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四川灌县二王庙楹联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请回答:(1)材料中的“公”“太守”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2)上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主持修筑了什么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
(3)该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
1.(1)人物:李冰。(2)水利工程:都江堰。岷江。功能:防洪灌溉。(3)影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
(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2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4分)
(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4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4分)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4分)
2.(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分)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4分)(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4分)对外开放政策。(2分)
(3)西域都护。(2分)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4分)(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2分)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4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
(4)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1)演变: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帛-纸。(2)朝代:东汉。(2分)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3)原因: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它使得文化极易传播,使用方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4)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4、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请回答:(1)材料中的“帝”指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4分)
(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4.(1)“帝”:孝文帝。政权:北魏。(2)民族:鲜卑族。(3)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5、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服装)。──摘自《魏书》
请回答:(1)从材料中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作用。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认识。5、(1)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2)认识: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若答其它且符合题意也可)
6、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
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6、(1)迁都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2)今山西大同
孝文帝
洛阳。(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4)鲜卑语;汉语(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7.“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回答(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7、(1)春秋时期。(2分)提出“仁”的学说;创办私学,提出许多新的教育主张。(4分)
(2)老子。(2分)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2分)
8、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
(4)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5)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6)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8、(1)商鞅、秦国、法家(3分)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分)
(3)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4分)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2分)(4)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所以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5)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6)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8、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书》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3分)
(2)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4分)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5分)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3分)8、(1)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3分)(2)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指的是昭君出塞。(4分)(3)持赞同态度。(1分)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4分)
(4)两段材料都表达了希望边镇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3分)9、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9、(1)东汉,诸葛亮。(2)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3)200年,官渡大战。(4)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作为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10.(1)圆形方孔铜钱;小篆;郡县制;“焚书坑儒”(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3)B11、.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1:秦灭六国示意图
图2: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
图3:秦末农民战争示意图(1)图1展现了怎样的历史史实?出现这一历史史实的原因有哪些?(2)图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发掘的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什么原因呢?(3)考古发现图2的一个中军俑坑没有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4)图3所呈现的史实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先后起来反抗的起义军有哪几支?他们各自作出了怎样的贡献?11.(1)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秦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2)秦国当时灭六国大致是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进行的,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家。(3)秦兵马俑工程巨大,但由于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很可能中军俑坑没有建成,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4)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导致了人民的赋税徭役很重;秦朝的法律很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项羽起义──207年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起义──公元前206年,占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12.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图标、火炬的设计到圣火的采集与传递,无不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请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1)图一中“舞动的北京”图标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小篆。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从哪个朝代开始?(2)图二的北京奥运火炬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东汉时期哪位人物为纸的普遍使用作出了重大贡献?(3)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的国外传递活动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进行传递的。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要以这条路线作为圣火传递的主线呢?12.(1)秦朝(2)蔡伦(3)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这条路线是古代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13、《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
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3)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4)
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4分)5)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13、(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1分)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等(2分)3)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3分)4)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列出两条即可)(4分)5)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14、材料一: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老百姓做榜样。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农民日报北京3月7日电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温家宝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民日报》2007年3月7日
回答(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材料二中的“他们”是汉朝的哪两位皇帝?(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反应出当今我国政府与古代统治者对“农”的态度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6分)(3)“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你认为我市应如何解决“三农”问题?(3分)
14、.(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分)。汉文帝、汉景帝(2分)
(2)共同点:都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3分)
不同点:古代统治者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发展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仍有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当今我国政府则充分考虑到农村、农民的问题,一心一意为农民着想,使所有农民不再缴纳农业税。(3分)(言之成理即可)(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固定。如: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支援农村各项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各项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15、读图(1)此人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15、、(1)孔子。(1分)春秋时期。(1分)儒家。(1分)(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分)16、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分)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16、①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分)③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④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17、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2分)
(2)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1分)
(3)秦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分)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2分)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1分)
(6)汉武为什么能够对匈奴族用兵,彻底解决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2分)(7)汉武为了彻底治理哪条河流,带朝廷官员亲赴现场治理?(1分)
17、(1)秦始皇;汉武帝;(2)统一全国(或:灭六国,完成统一)(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6)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7)黄河1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1)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的是什么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记述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3)简单说说这部作品的特点。(4)从创作体例上看,该书有什么贡献?(5)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1)《史记》。司马迁。(2)该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是帝王的传记,传是将相和名人的传记。《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的历史。(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历史著作。“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5)敢于直言、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持不懈、严谨治学的态度等。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9.答案要点:
(1)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20.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20.答案要点:
(1)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1.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21.答案要点:
(1)韩非子。
(2)提示:①呈现形式要科学、简明。如设计一:参考华师大课本第44页的方框式;设计二:可以采用大括号和直线连接并用的形式;设计三:可以采用金字塔的形式。采用阅卷组集体认为合理的其它形式,也可。
②基本内容要正确、书写无误。应包括: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
③文字符号位置要适当、合乎史实。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22.答案要点: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23.答案要点:
(1)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4.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24.答案要点:
(1)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25.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请回答:
(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何历史意义?25.答案要点:
(1)汉高祖: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3)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26.答案要点:
(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200年。
(3)“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4)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27.答案要点:
(1)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28.答案要点: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9.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29.答案要点:
(1)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政权的分立。
(4)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30.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31.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2)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3)略。(此问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2.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目的:富国强兵。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4.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33.: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2.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大秦。3.: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34.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2: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等原因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3.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答出三点即可)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5: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35、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2026年中国电气机械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磁性材料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
- 2024年平面媒体广告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申请
- 中国潜水搅拌机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电子蜂鸣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丙类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
- 2025年中国2-甲基肉桂醛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资源计划系统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桑树专用肥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XX森林康养度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御应对讲座培训课件ppt
- 小学奥数七大模块思维导图课件
- 火力发电厂OVATION 与西门子控制系统之间通讯实现
- 2022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 我长大以后【经典绘本】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闸阀
-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数字化项目工作量度量规范应用指南(2020版)
- 电子商务文案写作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JJF 1445-2014落锤式冲击试验机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