确这些有新鲜感的语句不能去掉。2.仿照着课文的句式来表现安静的场景,三选一。(1)清晨,公园里真安静啊,小草……垂柳……露珠……就连那湖中的小鱼……(2)夏天的夜晚格外安静,星星……月亮……萤火虫……还有那溪水……(3)我们班同学朗读时,窗外十分安静……学习活动二1.男、女生分别朗读“热闹”场景的语句,体会写法:先写大家在干什么,再写吸引了谁?2.仿照课文的写法,来说说这热闹的场景吧!周末,人们在乐天体育公园……连……优质的问题能驱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这里设计的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自主理解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根据词句想象画面,找到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进行积累和运用。课文中这些有学习价值的语句,学生不但要关注,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化,并记录运用。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那些“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环节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是对写法的迁移运用。【板块三】抒发赞美之情,作业巩固延伸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朋友们对我们的大海边皇冠小学的校园生活也充满了好奇,你要怎么介绍呢?1.我想说:大青树下的小学()!2.作者也发出这样的赞美之情,齐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3.练习: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大海边的小学.4.大青树下的小学里的朋友对咱们大海边皇冠小学的校园生活也充满了好奇,请你也向他们介绍咱们的学校吧。(1)选择一个场景写,写出我们学校的样子。(2)从安静、热闹不同的方面来写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3)运用积累的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再次感受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同时把视角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按照顺序,介绍一个场景中的景物,写出安静、热闹的不同方面。板书设计1.大青树下的小学上课时朗读课文安静下课时做游戏热闹

附:《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校生活课型、课时精读·第1课时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设计者【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认读本课的生词“平坝、汉族、鲜艳、打扮、飘扬、凤尾竹、洁白”,正确美观地书写“绒、戴、晨”。2.比较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自己学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初步感受这所小学的独处。3.交流第一段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借助句式“从…从…从…”,展开想象,体会上学路上的情境。借助“鲜艳、绚丽多彩”两个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来到学校里的情境。仿照课文的语句进行练笔表达。【评价设计】1.正确认读词语,书写生字,通过观看教师范写、书空、展评等方式,写得正确美观。2.朗读课文后,用给自己话说说两所学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画下感觉有新鲜感的语句,感受这所学校的独特。3.展开想象,说出课文中的上学场景,再用“从…从…从…”生活中的场景,用…把…打扮得……句式说话,理解词语意思,进行语言的迁移。学习活动设计版块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要去哪里呀?1.出示山坡和坪坝及山间小路上出现的四个民族图片。(1)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人,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2)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相机出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3)指名领读。齐读。(4)出示第4页资料袋,看如连一连。2.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揭示课题)3.出示第四段“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1)指名读。(2)学习生字“凤”“洁白”。看插图认识“铜钟”“凤尾竹”。(3)这么美丽而可爱的地方,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他们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吧。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借助资料袋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感受学校的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大青树下的小学产生亲近感。【板块二】自学字词,试读课文。两所小学,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从文中找一找吧!1.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咱们自己的校园美不美呢?这两所小学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现在,请同学们亲自去文中走一趟,转一圈去找找答案吧。2.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读第一遍时,重点拼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读第二遍时,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第三遍时,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些什么?3.反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随机出示每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指名读,正音、巩固。4.默读课文:这所学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先画出词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预设答案:响铃的方式有所不同......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

学生们居住的地点也各不相同,“从……”

上课的环境也有所不同“最有趣的是,......”学生们的穿戴、语言也不一样(见课后资料袋,课文中的插图也可看出。)通过两所学校的异同比较,降低了难度,能更深刻的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理解课文内容。【板块三】学习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学习表达上学时和来到校园里是什么样子的?1.出示第一、二句。(1)看图了解“绒球花”“太阳花”。(2)各式各样的服装,也成了上学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谁来美美地读一读?(3)想不想也走在这上学的路上呀,想象着画面,一起来读读吧。(齐读)(4)虽然大家的民族不同,但都成为了好朋友,可见各民族相处得很团结和睦呀2.出示第3句,理解绚丽多彩。(1)指名读。(2)句式:那(),把()打扮得绚丽多彩。闪亮的霓虹灯把节日的大街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万紫千红的鲜花把春天打扮得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焰火表演,把整个夜空装扮得绚丽多彩。3.尽管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他们来到同一所小学,在同一间教室学习,成了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们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找一找。(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注意“向”的用法。4.出示最后一段第一句话做小结:“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引导学生对陌生的词句进行理解,借助图片、想象画面等方式,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通过迁移运用,将有新鲜感的句子纳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板块四】写生字。本课生词如何分类?注意什么?1.出示生字。(1)来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见见面吧。(2)根据结构,可以将生字分成两个大组,分别是上下和左右结构。2.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绒”和“戴”“晨”3.学生练习写字,展评。强化学生归类观察和书写的意识。进行独立的汉字书写练习,提高写字效率。《大青树下的小学》学情分析本文是从低年级进人中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需把握合宜的教学要求,自然衔接,平稳过渡。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然后充分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最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并借助提示,说一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已有知识: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学习了默读。能使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阅读时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写自己想说的话,主动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谜思预判:(1)需要进一步边读边想象画面。(2)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不是主动的,并且难以理解内化,并有意识地运用。(3)“通过窗外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小学生上课时的专心,也表现出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大部分学生理解不到位。《大青树下的小学》效果分析【板块一】分类复习词句,感受特别之处课文中有很多有新鲜感的词语,描写边疆风貌的、民族名称、“从…从…从…”等反复句。第一版块出示三组词语和词组:山坡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鲜艳绚丽多彩学生分类读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句话,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这一环节看似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实际上这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并再次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培养了学生从零散知识中整体感知的能力。【板块二】有感情地品读,迁移运用有新鲜感的句式优质的问题能驱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本课的主问题是:不同民族的小学生,都聚集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他们上课和下课时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把不是主要内容的语句去掉吗?这里设计的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自主理解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根据词句想象画面,找到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进行积累和运用。这一环节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是对写法的迁移运用。本课的教学还设计两处练笔和口头表达的学习活动:第一处语言训练:仿照着课文的句式来表现安静的场景。(三选一)(1)清晨,公园里真安静啊,小草……垂柳……露珠……就连那湖中的小鱼……(2)夏天的夜晚格外安静,星星……月亮……萤火虫……还有那溪水……(3)我们班同学朗读时,窗外十分安静……第二处语言训练:仿照课文句式说说热闹的场景。周末,人们在乐天体育公园里,连。课文中这些有学习价值的语句,学生不但要关注,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化,并记录运用。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那些“有新鲜感的词句”。【板块三】抒发赞美之情,作业巩固延伸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再次感受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同时把视角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按照顺序,介绍一个场景中的景物。《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材分析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风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本课的地位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是从低年级进行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需要把握合宜的教学要求,自然衔接,平稳过渡。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这是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去理解这些句子,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课的语言知识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本课的目标设计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每一课时的目标如下:【第一课时】1.认读本课的生词“平坝、汉族、鲜艳、打扮、飘扬、凤尾竹、洁白”,正确美观地书写“绒、戴、晨”。2.比较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自己学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初步感受这所小学的独处。3.交流第一段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借助句式“从…从…从…”,展开想象,体会上学路上的情境。借助“鲜艳、绚丽多彩”两个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来到学校里的情境。仿照课文的语句进行练笔表达。【第二课时】1.通过复习“边疆风貌”、“少数民族名称”“服装颜色”等词语以及富有节奏感的语句感受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2.有感情地朗读“上课了、下课了”的场景,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对这所小学的赞美之情。3.仿照课文有新鲜感的词句形式,练笔“安静”的场景,口头说“热闹”的场景。《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测评练习找出每组加点字的一个错误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A.坪坝(bèi)B.绒球(róng)C.飘扬(yáng)()(2)A.摔跤(shuāi)B.凤尾(fèn)C.洁白(jié)()2.认真拼读,规范书写zǎochenxiānyànfúzhuāngdǎbànjìngàidúshūānjìngshùzhīhànzúcūzhuàng3.积累、理解有新鲜感的词语。(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有新鲜感的词语。()的铜钟()的枝干()地听着(2)下面是一个小朋友对有新鲜感的词语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A.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多样,灿烂美丽)B.坪坝(高高低低的小路)C.招引(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等特点吸引)4.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①团结②美丽③欢乐我们可爱的小学很特别:这里有美丽的风尾竹、洁白的粉墙……这是一所的学校;我们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是一所的学校;我们在课上认真读书,课后尽情玩要,这是一所的学校。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间。(1)选文描写了边疆小学的学生()的情景A.安静和热闹B.上课和下课C.窗外和树下(2)下课了,同学们在大青树下做什么?在文中用“”画出来(3)选文中有很多描写小动物的内容,下面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用鸟儿、蝴蝶和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同学们上课时的专心。B.写小鸟、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突出了下课后同学们的欢乐。C.充分体现了这是一所气氛欢乐、祥和的学校。D.突出小动物们十分热爱学习。6.小练笔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都做些什么?可以从下面的场景中选择一个写一写,也可以自己找一个场景写一写。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哟!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例:夏天,校国里的树木郁葱葱。有枝叶如盖的梧桐,有亭亭玉立的白杨,有青翠碧绿的榆树。同学们愉快地在树下读书、讲故事、做游戏………《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大青树下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作为第一课的第2课时,如何将“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呢?这节课我通过组织多次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读自悟,建构并运用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提取零散信息,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能力的主场在课堂,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本次课课文表达非常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平坝、开着绒球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等表现出比较鲜明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名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整体感知呢?首先是第一课时的补充、拓展资料,结合资料袋和图片等进行了解,其次是第二课时的归类理解,学生能说出这组词语表述的内容,并能有感情朗读文中的语句,这样就加深了印象,整体感知这些词句写出了“学校的特别”。二、以想促悟,读写结合,关注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新鲜感”是带有学生个性的主观感受。同一批课文,不同的学生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我们在第二课时要做到的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有价值的词句,不但要关注,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化,并积累运用。本课中教师重点指导了描写窗外安静的第三自然段第三至五句。先让学生感知描写的内容是“窗外安静”,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用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小学生上课时的专心,也表现了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接着又创设情境,进行“小作家练笔表达”,通过三个情境的创设,学生能把这样描写“安静”场面的表达方法进行实践,从而建构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同时在描写“热闹”场景的时候,也进行了口头说话练习,仿照课文进行了表达。这也是把关注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习惯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探究。本课中没有按部就班了让学生概括第三段的内容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语句。而是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听“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这声音告诉我们: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都聚集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他们上课和下课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请用上你圈的四个词语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同学们在做什么?接着是学生的交流:第三段写的就是上课时,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窗外十分安静;下课时同学们在做游戏,非常热闹。第三步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几个词语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那是不是可以把第三段的其他语句去掉?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看法,结合课文语言进行深入探究,这些有新鲜感的语句非但不能去掉,我们还要学着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深度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本节课是第一课的第2课时。着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无论是练笔、说话的设计还是品读交流的活动,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节课努力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让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标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